潘爱华:从苗乡走出的生物经济体系缔造者

2017-12-11 00:25顾申
中关村 2017年11期
关键词:科兴爱华生物

顾申

“潘爱华教授是生物经济学说的首创者,犹如古希腊时代诸多哲学家,以他独特的前瞻性思维,开创性地把生命科学和经济学进行有机整合,创造出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生物经济学理论,为人类发展提供全新的农业、食品、医疗和环境等相辅相成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15年8月31日,2015年度伯里克利国际奖(Pericles International Prize)在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区卡坦扎罗省鲁杰罗市隆重举行。伯里克利国际奖是由意大利亚克国际学院(Alcmeon International Academy)于1986年创立。自创立以来,受奖人员主要为杰出的科学家,其中包括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

今天,获此殊荣的是一位黄皮肤黑头发中国人,作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潘爱华教授走上颁奖台,伯里克利奖委员会主席、欧盟议会议员尼斯提克(Nistico)先生向他庄严地宣读了颁奖辞:潘爱华教授是生物经济学说的首创者,犹如古希腊时代诸多哲学家,以他独特的前瞻性思维,开创性地把生命科学和经济学进行有机整合,创造出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生物经济学理论,为人类发展提供全新的农业、食品、医疗和环境等相辅相成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一年,距离潘爱华第一次踏进工作岗位整整40年。

坎坷求学路

1958年10月3日,潘爱华出生在湖南省通道县一个普通干部家庭。通道县是个位于湘西的小县城,是苗族和侗族的聚居区,潘爱华便是一个苗家孩子。1968年,刚满10岁的潘爱华就不得不面对来自人生的第一次考验。

父亲潘仕堂被打成“走资派”,母亲因为替父亲讲了几句话,被打成“保皇派”。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潘爱华和两个哥哥一起,被送到了播阳乡的外婆家。

天性好学的潘爱华,并没受到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的影响,夜夜在松油灯下苦读。到1970年回到父母身边时,跳级插入了双江完小五年级学习,次年考入了通道县第一中学。在中学读书期间,他学习成绩优异,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此外,还一直担任着班干部。

1975年,潘爱华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然而,接下来的求学之路却面临窘境。在当时,如果想继续进入大学深造,必须先要下放到农村锻炼,只有表现好,经推荐才能上大学。为了实现上大学的梦想,他找到县知青办,强烈要求“上山下乡”,然而得到的答复是:你两个哥哥已经“上山下乡”了,你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要留下了照顾父母。无奈之下,潘爱华参加了国营855国防工厂的招工考试,成为了一名云胶工人。

然而,对于求学的渴望,始终让潘爱华魂牵梦绕,他不愿放弃,工作之余的爱好就是读书。1976年,他上书第四机械工业部,建议开办工人大学。令他没想到的是,建议居然被采纳,部里要求国防工厂开设“721”工人大学。次年,潘爱华终于成为厂里“721”工人大学的一名学生。

喜事接踵而至,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潘爱华很是兴奋,立即报名参加了考试并被录取。但由于录取他的学校并不是他理想的学校,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举动——放弃,却因此被取消了次年的高考资格。1979年,他再次参加高考,考入了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1983年从医学院毕业后,潘爱华被分配到通道县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内科医生。1985年,他报考国防科工委所属院校的航天医学硕士研究生,但由于裁军的影响,该校第二批录取的研究生指标被取消,他被另一所地方院校录取。与第一次高考一样,潘爱华再次选择放弃录取资格,并在第二年如愿以偿地穿上军装,成为国防科工委507所航天医学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1989年,潘爱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师从中国著名生物化学界泰斗沈同先生,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仅用两年时间便完成一般需要三四年才能完成的博士论文,破格提前毕业。1997年2月,他又师从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先生,攻读政治经济学第二博士学位。这在当时,不仅在北大,就是在中国也属破例。

艰难创业路

进入北大后的潘爱华可谓如鱼得水。1991年,刚获得博士学位的他开始主持国家“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研究课题,并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进而破格晋升为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并于199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863”计划奖。崭露头角的他,很快受到北大领导的关注:“盯住潘爱华,他是北大的资产”,时任北大党委书记任彦申同志说。

既然是“资产”,就要让他产生经济效益。1992年10月19日,潘爱华与陈章良博士一起,凭借40万元的创业资金和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创办了北大未名生物工程公司。在美丽的北大未名湖畔,一批怀揣梦想的年轻学者们就这样走上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业之路”。

听说北大办企业,全国几十家公司慕名从各地找上门来寻求合作,投资资金一下子来了10多亿。然而好景不长,投资者们很快发现生物工程产业技术难、投入高、风险大、周期长,有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担心,之前的投资资金一阵风似地散去,同时质疑的声音此起波伏,一时间众说纷纭。

在压力面前,潘爱华认真分析了国际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做出了科学的判断:世界生物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70、80年代经历了重大发明的突破阶段和开始产业化阶段后,90年代将进入生物工程产业化的大规模成熟阶段。这一阶段对我国的生物工程产业最为关键,因为它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遇: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形成并不断壮大,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我国加入WTO实现了与国际接轨,13亿人口的需求和世界大市场将为生物工程制品提供巨大的拓展空间。并据此,潘爱华于1995年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生物经济”的概念。

1995年5月,未名公司与美国汉鼎亚太风险投资基金联手,买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生物工程公司——深圳科兴的全部股权。那时,深圳科兴负债4000多万元,亏损1300万元,职工开不出工资,生产线停止运转,工商局准备吊销其营业执照。甚至在新的董事会第一次开会时,出现了债主闯入会场逼债的尴尬局面。endprint

潘爱华临危受命,出任深圳科兴的总经理。“我是医生出身,我所做的事情,基本上是按照医生职业的思维方式:一个医生,考虑问题就是如何面对病人,比如看急症,稳定生命体征是第一位的。一个人要是吃东西卡住了气管,必须赶快把气管打开。”基于这种医生的思维,潘爱华为深圳科兴开出了“以效益为中心、以稳定生产和扩大销售为两个基本点”的诊断处方。同时,潘爱华发现深圳科兴并不是没有好的项目,α-lb型干扰素(赛若金)是中国第一支基因工程干扰素,具有国家专利和国家一类新药证书,是治疗乙肝的首选药和治疗丙肝的惟一有效药;而且中国13亿人口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达1/10,每年慢性肝炎患者达3000万。基于对生物产业的深刻理解,潘爱华深信这个项目一定会大有可为: “科兴不过是沾满灰尘的金子,只要擦掉灰尘,金子就一定会再次发光。” 正是通过不同寻常的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潘爱华凭借杰出的睿智和胆识,挽救了危在旦夕的深圳科兴,短时间内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在“赛若金”问世之前,中国的干扰素市场几乎全被外国品牌占领。有了资金,生产上去了,潘爱华又着力解决销售问题,提出了“以学术推广带动商业推广”的营销策略,多次举办学术推广会,研讨临床适应症;同时提出建设市场营销“211工程”,即建立20个办事处,与1000家医院建立合作伙伴,与l万名医生交朋友。功夫不负苦心人,“赛若金”很快打开了销路,从洋品牌手中夺回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干扰素市场的第一品牌。

深圳科兴在潘爱华的“手术”下起死回生,实现了扭亏为盈,并逐渐步入健康发展道路。在1996年至1999年赢利实现逐年翻番的基础上,深圳科兴在2000年又以30%的增长速度,占据国内干扰素市场份额超过60%。

由于在振兴深圳科兴和发展我国生物工程产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潘爱华于1997年被美国名人协会评为全世界500位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之一;1998年荣膺第三届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业奖;1999年被科技部评为第五届“中国十大杰出跨世纪人才”;2000年获深圳市科技一等奖,同年在《财经》杂志评选的中国“21世纪新锐企业家”中,排名第一。

创业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正当深圳科兴发展蒸蒸日上之际,突如其来的变故发生了。2001年,本来预计作为深圳创业板001号上市的深圳科兴,因创业板启动时间迟迟未定而变得遥遥无期,资本像一把双刃剑,显示出它现实性与破坏力的可怕一面,投资者纷纷撤资。有着光明前途的深圳科兴,在资本面前显得是那么的弱小无力,远大的梦想受阻于资本的副作用。

实现梦想路

深圳科兴的遭遇,没有击垮潘爱华。经过多年经营和实践,他的“生物经济理论”在不断完善。在切身感受到资本的力量后,他在今后的资本运作中驾轻就熟,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却始终坚信“生命决定资本”。正如在潘爱华“生物经济理论”《新资本论》中提到的那样:当今世界的基本现实是人类被资本所控制,这不符合生命的本源,生命的本源是生命决定资本:生命决定资本的来源、生命决定资本的去向、生命决定资本的价值。

2001年,潘爱华带领团队,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注册成立了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北京科兴自成立之初,就推出了我国第一支甲型肝炎灭活疫苗“孩尔来福”,填补了国内空白;接着推出了中国第一支、全球第二支甲型乙型肝炎联合疫苗“倍尔来福”、中国第一支与全球同步的大流行流感疫苗(人用禽流感疫苗)“盼尔来福?”、惟一不含防腐剂的国产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安尔来福”,以及全球第一支甲型H1N1流感疫苗“盼尔来福.1?”和全球首创的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益尔来”等一系列优质产品。此外,北京科兴还成功研制并完成全球第一支SARS病毒灭活疫苗Ⅰ期临床研究。目前北京科兴通过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Sinovac Biotech Ltd.)在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上市(Nasdaq-GS:SVA),是惟一一家在北美上市的中国疫苗企业。

2002年10月,未名集团位于厦门的下属企业——北大之路的神经生长因子冻干粉针剂生产车间通过认证,获得GMP认证书。这标志着北大之路研发的第一个产品“恩经复”成功问世 ,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神经生长因子药物。也是迄今为止惟一一个由中国人率先产业化的诺贝尔奖成果。在2015年,北大之路由未名集团控股,整合了若干优势资产,借壳万昌科技,成功登陆深圳主板,简称“未名医药(002581)”。至此,从接手深圳科兴开始,历经20多年风雨的创业历程,潘爱华终于圆了自己的企业上市之梦。

如今的未名集团,已在全国多地建有产业基地。在安徽合肥半汤,建设有世界最大生物药研发和生产基地。整体建筑群工程浩大,带状绵延犹如一条巨龙;每栋单个建筑都是一个字母,组合起来看,从左到右,8栋建筑组成英文“抗体”单词ANTIBODY,其中Y楼设计为抗体的分子结构,为抗体中心;右侧ATCG是生命密码(基因的四个碱基);“A”是新药研发中心;“T”是CAR-T细胞治疗中心;“C”是干细胞研究中心;“G”是基因研究中心。

除此之外,未名集团还在河北保定,建设有世界最大的中药生产基地;在河北北戴河,建设有联合国亚太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未名集团已成为“世界生物经济策源地”。

有着军人背景和北大基因的潘爱华,骨子里充满“家国情怀”,20多年来,他带领着未名人始终在探寻世界经济发展创新之路、探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探寻人类和平持续发展之路,以实现个人和企业的“三大梦想”,即创立全新的生物经济体系;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中国人的“吃药”问题。他坚定的相信,通过生物经济体系是可以探寻出世界及人类的未来之路,是可以实现未名集团的伟大梦想的。

正如潘爱华于2016年6月15日在布鲁塞尔欧洲议会发表的关于其生物经济体系的主题演讲时谈到的:我希望未名能成为基因部落里的红苹果。之所以用“红苹果”这个词,是源于其所携带的特殊含义。因为第一个苹果是改变了科学理论的牛顿的苹果;第二个苹果是如今改变了大众生活方式的苹果品牌。我希望未名的苹果能成为东方的一颗红苹果,通过将前两者——牛顿的苹果和乔布斯的苹果——相结合,为全世界带来福祉。

企业简介

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未名集团)成立于1992年,是北京大学三大产业集团之一。自成立以来,未名集团致力于“构建生物经济体系,打造生物经济旗舰”,并重点投资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和生物智造等六大领域。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未名集团已成为中国现代生物产业的旗舰企业和中国最具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集团之一。未名集团始终秉承“科教兴国、产业报国、健康强国”的企业理念,为中国生物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大量开创性和突破性的工作,在中国生物产业发展进程中创作了多个“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未名集團已初步创建世界首个生物经济体系,世界首个生物经济实验区,世界首个生物经济孵化器,已成为世界生物经济策源地。

(本文摘选自上地街道主编的《创新创业在上地》一书)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兴爱华生物
生物多样性
天津科兴蔬菜研究所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科兴新冠疫苗对印尼医护保护率94%
科兴疫苗接连获批“紧急使用”
第二针
第12话 完美生物
在厦金胞张爱华孝亲牵起两岸情
李爱华:我希望过上这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