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之江实验室

2017-12-11 07:25陈文强
决策 2017年11期
关键词:之江浙大科创

陈文强

之江实验室旨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探索一条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新路径。

政府出资50亿元、初期注册资金1亿元、集聚科研人员20000人、创新产业团队200个……9月6日,备受瞩目的之江实验室揭开面纱。

这是继沪嘉杭联手打造G60科创大走廊后,浙江在区域科技创新图谱上踩下的又一新鲜脚印。该实验室旨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探索一条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新路径。浙江为什么要建立之江实验室?又将给浙江带来什么?

缘由:迫切需要

行动源自浙江科技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全国科技创新各项指标排名中,浙江科研基础条件指标排名全国倒数。根据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浙江省综合创新能力一直位于全国前列,但在各项细分指标中,科研基础条件能力却一直位于全国倒数。对于浙江而言,别说是科技,甚至是国民经济的各大主要指标,都鲜有在国内排名如此靠后的窘境。

早些年间,科技部曾有过两批建设或筹建的国家实验室,第一批批复了5家,第二批筹建的15家(1家批复),在这20家实验室中,没有一家位于浙江。浙江这一步伐远远落后于北京、安徽,也不如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湖北、四川等省市,国家级科研基地少,使得浙江在科技创新上尤为捉襟见肘。

以浙江省的研发投入占比来看,全省1000多亿的研发经费投入中,百分之90%以上来自于企业投入,来自于政府投入的占比偏低。这一方面说明企业在技术研发中的主力军作用已经得到牢固确立,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在研发投入中发挥的作用有待提高,政府研发经费投入还要进一步加大。同时,在浙江全社会研发经费中,基础研究一直仅占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14%左右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国家教育部最近颁布的“双一流”大学名单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浙江仅1所入围;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浙江仅2所入围。从数量上看,浙江仅占全國的1/40,这与浙江的综合实力是极度不匹配。同样,在浙江也缺乏大规模、上水平的科研院所。由于建国以来国家战略布局的原因,浙江在重大基础研究领域没有大型研究院所,在装备、化工、信息、能源、轻纺等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科技领域也同样缺乏。虽然浙江自2003年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工作,引进共建了一批科研院所,但除宁波材料所等少数几家外,大部分引进的院所规模都不足百人,科技中介机构的职能大于科技研发。

科研基础条件指标排名靠后、国家级科研基地少、政府研发投入占比低、大规模高水平的科研院所缺乏,成为浙江谋划之江实验室的现实背景和迫切需要,建设之江实验室势在必行。

目标:国家实验室

在之江实验室的发展目标定位上,是向国家实验室的桂冠发起冲击,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基础学科群,整合一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汇聚一批全球顶尖的研发团队,取得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共性技术成果,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积极争创网络信息国家实验室。

“十三五规划”中将国家实验室定位于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成为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

浙江的渴求,更看重的是之江实验室带来的科创红利。一方面,之江实验室将直接提升浙江的科创实力,为浙江的新一轮发展插上科技翅膀。之江实验室重点聚焦未来网络技术、泛在人工智能、泛在信息安全、无障感知互联、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五大方向,开展重大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有机互动和深度融合。这无疑将成为浙江补齐科技短板、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全面转型升级的抓手和着力点,更是浙江进一步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契机。

另一方面,从浙江区域科技创新格局来看,之江实验室将作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灵魂。“十一五”末期,在杭州城西的余杭、临安两地,分别启动建设了未来科技城和青山湖科技城。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两个“无中生有”的科技城已集聚“国千”人才和科技活动人员超5000人,GDP近600亿元,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收入超千亿元,财政收入近150亿元。

“十三五”伊始,浙江整合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和相邻的浙大科技城,集全省之力,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成为浙江创新发展的主引擎。浙江官方认为,这是浙江省“十三五”时期既该干成又能干成、对全省发展具有牵引性作用的大事。

在集聚了淘宝、蚂蚁金服等创新企业,引进了香港大学浙江科技研究院、西交大研究院等一大批大院名校,布局了地铁、高铁站、飞机场等基础设施之后,如此高规格、大投入建设之江实验室,将其作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灵魂,将激活浙江区域科技创新新脉动。这既是对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一个重要提升,同时也是赋予之江实验室重要的历史使命。

道路:任重道远

实际上,在国家实验室的审批立项上,科技部一直“严把关口”。除2003年前已建成的几个国家实验室之外,2003年以后筹建的国家实验室中,仅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获批准立项。之江实验室要想在全国科技创新的大潮中脱颖而出,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之江实验室建设目标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实验室长期可持续发展是靠自我造血还是财政输血。美国有多个世界著名的国家实验室是由著名大学代管,比如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代管,拥有雇员近4000人,每年财政预算数亿美元;麻省理工大学建有林肯实验室,获得大批军方项目,每年获得军方数亿美元的经费支持。

显然,之江实验室不具有类似的高校作为母体支撑。之江实验室若定位于开展重大基础性科学技术研究,则需要巨额财政经费的稳定投入,尽管浙江省政府已计划筹备好50亿元资金,用于重大科学装置建设和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投入。但科学研究存在风险,若研究成果无法形成稳定的经济收入,后续投入浙江省财政是否能够持续支持?同时,国家层面对国家实验室将会给予多大的投入,也还未知,这将决定之江实验室未来的命运。

在组织构架上,之江实验室为“一体、双核、多点”。“一体”即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体化运行的事业单位——之江实验室,初期注册资金1亿元,由省政府、浙大、阿里巴巴集团按照5:2.5:2.5的比例出资。“两核”即浙大和阿里巴巴集团,是之江实验室依托的主要研究力量。“多点”是充分发挥综合性开放研究平台优势,逐步吸纳省内外、国内外具有领先优势的科研力量为我所用。

这一构架的首要难点是如何让双核齐心协力推进一体建设。与国内一些依托于大学的实验室不同,之江实验室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除了来自于浙大的2500万资本金,以及首任之江实验室主任来自于浙大外,其与浙大之间能否形成紧密互补的关系,需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协议来保障。同时,之江实验室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从目前国内理事会领导下的现代科研院所的实践来看,尚不成熟仍在不断探索中。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集团在云栖大会上提出,成立探索人类科技未来的实验室“达摩院”,三年内投入1000亿人民币,用于涵盖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的研究。对于之江实验室来说,达摩院相比之江实验室具有更大资金优势,阿里在投资达摩院的同时,之江实验室如何在定位上与达摩院等研究机构实现差异化发展,也是引进人才做大做强的基础。截至目前,之江实验室与达摩院尚未达成协作意向,两者的研究领域、方向也有较大的交叉重合,这一问题需要在今后妥善解决。

(作者单位: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之江浙大科创
川之江造机株式会社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浙大全球农商研究院
聚集十九大:之江大地写鸿篇
《之江新语》读后感悟
从“之江新语”中看习近平对群众观思想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