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人散文二章

2017-12-11 20:38
参花(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和氏璧凤凰诸葛亮

游隆中感悟

在“二月桃花火烧云”的日子里,我怀着对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十分崇敬的心情,游览了向往已久的隆中。

隆中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西南十五公里处。

我心中想象的隆中,只不过是被大山搂抱着的一片“庙宇”,与其他地方的名胜古迹大同小异。当公共汽车沿着檀溪路行驶了二十多分钟后,渐渐地,坐落在深山峡谷中的隆中展现出了它的雄姿。真没有想到,它是这么妩媚,这么别具风韵!四周被深山密林环抱,山上松柏覆盖,苍翠葱茏,就像花团锦簇的衣冠;山下缓坡四延,春草嫩绿,又似婆娑起舞的纱裙。小径旁,桃树枝头的蓓蕾初绽,红得像点点碧血,艳得像片片朝霞。我饱吸着沁人肺腑的花香,揭开桃花织成的帷帐,穿过古隆中牌坊,便进入一个新的天地。只见那莽莽苍苍的竹海,披着蝉翼似的轻雾,竹影婆娑,尽态极妍,绿云拂地,翠浪排空。竹林中,春笋穿岩掀石,蓬勃竞长,似金枪毕立,如万箭待发,春意盎然,令人流连忘返。

公元一九四年(汉献帝兴平元年),诸葛亮随叔父从山东来到湖北襄阳,之后便在隆中盖了几间草屋定居下来,度过了十年隐居生活。到公元二〇七年,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地以人传,后人提起诸葛亮,就想到了隆中。

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径上,我们拾级而上,迎面看见一座不起眼儿的小石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小虹桥”了。传说刘备第二次造访诸葛亮时,在此处碰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老先生正骑着毛驴过小桥,以为他就是孔明,赶紧滚鞍下马,上前施礼,结果是个误会。望着這小桥,我不由想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情景。走过小虹桥,不一会儿就到了“三顾堂”。这是一座具有江南特色的四合院。大门口两边悬挂着两盏古色古香的宫灯。门前两旁,全是含苞欲放的牡丹花,团团簇簇的绣球花,含珠带露的金鱼草,鲜艳似火的红叶李,展翅欲飞的蝴蝶花……层层叠叠,为人们展示了一片充满诗意的艺术新天地。门口有三棵参天松柏,引人注目,更引人入胜。传说当年刘、关、张在此拴过马。老柏苍枝屈虬,绿叶如盖,微风拂动,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人游其间,令人产生思古之情。

三顾堂内悬挂一幅辑诸葛亮名言的对联:“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从公元二〇七年走出茅庐直到去世,二十多年如一日,自奉俭朴,从不敛财聚宝,他留给子孙们的仅仅是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这在当时职位很高的官员中算不得什么丰厚遗产的。诸葛亮在给刘禅的呈报里说:“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他表示死后要“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诸葛亮能如此澹泊清廉,今天仍给人以教益。院子四周的游廊里排满了历代文人墨客颂扬诸葛亮的青石碑刻。正面是四间嵌花对开门的厅堂,堂内的匾额上写着“诸葛草庐”四个字,是郭沫若的手书。四周碑廊遍嵌的是历代名人的字画和碑刻,其中岳飞写的诸葛亮《前出师表》最为醒目。厅堂正中摆着古式床铺,床头挂着一幅清代工笔画《三顾图》,图上的诸葛亮春睡正浓,门外的关羽和张飞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刘备仍旧恭恭敬敬地守候在台阶下。

三顾堂背后耸立着一座六角形双层亭阁,门楣上有“草庐”两个字,相传这里原是诸葛亮少年时代弹琴读书的地方。在隆中,诸葛亮留下的一草一木,后人都给它们起了美好的名字,如他休息时坐过的石头称为“抱膝石”,他站在岸边赏月的一条小溪称为“伴月溪”等。这些遗址散落在三顾堂四周,构成了富有诗意的隆中美景。

从草庐的左边下来,我兴冲冲地直奔武侯祠。刚迈进武侯祠大门,忽然,一阵欢声笑语,隔墙震响耳鼓,抬头一看,原来咫尺之外,十多个青年人正簇拥着院中的一盆“摸摸香”,边摸边闻边笑。怀着浓厚的兴趣,我好不容易挤到“摸摸香”跟前,也用手指在那柔嫩的小绿叶上摸了摸,顿时,一股浓郁的香味沁人肺腑,令人惊叹不已。据说“摸摸香”愈热愈香,炎夏时节,不用手摸,只用扇子轻轻一摇,马上满屋飘香。

武侯祠最初建立的年代已无法查考,相传它是依据晋朝镇南将军刘弘和太傅李兴所竖石碑的地点陆续建立起来的。在历史上几经兴废,现存的武侯祠是明末清初所建,共分三进。屋顶黄绿琉璃瓦相连,远看飞阁流丹,气势雄伟。祠内有泥塑的诸葛亮像,二童伺立左右,他右手拿羽扇,左手执书卷,形象生动逼真,正如苏轼过隆中时所题:“山中有遗貌,矫矫龙凤姿。”

游览了武侯祠,我来到了躬耕田遗址。相传诸葛亮离开襄阳学业堂后,到这里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他搭起了草庐,用老龙洞的泉水躬身勤耕,春播秋收。那时候,种庄稼是“望天收”,可是在隆中就两样了,不论天旱还是水涝,“躬耕田”里的庄稼总是长势旺盛,年年都有好收成。周围的庄稼人都感到惊奇:一个白面书生,竟种出了如此漂亮的庄稼!更奇怪的是,他的农活安排与周围老乡也不一样,庄稼人是按照常规年复一年地种麦子、稻子、玉米。他却有时种稻子,有时种玉米。凡是诸葛亮种稻子这年,就风调雨顺,凡是诸葛亮种玉米或杂粮时,这年天气就反常。别人颗粒不收,他却获得大丰收。后来庄稼人跟着诸葛亮学,他种啥,他们就种啥,果然很灵。至今,隆中一带仍是襄阳的主要产粮区。

听了这个传说,再望着这一片片残存的“躬耕田”,怡人心神,遐思无穷:诸葛亮并不是什么神仙,这只是充分说明他不依赖书本知识,注重实践,根据气候规律而掌握的一套种植技术,也是他识天文、懂地理的具体写照。

日西斜,鸦鹊奔林高噪,我尽兴而归。豁然,我想起民间流传的诸葛亮招亲的故事。说诸葛亮的嫂子是沔阳人,与黄承彦的大女儿——楚女是闺中密友。楚女姐妹两人,妹妹长得漂亮,姐姐却“其貌不扬”。诸葛瑾家的让诸葛亮自择。黄承彦也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边有丑女,才堪相配。”诸葛亮求亲来到沔阳,看见了楚女创制的木驴能推磨,木狗能守夜,木牛会耕田的奇迹,因而慕其才,配了楚女。

联想起前些年,京城某著名大学就择偶观和人生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题目是:现代歌剧《白毛女》中的主角喜儿为什么拒绝嫁给有钱有势的黄世仁而心甘情愿地热恋身无分文的大春?试卷收回后,竟然有一大半学生谴责喜儿的行为。这无疑说明在教育商品化的今天,他们的择偶观和价值观被扭曲了。我禁不住扼腕叹息!

隆中确确实实让人十分留恋、向往,不仅仅因为这里风景宜人,更因为诸葛亮那感人的流芳百世的爱情故事。诸葛亮澹泊明志,宁静致远。他一生谨慎,在爱情方面也是慎重选择,取德轻貌,视钱财如粪土,表现了他追求心灵美的高尚情操。怪不得隆中风景管理处的接待人员说,现在到隆中游览者日达近万人,而全国高校的男女未婚学子最多。

神奇的“和氏璧”故乡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抢夺,逐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着衣褐怀其璧,从经道亡,归璧于赵。”这就是“完璧归赵”的出处。

是的,朋友!完璧归赵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那么,你是否知道“和氏璧”的故乡在哪里呢?如果在你头脑里还是个未知数的话,让我为你义务做一次导游吧!

“和氏璧”的故乡坐落在湖北省南漳县巡检镇金壤坪村东侧荆山脚下的玉印岩。

一个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日子,我和几个同窗好友驱车前往那里观光游览。越野车发动机的轰鸣声,在崇山峻岭中显得特别兴奋。透过车窗,那满山遍野的红花,掩映在绿树丛中,奇特的怪石,飘渺的云雾,把山道两旁的山峦、峭壁打扮得神奇俏丽,一会儿像淡墨轻描的国画,一会儿如重彩点染的油画。

当一座崔嵬而险峻的山崖横在眼前时,越野车停了下来,呵,“和氏璧”的故乡到了。我们弃车走过一片马尾松和柞树间杂的林带,只见在离地面约二十多米高的天然溶洞额头上,“玉印岩”三个正楷石刻大字格外醒目。洞室中央,立有一块明代石碑,详细记载了卞和在此取玉,三献楚王,被刖其足的故事。

远在楚国时期,荆山下住着一个靠打柴为生的农民,名叫卞和。他为人忠厚,善良纯朴。一天,卞和从山谷打柴归来,看见一只凤凰落在岩洞上面的一块石头上,立时,他想起幼时爷爷常讲的一句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等那只凤凰飞走了,卞和攀上岩石,发现是块绿色的大玉石。他认为这是国宝,就要将它献给国家。于是,卞和带上玉石,跋山涉水,历经艰辛,来到楚都。谁知,厉王有眼不识宝,说他不怀好意,定为欺君之罪,令人砍掉了他的左脚,拖出都城,扔在乱葬岗上。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并没有因受酷刑而灰心,便拄著拐杖去都城献宝。可是,武王还是玉石不分,结果卞和又被砍掉了右脚,连人带玉扔出城外。直到楚文王继位,卞和才献宝成功。文王使用卞和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和氏璧”。据说这块宝石夜间闪闪发光,冬天可以取暖,夏天可以驱蚊。公元前二二一年,“和氏璧”传入秦国,秦始皇即命宰相李斯磨“和氏璧”做皇帝的玉玺,篆刻了“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八个字,称之为“传国玺”,老百姓俗称“玉印”。从此,卞和得玉的山洞被人们称为“玉印岩”。

伫立在玉印岩旁,凝视着这块巨大的石碑,我的思绪飘向了漫漫的历史深处。

相传当初女娲娘娘在大荒山元稽崖下炼石补天,她炼了三万三千三百六十一块宝石,其中三万三千三百六十块都作了补天之用,剩下的一块存放在荆山脚下的一个岩洞上,作为镇山之宝,以传后世。岩洞的对面有一座大山,在那耸入云端的峦峰上,长有一棵又高又大的梧桐树。有一年春天,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只凤凰,就落在这棵梧桐上栖息。每当东方发白的时候,林中的百鸟纷纷飞到这里朝拜凤凰。凤凰受百鸟朝拜后,一声长鸣,展翅高飞,飞过千沟万壑,越过崇山峻岭,入龙门进石门,来到一个叫朱砂坪的地方,含回朱砂滋养岩洞上的宝石。凤凰一来,宝石张开,让其填朱砂,凤凰飞走了,宝石又合拢了。年年月月,朝朝暮暮,凤凰含朱砂不止。岩洞西侧还有一眼山泉,凤凰含朱砂填宝石之后就到那里洗嘴,日子久了,那水也被染红了。有一天,凤凰最后一次含朱砂归来,百鸟告诉它,宝石已被人取走。凤凰听毕,一头栽到一条小溪里……顿时,溪水干涸,河柳垂首。

多么美好的传说,多么离奇的故事啊!

在玉印岩西侧还有一个叫“仙鱼洞”的溶洞。洞长约一里,蜿蜒曲折,小景不间断,大景处处有。那里布满多姿多彩的石钟乳和石笋,真可说是三步一景,五步一变,兼静赏动观之妙,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艺术长廊。有“仙人弈棋”“芙蓉含苞”“瓜果飘香”……说是天工造物,又怎会这般自然动人!洞中流水潺潺,水随洞出,洞随水活,景因水生,水仗景秀;成群的鱼儿,悠悠摆尾。徜徉在这神话般的意境里,那美丽的传说又在我的耳边响起:相传卞和谢绝文王给他封官挂印回故乡后,有一天,他觉得有点烦闷,由别人抬着他到玉印岩附近一个水洞去垂钓。不一会儿,他就钓了两条像靴子一样的怪鱼。卞和有意无意地将那靴状鱼往脚上一套,瞬间,那对儿怪状鱼变成了一双靴子。他试着走了几步,既轻便,又舒适,与原生脚一样。靴鱼变人脚,全仗神仙功。从此,这个水洞便叫做“仙鱼洞”。

远山衔日,暮霭初升。突然风声乍起,四周林涛随之滚滚涌动,好一阵山吟林吼!我不禁微微泛醉,心头涌出宋朝诗人胡曾的诗句:

抱玉岩前桂叶稠,

碧溪寒水至今流。

空山落日猿声叫,

疑是荆人哭未休。

是啊!我们的前人尚有“精诚之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难道我们不可以仿效吗?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你有闲暇的话,我劝你一定去“和氏璧”故乡一游,阅历锦绣风景,饱赏名胜古迹,增进历史知识,岂不乐乎?

作者简介:王一人,男,湖北襄阳市人,2000年1月出生,现在襄阳市第一中学就读。

猜你喜欢
和氏璧凤凰诸葛亮
和氏璧
诸葛亮喂鸡求学
美玉和氏璧
完璧归赵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