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下古代海洋诗歌的现代意义

2017-12-12 11:04孙培华
戏剧之家 2017年22期
关键词:意象海洋一带一路

孙培华

【摘 要】“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海洋发展逐渐走向深蓝,海洋经济纽带让我们的视角投向大海、投向未来。海洋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对海洋的敬畏、探求和征服精神,既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深刻体现,也对当代人们的海洋观念有深刻的启迪,它提示今人,在对海洋进行探求和征服的同时,要充满敬畏之情,而且敬畏是基础,是前提条件。

【关键词】一带一路;海洋;诗歌;意象;意义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2-0234-01

海洋作为地球最大的资源宝库和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但目前开发和利用海洋的能力还不强,经济与文化具有共同发展、共同促进的律动性。

古代海洋诗歌是海洋文化中重要的一环,海洋诗歌的研究对促进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透过海洋诗歌所蕴含的传统思想,我们发现它对现代生活、对人与海洋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迪,主要表现在对海洋的敬畏、探索以及征服三方面。

一、对海的敬畏

海洋诗歌中体现出古人对海的敬畏之情,这种敬畏不仅是对惊涛骇浪的恐惧,而且还蕴含着更深刻的哲理。海上风涛变幻莫测,对往来船只造成巨大的威胁,海塘崩塌、海潮侵袭等自然灾害也使人们感到畏惧。但人们对海洋不仅惧怕,还有“敬”的情愫蕴含其间,因为古代哲学思想崇尚水德,认为水具有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内涵。

道家思想崇尚水之德,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则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认为江海之所以能纳百川,是因为其“善下之”,水的特性也可以作为人的美德的象征,如水的“善下”,象征人的谦虚、礼贤下士,水的深不可测象征人的深邃渊博。

不仅海水的浩瀚博大使人产生敬畏的心理,海洋中的生物也同样让人感到神秘莫测,如笔记小说中认为海洋中“有巨鱼大蛟,莫测其形也,吐气则八级皆暗,振鬐则五岳波荡。”①“巨鱼大蛟”有震天撼海的力量,因而被人们认为是海神的一种化身。文人创作步虚,表现的是对神仙道化的向往之情,表达对海神的敬畏之情,或是托物言志,以陆游为代表的诗人有着深厚的道教家学渊源,他们关注养生,在其诗中往往透露着对神仙道化的向往,气势开阔、收放自如、洋洋洒洒,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二、对海的探求

人们对海的探求是人类智慧和勇敢的体现,在人类认识海洋的过程中,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直深深植根在人类的心灵中,使人类面对海洋不再茫然失措,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心态来对待挑战和困惑。

浩瀚的海洋充满了神奇的魅力,我们对海洋的探索探求永无止境。“作为一个浩瀚而无休止运动着的巨大水体,海洋与陆地有着不同的本质属性,这主要是指海洋所特有的物理、化学及其变幻莫测、难以驾驭的自然属性。”②海洋的自然属性吸引着人们探求的目光,许多古籍中记载了人们对海洋充满好奇的思想。《庄子·秋水》载:“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可见,海洋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引发了人类探索的欲望;《南海》“倾腾界汉沃诸蛮,立望何如画此看。” ③这首诗首句先写南海翻滚着把中原和南方分开,南方蛮人以此为生,也说明作者身处中原以外的蛮荒地带。总之,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探求促进了对海洋的了解和熟知,這片无际的神奇水域愈来愈激发起人类的好奇心,逐渐走向深蓝去发现更加新奇的世界,去探究海洋的秘密。

三、对海的征服

人们对海洋进行积极探索,逐步积累了对海洋的认识,表现出了征服海洋的信心和力量。这种征服海洋的精神是人类强大内心世界的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不仅逐渐认识了海洋,也能够适当利用海洋。

苏轼的《文登蓬莱阁下石壁千丈为海浪所战时有碎裂淘》,“蓬莱海上峰,玉立色不改。孤根捍滔天,云骨有破碎。”这首诗是苏轼有感于蓬莱阁下为海浪冲击的岩石及卵石所作,前两句写蓬莱山在海边耸立,虽然时刻要受到海浪的冲击,但其“玉立色不改”。“玉立”,一为体态优美;二则玉在中国有君子之喻,以其能坚持操守。“色不改”,亦可从颜色不变、神色不改两方面理解。故所谓“玉立色不改”为蓬莱山以其秀丽,面对大海的冲击毫不屈服。

苏轼的《儋耳》“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还上来”,是诗人在楼上远望所看到的场景,彩虹从云端垂直而下,海风快意,从海上扑面而来。这里不仅是对眼前景的描写,同时也暗喻时局,苏轼内迁,快意之情不仅是描绘雄风,也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快意。“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语出《庄子·秋水》,原意是讽刺井底之蛙,而后人以“专一丘之欢,擅一壑之美”来表现隐逸思想,诗人在这里运用典故,是他在经历苦难之后的心态更加豁达的体现,是他虽然一再经受打击但仍抱着对国家政治的献身之心的体现。苏轼一生经历过无数的打击,但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面对政敌的打击和迫害,毫不屈服,以乐观旷达的胸襟来面对一切。

一带一路,扬帆出海。无论是航海遇到风涛,还是观潮受到震撼,诗人们都不会表现出畏难和灰心的情绪,反而体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昂扬的战斗力。

注释:

①(晋)王嘉撰,(梁)萧绮录.拾遗记[M].齐治平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25.

②黄顺力.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16.

③选自全唐诗:卷717-39。

猜你喜欢
意象海洋一带一路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