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引领下体育教师培养理念改革与创新

2017-12-13 00:15曹艳杰
体育师友 2017年5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体育教师培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健康成了人们广泛关注的核心。体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施动主体,是人们健康教育的启蒙者和中坚力量,体育教师的发展关系到民族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在健康中国的推进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当前,改革创新成了时代的主题,如何打破传统思想,从健康中国的高度探索体育教师培养理念的改革与创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育教师,使体育教师在健康中国的进程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健康中国;体育教师;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5.014

1 前言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有针对性地实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餐或营养包行动,保障生长发育。[1]2016年11月,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健康,一切为了健康。”李克强总理出席并致辞,他指出,中国是健康促进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践行者,中国把卫生与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健康目标,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中向健康倾斜,在财政投入上着力保障健康需求。[2]2017年7月,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研讨会在山西大同大学召开,会议围绕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以及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等方面问题展开一系列学术讲座与研讨。这说明学校肩负着健康教育的重要使命,而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与配备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力保障。只有加快体育教育改革的步伐,创新体育教师培养理念,贯彻落实健康中国的内涵,努力提高体育专业教师的素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体育教师,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2 体育教师培养理念定位

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教师培养的摇篮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模式以及培养理念等方面决定了体育教师培养的层次和质量。[3]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专业教育理念既要符合《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的文件精神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意见》中“深入推进专业改革,不断加强专业建设,丰富拓展专业内涵,着力打造专业特色,稳步提升专业水平”的要求,又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中小学教育专业要着力培养师范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中学教师队伍奠定坚实基础”的要求,又是在各培养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之下,同时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专业教育理念、专业教育规划需经过多方论证,获得普遍的认可。[4]在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坚持从地方实际需要出发,融入体育与健康的价值观,贯彻“面向市场”、“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落实“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达四会”的专业目标,广泛开展师生座谈、邀请专家座谈、与教育主管部门研讨、与体育行政部门研讨等活动,不断吸取多方意见,调整专业发展目标,从而能培养出在师生中、地方上有较强的认同感、影响力的人才。

3 体育教师培养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指导思想“顶天不立地”

指导思想大都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体育教育事业;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奋发奉献、团结协作、公平竞争、遵纪守法;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为人师表等。指导思想太过于宏观,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思想引领,但是缺乏中观与微观的衔接,无法在操作层面给予行之有效的指导。

3.2 专业定位“守旧盲从”

专业定位不是简单等同于培养目标。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一般是指培养者或者培养单位对所要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规定。培养目标的方向决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价值取向。当前一些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定位可谓是因循守旧,定位就是培养目标,别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他也一样,或者目标定位的依据依然是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方案》,体育教育专业现行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基本定为: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人才。不是说教育部颁发的依据有问题,应该说这种人才培养理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学校培养了大批专业合格、业务突出的专门人才,是功不可没的。[5]根据当前時代的发展特征,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革创新,而是不能简单地照搬。当前校园足球成为了学校体育的热点,有的高校干脆举办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方向,其实跟随热点进行改革的发展思路很好,但是整个专业拓展成一个专业方向就稍显的盲从了。所以说专业定位守旧与盲从现象依然存在。因此,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针对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多元化的真实需要,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和所处的地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科学分析定位准确,满足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体育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3.3 课程设置“墨守陈规”

体育教育新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教师教育必修课、任意选修课5类课程组成。新课程体系控制课内讲授总学时为2600~2800学时,包括实验课在内,但不包括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社会调查、撰写论文等。[6]endprint

目前各高等体育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均是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教体艺[2003]7号)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编制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方案。据有关研究表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时数安排有失偏颇,尤其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的教学,例如:体操课程课时的缩水,以及选修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与所在区域基础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3]除了传统的专业课程《体育保健学》之外,很少有有关体育与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更有甚者大幅删减专业理论课程的比例,加强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例,培养“一专多能”或者“多专多能”,其实这都是沿用老的传统理念,与基础教育实际有所偏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和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培养的这种不适应社会和基础体育教育需求的体育人才,暂且不说就业与入职难的问题,入职后却很难适应所从事的体育教学,或者说要用较长时间的入职培训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如何保障体育教学质量,更谈不上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务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3.4 体育教师培养“大一统”模式依然存在

当前,体育教学模式已形成多样化现状,在不断研究与改革创新的推动下,使得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比较新的教学方法和完善的的教学体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在理论研究方面相关研究成果丰硕,为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理论支持。

而从体育教师的培养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培养体制陈旧,注重人才培养的数量,忽视培养质量;注重学科知识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培养;注重体育术科教学,忽视专业理论教学;注重“一专多能教育”,忽视“与基础教育接轨”;注重紧跟政策的热点,忽视因材施教等问题,这不利于我国高素质的体育师资人才培养。我国实行统一的教育制度、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因而缺少灵活性。[3] 因此,高校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急需要深化改革,顺应中国教育的长期发展趋势和整体思路,大力推进学校体育的体制和制度改革,贯彻国家“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精神,深入推进体育教育改革理念创新,研究优化体育教师培养,培养高质量的体育师资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4 体育教师培养理念的改革创新策略研究

4.1 指导思想引领创新,专业规划科学合理

指导思想紧密衔接当代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路径,紧密契合体育教师职业技能需要,紧密联系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改革现状。以新理念、强理论、新技术、强实践为引领,以内涵建设与职业应用为导向,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科学规划专业发展之路,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应用性。

4.2 规格高,要求严,目标明确,定位精准

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教师培养的摇篮专业。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精准,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具体要明确。目标定位要“顶天立地接地气”,目标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的综合体现,既高标准严要求,又符合当前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在职业操守、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毕业要达到“四会”要求,强化科研能力,注重社会实践,突出一专多能。

4.3 培养模式,强内涵,重特色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要符合教育教学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严格执行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政策与标准要求,规范化程度高,思路清晰,特色鲜明。四个学年的安排分层次、划模块,一二学年厚基础、强内涵,三四学年抓特色、重实践,努力构建与基础教育体育学科零距离,以创新为驱动,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4.4 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课时安排比例适中

新的体育教师培养理念需要有与之配套的课程设置,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与培养理念的基础。因此,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现代课程编制的理念和技术,充分体现学科特色,注重学生发展的需要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课程结构要科学合理,各类课程的比例适中,各门课程的学时安排合理,计划学期层次分明。围绕宏观的人才培养模式,编制配套的课程体系,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和创新的价值取向,不仅充分体现师范教育的培养新理念,同时在实践操作层面要照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5 结论

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各级各类体育师资的摇篮专业,体育教师是体育与健康知識、技能和文化的施教主体和传承人,是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的主体,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教育作用。尤其是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师范专业不再发放教师资格证,所有想进入教师职业的均可以通过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书,这既给体育教育专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同时也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体育教师的培养应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明确目标,精准定位;以内涵建设与职业应用为导向,着力打造教师教育特色,科学规划专业发展之路;强内涵,重特色,改革创新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制定科学合理课程体系。谨记习总书记“三个牢固树立”的叮嘱,坚持“三个面向”指导思想,落实李克强总理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大力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创新的指示精神,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和重创新”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 http://www.taoxuele.cn/news.asp?id=764

[2] http://www.gov.cn/xinwen/2016-11/21/content_513549

[3] 曹艳杰,武善锋.体育教师培养理念的多元化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94-97.

[4] 李儒新,冯明丽,李超红.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意义及内涵的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2):

7-10.

[5] 王崇喜,周珂,周艳丽.新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演进与未来走向[J].体育学刊,2012(4):60-65.

[6] 马卫平.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的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94,140.endprint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体育教师培养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质量缺口与配强提升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体育教师压力大”折射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