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2017-12-13 13:04张俊喜陈永明成晓松韦仁权王凯李红阳顾慧玲孙星星高波周加春
江苏农业科学 2017年21期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绿色防控

张俊喜 陈永明 成晓松 韦仁权 王凯 李红阳 顾慧玲 孙星星 高波 周加春

摘要:总结江苏省盐城市水稻病虫害发生危害规律、稻田蜘蛛发生消长规律及其控虫作用,明确非化防措施的防病控虫效果,筛选对水稻各病虫的高效安全药剂品种和关键防控技术,集成具有“保蛛控虫,精准防病”特色的水稻全程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并在田间得到成功应用。

关键词:盐城市;水稻病虫害;蜘蛛;危害规律;发生特点;绿色防控

中图分类号: S4351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21-0094-06

收稿日期:2017-03-3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6YFD0200805);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BK2009169、BK20141264);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5)1054]。

作者简介:张俊喜(1966—),男,江苏盐城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宗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应用研究。Tel:(0515)68668961;E-mail:ycnkzjx@sohucom。

通信作者:高波,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安全研究。E-mail:442694630@qqcom。

水稻病虫害的防控一直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环节。2006年我国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新理念1],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控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病虫防控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保证水稻生产安全,保护环境安全,保障人民健康,是生产所需,形势所趋。

江苏省盐城市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6万hm2以上,水稻生产在盐城市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病虫防控是保证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一关。20世纪80年代前后盐城市水稻主要内源性害虫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外源性害虫主要有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主要病害有纹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进入21世纪以来,盐城市水稻主要病虫有灰飞虱(致病毒病)、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瘟病、纹枯病;次要病虫害有稻曲病、白叶枯病、干尖线虫病、恶苗病、细菌性基腐病、稻蓟马、大螟、稻叶蝉、二化螟等,稻纵卷叶螟、灰飞虱分别于2003年、2004年在盐城市严重发生。由于忽视农业、物理措施和生态环境的自然控制作用,部分水稻田的化学防治次数高达10次,农药用量和次数提高,环境污染趋重,恶化了稻田的生态环境,破坏了稻田自然生物种群的平衡,农药残留压力增大,对人畜的健康构成较大威胁。此外,稻田农药用量和次数增加,致使水稻病虫抗药性上升较快,其病虫害发生程度并未因此減轻,亟需改进并完善原有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提高水稻生产安全,降低农药残留,减轻环境污染,推进水稻生产从保量向保质过渡,从无害化生产向绿色生产发展。

从2005年起,笔者就着手调查水稻主要病虫的发生危害规律,研究多项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水稻主要病虫的“农业生态控制、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绿色防控技术,并在生产上取得了实效。

1水稻病虫发生危害规律

11主要病虫发生危害规律

盐城市常发、重发的水稻病虫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

111稻瘟病

根据稻瘟病危害的生育期和部位,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和节瘟,其中以穗颈瘟发生最严重,损失巨大。苗瘟发生危害不严重,直播稻田很少发生,少数感病品种在秧田偶尔发生。药剂浸种可极大程度上减轻苗瘟的发生,一旦发生苗瘟要立即喷药防控,否则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死苗。

叶瘟的发生与田间菌源量的关系十分密切,2009年以前盐城市盐都区的稻田很少有叶瘟发生,自水稻收割秸杆全量还田以来,稻瘟病病菌田间菌源量逐年大幅度提高,叶瘟的发生面积逐年扩大,2014年、2015年是近10年的严重发病年份,须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减轻危害,减少后期田间菌源量,降低穗颈瘟的发生程度。

2014年发生的穗颈稻瘟病具有盐城市近30年以来最严重的病情,发生的时间早、范围广、危害重,但品种之间发病程度差异大。穗颈瘟重发的水稻品种有华粳7号、糯稻、淮稻5号(直播稻)、华粳5号、津稻007等2]。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水稻破口期至齐穗期碰到近50年不遇的低温连阴雨天气,品种不抗病,此外与生育期也有关,生育期越迟发病越严重,盐城市大丰区的病穗率表现为直播稻﹥机插稻﹥人工移栽稻,直播稻的病穗率是人工移栽稻的7倍,机插稻的病穗率是人工移栽稻的4倍。

2016年夏季气温较高,8月中旬高温少雨,平均气温比历史平均气温高32 ℃,2016年穗颈稻瘟病没有发生。

112纹枯病

盐城市水稻纹枯病一般从水稻分蘖末期开始发生,拔节孕穗到抽穗期是发病危害高峰期,到蜡熟期逐渐停止。直播稻生长前期纹枯病发病率低,后期发展快,发病高峰期在8月末9月初,后期发病严重程度超过移栽稻。

113稻飞虱

在盐城市危害水稻的飞虱主要有灰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等3种。

灰飞虱为内源性害虫,能在当地越冬,常年发生5代,其传播病毒病的危害超过其直接危害,对水稻的危害主要是1代成虫(5月下旬至6月上旬从麦田迁飞到稻田)和2代若虫传播病毒病(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以1代灰飞虱发生量最大,也是传播病毒的重要世代,2代灰飞虱卵孵盛期常年在6月15日,早发年份在6月10日,迟发年份在6月25日。2代灰飞虱对水稻的直接刺吸危害较小,主要是传播水稻病毒病而造成较严重的危害。直播稻田正常6月10—15日播种落谷,一般年份可避开2代灰飞虱的发生危害;移栽稻5月上旬落谷播种,至6月15日正适龄移栽,秧苗在4叶期左右极易感染病毒病。因此,机插稻、移栽稻应在6月中旬防治2代灰飞虱,避免感染病毒病。灰飞虱不耐高温,夏季高温可抑制其发生危害,3代灰飞虱在田间发生量较少。4代灰飞虱的直接危害在水稻抽穗后,影响灌浆,导致水稻千粒质量降低,瘪谷率增加,造成严重减产。2006—2009年在盐城市局部地区曾出现后期灰飞虱危害,导致稻谷霉污。目前盐城市机插稻、移栽稻秧田覆盖防虫网,避开或阻隔了灰飞虱危害高峰期,加之2010年以来灰飞虱带毒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对水稻生长中前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较轻。endprint

褐飞虱为盐城市主要迁入害虫之一,常年发生4代,穗期发生的4代褐飞虱为盐城市主害代。褐飞虱的发生量与迁入基数、气温适宜程度密切相关,凉夏暖秋、多雨湿润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褐飞虱种群增殖和危害;另外,褐飞虱的发生量与短翅型成虫发生的时间及数量也密切相关,褐飞虱大发生的年份短翅型成虫发生量也较大。由于褐飞虱繁殖力强,即使迁入量不多,也可造成局部重大危害。4代褐飞虱卵孵盛期常年在9月10日,早发年份在9月5日,迟发年份在9月20日。9月水稻已灌浆结实,4代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秆,危害严重时水稻茎秆基部黑褐色,继而全株枯萎,出现“冒穿”现象。水稻受害后,千粒质量降低,因瘪谷率增加而减产。2006年盐城市褐飞虱特大发生,局部水稻产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白背飞虱也是盐城市的迁飞性害虫,迁入始见期为5月下旬,主迁入期为6月至7月中旬,成虫在田间迁入定居后即成优势种群,发生危害盛期在7—8月,在盐城市常年发生4代。白背飞虱的温度适宜范围较大,生长发育对湿度要求较高,一般以3代发生较重,2、4代次之。2012年盐城市建湖县白背飞虱特大发生,是有历史资料以来发生最严重的一年,部分失治田块8月中旬出现“冒穿”现象。

114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是盐城市主要迁入害虫之一,2代卵孵盛期常年在7月15日,早发年份在7月5日,迟发年份在7月25日。进入7月份,水稻开始分蘖,由于水稻植株前期有较强的补偿能力,其发生危害对产量影响不大。3代稻纵卷叶螟主要在水稻孕穗期发生,一般年份发生偏重,水稻受害后,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幼穗的分化发育。受害严重的水稻植株明显矮缩,上部2张功能叶片和稻穗不能正常抽出,成穗数、穗粒数、结实率等产量指标均明显下降。4代稻纵卷叶螟主要在水稻破口抽穗至灌浆乳熟期发生,上部3张功能叶片是重点受害部位,水稻植株受害后直接影响穗粒的灌浆结实,对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影响较大,最终影响水稻的产量。2013年盐城市建湖县的调查结果表明,直播稻田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量远高于移栽稻田,其受害程度也较高。江苏省东台市调查研究表明,适宜4代稻纵卷叶螟初孵幼虫取食生存的临界水稻生育期在水稻破口后20 d左右3]。卵孵高峰出现在水稻破口至扬花阶段,药剂防治宜早不宜迟,力争把初孵幼虫消灭在卷叶之前。适生临界期以后,水稻组织老健,叶片硅质化程度高,气温逐渐下降,初孵幼虫自然存活率极低,难以对水稻的产量造成危害,可以放宽防治指标。2003年、2007年、2008年盐城市3代和4代稻纵卷叶螟特大发生。

12次要病虫的发生危害规律

121次要病害

1211稻曲病

稻曲病在穗部谷粒造成危害。稻曲病不但影响水稻产量,而且病粒中含有有毒物质和致病色素,严重影响稻米品质,对人类健康威胁较大。稻曲病一旦发生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盐城市在2009年局部严重发生,2010—2013年零星发生,2014年、2015年偶见稻曲病发生,2016年没有发生。水稻破口前后降水偏多、温度偏低将加重稻曲病的发生程度;籼稻品种比粳稻品种较感稻曲病。

1212病毒病

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2种病毒病,病毒病曾对盐城市水稻生产产生较大的影响。2003—2006年盐城市条纹叶枯病严重发生,苗期显症发病,常导致秧苗枯死,分蘖期发病,病株分蘖减少,重病株多数整株死亡,穗期发病,病穗畸形、不实,但苗期发病较多、较重,拔节后发病率较低。2007—2009年黑条矮缩病严重发生,水稻秧苗期染病后病株明显矮缩,分蘖增多,叶片浓绿;分蘖期感病,病株成丛矮缩,分蘖增多,叶片僵直,心叶抽生缓慢;水稻灌浆期感病,穗颈缩短,形成包颈穗或半包颈穗,结实率差,穗小、秕谷多。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高峰呈明显的多峰型(7月上中旬为第1个发病高峰,8月上旬为第2个发病高峰,8月下旬为第3个发病高峰),而黑条矮缩病一般呈单峰型(7月20日左右为发病高峰)。不同水稻品种之间黑条矮缩病发病程度差异较大,盐城市盐都区调查研究表明,武陵粳1号、淮稻5号、淮稻6号、华粳6号、特优559、武运粳21号、武育粳3号等品种较易感水稻黑条矮缩病,淮稻9号、连粳6号、连粳7号、盐稻8号、盐粳7号、徐稻4号、徐稻3号、扬幅粳8号、武连粳1号、华粳5号、郑稻18、镇稻99、连粳4号等4]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耐病性较好。近5年来,由于灰飞虱发生量下降,带毒率降低,抗耐品种的推广以及农业、物理防治措施的应用,化学防治的加强等,病毒病整体发生程度呈下降趋势。

1213种传病害

恶苗病:带菌种子是此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于种子内越冬。若不进行药剂浸种,病种上的病菌可污染無病种子,带菌稻种播种后,潜伏在种子内的菌丝或附着在种子上的分生孢子萌发,从芽鞘侵入,引起幼苗发病。恶苗病苗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徒长,发病苗比健苗高13左右,植株细弱,有些病株会枯死。分蘖期发病症状表现为节间明显伸长,近地面的几个茎节上长出倒生的不定根。穗期发病少数未枯死病株不能抽穗或不完全抽穗或提早抽穗,穗小且结实少。随着盐城市机插稻面积的不断扩大,机插稻、移栽稻稻种浸种催芽时,病菌极易侵入,加之恶苗病对咪鲜胺产生抗药性,JP3]恶苗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一定要做好药剂浸种。该病一旦发生,无药可救。

干尖线虫病:2000—2010年,干尖线虫病给盐城市局部地区水稻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2010年后少有发生,危害较轻,2014年在少数田块发病较重。种子带菌是干尖线虫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水稻整个生育期间均有可能受到线虫的侵害,但主要在种子露白播种至秧苗3叶期受到危害。受线虫侵染的植株在幼苗期一般没有症状,拔节孕穗后大部分不表现症状,少部分可表现明显的症状,症状主要集中在水稻上部叶片的剑叶和倒2叶上,一般稻叶尖端处干缩扭曲,颜色枯白,病健交界处有褐色弯曲条纹,剑叶显著缩短,植株明显矮化,穗型变小,每穗实粒数减少,空秕率增加,千粒质量下降。水稻干尖线虫病具有潜伏期长、发现病症后不可防治的特点,因此必须使用无病稻种,浸种时选用高效的药剂进行处理。endprint

1214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基腐病: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近年来在盐城市局部地区发生,并有不断蔓延和加重的趋势,但总体发生面积不大,危害程度不严重。病菌在种子萌芽过程中侵入,可造成烂种、烂芽;大田期一般在分蘖至灌浆期发病,发病后植株茎基部变黑腐烂,并伴有恶臭味,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株根茎处极易折断。田间病株呈零星分布,在同一稻丛中常与健株混生。分蘖期发病,病株先是心叶青卷,随后枯黄,造成枯心苗。拔节孕穗期发病时,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发黄。孕穗期以后发病,常表现为急性青枯死苗现象,病株先失水青枯,形成枯孕穗、半枯穗和枯穗,产量损失较严重。

1215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在盐城市盐都区、亭湖区、建湖县等局部地区有发生且逐年扩大,该病在水稻分蘖盛期、抽穗初期、灌漿结实期均可发生危害。不同品种抗性存在差异,高感白叶枯病的水稻品种有盐稻10号、淮稻14号、华粳5号、镇稻99、光灿1号、连粳11号;在白叶枯病发病区发病较轻的水稻品种有淮稻5号、南粳9108、盐稻1173、淮稻11号、连粳10号;在白叶枯病发病区未发生白叶枯病的水稻品种有南粳39、南粳40。白叶枯病一旦发生,将会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该病常年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老病区开始发病并显症,尤其是台风暴雨和田间农事操作后将加速病害扩散蔓延,加重病害的发生程度。2015年盐都区局部地区白叶枯病发生十分严重,损失较大。重病点2015年部分稻田无一健叶,而2016年同田块同期调查无一病叶,高温对此病的抑制作用较明显。

122次要虫害

1221稻蓟马

稻蓟马在盐城市1年发生8代左右,以成虫在稻桩和杂草上越冬,先在杂草上取食、繁殖,至5月中下旬迁往水稻田,危害水稻秧苗,若虫自2龄起群集在叶尖危害,使叶尖纵卷枯黄。3、4龄若虫隐藏在卷缩枯黄的叶缘和叶尖内,直至羽化。从7月中旬开始,随着气温升高,虫口数量急剧下降。因此,在盐城市6—7月间发生多、危害严重,尤其在6—7月气温偏低的年份极易大发生。

1222稻象甲

稻象甲在盐城市1年发生1代,6月上旬至7月中旬产卵,初孵幼虫潜入土中聚集于稻根周围危害,出土活动多在早晨和傍晚钻食稻苗茎秆或心叶。少耕免耕田越冬幼虫的存活率大于常规耕作田,大面积推广少耕免耕技术是稻象甲回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1223二化螟

二化螟在盐城市1年发生2~3代,幼虫在稻桩、稻草或其他寄主茎杆内、杂草丛、土缝等处越冬。盐城市全部为单季稻种植,以1代发生最重,2代次之,3代一般在9月份气温偏高的年份发生,近几年较少发生,常与其他害虫一并兼治。

1224大螟

大螟在盐城市1年发生3代,2代幼虫于7月中下旬可危害水稻,造成水稻枯鞘和虫伤株,田边的病株多于中间。3代大螟幼虫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盛发,造成枯孕穗、白穗、虫伤株。老熟幼虫有转移化蛹习性,稻田大多在稻丛间基部和叶鞘内化蛹,少数在稻茎内化蛹。目前,3代大螟发生有扩大的趋势,且卵孵期长,高峰期与破口期不吻合,增加了防治难度,若有疏忽,局部地区极易造成严重危害。

1225叶蝉

盐城市稻田常见的叶蝉是黑尾叶蝉,1年可发生5代,它在稻株茎秆刺吸液汁,也可在叶片和穗上取食,在水稻灌浆期上升至穗部吸浆危害,对水稻生产的危害类似灰飞虱。2011年盐都区、2013年建湖县的局部田块在8月中下旬叶蝉发生较严重。

2稻田蜘蛛的发生消长规律及其控虫作用

稻田蜘蛛为纯肉食性节肢动物,是稻田中最重要的一类捕食性天敌,占稻田捕食性天敌数量的90%左右,它是控制稻田害虫、维持稻田生态系统动态平衡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稻田害虫的失控暴发(特别是水稻生长中后期稻飞虱的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稻田蜘蛛种群的缺失。

21稻田蜘蛛的种类及优势种

盐城市稻田蜘蛛种类主要有草间小黑蛛、八斑球腹蛛、黑腹狼蛛、拟环狼蛛、拟水狼蛛、四国肖蛸、鳞纹肖蛸、直伸肖蛸、黑色蝇虎、鞍形花蟹蛛、四点亮腹蛛、食虫瘤胸蛛、黄褐新圆蛛、肥胖圆蛛、粽管巢蛛等,其中优势种为草间小黑蛛、八斑球腹蛛、黑腹狼蛛和直伸肖蛸5]。

22稻田蜘蛛种群的消长规律

稻田蜘蛛种群在水稻拔节前种群数量缓慢增长,拔节期至孕穗期快速增长,水稻齐穗后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在蜘蛛种群数量进入稳定期时,直播稻田的蜘蛛数量明显低于移栽稻田6]。

23影响稻田蜘蛛种群数量的因素

农药的使用是影响稻田蜘蛛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种群数量与稻飞虱的关联度较大,水稻生长前期施用腐熟有机肥有利于蜘蛛的迁入和繁殖,气候条件的变化会影响稻田蜘蛛种群数量的变化,除草、搁田、灌水等田间管理措施也可对稻田蜘蛛的数量产生一定的影响7]。

24稻田蜘蛛取食规律

幼蛛可取食活的昆虫,稻田蜘蛛取食昆虫的能力较强,可结网、游猎,还有自残特性7]。

25稻田蜘蛛的控虫作用

2010年盐城市盐都区调查发现,直播稻田在拔节孕穗期(8月12日)使用杀虫剂,施药13 d后对蜘蛛的杀伤率达57%,而此时4代灰飞虱比3代增殖了364倍,而未用药区的4代灰飞虱仅比3代约增殖了1倍,可见蜘蛛对灰飞虱有较强的控制作用。2010年9月25日调查发现,绿色防控田共用5次药,蜘蛛155头百株,稻飞虱122头百株,3~4龄稻纵卷叶螟34头百株;常规防治田共用9次药,蜘蛛86头百株,稻飞虱186头百株,可见绿色防控田在少用4次药的情况下,蜘蛛对稻飞虱仍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庞雄飞等的研究表明,如果稻田蜘蛛数量减少一半,稻纵卷叶螟下一世代的数量为原来世代的3倍,如果没有蜘蛛的控制作用,则为原来的13倍8]。

盐城市建湖县研究表明,稻田蜘蛛的积累对稻飞虱的繁殖可起到抑制作用,对灰飞虱、白背飞虱的发生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绿色防控区和空白对照区的灰飞虱3代若虫分别为2代成虫的143、174倍,而常规用药区高达274倍;绿色防控区和空白对照区的4代若虫分别为3代成虫的131、164倍,而常规用药区高达295倍9]。endprint

3非化防措施防病控虫的效果

防虫网覆盖阻隔传毒、推迟播栽期避虫、轻型栽培减轻病害发生、灭茬压低越冬虫量等非化防措施均取得了较好的防病控虫效果10]。另外,架设频振式杀虫灯(平均约 1盏hm2),于水稻害虫盛发期(7—9月份),每晚18:30开灯,次日早晨06:30关灯,可诱杀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盐城市建湖县植保植检站调查表明,灯诱防治稻飞虱的效果较优,仅7月份灰飞虱约减少20头百穴稻株;每667 m2设2只大螟、稻纵卷叶螟性诱捕器,半个月更换1次诱芯,可有效打破害虫性比平衡,降低繁殖能力,减少有效卵量,减轻发生危害程度,盐城市盐都区2015年调查结果显示,单个船形性诱捕器半个月可诱杀92头稻纵卷叶螟,24头大螟。

4明确药剂品种效果及关键应用技术

多年来,笔者筛选出许多对水稻病虫防效优良、对稻田蜘蛛相对安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表1),根据筛选结果,明确了水稻病虫关键应用技术。

41对水稻病害效果优良的杀菌剂

稻瘟病:研究表明,三环唑、稻瘟酰胺、稻瘟灵、嘧菌酯是穗颈瘟的优良药剂品种,在稻瘟病严重发生年份,咪鲜胺不能有效控制建湖县稻穗颈瘟的发生11]。精准

预防稻瘟病的关键措施是掌握用药适期(破口初期)、选对药剂品种、根据天气趋势决定用药次数(高温晴朗天气少用药)。

纹枯病:在栽培上稻田灌水坚持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降低纹枯病的发生发展。当病穴率达5%时须采取措施控制病情发展,尤其是在垂直扩展期,此病防比治重要。宋益民等的研究表明,嘧菌酯对水稻纹枯病具有十分优异的离体抑菌活性12],井冈霉素、井·蜡芽是防治纹枯病的优良生物杀菌剂,已唑醇、苯甲·丙环唑、噻呋酰胺对纹枯病的防效均较高。防治适期为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

稻曲病:井冈霉素、苯甲·丙环唑、申嗪霉素·王铜复配剂等药剂在倒2叶与剑叶叶枕平至叶尖平期喷洒农药(水稻破口前5~7 d)防效均约达90%。该病防治的关键是时间的把握,一旦错过防治适期,防效会显著下降13]。

恶苗病、干尖线虫病:可用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20%氰烯·杀螟丹可湿性粉剂浸种进行防治。

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一旦发生,要立即喷药保护治疗。效果显著的药剂有氯溴异氰尿酸、叶枯唑、噻菌茂、宁南霉素。细菌性基腐病发生田块要立即放干田水控制病情扩展,发生白叶枯病的田块必须在晴朗天气、露水干后喷洒药剂。

42对水稻害虫效果优良的杀虫剂

稻纵卷叶螟:主控稻纵卷叶螟3、4代(适生临界期前),药剂品种可优选氯虫苯甲酰胺、短稳杆菌、甲氧虫酰肼、茚虫威、杀虫单、甲氨基苯甲酸盐等,施药适期为稻纵卷叶螟卵孵高峰期至低龄幼虫发生高峰期,甲氨基苯甲酸盐掌握在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高峰期施用,杀虫单掌握在稻纵卷叶螟卵孵高峰期施用。在稻纵卷叶螟的药剂防治上,及时、适时都较重要,有研究表明,每推迟1个龄期用药,杀虫效果平均下降10%,保叶效果约下降20%,甲氨基苯甲酸盐光解速度较快,上午、下午用药防效相差约10%14]。

稻飞虱:在麦田狠治灰飞虱越冬代和1代15],力保灰飞虱不迁入秧池;在用药时间上以若虫第1高峰期为准,要选准药剂,将长效药剂与速效药剂混用,可提高对灰飞虱成虫、若虫的防治效果。研究表明,吡蚜酮、噻虫嗪、烯啶虫胺、丁虫腈等对灰飞虱的防效较好,对蜘蛛相对安全。在褐飞虱、白背飞虱中等以上发生的年份在卵孵盛期及时药控,优选烯啶虫胺、呋虫胺、吡蚜酮、氟啶虫胺腈等药剂。

叶蝉:在药剂防效方面,噻虫嗪>噻虫胺>吡蚜酮>毒死蜱,噻虫嗪对叶蝉具有较好的速杀性和持效性16]。

二化螟、大螟、稻象甲的药控措施同稻纵卷叶螟,稻蓟马的药控措施同稻飞虱。

5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

51总体技术思路

在深入研究并掌握水稻病虫暴发致灾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多项农业、物理、化学防治技术的广泛调查、研究试验、示范验证,权衡各项措施的优劣、利弊、难易程度,以控制害虫大发生、精准预防病害暴发致灾、保护稻田蜘蛛为切入点,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出发,推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投入品的用量,避免依赖化学药剂的防治。整个防控体系是播种前防恶苗病、干尖线虫病,苗期防灰飞虱、病毒病、苗瘟,分蘖拔节期控纹枯病、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穗期防稻瘟病、稻曲病,兼控褐飞虱、大螟、纹枯病、稻纵卷叶螟17]。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如表2所示。

52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521协调运用农业、物理措施

5211选用优良的抗(耐)病品种移栽稻优选连粳5号、连粳6号、连粳7号、盐稻8号、盐粳11、淮稻8号、镇稻99等对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均具有较好抗(耐)病性的品种。直播稻优选对稻瘟病耐病性较好的水稻品种,或生育期短的品种,以避开抽穗扬花期不利天气的影响。

5212压缩稻套麦面积缩减稻套麦,逐步推广机插秧等轻型栽培技术。

5213及时耕翻灭茬减少灰飞虱、大螟、二化螟虫源基数,降低秧田虫量。

5214调整播栽期手栽稻5月15—20日播种,机插稻5月下旬播种,直播稻6月15—20日播种,避开灰飞虱传毒18]。

5215秧田覆盖防虫网于水稻秧田揭膜后,用40目以上的防虫网或无纺布布帐覆盖秧床,用泥土密封防虫网(帐)四周,有效阻隔灰飞虱进入秧田危害传毒。

5216灯诱、性诱害虫有条件的地区,在飞虱、纵卷叶螟等害虫发生期,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用纵卷叶螟和大螟性诱剂诱杀雄虫,减少田间落卵量。

5217加強水肥管理,搞好健身栽培浅水勤灌,适时搁田,测土配方施肥,氮、磷、钾肥优化搭配使用。

522积极实施生物防治endprint

5221大力开展保蛛控虫在水稻全生育期要充分保护发挥蜘蛛的控虫作用,全力做好化学农药的控制使用。做到不达防治指标不治(水稻抽穗前放宽防治指标)、不到防治适期不治、能挑治的不普治、能兼治的不单治,稻田全生育期尽量不用对蜘蛛杀伤力强的杀虫剂,充分利用蜘蛛控制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8]。

5222稳妥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对效果稳定的生物农药品种要优先选用,如稻曲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均有效果较好较稳定的生物药剂品种;对稻瘟病的生物杀菌剂(春雷霉素)要有选择性地使用,在穗颈稻瘟病重发生年份不使用。

523适时开展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必须根据水稻生育期、病虫发生趋势,优选农药品种,掌握施药适期,交替轮换使用,采取正确的施药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播种前用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300倍液、20%氰烯·杀螟丹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20 ℃浸种 48~60 h,捞出后催芽或晾干播种,可预防恶苗病、干尖线虫病。水稻苗期灰飞虱成虫迁飞期可用150 ghm2 6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或150 ghm2 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兼治稻蓟马,可预防病毒病发生。用1 500 mLhm2 40%稻瘟灵乳油或1 200 mLhm2 25%咪鲜胺乳油或450 ghm2 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可预防苗瘟、叶瘟。水稻分蘖期,封行前用 300 mLhm2 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或750 mLhm2 125 gL氟环唑悬浮剂可预防纹枯病,加大用水量,可提高对纹枯病的预防效果。充分利用水稻分蘖期补偿作用强的特点,在2代稻纵卷叶螟、2代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发生偏轻年份不用杀虫剂进行防治,利用蜘蛛等天敌的控虫作用。水稻拔节期,对3代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可选用 900 mLhm2 1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或 1 500 mLhm2 1010个mL孢子的短稳杆菌悬浮剂或 450 mLhm2 24%甲氧蟲酰肼悬浮剂或 225~300 mLhm2 15%茚虫威悬浮剂,对3代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防治可选用300~375 ghm2 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或150 ghm2 6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或300 ghm2 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尽量不要选用对蜘蛛等天敌杀伤力大的药剂,最大限度保护、利用蜘蛛等天敌的控虫作用。破口前5~7 d(倒2叶与剑叶叶枕平至叶尖平),用750 ghm2 20%井冈霉素可溶粉剂或1 200~1 500 ghm2 40%井·蜡芽菌或300 mLhm2 30%苯甲·丙环唑乳油或750 mLhm2 125 gL氟环唑悬浮剂+150 mLhm2 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或750 ghm2 90%杀虫单可溶粉剂等兑水450 kghm2对准水稻穗部喷雾,可防治稻曲病、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大螟。破口期,用450 ghm2 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0 ghm2 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或300~375 ghm2 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或150 ghm2 6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兑水30 kg对准水稻穗部喷雾,防治穗颈瘟和褐飞虱。齐穗期,用750 mLhm2 40%稻瘟酰胺悬浮剂或1 500~1 800 mLhm2 40%稻瘟灵乳油或450 mLhm2 250 gL 嘧菌酯悬浮剂兑水30 kg对准水稻穗部喷雾,可防治穗颈瘟。

化学防治只能在病虫大发生时作应急措施,偏重发生时作辅助,中等及以下发生时少用或不用,充分发挥稻田自然生态平衡控制作用。

水稻病虫害的绿色防控要根据田间病虫情、蛛情,结合水稻生育期、品种抗性、天气趋势等实际情况来实施。在水稻苗期,若灰飞虱带毒率高,虫量大,基于水稻幼苗抗性弱,秧苗密度低,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防治。在水稻分蘖期,若水稻稻纵卷叶螟密度较低,稻株中上层直伸肖蛸、黄褐新圆蛛密度高,充分发挥蜘蛛的控制功能和利用水稻的补偿功能,可不必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纹枯病穴发病率高于5%时要立即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在分蘖期发现叶瘟病要及时进行药剂控制。在水稻生长后期,若气温下降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不利,其防治指标亦可适当放宽。即使稻飞虱发生密度和虱蛛比均达防治指标,若黑腹狼蛛的比例占蜘蛛的百分比较高,可适当放宽防治指标。必须选准对蜘蛛杀伤力小的农药品种,掌握好浓度和施用方法。针对水稻生长中后期病虫种类多,水稻病虫害可合并兼治,尽量减少用药次数。

6实施成效

盐城市从2008年起开展了大量的调查、试验、示范,并及时将阶段性研究成果应用到大面积生产中,根据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科学的防控方案,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结果,最终形成了一整套适合现行耕作制度、种植方式、易于操作、可持续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该技术已在盐城市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水稻害虫的发生危害并精准预防了水稻病害的大面积流行,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了稻田生态环境的平衡,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促进了农民增收,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61水稻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在现行耕作制度田间菌源量充足的情况下,通过大力推广应用该项技术,近5年水稻纹枯病在发病初期及时预防,其危害得到了有效遏制。盐城市盐都区2015年9月10日调查结果显示,绿色防控田纹枯病的平均病情指数为074,常规防治田平均病情指数为194。水稻稻瘟病精选优良药剂掌握在破口初期用药,除2014年局部失时失治田穗颈瘟危害严重外,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盐都区2015年9月28日调查结果显示,绿色防控田穗颈稻瘟病平均病情指数为153,常规防治田平均病情指数为255。稻纵卷叶螟在结合水稻生育期的基础上,卵孵初期用药,均得到了有效控制,未造成明显的损失;稻飞虱虫量在孵化高峰期及时得到控制,未造成病毒病危害或稻田成片“冒穿”的现象。盐都区2016年10月6日调查结果显示,绿色防控田稻飞虱平均为34头百穴,常规防治田平均为793头百穴。其他局部地区稻田病虫均未造成失控。endprint

62稻田蜘蛛得到了较好保护

随着该项成果技术的推广,少用药、选对药、用准药策略的深入推进,稻田蜘蛛种群数量逐年增多,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水稻植株上层结网蛛数量增加,而且中下层游猎蛛数量也在增加。2010年9月25日盐都区调查结果显示,绿色防控示范区的蜘蛛为155头百株,比常规防治田增加了802%。

63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经过几年的大力推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优势凸显。通过保护稻田蜘蛛发挥自然生态控制、充分利用水稻植株自身的补偿功能,放宽水稻害虫防治指标,选用高效安全药剂掌握时点精准预防水稻病害,2010年、2011年、2016年在鹽城市盐都区北蒋、潘黄、盐龙湖等地区先后建立了6个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平均用药37次,比常规防治田少用药45次,尽管化学农药用量降低,用药次数减少,农药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但水稻长势仍健康良好、产量略有提高,病虫害发生与常规防治田无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1]ZK(#]范小建 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在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中国植保导刊,2006,26(6):5-13

2]张玉,沈田辉,丁世峰,等 2014年大丰市稻瘟病重发原因分析与防控措施J] 上海农业科技,2015(5):134-135

3]邰德良,李瑛,梅爱中,等 六(4)代稻纵卷叶螟初孵幼虫适生临界期的判定J] 中国植保导刊,2012,32(1):42-44

4]仇学平,仇广灿,陈志源,等 不同水稻品种黑条矮缩病感病性比较J] 中国植保导刊,2010,30(3):19-20

5]成晓松,张俊喜,仇彩云,等 江苏稻田蜘蛛种群及优势种调查研究J] 上海农业科技,2010(1):130-131

6]ZK(#]成晓松,张俊喜,胡春林,等 稻田蜘蛛种群消长规律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195-197

7]张俊喜,胡春林,成晓松,等 稻田蜘蛛的特性及利用J] 浙江农业科学,2013(1):50-55

8]庞雄飞,梁广文,尤民生 稻田蜘蛛对稻纵卷叶螟生命系统的控制作用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88,9(3):15-23

9]JP3]张开朗,谷爱娣,游树立,等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建湖县的应用实践与效益评价J] 中国植保导刊,2011,31(5):17-21,30

10]ZK(#]吕卫东,陈永明,林付根,等 灰飞虱传水稻病毒病控害减灾技术的研究J] 农学学报,2015,5(12):14-22

11]潘勇,张如标,张开朗,等 2014年建湖县稻瘟病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建议J] 中国植保导刊,2015,35(4):46-48

12]宋益民,刁亚梅,顾春燕,等 10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比较J] 现代农药,2012,11(2):54-56

13]张俊喜,成晓松,宋益民,等 中国水稻稻曲病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学报,2016,32(1):234-240

14]邰德良,李瑛,梅爱中,等 异常高温对稻纵卷叶螟发生与防治的影响J] 中国植保导刊,2015,35(3):38-40

15]仲凤翔,梅爱中,李瑛,等 麦田灰飞虱发生与水稻病毒病流行关系及防治对策探讨J] 江西植保,2010,33(1):35-37

16]张如标,王东明,潘勇,等 不同药剂对叶蝉的防治效果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5,43(4):141-143

17]张俊喜,王凯,李红阳,等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方法探讨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9):166-168

18]仲凤翔,李瑛,邰德良,等 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J] 植物医生,2012,25(3):5-7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绿色防控
2013年衡阳市早稻重大病虫害全程用药技术试验示范
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新疆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