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田间防治试验

2017-12-14 07:26张舒瑶贺虹唐光辉李小军刘伟
中国森林病虫 2017年6期
关键词:咪鲜胺侧柏叶枯病

张舒瑶,贺虹,唐光辉,李小军,刘伟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2.陕西省黄帝陵管理局,陕西 黄陵 727300)

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田间防治试验

张舒瑶1,贺虹1,唐光辉1,李小军2,刘伟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2.陕西省黄帝陵管理局,陕西 黄陵 727300)

黄帝陵侧柏叶枯病(Alternariasp. amp;Pestalotiopsissp.)发生严重,作者应用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水乳剂、45%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和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种杀菌剂对侧柏叶枯病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并评价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田间大面积防治效果。结果表明:4种供试药剂均对侧柏叶枯病具有一定的防效,其中45%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防治效果最好,第四次施药后10 d在两块试验地防治效果分别为80.35%、84.03%;其次为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水乳剂。利用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对园区大面积防治试验表明:对侧柏幼林叶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到了75.49%。通过田间试验得出结论,上述4种药剂可作为田间防治侧柏叶枯病的推荐药剂。

侧柏;叶枯病;杀菌剂;病情指数;防治效果

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是在我国分布广泛的针叶树种,是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耐干旱贫瘠[1]。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种植了大面积侧柏,且多为古柏。黄帝陵现存古柏81 600多棵,其中有3万多棵古柏的寿命已达上千年,是我国古树名木中现存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树群体,黄帝陵古柏群是华夏民族悠久历史的活见证,具有最珍贵的自然景观,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2]。

近年来侧柏叶枯病(Alternariasp. amp;Pestalotiopsissp.)在黄帝陵大面积发生,严重威胁古柏群的生存,对侧柏叶枯病的研究和防治迫在眉睫。侧柏叶枯病是一种危害侧柏的重要病害,春季发病,幼苗和成年树木均会受到危害。受害后鳞叶逐渐枯萎,颜色由绿变黄,最终变成褐色。在小枝上出现褐色斑点,最后整体变色枯萎。有研究表明侧柏叶枯病具有潜伏性,一般是去年的病原菌造成今年的侧柏叶枯,且发病初期表现不明显。侧柏叶枯病危害严重时会造成侧柏林枯萎甚至死亡,给林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3]。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黄帝陵古柏群侧柏叶枯病病原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sp.和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sp.。二者均可单独侵染引起侧柏叶枯病。由于两种病原菌在田间多为混合发生,药剂防治实为对两种病原菌混合体的实际防治效果。药剂筛选试验戊唑醇和咪鲜胺两种药剂对侧柏叶枯病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4],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田间试验,进一步验证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水乳剂及其混剂15%戊唑醇+30%咪鲜胺水乳剂和25%肟菌酯+5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等四种药剂对黄帝陵古柏群侧柏叶枯病田间防治效果,旨在为黄帝陵古柏群侧柏叶枯病防治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境内的桥山之巅黄帝陵景区侧柏林内(E109°15′,N 35°34′)。黄帝陵景区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具有典型的黄土塬和黄土梁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740.0~1 762.2 m,平均海拔1 200 m。在黄帝陵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超过80%,景区内植物包括草本、灌木、藤木和乔木。景区内优势树种为侧柏,占森林面积的99%。乔木主要有侧柏、合欢、杜梨、国槐、柿树、核桃、云杉、圆柏、油松、华山松等;灌木有黄刺玫、连翘、山桃、杠柳、胡枝子等;草本有老鹳草、透骨草、雀麦、蒲公英、商陆、早熟禾、葎草、水芹菜等30余种。

1.2 供试药剂 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陕西先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25%咪鲜胺水乳剂,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5%戊唑醇·咪鲜胺(15%戊唑醇+30%咪鲜胺)水乳剂,江苏景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75%肟菌·戊唑醇(25%肟菌酯+5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

1.3 试验方法

1.3.1 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地点为黄帝陵景区西侧的侧柏幼树林,共选择两块试验地,各0.3 hm2,分别位于同心林区域(样地一)和庙后路区域(样地二),两处树龄均为7~10 a,树高4~6 m。与同心林区域样地相比,庙后路区域样地发病较重,是黄帝陵景区发病最严重的区域。

试验共设4个处理,包括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处理,25%咪鲜胺水乳剂1 200 倍液处理,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处理,45%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1 000 倍液处理,以清水处理作为空白对照。

田间试验小区随机排列,每小区15~20株侧柏树,每处理重复3次,每样地共15个小区。于5月上旬侧柏叶枯病发病初期开始施药,之后间隔10~14 d施药1次,至6月中旬共施药4次。采用机动喷药机械全株茎叶均匀喷雾。喷液量以均匀喷湿叶片正反面、有药液下滴为度,每株树喷液量约2 L,每公顷喷液量2 200 L左右[5-6]。

1.3.2 田间防治 利用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倍药液对除样地外的景区其它侧柏林进行全面喷雾防治,施药方法、时间同药效试验。

1.4 药效调查

1.4.1 田间药效试验调查 分别于施药前、第2次施药后7 d及第4次施药后10 d调查。每小区调查6株侧柏树,每株在树冠外缘,分东、西、南、北4个方向各取5个10 cm左右小枝,调查其叶片感病情况,按分级标准进行记录。小枝叶片感病指数分级见表1。其中,百分率为叶片感病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百分比。

表1 小枝叶片感病程度分级

1.4.2 田间防治调查 在景区内选择四处具有代表性的侧柏林作为调查样地调查防治效果,分别为位于黄帝庙园内的古柏群;位于黄帝墓西侧山坡上的古柏林;位于黄帝墓北侧登道两旁的古柏林;位于黄帝墓西南侧山坡下部的幼林。每样地随机调查3个样点,每处调查6株,具体调查方法同田间药效调查。

1.5 药效统计 感病指数及防治效果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感病指数=∑(各级感病小枝数×相对级数值)/(调查小枝总数×9)×100

防治效果(%)=

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第2次施药后7 d调查,样地一和样地二的4种药剂处理组感病指数与对照相比均有所下降,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45%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水乳剂。45%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防效可达62.95%(表2)。

表2 第2次施药7 d后药效结果

注:Duncan多重比较,同列数据(平均值±标准误)标注小字母代表不同处理在Plt;0.05,n=6水平下的差异显著,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gt;0.05)。

第4次施药10 d后,除CK外,2个样地的感病指数均下降到25以下。4种药剂对侧柏叶枯病均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45%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水乳剂。45%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防效最高,2块样地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84.03%和80.36%,2种单剂也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块样地防治效果分别为77.14%和69.70%(表3)。

表3 第4次施药10 d后药效结果

注:Duncan多重比较,同列数据(平均值±标准误)标注小字母代表不同处理在Plt;0.05,n=6水平下的差异显著,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gt;0.05)。

2.2 田间防治效果 对除样地外的景区其它侧柏林进行全面喷雾防治调查显示,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倍药液对整个景区侧柏叶枯病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表4)。对整个景区4处样地防治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幼林,庙园内古柏群,登道两侧古柏群,山坡上古柏林;防治效果依次为:75.49%,68.93%,65.45%,62.59%。幼林地树势相对较旺,防治效果最好。庙园内古柏群和登道两侧古柏群,位于道路两侧,地势平坦,便于机械操作,也取得了良好防效。

表4 侧柏叶枯病田间防治结果

注:Duncan多重比较,同列数据(平均值±标准误)标注小字母代表不同处理在Plt;0.05,n=6水平下的差异显著,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gt;0.05)。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通过不同杀菌剂对侧柏叶枯病两种病原菌链格孢和拟盘多毛孢的田间防治试验筛选出适合防治侧柏叶枯病的最佳药剂组合模式。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25%咪鲜胺水乳剂1 200倍液、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和45%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1 000 倍液对侧柏叶枯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连续4次施药后,最终防效达66.25%~84.03%。其中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和45%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1 000 倍液对侧柏叶枯病防效显著。根据侧柏叶枯病的田间发生规律,侧柏叶枯病化学防治的适宜时期在5月上旬至5月下旬,为取得良好的持续控制效果,防治时间应持续到6月中旬,用药间隔10 d左右,连续施药4次为宜。

利用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进行大面积防治也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但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树龄、不同营林管理措施条件下,对侧柏叶枯病的防治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对黄帝陵四块具有代表性的侧柏林防治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侧柏幼林的防治效果最好,达到了75.49%,幼林地的树龄多在10~30 a,进行过营林抚育,树势旺盛,对减轻病情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次是庙园内的古柏群,树龄较大,病情较为严重,是重点保护对象,通过田间防治,并结合一系列复壮、加固、支撑等保护措施,防治效果也达到了68.93%。位于山坡上的古柏林由于林密、坡陡,不利于机械操作,喷雾质量略低,所以防治效果也略低于其它地方。

由于侧柏叶枯病为害期较长,一些当年受害的鳞叶并不脱落,成为第2年病原菌的重要传染源,侧柏叶枯病防治非常困难[7-9]。因此,筛选高效的防治药剂、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对侧柏叶枯病的防治非常重要。在使用化学杀菌剂防治的同时,还应加强营林综合管护。对过密的林地适度修剪、清除地面落叶,减少越冬菌源,对黄帝陵景区重点保护的古柏采取提高树体生长势、壮树防病的措施,达到有效控制侧柏叶枯病危害的目的。

目前,黄帝陵田间试验使用戊唑醇和咪鲜胺防治侧柏叶枯病,防效很好,但若长时间使用单一药剂,病原菌会对其产生抗药性,因此需科学合理使用杀菌剂。在筛选出的戊唑醇和咪鲜胺这两种药剂的基础上,可再筛选出1~3种具有较好防效的杀菌剂轮换使用,同时使用相关药剂的复配商品制剂,以提高防治效果,减缓抗药性的产生。另外化学防治病虫害必须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在病原菌发生初期开始施药是取得防治效果的关键[10-13],目前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的田间流行规律还不完全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期为田间防治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1] 闫榜泽.豫西地区侧柏叶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中国园艺文摘,2013(11):142-143.

[2] 杨晶瑜,王超,王明霞,等.成县侧柏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5(20):104-105.

[3] 侯攻科,武星煜,辛恒.浅谈天水市侧柏叶枯病防治措施[J].植物保护,2012(22):41-42.

[4] 明洁.黄帝陵侧柏叶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5] 刘铭汤,施德祥.黄帝陵古柏主要虫害及危害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1995(1):38-39.

[6] 董云峰,颜景红,李红丹,等.章古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病虫害的防治[J].防护林科技,2011(6):89-91.

[7] 王亚平,任三强.天水市秦州区侧柏叶枯病防治技术初探[J]. 甘肃林业,2014(1):35.

[8] 徐小英.侧柏叶枯病防治技术初探[J].北京农业,2015(21):112-113.

[9] 杨玲,郭剑萍,刘建军,等,黄陵古柏保护研究概述[J].福建林业科技,2014.41(3):239-242.

[10]张素华,董晓文,陈江燕,等.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J].辽宁林业科技,2013(3):31-33.

[11]戴雨生,林其端,王行政,等.杀菌剂烟剂防治侧柏叶枯病试验[J].江苏林业科技,1992(1):31-33.

[12]苏晓红,奚耕思,王勋陵,等.黄陵古柏的虫害及防治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3(4):485-488.

[13]DAI Y C,HE X S.Pyrofomesdemidoffiinewly reported to cause a white trunk rot of juniper (Juniperusformosana) in China[J]. Plant Pathology,2009(58):796.

(责任编辑 王巧申)

FieldefficacytrialsonleafblightofPlatycladusorientalisatMausoleumoftheYellowEmperor/

ZHANG Shuyao,et al.
(College of Forestry,Northwest A amp; F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China)

Leaf blight ofPlatycladusorientalisoccured seriously in Mausoleum of the Yellow Emperor.Field efficacy trials of four kinds of fungicides onP.orientalisleaf blight were conducted,including tebuconazole 80% WP,prochloraz 25% EW,tebuconazole-prochloraz 45% EW and oxime bacteria-tebuconazole 75% WG.Meanwhile,the control effect of tebuconazole 80% WP in large areas was evaluated.Field efficacy trials showed that 4 kinds of fungicides onP.orientalisleaf blight had different degrees of control effect,and the best performer was tebuconazole-prochloraz 45% EW which showed 80.35% and 84.03% control effect 10 days after the fourth spraying in two experimental fields separately,followed by oxime bacteria-tebuconazole 75% WG,tebuconazole 80% WP and prochloraz 25% EW.The control results of tebuconazole 80% WP in large areas showed that the best effect against leaf blight was on the youngP.orientalis,which reached 75.49%.By conducting field efficacy trials,these four fungicides were recommended as effective fungicides to control leaf blight ofP.Orientalis.

Platycladusorientalis;leaf blight;fungicide;disease index;control efficiency

2017-01-13;

2017-04-13

陕西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项目(2015NY-32),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201404302)

张舒瑶(1992—),女,汉族,甘肃兰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E-mail:982221279@qq.com

唐光辉,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E-mail:huitang621@126.com。

S763.11

A

1671-0886(2017)06-0022-04

猜你喜欢
咪鲜胺侧柏叶枯病
侧柏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HPLC-MS/MS法测定32%肟菌·咪鲜胺水乳剂 有效成分含量
西北地区的侧柏良种培育探讨
伏羲庙,侧柏
多年生稻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超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法测定蒜薹中的咪鲜胺残留
冬日清晨
红掌帚梗柱孢叶枯病菌的鉴定
申嗪霉素和咪鲜胺复配对水稻立枯病菌的增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