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间游击战趣闻:北宋婆婆单人杀敌

2017-12-14 06:32
新传奇 2017年43期
关键词:唐河张氏契丹

古代民间游击战趣闻:北宋婆婆单人杀敌

在古代,为了捍卫疆土,保卫自身的安全,一些边城或者遭受战乱地区的老百姓,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勇敢而机智地消灭敌人,此举甚至得到官府的肯定和士大夫的褒扬。

机智老婆婆英勇杀敌

游击战是保家卫国,打击敌人侵略的一种很有效的军事行为,它灵活机动,出乎敌人意料之外,又能有效地杀伤侵略者;而且还有高度的主动性,以逸击劳,让敌人防不胜防,从而扰乱敌人的部署,摇动敌军的意志,不仅军事上打击敌人,也从心理上震撼敌军。

北宋边城老婆婆:单人杀敌缴获武器

一说起北宋保家卫国的英雄,很多人自然而然会想到杨家将,一门四代杀敌报国,杨令公、杨延昭、杨宗保,乃至女英雄穆桂英,都为国披挂上阵,或屡建奇功,或洒血疆场,尽管其中很多故事都是虚构的,例如穆桂英史上并无其人,然而,史上确实有杨家将,杨令公和杨延昭的一些战功。再有呼延赞父子,其捍守边疆的战绩,于史也有记载。而狄青也是当时据守西北,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名将。

除了以上光彩夺目的军事英雄,其实也有一些默默无闻,并不见经传的普通老百姓,他们并没有高深的兵法,出众的武艺,也没有先进的武器,更没有可以倚仗的战术助手,然而却靠着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满满的智慧,以及熟悉地形的优势,也能消灭敌人,建功立业。

公元989年,即北宋端拱二年,契丹起兵大举南下,北宋边防兵防守不力,居然让敌人的铁骑一路杀到河北的唐河一带,边关一度告急。那时候北宋对契丹,在军事上多半占下风,此前宋太宗一度亲自率军攻打契丹,但用兵无术,落得仓皇北顾,自己一度和大部队失去联系一整夜,人心惶惶,十分狼狈。到第二天早上,才失魂落魄地返回大营。

然而,唐河一带的民风一向比较勇悍,他们长期生活在边关,熟悉地形,也习惯了长期的战争生涯,没有什么畏敌心理,“然亦未甚惧”,反而能够发挥杀敌报国的作用。

公元989年的某日,唐河地方有个老婆婆,正坐在一家店里,估计她可能是店主。这时候,来了一名敌军骑兵,将马拴在店门口,马屁股后还捆着从老百姓那里抢夺来的家畜,大大咧咧地坐下来,将弓箭拿在手里,然后气势汹汹地命令老太婆去给他打水,“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从“持弓矢坐定”的细节来看,这名契丹兵的警惕性还是相当高的,虽然下马,但武器还是紧紧拿在手里。

老婆婆不慌不忙地去井边打水,提到中间的时候,就装作力不从心的样子,回头叫契丹兵来帮忙,说自己年老力衰,也提不上来水桶。她很会迷惑敌军,客气地呼对方为“大王”。敌兵放下弓箭,走过来低头看是怎么回事,老婆婆果断地将他推下深井,紧接着,老婆婆跨上契丹兵的战马,奔向边关守备处,“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银发满头的老奶奶,跨马催鞭,扬起尘土,飞奔而去,真有几分戏曲里佘太君老英雄的风采,这也可算是民间佘太君。

官府大力褒扬了老婆婆勇敢机智杀敌的举动,还游街展示战果,所属常山郡的老百姓都纷纷出来围观这位英勇的民间抗敌英雄。

士大夫王禹偁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名为《唐河店妪传》,对于边城的老百姓敢于挺身而出,且又能机智对敌的行为,大为赞赏,他意识到了群众的军事智慧是不可忽视的,称赞他们“习战斗而不畏懦”,大宋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保护边疆,御敌于关外。他充分认识到民间组织的游击力量,在军事上有很大的威力,契丹大兵在攻打宋境内的上谷时,一直不能攻克,就是因为当地的百姓组织了游击骑兵,名为“静塞兵”,有效地抗击了敌军。

至此,北宋士大夫感叹,如果能在边关组织一万民兵游击队,其战斗力相当于五万契丹兵,“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

清朝三藩叛乱,民妇智灭贼匪

清朝初年,发生了以吴三桂等人为首的三藩之乱,一时南北用兵,社会动荡,民生涂炭。而令老百姓苦不堪言的是,清廷派下去平叛的官兵,也成了祸害百姓的根源,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大兵所至,其害甚于盗贼”,在《聊斋志异》里也有记载。然而,人民也不全是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地起来反抗,保护家园。

据《张氏妇》的记载,清兵南下到兖州一带的时候,正好碰上大雨,老百姓被劫掠一空,纷纷躲避到高粱丛中。

官兵们知道后,骑马进入积水的高粱地,强抢民女,无所不为。

当地有一位姓张的民间女子,也不逃避官兵和游寇,而是待在家中。她和老公在厨房挖了一个深坑,然后在上面覆盖一层薄薄的茅草,再在茅草上覆盖一床席子,看上去似乎是张床。

这天她家进来两名官兵,一见张氏颇有姿色,就起了歹心。张氏将计就计,将一名清兵引入,让其上席子,谁知一踩上去就扑通一声掉下深坑,第二名清兵在外面不知就里,过了一段时间才进来,张氏又依法炮制,然后将柴火扔进坑里,烧死两名清兵,“兵踏席,复陷,妇乃益投以薪,掷火其中”,以烧掉自家住房为代价,消灭了两名图谋不轨的清兵。

而张氏当时遇到的悍兵贼匪也不止一次。有一天,张氏在村外数里的大路上刺绣,正是盛夏正午天气,“携女红往坐烈日中”。忽然又来了一名骑兵,看见张氏,于是下马欲行不轨。

聪明机灵的张氏,趁着骑兵不注意的当下,用绣花针悄悄刺了一下马屁股,战马忍不住嘶鸣了一声,骑兵为了防止战马奔逸,于是将自己的脚拴在马腿上,然后又来骚扰张氏,“兵遂系马股际,然后拥妇”。看到敌人上当,张氏立即用锥子猛刺马脖子,马哪里忍得住痛,撒开四蹄狂奔,而骑兵的一只脚还跟马拴在一起,一时间哪里解得开,于是被战马拖着跑了几十里,到最后身首不见,只有一条腿还系在马身上,落得个可耻的下场,这个场面记载得很生动,且看:“妇出巨锥猛刺马项,马负痛奔骇。缰系股不得脱,曳驰数十里,同伍始代捉之。首躯不知处,缰上一股,俨然在焉。”

《聊斋》里的张氏和北宋的唐河老婆婆杀敌有共同之处,都是以妇孺之弱对铁骑之强,不能正面对抗,而是首先示弱,然后等敌人放松了警惕,放下了武器,再出手打击,在英勇无畏的同时,更显示了沉着冷静的智慧。蒲松龄对张氏的机智杀敌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她相当于秦汉时“巧计六出”的一流谋士陈平。

“彭越挠楚”也是早期的游击战术

在中国古代,关于游击战术的史书记载,彭越是很有名的。在楚汉之争中,刘邦亲自带兵在前线与项羽对抗,进行长时间的军事拉锯战,打得十分辛苦,刘邦还为此中箭,甚至差点被俘虏。同时,萧何在后方负责补给,每当刘邦部队损失惨重的时候,萧何就从巴蜀、汉中和关中运来兵力和物资。而韩信则负责外围开拓,从河北一直打到山东,解决项羽的侧翼。

这个时候,不要忘记了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彭越。彭越率领部分军队,在刘邦与项羽恶战的时候,他就袭扰梁、楚一带,截断楚军的粮草运输,甚至还经常导致项羽半路停止对刘邦的进攻,回兵救援。这个史上被称为“彭越挠楚”,给楚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例如公元204年的时候,项羽和刘邦在荥阳相持,项羽眼看着把刘邦收拾到差不多了,此时的彭越却攻下睢阳、外黄等十七座城邑,迫使项羽不得不放下刘邦这一头,回师救援。

游击战后来在我们的民族解放战争史上,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做了巨大的贡献,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军事智慧,令人惊叹,值得研究。

(《广州日报》2017.3.7)

猜你喜欢
唐河张氏契丹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我爱家乡唐河
唐河人大“摆擂” 三级代表“比武”
清河县档案馆馆藏文化特色档案又添新品
浅议鹿与契丹社会
以持续创新助推“科技唐河”建设
我的唐河
女真文——脱胎于契丹字和汉字而自成一格
契丹大字《北大王墓志铭》再考释
“妻管严”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