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质量成本经济效益浅析
——以A公司为例

2017-12-15 09:50马启焱
国际商务财会 2017年11期
关键词:损失经济效益成本

马启焱

(宝钛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质量成本经济效益浅析
——以A公司为例

马启焱

(宝钛集团有限公司)

经济危机以来,全球市场环境严峻,企业发展步履维艰,企业为提高销售业绩和市场占有率,加大质量投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以应对市场竞争与挑战。本文通过对A公司2015年的质量成本数据的分析,得出过度的质量投入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的结论,旨在为企业质量管理提供财务方面的建议,希望管理者放眼市场环境,在追求质量提高的同时考虑经济效益。

质量成本;经济性分析;经济效益

随着全球经济被金融危机的阴霾笼罩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企业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市场环境会考虑提质增效,维持、增加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销售收入;另一方面可能会考虑减少资源投入,控制、降低各方面成本,消除各种减利因素,以求提高经济效益。

面对企业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一般都会提高质量水平,严控产品质量问题,不自觉的就会导致质量总成本的上升,减损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企业利润。严酷的市场环境促使企业不得不考虑追求以低的投入、低的成本获取满意的质量和尽可能大的利润。

下面笔者对A公司2015年质量成本数据进行分析,剖析质量成本的构成与变化,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经济有效性。

表1 2015年A公司质量投入损失对比分析表2016年3月5日 单位:万元

一、2015年A公司质量投入损失对比分析

由表1可知,质量投入增长61%带来了质量总成本增长了45%,说明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总成本的下降。如果在未来期间里增长的各项质量收入小于增长的质量总成本金额,那就说明增加质量投入是不经济的。增加投入10元大概减少损失1元,为了减少1元成本,却花费了10元去维持,显示出投入与效益的失衡。

一般情况下,预防鉴定等质量保持费用应该和故障损失费用平衡,以达到质量成本管理上的经济性。而A公司质量投入占比过大,内部构成的不均衡可能会导致质量控制的效率与效果。投入增长过快,远远超过损失总额,预防鉴定成本是影响质量总成本的主要因素。预防鉴定成本比例不均衡,相对于故障成本,基数、比例和增长率都显得比较高,比重很高、增长很快的预防鉴定成本支出并未带来明显的回报,显示出一定的质量过剩。过度追求零缺陷,可能会导致预防鉴定成本失控。质量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浪费,不能使企业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在实际工作中应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分析企业内外各种影响因素,使其达到必要功能与成本耗费的最佳结合点,使企业产品质量成本达到最佳水平。

二、公司质量成本经济效益分析

2015年的质量成本数据验证了随着预防成本、鉴定成本的增加,损失成本随之下降。

(一)质量投入与损失变化趋势离散分析

如图1,系列1是质量投入,从2012~2014年,质量投入与损失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2015年开始,两者的变化趋势偏离度开始加大,离散度达到最大,也正是从2015年开始,开始出现质量过剩的现象,所以质量投入与损失的离散程度大小也可以作为判断质量过剩程度的一个指标。

(二)质量投入与产品合格率变化趋势离散分析

如图2,系列1是质量投入,系列2是产品合格率,为了方便比较,比较衡量变化趋势,将系列2数据加工处理。从2013~2014年,质量投入与产品合格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2015年开始,两者的变化趋势偏离度开始加大,离散度达到最大。

由图1、图2可知,质量投入、损失的相对变化趋势与质量投入、产品合格率的相对变化趋势类似。以往的经验似乎在说明,投入损失的变化趋势一致往往说明质量控制比较均衡,往往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质量控制趋于合理;当均衡被打破,变化趋势开始逆转,反向离散加大,效益状况也就开始慢慢的不理想直至加深。

(三)质量成本与企业利润的关系分析

设P表示利润,C表示质量成本,

分析2015年数据可得到:P/C=-2,ΔP/ΔC=-10,ΔP/P:ΔC/C=-6。质量成本减少100%会导致利润总额增加约600%。

由上可知:利润总额/质量成本总额的绝对值大概在1~2之间,说明质量成本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程度非常之大,利润总额对质量成本有很大的敏感度,控制质量成本就会带来非常明显的利润变化,所以控制质量成本就显得非常必要。当然也不能一味的降低质量投入,应综合考虑质量管控和企业经营的多种因素后再作出筹划,寻求增加收入不降低质量的方法提高企业综合效益。企业经营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利润,有了利润才可能维持企业的存在,才有可能为未来储备发展动力、开拓发展空间,没有利润将很难存续,在市场的暴风骤雨中惨遭淘汰。

三、结论

通过以上财务角度的分析可知,质量成本总额与企业产值、销售收入成本等因素并无明显的线性关系;质量投入的增加确实带来了损失成本的下降,但是质量成本的过度投入并不一定导致损失成本的相应程度的减少,反而会使质量总成本上升,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下滑,并不符合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要求。从长期来看,如果现在投入的预防鉴定等保证成本大于在未来期间内带来的质量收入现金流量现值,就说明保证成本是不经济的。

市场对企业产品质量的期望和要求一般都会很高,但是外部期望与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之间就会形成一个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难题,到底是要质量还是要效益?当然,质量和效益从来都不矛盾,好的质量一般情况下必然导致好的企业效益,尽管如此,企业也要很好的研究一下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企业的应对策略。质量是企业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去的重要基石,没有好的产品质量自然会被市场所淘汰。过度的追求高质量导致质量投入增加,进而促使质量成本上升,企业效益下降。经济效益、企业价值应该是企业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追求质量本无可厚非,但是不应该成为企业经营的首要目标。

四、改进措施及建议

(一)A公司的质量成本数据可能显示质量控制出现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应该留意增长是因为生产过程需要,还是不可控因素,还是质量失控导致的。研究各种因素产生的原因,探求是否有改进的空间。

(二)建立健全质量成本数据收集系统,完善成本的归集,引入质量收入,注重质量损益,在不打乱原有成本核算体系下,增加质量成本收入核算。实现质量数据的及时获取,以便于为质量管理决策提供数据和信息依据。检测常规成本核算系统无法确定的隐性成本,例如:客户补救成本、信誉损失成本、客户不满成本。

(三)及时了解质量成本的变化情况,寻找质量改进机会,减少质量损失,提高经济效益。不断跟踪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在维持必要质量投入、保持较好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努力使其降为零。持续评估,调整预防措施,争取进一步改进。

(四)调查鉴定活动的“适当性”,确保预防活动能够推动改进;建议遏制鉴定成本的增长势头,适当缩减预防及鉴定成本的支出量和支出比例,转而将精力和视线放在既能降低故障损失,又能降低质量成本的方式上。过度追求故障成本的降低可能会导致质量总成本的上升。追求可接受的产品质量水平虽不能达到完美的零缺陷,但是可以将质量成本降到最低。或许可以考虑重新审视一下质量检查方案的设计,这样更有利于企业保持质量与效益、质量与经济的相对平衡、稳定和发展。

(五)应该调查质量投入与损失之间的敏感性和离散性,探讨质量损失不变的预防与鉴定支出的临界值,为以后的质量成本管控提供参考与依据。应该调查质量管控工作是否是增值作业,是否为企业创造价值,是否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减少了企业成本、增加了利润,离最佳状态、最高标准还有多远。

(六)实施目标质量成本管理法,制定质量成本管理的有效标准,即确定适宜的质量成本水平,定期进行差距分析,拟定改进措施。

(七)财务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应紧密协作,加强沟通协调,实现质量成本管理的信息共享,探索质量成本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不断将质量管理向前推进。财务分析依赖于财务数据获取的充分性、真实性和及时性,如果一些质量损失难以度量,质量收入没有反映,质量数据统计不全面、不充分,就会导致财务人员难以从财务核算与管理的角度上对质量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测量。有些费用常常作为正常的管理成本核算而没有纳入质量成本中去,使企业的经营管理难以得到持续改进。

责编:险峰

F275

猜你喜欢
损失经济效益成本
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研究分析
加强建筑造价管理 提升工程经济效益
加强建筑造价管理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造价人员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两败俱伤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菜烧好了应该尽量马上吃
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