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网络、知识协同与开放式创新:影响因素与作用框架实证研究

2017-12-15 00:05闻波
现代情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

闻波

[摘要][目的/意义]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成为开放性资源,如何利用社会化网络进行创新知识获取是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的关键。[方法/过程]本文从厘清社会化网络、知识协同、开放式创新三者概念和关系出发,提出三者作用的理论知识链,并据此构建了社会化网络影响量表与知识协同量表,运用问卷调查和人员访谈得到的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究了三者之间的路径关系。[结果/结论[实证结果发现社会化网络对于知识协同和开放式创新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知识协同对于开放式创新有着显著性影响,其中知识協同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实现企业的知识共享与转化,建构开放、交互性的社会化网络系统是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

[关键词]社会化网络;知识协同创新;开放式创新;理论链

创新是企业的根本任务,不创新企业就无法生存与发展。学术界对于知识之于创新的意义有着充分认识,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创新的高级阶段,认为知识协同是整合知识资源、实现创新的核心机制。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知识与资源创新,还要取决于其调动和整合知识资源的能力。社会化网络包含着丰富的用户生成内容(UGC),对这些内容信息的采集、提炼是企业实现创新的重要外部知识来源。随着开放式创新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新范式,如何综合利用跨越组织边界的内外部知识源是企业创新的重点内容,基于此,本研究基于前期的研究成果与文献综述对社会化网络与开放式创新,以及其中的知识协同流程与作用进行了相关阐述,本文在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衡量量表对理论分析与假设进行实证,进而分析和厘清后续的研究方向。

1文献回顾

1.1社会化网络

网络的发展已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种领域,从以技术创新模式、门户网站主导的web1.0时代发展到以用户主导、开放共享的web2.0时代。Web2.0是构成社会化网络的基础,社会化网络的功能发挥关键要靠web2.0的技术支持。从这个方面说,社会化网络是一个技术概念,技术是社会化网络中一个重要元素,技术拓展和改变了传统交互模式和工作方式的弊端。程业炳(2013)认为社会化网络是基于web技术之上的一种互联网应用,它是社会性网络理念的外化,是现实社会关系的线上表达。胡吉明(2012)嘲认为社会化网络是“一种基于六度分割理论,构建社会用户关系网络和强调协作开发的web2.0应用”。社会化网络具有多种形式,Inkpen(2005)将社会化网络分为三种类型:内部网络、策略联盟和产业集聚。其认为网络提供了知识转移所必需的知识、资源、技术、市场。Smith(2007)嗍将社会化网络的形式分为功能性网络、横向网络、内部人际网络、创新网络、实践社区网络五种形态。Boschma(2011)根据组织目标的着重点差异将社会化网络分为正式与非正式网络两种形态,正式网络是指组织内部联盟的成型化,包括基于组织战略联盟的长期战略网络和网络参与实体。非正式网络是基于内部人际化联系,注重私人化、自利化。

1.2知识协同

国内外学者对于知识协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理解。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Karlenzig,他将知识协同定义为一种动态集合内外部系统的战略组织方法。Anklam(2002)认为知识协同是知识管理的最高阶段,以协同、共享和合作为主题,通过知识的交互、共享、整合和创新等过程,使协同组织整体获得的效应大于各主体单独获得的效应之和。Bakker(2006)认为知识协同不仅仅是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的信息提供给合适的人,更多的是对于知识的加工与创造,以及加速知识共享过程以有效运用到组织中去。Chatenier(2009)将知识协同定义为一种特定类型的学习过程,本质上是新产品、知识、服务、技术的直接传递,他认为知识协同分为四个过程:外向共享、内部分析、聚合评审、合并创造。

国内学者对于知识协同的研究兴于近几年。陈建斌(2015)认为知识协同是一种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即知识与资源的拥有主体通过协同、参与、交流形成新知识的过程。佟泽华(2011)认为知识协同是指知识管理中的参与各方在时空状态下达成的有效协同,知识主体之间“并行或串行”的协同运作已达到在合适时空状态下将知识传递给合适的知识需求方(知识客体),实现知识的创新过程。雷宏振(2013)从显隐性知识转化角度出发,将知识协同定义为显隐性知识重组的过程,通过知识的分析、挖掘和整合以达到知识创新的过程。从组织角度来看,知识协同是提高组织业务绩效的一种手段,是组织提高工作能力与质量的杠杆,是知识管理的高级形态,包括人力、技术、资源、流程等四要素的协同。柯青(2008)认为企业的知识协同是在企业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手段方法在协同商务的大环境下实现企业边界内外知识资源的有效协同与管理。

1.3开放式创新

在市场化竞争愈来愈激烈,短创新周期、短产品周期、高产品复杂性的市场背景下,传统的企业内源式创新模式以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自身竞争优势的建立。开放式创新概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此背景,Chesbrough(2003)认为开放式创新是企业的一种适应创新的策略框架,倡导企业应当积极利用内外部知识加速内部创新,以扩大外部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建立竞争优势。开放式创新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即利用外部商业运作以获取内部发展所需的科技和信息;另一种是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是指开放企业内部知识与市场共享,通过市场的集体智慧对于内部知识进行再加工,即技术和理念的商业化、市场化。其中,外部创新知识的采购是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的关键。Gassman(2004)基于Chesbrough教授的定义提出开放式创新的三个核心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由外到内,即将企业创新过程开放给外部知识源;第二个过程是由内到外,企业将未采用的IP和专利开放给外部组织使用;第三个过程是聚合,即整合“由外到内”与“由内到外”。Schofied认为无论是“由外到内”还是“由内到外”,在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已迅速转变为开放式创新时代的今天,企业采取开放式创新范式,运用内外部知识进行知识创新是保持企业产品全球化竞争力的重要途径。Tsai(2014)根据知识流将开放式创新分为三个阶段:知识探究(由内到外,邀请外部输入加强自身知识发展)、知识保留(将适于自身创新的知识予以保留)、知识利用(将保留下的外部知识内化为自身创新知识源)。Chatenier(2009)认为开放式创新是企业通过聚合其他创新主体的知识、技术、名誉、市场渠道来发展新产品、服务、市场。与封闭式创新不同,开放式创新模式中,产品与服务是与第三方协作努力的成果,创新过程变成一个“可穿透的漏斗”。endprint

从探讨三者关系的角度来看,现有研究基本上只涉及了两两因素的研究,例如从社会化网络角度探讨知识协同的过程与知识利用的方式,从知识协同的角度分析开放式创新的流程与实践模式,此外,协同创新也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综合来看,两两因素之间的研究无法充分解释本次研究的客体和理论联系,从理论上说,社会化网络本身是一种技术手段同时也是知识库存,而开放式创新注重综合利用跨越组织边界内外的知识源以加速内部创新,其本质上内含了知识的处理与协同方式,因此在研究其和开放式创新的关系时不能跳脱知识的利用和协同这一角度。

2研究假设与框架

2.1社会化网络对于知识协同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从知识资源角度出发,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中,大量的开放知识产生和被积累,成为创新的重要来源。知识经济时代,单个个体或组织难以完成复杂知识生产下的知识整合与应用创新,因此通过个体间、组织间的知识协同来完成知识创新是应有之义。社会化网络在这个过程主要从三个方面促进了知识协同。第一,社会化网络的网络特性提高了知识协同的发生概率,网络特性主要表现在网络规模、网络异质性知识资源、网络的中心度与连接度。网络规模体现为社会化网络的大量参与主客体,满足了知识协同的外生情景要求,而网络的异质性体现为大量的异质知识库存,满足了知识协同的外部知识获取,同时,由于社会化网络的中心度与连接度较高,网络中各主体联系较紧密,表现为主体间的信任程度也较高,知识协同发生的概率也较高。第二,社会化网络体现为一种关系化网络,以用户关系为核心,这种关系机制可以使知识随偏好聚合而迅速流动,同时也提供了一种甄别机制,有利于知识主体获取专业性、针对性的知识资源。第三,社会化网络可以有效利用知识的外溢性来为企业内部创新提供平台、渠道与技术支持,加速知识的转化促进知识创新。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1:社会化网络对于知识协同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2.2知识协同对于开放式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Chesbrough教授本人于2006年提出深化开放式创新的定义时进一步指出开放式创新的本质在于综合运用知识的流入(Inward)与流出(outward)以加速内部创新和扩大外部创新市场。从知识流动的角度来看,开放式创新过程内含了知识流的处理过程,即开放式创新的前置阶段体现为对复杂知识的简化、优化与针对化处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知识协同内置于开放式创新过程之中。余维新(2016)等认为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知识的分工与协同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知识精细分工与跨组织大规模协作的难题,有助于实现知识的群体智慧与协同创新。李柏洲(2016)等通过实证研究探究了知识创造对于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他认为知识创造既有利于创新前端的知识集成与序化,也为企业研发节约了一定成本,通过对于内外知识的整合有助于形成企业新的价值与知识链条,促进新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储节旺等(2016)指出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的创新大部分是通過线上的知识协同完成的,创新绩效也不局限于企业自身的内在知识存量,而更加取决于外部知识的存量和企业自身的知识协同与整合能力。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2:知识协同对开放式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3社会化网络对于开放式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网络社会对于封闭式创新的作用是破坏性的,由于网络的开放、共享和知识产权不明晰等特点,企业的传统组织边界正在淡化,企业自身和市场其他主体的技术外溢效应增强,导致企业无法继续进行“室内创新”。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存在形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企业单独进行封闭式创新无法获取创新所需的所有知识,这迫使企业必须把目光投向其他市场主体和网络社会。反之,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外部异质性知识,也有利于构建自身价值网络,形成创新网络。Schutte(2015)认为开放式创新的成功运作需要成员间建立交互沟通的网络,以便于知识的共享和协同从而创造出新价值(即创新)。Howells(2006)提出创新中介理论,他认为创新中介加速了知识、信息等在技术与市场中的传递。创新中介的作用在于:为可能的潜在知识协同提供信息;打破封闭式创新;巩固已经形成的知识协同;为创新产出寻找建议、信息与支持。Marine(2013)认为社会化网络就是一种创新中介,社会化网络充分利用各种参与主体的信息与知识,并促进各种信息知识在创新需求和创新接受间的吸收与传递,从而实现创新过程。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3:社会化网络对于开放式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条完整的理论链条,即社会化网络——知识协同——开放式创新链。其中,知识协同在其中起着传导与中介作用,社会化网络既是环境也是技术工具,开放式创新是过程也是目的。因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具体见图1。

3影响因素与变量设计

3.1社会化网络影响因素

通过对现有文献与实际调查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将社会化网络的影响因素归纳为技术与信息交互、网络属性、网络利用能力。社会化网络含义是平等、交互与去中心化,注重以用户为中心,强调多方参与、信息聚合和开放共享。社会化网络为知识协同提供的全面技术支持,包括信息知识的采集挖掘、转移共享与协同生产等。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为了减少创新成本与创新风险,必须通过网络间的知识贸易或交换以输入新知识与技术,一方面既能缩短创新周期、减少创新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够快速获取创新所需的知识与技术,实现企业间线上的知识贸易过程。网络知识共享是知识交换导致新知识产生的过程,Rajesh(2013)研究表明信息交互和多种线上协作工具的使用是加速线上知识交互与知识创造的关键。网络属性有4个方面:网络开放性、交流成本、网络合作、异质性程度。网络开放性是交流成本的前提,交流成本是网络开放性的重要体现。社会化网络之于传统网络不同的是以用户开发为基础,以兴趣为聚合点。相较于web1.0的门户主导,用户信息的充分交流与互动是社会化网络的特色。然而,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交流都是需要成本,无论是物质成本还是精神成本。在利益驱动的指导下,企业需要尽可能地减少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成本,缩短知识转移中间环节,加速知识流动,以提高企业绩效。Tsai(2001)现代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以及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以扩大组织边界和加速组织内部成员交流,这种压力迫使企业利用社会化网络以提高自身创新绩效。Irene(2009)在探究虚拟学习组织环境下影响组织成员间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提出网络特性自我效力(WBSE),他将此定义为个人学习和探索网络功能和知识的能力,并认为其与知识共享具有显著正向作用。endprint

3.2知识协同影响因素

基于对既有文献的分析,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将知识协同的影响因素分为3种:知识特性、知识流动、信任机制。在现有知识创新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创新最宝贵的合作资产和主要推动力,商业成功的关键已经从外部市场的竞争转变为企业内部知识的竞争,知识已成为企业创造价值与发展竞争性优势的关键。Susan(2012)研究表明知识特性对于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具有重要影响,他将知识特性分为:编码可能性、程序复杂性、可教性、可观察性、系统依赖性。赵杨(2013)等运用实证主义研究得出协同双方的知识互补性对于实现企业知识协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王海花(2013)等认为知识资源的异质性、互补性对于组织间知识共享具有正向作用。

根据哈肯的“协同学”理论,协同是“开放式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和集体效应”,即发挥1+1>2效应。知识流动应当包含两个阶段,即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阶段。而知识转移阶段又内化为知识的创造和创新,最终产生知识协作流程的协同效应。Gilbert(2002)认为知识共享是指个人意愿与其同行、同事等分享知识、构想、经验等。Hew(2006)认为知识共享是一种志愿行为,这就要求组织成员能够建构一种包容性氛围以促进成员问的理解与信任,即志愿性色彩的背后是建立在信任机制的基础之上。Yang(2009)研究发现情感性信任会影响隐性知识的共享意愿从而影响共享行为。Irene(2009)研究表明知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主客体对于知识共享行为的态度是组织内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3.3开放式创新衡量

大部分研究中,对于开放式创新的衡量基本作为中介变量或自变量,即开放式创新能力的衡量。而作为定量研究中的因变量,本研究主题下的开放式创新应当视为一种结果进行衡量,即开放式创新绩效。创新绩效对于企业生存与成功是十分重要的,创新企业应当积极利用知识并与内部创新过程相融合以创造新绩效。Kang(2009)分别用两类数据衡量创新绩效:专利数与企业新产品数量。Kelvin(2005)采用企业专利数(包括申请中和已获批)来衡量创新绩效。陳钰芬(2009)等用六种维度来测量开放式创新绩效:年新产品数、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开发速度、创新项目成功率、专利申请数、主持或参与制定的行业标准数。陈艳(2013)等将开放式创新绩效的衡量定义为: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开发成本、专利申请数量。

基于上述文献整理与分析,基于本研究的实际,我们将开放式创新绩效定义为三个维度:新产品销售率、专利申请量、新产品开发速度。具体量表详见表1。

4实证分析

4.1问卷设计与测量

本次问卷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本次研究的特性,设计本次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为9个亚维度共24个题项。其中创新绩效的测量由于考虑到企业运营和财务保密性的关系以及相关数据获取的难度,我们并没有利用被调查企业的财务数据,而是调查受访者根据与就职企业有竞争性关系企业的相关状况再加以衡量,运用李克特五点量表从1到5分别为从明显偏低到明显偏高。本次调查的对象企业为大型技术创新企业如IBM、华为以及高新产业孵化园中的中小型企业,在问卷发放的基础上对企业员工进行了小范围的访谈。问卷一半通过线上方式发放,一半通过本地高新区管委会所举办的技术培训会上发放,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60,剔除8份没有完全回答的无效问卷。本次问卷回收有效率为76%。本次数据分析运用SPSS20.0与AMOS17.0软件。

4.2信、效度分析

问卷的总体信度利用Cronbach's a系数进行衡量,通过数据分析本次问卷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91,显示本次问卷测量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一致性。效度是指测量结果接近所要测量变量的内涵的程度,结果详见表2。可见三个测量变量社会化网络、知识协同、开放式创新的KMO值均大于0.7,且都通过了Bartlett's球形检验,显示本次问卷测量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程度。

4.3结构方程模型

根据上述理论假设,构建了基于相关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见图1),经过SPSS数据处理后,将其代入AMOS分析软件中,首先分析了模型的相关适配度指标,如表3所示所有的指标均接近或大于0.9,表示本次的模型构建与调查数据较为适配。

从表4来看,所有潜变量的路径系数对应的C.R临界比值均大于1.96,表明模型各测量指标对潜变量的说明程度较高,也表明本次量表构建的科学性。从表5来看,实证结果表明3个假设均得到数据支持。

5结论与讨论

5.1结论

本文根据理论回溯和文献分析,整理研究了社会化网络与开放式创新以及其中的知识协同作用关系,并据此设计衡量量表,提出了三者理论链条。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相关结论如下:

5.1.1社会化网络对于知识协同有着显著性的促进作用

首先是技术和信息的畅流交互使得知识需求方可以快速将协同需要上传给网络,并通过获取相关信息,联络相关知识产出方和协作方,实现知识协同要求。其次,网络自身的协作属性使得知识在网络间的流动与传递更具有“合作”性,这种合作性由于网络的拓展而逐步被扩大,从而实现知识协同的目的——知识再创造。再次,个人网络的利用能力以及社会化网络纽带决定了知识协作的效率和效果产出。社会化网络对于开放式创新的促进作用;其中,社会化网络的技术特征和信息交互性促进了开放式创新的能力建设。网络的开放、自由、用户主导的属性既直接促进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放式创新行为的开展,也借由知识协同的社会资本网络、知识特征与信任机制对开放式创新产生影响,从这个角度看,技术对开放式创新的作用体现在对于知识的协同转化和创造创新。

5.1.2知识协同在3者理论链条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知识协同对开放式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社会化网络的良好促进作用大部分是通过知识协同来实现的。社会化网络为创新主体发现和创造知识关联创造了契机,用户通过社会化网络的关系纽带,建立起更加广泛的社会联系,它为开放式创新和知识协同创造了良好条件。实践证明,在Web2.0时代,借由社会化网络的平台和技术,知识协同的协同、协作、共享和合作等主题更易于通过社会化网络实现最大化效益,产生知识创造和知识创新。

5.1.3社会化网络对于开放式创新具有显著性效应

web2.0技术的技术特点、设计原则、社会化应用都对企业传统的封闭式创新产生了破坏性影响,从而迫使企业从“室内”到“室外”,充分利用外部知识资源和技术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其次,社会化网络也是一种知识库存,可以为企业创新提供大量的创新知识源。此外,社会化网络更是一种创新知识交互平台,例如著名智能手机生产商小米公司,其利用互联网作为创新交流平台,建立与客户互动的开放式产品开发模式,在进行产品设计的同时通过对网络用户意见的挖掘反馈,从而从以产品为中心过渡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5.2后续展望

作为国内对于社会化网络、知识协同、开放式创新三者关系的初步探索,本文尚有一些不足和后续展望:其一,在实证方法的选择上,不可避免地面临其固有弊端,即数据值缺失和置信水平导致的解释度降低问题。其二,本研究将web2.0纳入到社会化网络中,将web2.0作为社会化网络中的重要一环探究其对于知识协同和开放式创新的作用,在后续的研究中,应当尝试将web2.0和情景因素结合作为调节变量测试其对于3者理论链的调节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开放式创新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研究
海尔公司的平台战略研究
企业风险投资(CVC)对于开放式创新战略目标的实现
我国中小企业结盟能力与开放式创新模式耦合机制研究
开放式创新下的专用性知识获取
知识转移视角下获得式学习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及环境动态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