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联合MRI诊断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2017-12-16 00:00周雪芳赵林芬陈俊杰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31期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多层螺旋CT磁共振成像

周雪芳 赵林芬 陈俊杰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0年1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观察胆总管结石在MSCT和MRI下的影像表现,统计MSCT、MRI和MSCT聯合MRI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检出率。结果:28例患者中,MSCT检出胆总管结石21例(75.0%),MRI检出胆总管结石25例(89.29%),MSCT联合MRI检出胆总管结石28例(100%),MSCT联合MRI诊断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MSCT或MRI,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和MRI诊断胆总管结石各具优势也各有不足,两者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胆总管结石检出率,为胆总管结石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多层螺旋CT; 磁共振成像; 诊断价值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1.0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1-0078-02

胆总管结石是胆道系统常见疾病,多发于胆总管下端,结石产生途径多为胆囊和肝内胆管结石向下排入,部分为原发[1]。手术是现阶段临床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治疗方案的确定受结石分布及数量的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影像学方法明确诊断对提高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2]。MSCT和MRI是现阶段临床诊断结石病的常用方法,文章现以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收治的28例患者为例,对两种影像学方法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1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高热、黄疸、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胆红素升高,肝功能异常。入选病例中,男13例,女15例,年龄35~92岁,平均(66.0±5.2)岁。全部患者均经手术明确证实为胆总管结石,其中17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11例行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RCP+EST)。

1.2 方法

1.2.1 MSCT检查方法 检查前,患者常规禁食6~8 h。上机前,饮水500~800 ml充盈十二指肠,肘静脉穿刺置入20G留置针。检查时,患者先取仰卧位,MSCT常规平扫,扫描范围:膈肌上方至脐水平。平扫完成后,经由留置针以L-F高压注射器向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欧苏,国药准字H10970358,扬子江药业),注射剂量:)60~80 ml(300 mgI/ml,注射速率:3 ml/s。开启MSCT自动跟踪系统,当腹主动脉Ct值达阈值(100 Hu)时智能触发扫描,延迟5 s后开始采集增强图像,行3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扫描范围同平扫。

仪器:西门子Sensation Somatom Definition AS+64排128层螺旋CT机;扫描参数:准直64 mm×0.625 mm,螺距1.2,增强扫描层厚4 mm,间距4 mm;图像重建参数:重建算法B 30 f。

1.2.2 MRI检查方法 检查前,患者常规禁食6~8 h,防止肠内液体影响成像效果。检查时,患者仰卧位,采用呼吸触发技术,先行T1WI轴位、T2WI轴位、T2WI脂肪抑制轴位、T2WI冠状位常规扫描,再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T2WI冠状位扫描和Haste多方位扫描。扫描所得图像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处理。

仪器:西门子MAGNETOM Avanto 1.5T超导高场磁共振成像仪,多通道体表线圈采集。MRCP参数:TR 1800 ms,TE 65.3 ms,FOV 250 mm,层厚1 mm。Haste参数:TR 4500R ms,TE 756 ms,FOV 360 mm,层厚50 mm。

1.2.3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MSCT和MRI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均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专业医师进行分析,读片采用双盲法,2位医师结论一致即作为最终诊断结果,有争议时则以商讨结论为最终诊断结果。观察胆总管结石在MSCT和MRI下的影像表现,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统计MSCT、MRI和MSCT联合MRI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检出率。联合诊断检出率以MSCT、MRI中任意一种诊断方法检出胆总管结石为判定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胆总管结石诊断结果

28例患者中,MSCT检出胆总管结石21例(75.00%),MRI检出胆总管结石25例(89.29%),MSCT发现而MRI未发现的胆总管结石3例,MSCT未发现而MRI发现的胆总管结石7例,MSCT联合MRI检出胆总管结石28例(100%),无漏诊病例,MSCT联合MRI结石检出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MSCT或MRI结石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胆总管结石MSCT和MRI的影像表现

MSCT下胆总管横断面清晰,以内部高密度、低密度及混杂密度结石为直接征象,结石呈圆形、卵圆形,管腔内可见结石影;MRI以T2WI胆总管内高信号胆汁内出现低信号充盈缺损为直接征象,缺损呈圆形、卵圆形或多面形,合并梗阻者可见胆管半月形改变。两者间接征象为肝内胆管、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胆囊扩张等,见图1~图3。

3 讨论

MSCT是可以不断采集投影数据、重建出高质量三维图像的CT诊断仪器,临床应用广泛,具有扫描时间短、成像速度快、密度分辨率高、运动伪影少、漏扫率低等技术优势,能够快速及时地为临床提供清晰的影像资料,适用于急症患者的临床诊断[3]。研究发现,MSCT对胆总管内高密度、低密度及混杂密度的结石诊断率高,但诊断等密度结石时存在一定局限性,特别是对于未引起胆道扩张的沙粒状结石的敏感度更低[4-5]。本研究中,单纯MSCT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检出率为75.0%,与吴非等[6]报道的MSCT诊断符合率(74.7%)相近。endprint

MRI是利用静磁场和射频磁场使人体组织成像,是人体分子内部表达损伤和病变的诊断仪器,对胆道系统形态机构的表达十分清晰,有助于对病变的细致观察[7]。与MSCT相比,MRI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由于诊断原理不同,MRI可以发现CT所不能发现的等密度结石和沙粒状结石,结石检出率大大提升[8]。(2)MRI属无创检查,扫描无需造影剂,患者无损伤,适用性强。(3)MRI无辐射损害,能有效避免射线对人体造成的损伤,安全性更高。但是,MRI诊断胆汁完全包绕的管腔时,在信号反应上存在局限性,通过MIP重建不能很好地显示结石[8]。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MRI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检出率为85.29%,MSCT联合MRI诊断胆总管结石检出率100%,高于单纯MRI或CT诊断结果,与仇美琴[9]报道的联合诊断胆总管结石的阳性率(100%)一致。

综上所述,MSCT和MRI诊断胆总管结石各具优势也各有不足,两者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胆总管结石检出率,更好地为胆总管结石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劉艳.螺旋CT与MRI对胆总管结石诊断的对比分析[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5):251.

[2]潘仲林,朱友志,廖文彬,等.多序列MRI和MSCT诊断胆道结石对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4):542-545.

[3]杨国奎,倪晓明.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序列在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J].江苏医药,2016,42(14):1610-1612.

[4]胡晓,陈子洋.ERCP联合MRI在诊断胰胆管疾病中临床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9):65-67,97.

[5]刘金有,唐广山,周光礼,等.2D MRCP、3DMRCP结合冠状位T2WI对胆总管结石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肝胆外科杂志,2012,20(1):33-35.

[6]吴非,王翠,姜书山,等.不同影像检查方法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比较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7):1140-1145.

[7]吴桂春.螺旋CT与MRI对胆总管结石诊断的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0-21.

[8]张皞,黄平,张筱凤,等.超声内镜、腹部超声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胆总管结石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5,21(1):26-29.

[9]仇美琴.超声联合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在诊断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5,17(12):837-839.

(收稿日期:2017-07-17)endprint

猜你喜欢
胆总管结石多层螺旋CT磁共振成像
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动态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CT及多层螺旋CT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腹腔镜和胆道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分析
胆总管结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多层螺旋CT对胃癌及肿瘤血供应用价值研究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
氙同位素应用及生产综述
腹腔镜和胆道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