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建水陶的活态传承研究

2017-12-18 09:09廖和媛王坤茜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650500
名作欣赏 2017年35期
关键词:建水活态云南省

⊙廖和媛 王坤茜 陈 珊[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昆明 650500]

艺术天地

非遗项目建水陶的活态传承研究

⊙廖和媛 王坤茜 陈 珊[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昆明 6505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建水陶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云南省独有的文化名片之一。研究建水陶的传承,得以窥探云南省当前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现状及发展导向。建水陶的活态传承内涵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其技艺的传承,二是其文化的传承。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设计让非遗走进生活,焕发新的活力。非遗 建水陶 活态传承

一、非遗项目建水陶活态传承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建水陶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云南省独有的文化名片之一,研究建水陶的传承,得以窥探云南省当前对于非遗项目保护的情况。

建水陶目前在当地的发展进入了上升期,政府政策导向和指导方针都非常重视建水陶的传承。传统技艺不仅仅需要保留,也需要不断融入新的血液,才能在创新中得到发展。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建水陶进行创新和再创造,会让其焕发新的活力,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更加能够与当代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紧密结合起来。

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非遗保护和文创产业的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非遗是传统,文创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和宣传保护。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非常灿烂的省份,但是目前文创产业在云南省仍然是一个探索中的状态。如果要从产业的角度出发,对云南本土的非遗传承状态和创新方法进行研究的话,已经有较成熟产业链的建水陶能够作为一个契机,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云南省的文化消费层次,对云南其他地区的民族文化如何保护与传承也能提供参考。

二、非遗项目建水陶的技艺传承

建水陶的技艺传承主要有两点:一是对烧制和装饰技艺的掌握,二是技艺的传承方式。烧制和装饰技艺是建水陶技艺传承的核心。传统建水紫陶讲究精工细作,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在烧制技艺上,建水紫陶属于高温陶,当窑内达到相应高温时,紫陶在不同温度下,可能会形成极具特色而又可遇不可求的窑变。建水紫陶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并由此延伸出了独特的“断简残贴”装饰手法和刻胚填泥、无釉磨光等装饰技艺。如今“残贴”已经成为了标志性的紫陶工艺标志,其装饰手法更是在中国陶艺界独领风骚。因为建水紫陶刻填和绘画工艺的特殊性,所以到目前为止在建水紫陶的装饰方法上仍然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替代手绘。

随着现代信息流通的高度发达,建水陶的技艺传承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在过去,制陶人多为农民,制陶只是家庭生产中的副业,多在农闲的时候进行,这样的制陶人群体也造成了紫陶制品缺乏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现今的建水,传承方式多种多样,师徒传承是最传统的一种技艺传承方式,在建水这种传承方式也很常见。

在所传授的技艺中,部分情况下,根据工艺和流传的传统习惯,不同的流程会交给不同性别的人来完成。例如,拉坯、修坯、乃至烧窑之类的重体力的、带有一些危险性的活计,一般交给身强力壮的男性完成,而书画、刻填、粘接等需要耐心和细心才能完成的步骤一般交给女性完成。根据性别优势进行天然的分工,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紫陶的制作。除了师徒传承的方式以外,在建水还有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紫陶相关课程,在学校里从面对学生的角度增加传承人群的数量。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制陶人愿意走出作坊,到学校中和别的地区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和鉴赏水平。

三、非遗项目建水陶的文化传承

从近年政策导向来看,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越来越重视。2012年,文化部就颁布了《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其中就提到了这样的传承方式“有利于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紧密地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在《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2017)》中明确提出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加强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创新,挖掘技术与文化双重价值。推动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运用现代设计改进传统工艺,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

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下,云南省目前已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保护名录555项,其中国家级保护名录105项,省级保护名录450项;非遗传承人国家级53人,省级传承人761人,共814人,此外还有很多县级的保护名录和传承人。建水陶烧制技艺属于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也在其列。

非遗保护对象所处的文化空间及其在不断创新的传承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技能以及文化传统在现实生活中被继承形成的美学观念,具有强烈的生命力,是一种活文化。对这种活文化的传承是近年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热点,而活态是指其发展历史上的代表人物与作品中所蕴含的技术传统与文化内涵,建水陶也不例外。

由此可见,在文化传承中进行着人类社会中各种文化要素的交接,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如精神的、社会关系的,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的传承就是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对人的教育和再教育。通过传承实现的人与文化的结合,是一个有机能动的社会过程。古老的技艺得到继承的同时,不断地有与之相关的文化记忆刻在每代传承人群的脑海中,并且代代相传。

文化传承对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不管是哪一种传承方法和人群,它包含的传承谱系、传承内容,都是对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从近代至今,建水陶曾作为国礼,在周恩来总理出访中出赠,代表着中国文化。在不久前举行的上海世博会上建水陶作为云南省特色展品展出,作为地处边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省份,人们不仅是在传承建水陶技艺,更是继承和发扬其背后的紫陶文化,对大自然保持敬畏之心的同时,也对自己所处的地区产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四、传承人群对建水陶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

非遗的继承保护并不是某个个体的传承,而是与之相关的整个传承体系中所有人群的传承。包括已取得了资格认证的传承人、匠人、学徒,也包括高校学生、技术学校学生,等等,根据对技术和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统称为传承人群。对于建水陶的活态传承来说,传承人群对产品的创新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

一是传承人对紫陶产品的创新设计。以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田静为例,她在2016年的BMMW Lifestyle非遗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得二等奖的参赛作品《法喜壶》就是一件典型的作品。

图1 法喜壶 田静制

这把壶在外观上引入了宝马汽车经典双肾进气格造型,壶体方混,壶盖为圆,即“天圆地方”之意。从造型上来看,是一次对传统茶壶造型的突破尝试,而在提梁、壶嘴等处的设计中,依然保留了传统壶嘴造型。

作为技艺的传承者,田静除了在造型上对茶壶做了一定的突破外,在制壶中还采用了传统柴烧的烧成技术,与产品设计师的创新思路不同,非遗传承人对于传统技艺有着属于自己的理解和坚持。

除传承人的创新探索以外,作为传承人群之一的一些高校学生也对建水陶产品进行着设计探索。与传承人不一样的是,高校学生对传统技艺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古老的传统技艺作为一种产品实现的手段出现在作品中。例如笔者设计的《龙隐茶具》,在传统烧制技艺的基础上,加入了金属加工锻造工艺,多种制作方式的结合给建水陶产品注入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比传统建水陶作品更加能够融入现代生活当中。

图2 龙隐茶具

龙隐的命名来自于周易干卦中“龙,德而隐者也”一句。中国风特色的茶具风骨在内,是一种精气神。龙的意境体现在曲线设计的提梁,将龙翱翔盘旋的姿态做了抽象的设计。同时摒弃了浮夸的装饰,这套茶器方圆结合,着重表现迎合现代人们生活中审美的简约风格,放大了建水陶体如铁、声如磬的特色,为保证产品简约大气的整体形态,大胆地放弃了传统装饰工艺的梅兰竹菊等花样装饰,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五、结语

建水陶的非遗保护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并不是靠某个传承人来完成的,而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帮助。同时,在活态传承的过程中,也需要业界和普通大众增加沟通,通过多渠道来达到传播文化、传承技艺的目的。

[1]胡燕.宜兴紫砂发展历史及其活态传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2]赵士林.论民族文化的传承[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3]徐艺乙.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作用[J].贵州社会科学,2012(12).

[4]聂磊明,梁爽.建水紫陶装饰工艺的艺术特点[J].红河学院学报,2015(2).

作 者

:廖和媛,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坤茜,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陈珊,昆明理工大学2015级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 辑

: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建水活态云南省
地域文化视域下南宁长塘芭蕉龙的活态传承研究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桂中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
建水陶艺新观察
徜徉于文化旅程中的建水紫陶
贵州民族民间活态儿童文学中的童谣
传承与创新:千年建水紫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