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古运河河岸沉积物氮及有机质分布特征

2017-12-18 01:19周裔文周晓红任琪琪李义敏林志军冯德友
水土保持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古运河表层沉积物

周裔文, 周晓红, 任琪琪, 李义敏, 林志军, 冯德友, 韩 顼

(江苏大学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镇江市古运河河岸沉积物氮及有机质分布特征

周裔文, 周晓红, 任琪琪, 李义敏, 林志军, 冯德友, 韩 顼

(江苏大学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氮; 有机质; 分布特征; 河岸沉积物; 古运河

目前,城市内河河流黑臭问题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生产和生活等外源性的污染物进入河流中,使得一些城市内河水质受到较严重的污染。而城市内河受降雨、水位调控、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河岸带多处于水位消涨的动态变化过程中[15]。另外河岸带又容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不仅外源性的污染物容易堆积在河岸带,而且内源性的污染物质容易受风浪的影响沉积在河岸带,从而使得河岸带沉积物的营养盐含量与河道沉积物中的营养盐有一定的差异[15]。然而,目前对河岸带表层沉积物的研究较少,对河岸带表层沉积物中氮元素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城市内河河岸带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也有利于发挥城市内河河岸带的景观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以镇江市古运河为研究区域,分析了不同采样点的沉积物氮素含量以及分布情况,以期为古运河富营养化的预防及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研究区域位于古运河镇江段,该河段全长16.69 km,平均水深4~6 m,流经镇江市区,是镇江市老城区最大的受纳水体[15-16],是镇江老城区以及官塘、丁卯、丹徒、谏壁等地表径流以及南部山丘洪水的主要汇入河流。在前期调研基础上[15-16],选择古运河干流及其支流共6个采样点进行样品采集,各采样点位见图1。

采用沉积物采样器分别采集河岸带(水—岸交错区)各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每个点位采集沉积物各3次,充分混合后迅速保存于聚乙烯自封袋里(排出空气),运回实验室后,低温保存,并通过冷冻干燥仪于-45℃冷冻干燥(LGJ-12压差型,北京松源华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后用玛瑙研钵研磨,过100目筛,自封袋封装后保存备用。

1.2 样品的测定

1.3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2015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利用SPSS 19.0对沉积物氮、有机质含量及其与沉积物理化因子做Pearson相关性分析。

图1采样点示意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古运河沉积物氮素的变化特征分析

表1 古运河河岸带表层沉积物不同形态氮含量统计

图2河岸表层沉积物氮素及有机质含量的分布特征

2.2 古运河沉积物有机质含量的变化特征

古运河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介于0.99%~2.32%,平均值为1.74%(表1),变异系数为32.50%,表现为中等变异性,表明各采样点的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变化幅度中等,其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为:G6>G1>G3>G5>G2>G4(图2)。此外,沉积物C/N一般可反映出营养源的来源,本文中对沉积物C/N的计算结果表明,古运河河岸沉积物C/N在各采样点波动变化,平均值为15.07,介于5.62~33.79,变异系数为63.81%,空间上表现为:G1>G5>G4>G2>G3>G6。

表2 古运河河岸沉积物各形态氮所占比例 %

2.3 沉积物中氮及其有机质与理化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古运河河岸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分布特征的因素,对各形态氮之间以及各形态氮雨沉积物pH值、有机质之间做相关性分析(表3)。由表3可知,3种形态的无机氮与TN相关系数由大到小分别为:亚硝态氮>氨氮>硝氮,可见亚硝氮与TN的关系最为密切。此外,亚硝态氮与有机氮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表明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生物地球化学的相互转化。而氨氮与硝氮、亚硝氮以及有机氮之间的相关性不强,说明氨氮与其他形态氮在沉积物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沉积物氨氮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亚硝态氮、有机氮以及总氮则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表明pH值是影响沉积物氮形态的关键因素。而古运河沉积物氮形态与OM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表明沉积物有机质对氮形态无明显的影响。

表3 古运河河岸沉积物氮、有机质理化因子间的相关性系数

注:**在p<0.01水平(两侧)上显著相关;*在p<0.05水平(两侧)上显著相关。

3 讨 论

3.1 古运河沉积物氮含量变化特征分析

与国内外其他河流或湖泊沉积物相比,古运河河岸沉积物总氮含量与南通市区各河流(1 320.33~2 131.67 mg/kg)[23],古夫河(0.255~1.703 mg/g,平均值0.927 mg/g)[5],洱海湖滨带(418.0~5 243 mg/kg,平均值1 832 mg/kg)[25]以及望虞河(347.85~2 733.56 mg/kg)[26]相当,高于洱海17条临湖段河流(23.10~310.60 mg/kg)[27],但低于红枫湖流域消落带沉积物(1 626.95~2 926.13 mg/kg)[28],长荡湖(3.47~10.80 g/kg)[29]以及清潩河(2 140~9 470 mg/kg)[30]。

3.2 古运河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的分析

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水体中自养生物的合成和陆源输入,反映了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是指示水体内源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26,31]。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会影响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吸附和释放过程,对河流上覆水水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将造成沉积物中污染物的富集,此外,丰富的有机物将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促使污染物的释放速度的加快[23,32]。古运河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介于0.99%~2.32%,平均值分别为1.74%(表1),变异系数为32.50%,表现为中等变异性,表明各采样点的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变化幅度中等,其顺序为G6>G1>G3>G5>G2>G4,表明G6点有机质含量最高,这与该点所处的环境及其外源污染与密切的关系。

对沉积物C/N的计算结果表明,古运河河岸沉积物C/N在各采样点波动变化,平均值为15.07,介于5.62~33.79,变异系数为63.81%。研究表明,由于蛋白质是生物体中最重要的含氮成分,不同类型有机质所含蛋白质不同[33],如对于淡水生态系统而言,由于水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的差异,其中藻类富含蛋白质而缺乏纤维素,而维管类高等植物体内纤维素含量高,蛋白质含量较低[16,22],由此导致沉积物C/N比的显著差异,因此,利用C/N比可区分不同类型的有机质,并依此判断有机质的来源[16,22,34-37]。如刘东艳等[38]认为海源有机物C/N约为7,而陆源有机物C/N一般大于20。Prahl等[39]认为沉积物C/N比大于12时代表陆源有机质,小于8则代表湖泊自身有机质。而也有学者认为当C/N>10时,沉积物有机质以外源为主,C/N<10时,则以内源有机质为主,而C/N≈10时,表明外源与内源有机质基本达到平衡状态[16,40-44]。根据以上判断标准可知,古运河河岸沉积物C/N平均值大于15,表明其以陆源贡献为主。

4 结 论

(1) 古运河河岸表层沉积物氮及有机质含量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总氮和有机氮的离散程度较高,表明TN,Org-N在各采样点的含量差异较大,而沉积物氨态氮、硝态氮以及亚硝态氮表现为中等离散程度,表明以上元素在各采样点的变化不大。

(3) 古运河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为G6>G1>G3>G5>G2>G4,且以陆源贡献为主。

(4) 古运河河岸表层沉积物中亚硝氮与TN的关系最为密切,而氨氮与硝氮、亚硝氮以及有机氮之间的相关性不强,说明氨氮与其他形态氮在沉积物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此外,pH值是影响古运河沉积物氮形态的关键因素。

[1] Seitzinger S P, Sanders R W, Styles R. Bilavailability of DON from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sources to estuarine plankton[J].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2002,47(2):353-366.

[2] 吕晓霞,宋金明,袁华茂,等.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潜在生态学功能[J].生态学报,2004,24(8)1635-1642.

[3] Nowlin W H, Evarts J L, Vanni M J. Release rates and potential fate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om sediments in a eutrophic reservoir[J]. Freshwater Bilogy, 2005,50(2):301-322.

[4] 高丽,杨浩,周建民,等.滇池沉积物磷内负荷及其对水体贡献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4,24(5):776-781.

[5] 曾露,葛继稳,王自业,等.古夫河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和总磷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4,21(4):38-43.

[6] Kemp W M, Sampou P, Caffrey J, et al. Ammonium recycling versus denitrification in Chesapeake Bay sediments[J].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1990,35(7):1545-1563.

[7] 陈超,钟继承,范成新,等.湖泊疏浚方式对内源释放影响的模拟研究[J].环境科学,2013,34(10):3872-3878.

[8] Jeppesen E, Søndergaard M, Jensen J P, et al. Lake responses to reduced nutrient loading:an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long-term data from 35 case studies[J]. Freshwater Biology, 2005,50(10):1747-1771.

[9] 逄勇,颜润润,余钟波,等.风浪作用下的底泥悬浮沉降及内源释放量研究[J].环境科学,2008,29(9):2456-2464.

[10] 潘延安,雷沛,张洪,等.重庆园博园龙景湖新建初期内源氮磷分布特征及扩散通量估算[J].环境科学,2014,35(5):1727-1734.

[11] 岳维忠,黄小平.珠江口柱状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特征及来源探讨[J].环境科学,2005,26(2):195-199.

[12] 蒋小欣,阮晓红,邢雅囡,等.城市重污染河道上覆水氮营养盐浓度及DO水平对底泥氮释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7,28(1):87-91.

[13] 朱元容,张润宇,吴丰昌.滇池沉积物中氮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6):978-983.

[14] Zhu G W, Qin B Q, Zhang L. Phosphorus forms and bioavailability of lake sediment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2009,49(1):28-37.

[15] 储金宇,张金萍,周晓红,等.镇江市古运河河岸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化学,2015,34(4):763-771.

[16] 周晓红,李义敏,周艺,等.镇江老城区古运河沉积物氮及有机质垂向分布及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2014,35(6):2148-2152.

[17] 黄玉洁,张勇,张银龙,等.太湖百渎港湿地植物群落沉积物中碳、氮的空间变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40(3):140-145.

[18] 李辉,潘学军,史丽琼,等.湖泊内源氮磷污染分析方法及特征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1,30(1):281-291.

[19] 卢少勇,远野,金相灿,等.7条环太湖河流沉积物氮含量沿程分布规律[J].环境科学,2012,33(5):1497-1502.

[20] 吴丰昌,金相灿,张润宇,等.论有机氮磷在湖泊水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J].湖泊科学,2010,22(1):1-7.

[21] 马久远,王国祥,李振国,等.太滆南运河入湖河口沉积物氮素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14,35(2):577-584.

[22] 于宇,宋金明,李学刚,等.沉积物生源要素对水体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J].生态学报,2012,32(5):1623-1632.

[23] 赵力,蒋慧,董艳,等.南通市区河流底泥营养物质污染特征及环境风险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4,30(4):16-20.

[24] 王雨春,万国江,尹澄清,等.红枫湖、百花湖沉积物全氮、可交换太氮和固定胺的赋存特征[J].环境科学,2002,14(4):301-309.

[25] 尹延震,王苗.郑钊.洱海湖滨带底泥全氮、全磷及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39(7):40-44.

[26] 任凌霄,王沛芳,王超,等.望虞河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分布与形态变化特征[J].环境工程学报,2015,9(3):1201-1209.

[27] 张闻涛,邢奕,卢少勇,等.入洱海河流临湖段底泥氮的分布[J].环境科学研究,2015,28(2):213-218.

[28] 邓河霞,夏品华,陈文生,等.红枫湖流域消落带及其沉积物营养盐含量的分布特征[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4,36(12):27-33.

[29] 朱林,汪院生,邓建才,等.长荡湖表层沉积物中营养盐空间分布与污染特征[J].水资源保护,2015,31(6):135-140.

[30] 王梅,刘琰,郑丙辉,等.城市内河表层沉积物氮形态及影响因素:以许昌清潩河为例[J].中国环境科学2014,34(3):720-726.

[31] 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环境监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2] 范成新,杨龙元,张路.太湖底泥及其间隙水中氮磷垂直分布及相互关系分析[J].湖泊科学,2000,12(4):359-367.

[33] 葛晨东,王颖, Pedersen T F,等.海南岛万泉河口沉积物有机碳、氮同位素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7,27(5):845-850.

[34] 刘霞.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对有机质来源的指示意义[D].山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35] 张生银,李双林,董贺平,等.南黄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的组成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J].海洋通报,2012,31(2):198-206.

[36] 罗昭林,朱长波,郭永坚,等.流沙湾表层沉积物中碳、氮、磷的分布特征和污染评价[J].南方水产科学,2014,10(3):1-8.

[37] 甘树,卢少勇,秦普丰,等.太湖西岸湖滨带沉积物氮磷有机质分布及评价[J].环境科学,2012,33(9):3064-3070.

[38] 刘东艳,申旭红,王玉珏,等.烟台四十里湾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环境意义[J].海洋学报,2012,34(5):205-212.

[39] Prahl F G, Bennett J T, Carpenter R. The early diagenesis of aliphatic hydrocarbons and organic matter in sedimentary particulates from Dabob Bay, Washington[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80,44(12):1967-1976.

[40] 王天阳,王国祥.昆承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及营养元素的污染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08,21(1):51-58.

[41] 刘恩峰,沈吉,朱育新,等.太湖沉积物重金属及营养盐污染研究[J].沉积学报,2004,22(3):507-512.

[42] 张雷,郑丙辉,田自强,等.西太湖典型河口区湖滨带表层沉积物营养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5):4-9.

[43] Krishnamurthy R V, Bhattacharya S K, Kusumgar S. Palaeoclimatic changes deduced from13C/12C and C/N ratios of Karewa Lake sediments, India [J]. Nature, 1986,323(11):150-152.

[44] 王苏民,冯敏.内蒙古岱海湖泊环境变化与东南季风强弱的关系[J].中国科学B辑,1991(7):759-768.

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NitrogenandOrganicMatterinRiversideSurfaceSedimentsoftheAncientCanalinZhenjiangCity

ZHOU Yiwen, ZHOU Xiaohong, REN Qiqi, LI Yimin, LIN Zhijun, FENG Deyou, HAN Xu

(SchooloftheEnvironmentandSafetyEngineering,JiangsuUniversity,Zhenjiang,Jiangsu212013,China)

nitrogen; organic matter;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riverside sediments; ancient canal

X522

A

1005-3409(2017)06-0313-06

2016-09-01

2016-11-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0909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五批特别资助项目(2012T50464)

周裔文(1991—),男,安徽宿松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环境生态修复。E-mail:ahzhoull@hotmail.com

周晓红(1981—),女,陕西凤翔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方面的研究。E-mail:xhzhou0214@163.com

猜你喜欢
古运河表层沉积物
晚更新世以来南黄海陆架沉积物源分析
渤海油田某FPSO污水舱沉积物的分散处理
半潜式平台表层卡套管处理与认识
水体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收及释放研究进展
东林古运河人那些幸福味儿
东林古运河人那些幸福味儿
夜游清名桥古运河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
讨论用ICP-AES测定土壤和沉积物时钛对钴的干扰
氩弧熔覆原位合成Ti(C,N)-WC增强镍基表层复合材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