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菜、塑料—傻傻分不清?一个“脑筋急转弯”引发的“舆论狂欢”

2017-12-19 05:10中国食品药品网舆情监测中心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17年3期
关键词:紫菜辟谣谣言

文 / 中国食品药品网舆情监测中心

2月下旬,一段质疑紫菜可能是塑料袋冒充的视频在网上热传,造成大家“谈紫菜而色变”。中国食品药品网舆情监测中心通过对官方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舆论场监测显示,“塑料紫菜” 事件的相关报道量与争议程度高于其他热点词汇。

舆情概述

一段质疑紫菜可能是塑料袋冒充的视频在网上热传,造成大家“谈紫菜而色变”。视频中,一位女士从一包买来的“紫菜”中,取出几块泡在水里,说闻到一股腥臭味,而且紫菜拉拽不开,吃的时候嚼不碎,判断是废旧的黑塑料袋做成。

随后,网上出现不同版本的视频。一时间,“紫菜竟然是废旧黑塑料袋做的?”“无良商家!”等论断出现在各大微信公众号、朋友圈,视频、微博等平台疯传,部分企业的紫菜产品遭到超市下架处理,负面影响明显。

2月18日,受事件波及的“海佳味”牌紫菜的生产厂家津源海佳味食品有限公司发微博辟谣,称塑料紫菜系造谣者诽谤。2月19日,另一家受波及企业阿一波食品有限公司表示,“紫菜是塑料做的”系不实内容。

与此同时,国内多家媒体通过实验,采访相关专家、养殖户等现身说法澄清事实。专家辟谣指出,再生塑料做成假紫菜成本更高。辟谣文章在自媒体和公众媒体广泛传播,使谣言不攻自破。

紫菜生产地晋江对谣言的反应较强烈。据当地媒体报道,多名企业老板接到勒索电话。保守估计,该事件对福建紫菜产业将造成近亿元的损失。几十家食品企业联合发布《关于紫菜加工企业的联合报告》,呼吁各方采取措施。晋江市紫菜加工行业协会也发出声明,称晋江紫菜企业所生产的紫菜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之后,厂家联合经销商和终端超市向公安机关报案,已有相关证据锁定两名谣言发布者。

舆情走势

从相关舆情一周发展走势看,关于“塑料紫菜”的媒体关注度呈现“山峰式”的特征。

从图1可以看出:2月16日,“黑塑料袋做的紫菜”相关视频在自媒体平台传播,但未引起主流媒体关注。2月20日,主流媒体开始关注。“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湖南经视”等官方微信纷纷发布辟谣信息。澎湃新闻网、搜狐网、新浪网、腾讯网等新闻网站转发辟谣信息。2月21日,新华网发布《“耐撕紫菜”塑料造?专家:不太可能》辟谣文章,主流媒体大量转载报道,加速了信息的传播。科学实验和专家现身说法澄清事实,使舆情在21日达到最高峰。

图1 媒体与网民舆情关注走势

据悉,早在2011年就有媒体质疑泡过的紫菜像塑料纸。近年来,也一直有消费者抱怨泡过的紫菜咬不烂撕不破,质疑紫菜是塑料制成。去年南宁电视台、《三湘都市报》等多家媒体曾对此事进行澄清。

酝酿期:

2月17日~2月19日,舆情相对较平静。“紫菜是由塑料制成”相关视频在自媒体平台疯传,紫菜生产厂家津源海佳味食品有限公司和阿一波食品有限公司澄清事实,未经证实的信息多局限于自媒体的传播,整体关注度不高。

爆发期:

2月20日~2月22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官方微信号发布辟谣信息,引起搜狐网等新闻网站的转载,提高了信息的关注度。《海峡都市报》等福建当地媒体追踪报道谣言对晋江紫菜生产企业的影响和应对措施,报道量井喷,舆情迅速被引燃。

衰退期:

2月23日起,紫菜的谣言风波在大量辟谣信息传播后不攻自破,舆情有所回落。晋江市紫菜加工行业协会代表几十家紫菜企业发布了联合声明,强调不存在塑料紫菜。舆论开始陷入反思,媒体从谣言传播原因、监管回应等角度发表评论。

不同媒体平台对比分析

以2月17日~2月23日为监测时间段,统计不同媒体平台上有关“塑料紫菜”相关的信息量。从图2可以看出,相关报道数量最多的媒介为微信,占总体舆情来源的53.1%,其次为新闻媒体和微博。

据统计,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重庆晨报》上游新闻APP、搜狐网所受关注较多;在微博平台上,“现代快报”“全球头条新闻事件”发布的信息被广泛转载评论;在微信公众号中,“人民日报”“央视财经”等公众号受到较多关注;而在互动媒体里,百度贴吧的舆情较热。

报道内容分析

按转载量排序,统计2月17日~2月23日新闻网站有关“塑料紫菜”事件的热点文章,如表1所示。

(一)媒体报道内容分类

通过对转载量较大的热点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和事件聚类,可见有关报道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媒体通过科学实验、采访专家澄清事实,戳穿谣言。如新华网2月21日刊发《“耐撕紫菜”塑料造?专家:不太可能》,又如《重庆晨报》上游新闻发表的《你可能吃到了塑料做的假紫菜?真相是……》等。此类消息转发次数最多,传播最广。

第二,报道涉事企业反应,追踪事件进展。如晋江新闻网2月19日发表《晋江阿一波就“塑料紫菜”风波发声》,关注涉事企业的反应;又如《晋江经济报》在2月22日刊发的新闻《70多家紫菜企业发起“行业保卫战”》,报道了晋江紫菜企业联合维权。再如《泉州晚报》发表《网传“塑料紫菜”谣言引发紫菜产品下架》,追踪“紫菜谣言”产生的影响,并报道公安部门立案情况。

第三,媒体评论“塑料紫菜”事件,多从监管角度阐发观点。如《南宁晚报》刊登《再可笑的传言也值得监管部门回应》,指出谣言需要监管部门主动介入;再如东方网发表《紫菜谣言为何再次兴风作浪》,文章认为监管部门也要做到守土尽责,把紧食品安全的每一道关卡。

(二)“塑料紫菜”事件的媒体热评

在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公众的神经本来就比较敏感和脆弱,再加上谣言兴风作浪,一不小心毁了一个产业。比如“毒豇豆”事件,害得菜农倾家荡产,欲哭无泪。如果“紫菜竟然是废塑料做的”不及时证伪,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就会不加鉴别地拒绝购买紫菜,而那些靠紫菜谋生的渔民就要喝西北风了。

图2 媒体信息来源比例

事实上,紫菜谣言不是第一次传出来。2016年8月,紫菜谣言就凭空而起,闹得满城风雨,消费者半信半疑,“再也不吃紫菜”的说法不胫而走,对紫菜产业造成不小的冲击。为辟谣,相关部门费了很大的劲,最终还不得不依靠媒体力量,才化解一场风波,这真是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

由此可见谣言有多可怕,也警醒相关部门,一来要加强监管,保证食品安全,杜绝造谣的来源;二来食品信息要尽可能公开透明,避免信息跑到谣言后面,辟谣的太费神,也难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代价也太大了;三来过去食品安全问题太多,食品安全诚信流失太多,食品安全公信力脆弱,亟待食品行业和监管部门共同发力,尽快“强身健体”,增强公信力,才能有效对抗谣言,否则,食品安全一有风吹草动,消费者就草木皆兵,不只是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混乱,也坑害行业诚信者,太残忍。

表1 新闻转载量排行榜TOP 5

表2 热门微博排行榜

表3 热门微信排行榜

食品安全诚信正经历脱胎换骨的过程,整个行业还比较脆弱,经不起折腾,因此,行业自身要自强自立,自我争气,监管部门也要做到守土尽责,把紧食品安全的每一道关卡,看紧每一道大门,不让问题食品流入市场,不让消费者受到问题食品的伤害,树立公众信心。一旦公众对食品安全有信心了,即使有鼻子有眼睛的谣言,也将会不攻自破。

——《紫菜谣言为何再次兴风作浪?》摘自东方网

如何纾解百姓的“塑料假紫菜”恐惧?这需要监管部门主动介入。依据视频起初发布的网站,找到背后的网友是很简单的事情,而找到发布视频的网友就能找到其所说的“塑料假紫菜”,拿着“塑料假紫菜”借助仪器一检验,就能得出最正确的结果。这是监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类似的信息不断在网络传播,尤其是涉及食品的此类信息就更多了,在食品问题多发的今天,看到这样信息,人人都会成为惊弓之鸟。作为监管部门,除了需要加强市场环节的管理之外,就是要适应互联网时代,多关注互联网上的此类信息,及时回应,及时检测,纾解焦虑。

——《郭元鹏:监管部门又输给了“塑料假紫菜”?》摘自荆楚网

粗略盘点一下,仅仅“塑料紫菜”这一个谣言,就已经在不同地方传了好多年。传播较广的一段视频出现在2011年5月,来自广东。当年9月,浙江日报就曾报道称,在温岭的一个传统紫菜生产地,“仿佛一夜之间,紫菜价格从原来的每斤35元降到了13元也无人问津,销售量不到往年的一半”。类似这样内容似是而非、标题引人注目、缺乏科学论证过程却得出惊悚结论的文章或者视频,由于事关食品安全,在社交平台上传播总是既迅速又广泛;相反,冷静客观陈述事实并能拿出靠谱数据和实验的辟谣帖阅读量和转发量总是少得可怜。而谣言伤害的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影响了那些勤勤恳恳的合法经营者以及食品产地辛苦劳作的农民们。

去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副司长申敬旺归纳总结出目前涉及食品行业的谣言主要有四类:第一,旧闻翻炒型,即把监管部门查处的案例掐头去尾再进行编辑。第二,利益冲突型,多见于企业之间的商战,是目前新出现的一种网络谣言,造谣者有组织性地造谣,破坏性很大。第三,情感宣泄型,这类谣言大多是网民在互联网上表达不满,当不满的情绪与其他网民情感形成共鸣,往往会造成较大规模谣言的传播。第四,玩笑型,在互联网时代,一些针对食品行业企业的娱乐、恶搞也会滋生谣言。它们没有组织性,有明显的漏洞,这类谣言一般不会造成社会影响,但如果不加以控制,也易产生负面影响。

如今,拟将传播食品安全谣言列入食品安全欺诈,让那些造谣、传谣的人付出代价,而非再以“开个玩笑、手滑分享”等借口,仅仅“罚酒三杯”就算翻篇了。当然,相对于事后的亡羊补牢,有关部门对事关食品安全的信息及时作出权威、透明的披露才是正解。大道昌明,旁门左道自然就会消弭。

——《反食品欺诈期待大道昌明》摘自《北京晚报》

微博与微信分析

以2月17日~2月23日为监测时间段,新浪微博上有关“塑料紫菜”的舆情关注度较高,主流媒体与地方都市报均发布相关辟谣信息。此次谣言事件中,许多网民陷入恐慌之中,表示不敢吃紫菜。各路媒体辟谣后,舆论开始平复,转为指责谣言传播者。

按照转发数量排序,热门微博如表2所示。

以2月17日~2月23日为监测时间段,按转载量排序,统计有关“塑料紫菜”的微信文章共有1876篇,总阅读数量超过435万人次。其中,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新闻发布、阅读量较大。

据统计,热门微信文章如表3所示。

对此视频谣言,留言评论的网民呈现出两种观点:一种是网友质疑视频的真实性;另一种是不明真相的网友指责黑心厂家,认为监管部门不作为。在媒体辟谣后,舆论发生转变,呼吁相信科学,不信谣,不传谣。对于媒体的辟谣信息,也有少量网民质疑“假紫菜成本更高”的说法。

网友酷评

小纵:知道生产厂家的名字为什么不处理呢?

卡喵:吃吃就知道了,把塑料做成紫菜的样子还要有紫菜的味道……难道不是比直接进紫菜成本高多了吗?

倩小赵:塑料袋和紫菜差别也忒大了吧!会分不清么!

黑牛:对造谣生事者应该按相应的法律处理!

惠盛百货:一斤紫菜好的一百多,废旧黑塑料袋一斤才几块钱!砖家有没有头脑?

小龙女:我去沿海渔村旅游时见过晾晒紫菜的,亲手摸过,谣言止于智者,我们多学些知识,多些见识,就好了。

兔儿:这个视频就是专门骗取点击率的。

舆情点评

为何紫菜谣言会风行于微信?如何才能有效地辟谣呢?

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斯诺(Rosnow)提出了谣言公式“R= I×A×U”。其中,“I”是“相关程度(Involvement)”,决定谣言传播的不是笼统的“重要性”,而是该信息与群体的关联程度。这决定了哪个群体会首先对谣言提供的解释发生兴趣,并开始传播。“U”是“不确定性(Uncertainty)”,包括两个层次,既指客观环境的不稳定状态,也是人们心态上对信息来源的怀疑。“A”是“不安(Anxiety)”,这个新引入的因素,是指群体的心理状态,它是谣言传播的心理条件。

紫菜谣言的泛滥和持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三个因素的相互影响。首先,紫菜作为日常海产品,深入千家万户,广泛的市场导致关注群体范围大。其二,视频中显现的“撕不开”,“有怪味”等特点,受众的知识不足以解释,只能从自身经验判断有问题,从而产生疑心,当正确知识尚未普及时,疑惑导致的行动就是拒绝和传谣。

进而言之,有关紫菜的谣言为何长期存在,从2011年至今出现各种版本,实际上体现了公众内心的“不信任”情绪。

那么,如何破解谣言?除在以上几点做文章,尽量减轻“不确定性”和“不安”之外,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还提出一个重要的“C”,即“critique”,信息接收者的判断力。判断力与个人素质,如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等;社会参与度,如集体意识、社会经验、社会责任感等密切相关。

如何辟谣是最有力的?

第一,本次辟谣最成功的一点是及时。在谣言出现时,各路媒体及时指出错误,其中,《海峡都市报》及时发布紫菜生产基地的声音和行动,效果不错。

第二,辟谣文章要展示出与受众一致的立场,即“信源”可靠,“动机”可信。例如,武汉食品药品监管平台的辟谣稿《她只露了双手就成了“网红”,因为紫菜……》,标题吸引眼球,行文生动活泼,并采取针锋相对的视频比对,果壳“阮大神”的民间专家视角和《人民日报》的权威引述,既显得可信,同时又适应了新媒体阅读习惯,值得称道。再看“上观新闻”的报道,《撕不烂的紫菜是塑料做的?别闹了!有一种天然物质叫琼胶》,尽管行文流畅,采访也到位,但在辟谣上却有两大问题:一是描述厂家辟谣只有行动,却缺乏证据;二是采访专家回答,却没有针对谣言的核心问题“撕不开”和“有怪味”,对紫菜的类型、防伪的信息的介绍也没有到位,十分可惜。

第三,辟谣证据要有足够的“杀伤力”,简明清晰。例如“食事求是”平台发布的《紫菜是废旧塑料袋做的?别闹,塑料贵着呢!真相是……》,标题出来就成功了一半,不仅有视频对比区别,尤其强调塑料价格,关注服务性,亲民且适合传播。至于新华网发布的《“耐撕紫菜”塑料造?专家:不太可能》,文中的信息准确、全面,可惜行文模式在以微信朋友圈为代表的新媒体生态中恐怕吸睛度不够,影响力会打折扣。

对于防范谣言来说,确保信息渠道的充分有效性,信息内容的权威可靠性和心理抚慰的适时适度,不断培养公众基本的科学素养,方是正道。

猜你喜欢
紫菜辟谣谣言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紫菜蛋花汤
如何科学识别谣言?
紫菜包饭
“最强辟谣101条”引发质疑
澄清事实 明辨是非——温州新闻网辟谣举报平台建设之探索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揭秘“塑料袋紫菜”
谣言π=4!
卷一卷,做紫菜包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