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地方文化传承笔耕不辍

2017-12-20 04:57张大明
金秋 2017年17期
关键词:宁强县文史资料汉源

文/张大明

为地方文化传承笔耕不辍

文/张大明

汉中宁强县老科协有一位82岁的高龄老人,人们亲切地称他宁强文史名家、宁强通,他就是宁强文化艺术界赫赫有名的宋文富先生。

宋老退休前任宁强县史志办主任,宁强第一部县志就是他主编编纂而成。退休后的20多年里,他仍然笔耕不辍,以读书写字为乐,以奉献社会为荣,“饭可一日不吃,书不可一日不读”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995年退休后,宋老奔走跋涉,对宁强县54个乡镇的自然人文逐一实地考察采访,耗时1年多,编成集图、文、诗、录一体的《宁强县乡镇风土纪咏》并刊印发行。1997年香港回归,他主编《回归颂》庆祝专刊;1999年澳门回归,又主编《华诞颂》;他主编的《可爱的宁强》《回归颂》《华诞颂》等被列为宁强县爱国主义教育乡土教材。接着,他又历时3载,独立完成了6000余条注释条目,70多万字1函5部的《宁羌州志校注集》,为保护、传承、弘扬宁强的地方文化做了功德无量的事情,同时受到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和人事厅的联合表彰。

宋老退休至今仍然担任县政协常委、文史资料主编,为编好文史资料而殚精竭虑。仅他退休后主编的文史资料就有《汉源揽胜》《汉源春秋》等汉源系列7辑,其中独立撰稿2辑。他主编的宁强文史资料有特色,有亮点,其中《汉源求索》被评为全省十家获奖文史资料图书之一,县政协也被评为全省文史工作先进集体,同时宁强县被列为陕西省首批文史工作重点县。这些殊荣的获得都浸透着宋老的心血和汗水。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宁强党和政府领导全力抗震救灾成果辉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临视察。宋老书面建议县上有关部门:应尽快抢救资料,编写《5·12宁强抗震救灾纪实》,后被县上任命为《纪实》主编,县档案局提供资料并参编。经过数月的共同努力,《纪实》草稿初成,当进入充实、修正的紧要关头,他的腰部出现钻心的剧痛,住进了医院,做了单肾切除手术,没等刀口拆线他置医嘱与亲人劝告于不顾,就匆忙出院回宁强,靠在病榻上阅稿改稿。身体还没恢复好就来往于档案局、印刷厂,遴选照片,设计封面,校对书稿,使《纪实》如期出版发行。在首发仪式上他说:“我是五脏不全的人了,但今天看到《纪实》首发,我精神世界的满足,弥补了我脏腑的残缺。”

2010年,宁强县人大聘他编纂《宁强人大三十年》,为了方便工作,人大提供了宽敞的办公室,还安排了清雅的休息室,电视、空调、沙发卧具一应齐全,但他从未在休息室里逗留过。他凭详实的资料、公正的笔锋、洗练的文字再现了县人大30年来为贯彻与弘扬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做出的辉煌业绩。仅用了一年时间,该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宋老虽客居宁强,但他爱恋这块热土,始终对宁强的社会、经济发展倍加关注,当实施文旅兴县时,着意对宁强的名胜古迹和生态景点积极考察推介。汉水源头、金山寺抗震救灾纪念广场、青木川4A级旅游景区、金牛峡等10多处景点的碑刻、摩崖和联语均出自他手,就连县高级中学、宁一中、南街小学以及老年大学的校歌歌词都是他所创作。他平易近人,谦虚谨慎,与人为善,遇事有求必应从不摆谱、不推诿,老友们都戏称他为“公共文秘”。

宋老不仅积极投身本县的史志文化建设事业,还应邀为市史志文化部门编写和审校《汉中地区志·文物胜迹卷》《天汉回眸》第二辑、第四辑、《汉中文化·山河灵光·宗教乐土》《历代名人与汉中》等多种书稿。他应征“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撰联一举夺冠,成为汉中使用率最高的宣传名片。“纪念陆游从戎南郑840周年暨唐宋诗人与汉中国际研讨会”在汉中举行时,他将主编的《天汉西南小益东》画册奉献给大会。

宋老勤学多识,是一位德艺双馨,人人敬重的老知识分子,他还受聘为中国汉江生态文化漂流考察科学顾问、专家组成员,“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曾先后获得中、省、市、县文化史志部门的多项荣誉称号。

猜你喜欢
宁强县文史资料汉源
论档案与文史资料的关系
宁强县耕地质量提升限制因子及潜力分析
汉源彩塑
融媒体时代如何使政协文史资料“活起来”
乡村振兴的汉源实践
宁强县农村畜禽养殖演变及其趋势浅谈
汉源的山区农业现代化之路
“互联网+”时代政协文史资料保管与利用研究
地方文史资料保护新探
试析适宜宁强县园林绿化的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