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如山

2017-12-20 19:51钟倩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烈士英雄

钟倩

1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或巍峨高耸,或连绵起伏,或险峻陡峭。从儿时记事起,父亲就经常带着我去四里山。“这座山是后来毛主席给起的名,也叫英雄山,这里长眠着无数革命烈士。”他讲给我听。从此,“英雄山”这三个字就像一粒种子,根植在我的心中,每每想起它,我就想起毛主席,想起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

最初的记忆,源自上学时的扫墓。每年清明节的前几天,学校都会组织高年级同学去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去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根据老师的布置,我买回黄色、白色的柔性绢纸,亲自动手制作祭祀的小花,再找来铁丝扎一个小花圈,还要准备朗诵的诗词。作为少年先锋队志愿者,我被安排在王尽美烈士的墓前,向游人进行讲解。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搜集烈士的资料是个不小的“工程”,通过老师的讲述和多方的查询,英雄的形象在我心目中高大起来,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投下一抹红色的影子。

徒步扫墓,整队出发,浩浩荡荡,那场面非常壮观。从学校到英雄山,步行需要一个多小时,但没有一个同学喊累,我也从未觉得有多么远。集体祭扫仪式分场次进行,先是敬献花圈,默哀三分钟,再每个单位致悼词,深切缅怀革命烈士。那一天,总会下点小雨,雨丝袅袅,胸前的红领巾迎风飘扬,让我觉得无比神圣。对革命、英雄等字眼,我们还不能领悟其深刻的意义,但是,置身烈士陵园,内心不自觉地会升腾起一种敬畏感,我告诫自己,好好学习,奋发向上,发扬烈士的革命精神,长大后才能报效祖国。

在园内瞻仰烈士墓的时候,很多墓都是无名烈士,碑文上刻有:英名未留,魂昭日月。

我们停下来,拿出带来的抹布,轻轻擦拭,捡拾树叶,然后肃立,向无名烈士鞠躬,默默悼念。记得当时学校有个宋同学,他的父亲是警察,在一次执行公务时因公殉职,被追认为烈士,安葬在革命烈士陵园。清明扫墓,我们会和他一起悼念他的父亲,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会想起他还有个身份:烈士的子女。

2

扫墓回来,我对英雄山也有了深入了解。

一座山,多少英雄为国捐躯。英雄山最早的时候叫“赤霞山”,清代诗人王苹在山下置有田庄,其父的墓地也在这里。因距济南市中心四里路,这里也叫“四里山”。1948年,济南战役结束后,我军有5101名将士的热血洒在济南大地上,各界都沉浸在万分悲恸中。就在济南解放的第21天,市政府决定在四里山修建济南革命烈士陵园。中途一波三折,直到1968年才正式落成。毛主席亲自题写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镌刻在三十四米多高的纪念塔上,成为园内最耀眼的标志性建筑。2005年,这里被改建成济南革命烈士纪念群雕,群雕整体高71米,意指党的生日,象征广大革命战士在党的指引下奋勇征战;宽26米,纪念在济南战役中我军伤亡的26万指战员;长24米,与济南解放日相吻合,寓意深远。

一座山,多少英雄歌泣。1952年10月27日,毛主席首次视察山东,当天下午听完视察活动计划后,他问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世友同志,祖炎同志的墓地在什么地方?”“在南郊的四里山。”许世友回答说。黄祖炎是毛主席的秘书,1951年在济南参加军区文化工作座谈会时,遭遇反革命分子枪杀,被埋葬在四里山。“我要去祖炎的墓地看望一下。自1938年初延安一别,他去赣南接陈毅下山组建新四军,到如今已经14年了,没想到那一别竟是永别。”在许世友的陪同下,毛主席沿着蜿蜒山路而行,黄祖炎的墓在烈士陵园的最高处,他快步来到墓前,深鞠一躬,并说道:“墓修得好,山东烈士的抚恤工作做得不错。”他环视四周,青山苍翠中遍是烈士陵墓,他不无感慨地说:“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啊!有这么多的英烈长眠在这里,四里山就成英雄山了!”从此,“英雄山”这个名字闻名天下。后来,市政府在济南革命烈士陵园墓区的最高处,建造了“毛泽东主席拜谒济南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亭”,以示纪念。

一座山,多少光辉变迁。改革开放以来,英雄山景区变身市民休闲娱乐的地方,1998年赤霞广场正式开放,成为济南市著名廣场之一。广场中央为“蓝天舞池”,可以跳舞、滑冰,舞池北侧矗立着一尊高大的毛主席雕像,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坐标。2009年,英雄山合唱团正式成立,规模日益增大,现在已经发展到三四千人。每到周末,市民就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山上,唱唱红歌,放飞心情,退休的老人、外来务工者、大学生、坐轮椅的老歌友……他们以《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开场,最后以《歌唱祖国》结束。除了唱红歌外,英雄山广场上还有个雷打不动的“节目”,那就是广场论坛。晨曦微照,很多中老年人纷纷聚在广场上,大嗓门的辩论,从很远的地方就能听见。“他们已经坚持十多年了,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天天如此。雾霾天算啥,雨雪天都不会断!”有人说道。而遛鸟的、练嗓的、打拳的、敲鼓的、演奏的、跳舞的……应有尽有,民间丰富多彩的文化项目百花齐放,泉韵夕阳女子鼓乐队、雄风锣鼓队等,都在此表演。有位山友曾亲自制作锦旗称赞,“天籁之音光荣绽放,歌坛百灵纵情歌唱”,让第一次来的外地人绝对大开眼界。

英雄长眠的地方,精神在绵延,鼓舞着每一个人。

英雄长眠的地方,灵魂在低吟,护佑着泉城儿女。

英雄山——“最市民”的山,让我们能随时过来,洗涤精神,安放心灵。

3

英雄如山,铁骨峥嵘;山如英雄,千古传颂。

如果说年幼时我对英雄的印象是神圣和仰望,那么长大后则是英雄的高贵品格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向前。

做出了什么样的壮举才是真正的英雄?面对他们,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我经常不自觉地陷入这样的思考。多少次,我走进英雄山下的济南战役纪念馆,展厅里的大型雕塑,再现了英勇抗敌的战士的面孔,将历史一下子拉到眼前,耳畔响起轰隆隆的枪炮声。那些黑白照片,凹凸着历史光影,讲述着昨日战事,无声胜有声。就在不远处,“作战英模”展台前,一耄耋老人正在聚精会神地看图片,他弓着腰,举着老花镜,眯着眼睛,看了又看,那一幕叫我心里一动,漾出满满的敬意。

相似的一幕,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图片展上我也遇见过。侵华战争图片展示柜前,有个小男孩小声地问道:“妈妈,照片上的老爷爷为什么闭着眼睛?”“他在回忆以前不高兴的事情。”“什么事情呀?”他追问。“他因为战争失去了很多亲人。”“那就不要战争呀!”男孩的回答,让旁边的人一阵沉默,也戳中了人们心底的情结。没有革命英雄的负隅顽抗,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2015年,参加公益活动的时候,我邂逅了战斗英雄袁永福。老人年过九旬,精神矍铄,着一身军装,上面缀满了金色的勋章,每一枚勋章都是浴血奋战与苦难辉煌的见证,也是沧桑历史与光辉岁月的写照。活动后,很多年轻人纷纷上前争相与他合影,有人担心他太累,搬来凳子请他坐下,老人摆摆手,坚持站着。

从老人慈爱的面容、温和的语气中,你很难想象到他从18岁就征战沙场,身经百战,歼敌1000余人。荣立十四次大小战功,五次一等功,五次二等功,四次三等功,一次当选战斗英雄,六次当选战斗模范。他先后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国内对敌斗争中,五次参加突击敢死队,抗日战争中的徐济战役,解放战争中的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中的二、四、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都有他无畏杀敌的身影,他曾经三次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鲁南战役中,他独自俘虏了一个营。济南战役中,他打死了敌人的情报处长和其参谋,缴获了敌人重要的军事情报,为解放济南赢得了时间,成为八纵驻守立功第一人。望着老英雄的温热目光,我徒生难以言述的敬畏,这敬畏是接近,是触摸,也是一种内心生发出来的肺腑感念。

待离开时,他从兜里掏出一枚勋章,簇新,金亮。“刚才忘戴它了!”他说道。原来,这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勋章。此刻,我久久地注视着,发光的不只是勋章,分明是老人被岁月打磨得坚韧的心啊!那是老英雄给予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后来,我接触到他的家人,才知道老人从来不跟儿女说自己获得的荣誉,就连跟他相处几十年的连襟都不知道他的过往。“我的战友都牺牲了,跟他们比,我太幸福了,我还能再说什么?还有什么功可表啊?我的命就是人家给的,我这个英雄,是战友用鲜血换来的。”袁爷爷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本来可以安享晚年的他踏上了寻找战友的征程,在公交车体上刊登广告,“兄弟,你在哪里?”他四处奔波,从找到的第1位到现在的第228位战友,将他们的名字刻在山东老战士纪念园的纪念墙上,让更多后人铭记历史。“即使我不在了,这个心愿也会一代代传下去。”每年清明、国庆等节日,他都会前往革命烈士陵园祭扫,行一个庄严的军礼,叙一叙战友情,说一说心里话,目光发烫,心潮澎湃。

此后,我几次遇到袁爷爷,他那身缀满军功章的军装,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我慢慢认识到英雄的价值本色,在军区干休所的大院里,我遇见过戴着军功章的老首长;荣军医院慰问演出中,我看到过佩戴纪念章的老革命;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上,我目睹过老战士们胸前佩戴的纪念章……勋章、纪念章、军功章,闪着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照出超越生死的气概,“国家有难,宁死不辞”——那是用“一颗一生提溜着的可以随时掷地的头颅”换来的和平与安宁啊!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历史,他们与英雄山陵园内长眠的济南战役中牺牲的786名烈士、716名无名烈士,都是后人心中的伟大英雄。

4

其实,英雄,就在我们的身边。英雄,就活在我们心中。

看微电影《红色气质》,开场中的一幕令我感动万分。年过九旬的瞿独伊老人用俄语唱起了《国际歌》,82年前父亲瞿秋白从容地走向刑场时也是高唱着这首歌,不禁令人思绪翻飞。“我始终不明白,儒雅的书生和壮烈的革命者,哪一个是我的父亲?”她的声音,在我心底久久回响,这也是时代的追问。在外人眼中,瞿秋白是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在家人眼中,他是儿子、丈夫、父亲。国难当头的时刻,他舍小家为国家,“他信仰,信仰这个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并为之奋斗。”他是英雄,用全部青春和沸腾热血换来新中国的胜利,被后人永远铭记。

读金一南的《心胜》三部曲,其中有个故事使我记憶犹新。他的父亲金如柏将军生病住院后,他生平第一次给父亲洗脚。一块块老皮,洗起来非常硌手,他满脸吃惊:作为老干部,父亲进出办公室有地毯,上下班有红旗车,脚板怎么变得如此粗糙?父亲告诉他,当年红军长征,有一段时期连草鞋都没得穿,脚板上磨出一层老茧。行军走过来,抬脚一看,厚茧中又嵌进许多沙粒、尖刺。刚开始的时候,他还往外抠一抠,时间长了也顾不上,有的战士疲累至极走着路都能睡着。最困难的一段时间是被分配到机枪连,不仅要光脚行军,还要扛着沉重的马克沁重机枪,走小路,爬无路的山,直到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会合,二军团的同志才给了草鞋穿。

金一南听得双眼湿润,看看眼前扶着拐杖走路的父亲,再想想走过万水千山、闯关围追堵截的老父亲,他又生出新的疑问:这个当年在江西永丰的农家子弟,为什么要离开家乡闹革命?“文革”时期含冤的“三反分子”、“贺龙分子”,又怎么不改对党的忠诚,留下“我死不瞑目,我相信党组织”的遗言?父亲去世后,他回了一趟江西老家,在永丰金家村的土坯房前,他静静伫立,慢慢理解了父亲的革命情怀:对党不折不扣的奉献、至死不渝的忠贞,因为理想信念大于天。

“我们可以嘲笑他们的不富足、不充裕、不美满、不宽容、不现代、不开放、不懂得追求个人幸福和安逸,却无法嘲笑他们的光荣与梦想,他们的热血和牺牲,他们在奋斗中表现出的那种超越个人生死的大无畏。”

“他们都不是完人,都有缺点,有错误。他们奋斗过,也挫折过;胜利过,也失败过。挨过整,也整过人;曾经过五关斩六将;也曾经败走麦城。他们的优长和他们的缺陷、他们的风采和他们的灰尘、他们的坚定和他们的顽固是这样令后人百思不得其解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我们今天既难分解开来,更难描述清楚的精神内涵和生命色彩。这是一批不折不扣的真人。”

“父亲那代人是无法复制的。”金一南教授说道。他真正读懂了父亲,更理解了像父亲一样闹革命、打江山的一代英雄。因为,英雄是无法复制的,尽职尽责,尽忠尽心,他们就像一座座生于大地、立于大地的山峰,高山仰止,照见未来。

此刻,我想起朱彦夫的铮铮誓言:“回看走过的一生,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这与其说是红色的信仰,不如说是不死的军魂。

有多少革命先驱血染大地,就有多少座红色丰碑矗立大地;有多少伟大英雄创造奇迹,就有多少中国脊梁挺立人间。

英雄如山,在我们心中筑成精神的高地;山如英雄,浸润着革命先辈的精神与品格,已经融入我们的骨血,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5

三十年后,我再次来到英雄山,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驻足,一个人,安静地,自在地,凭吊,缅怀。由景触情,我想起毛主席的滚烫目光,革命将领王尽美、邓恩铭、刘谦初等人的名字缓缓划过脑际……

泉水淙淙,滋养万物,流经之处,皆是芬芳。就在这座安详而芬芳的城市里,能有一个供人们凭吊英雄、温故历史的地方,能有一处追忆过往、安放灵魂的场所,这是我们的幸福。山下广场上,清风徐徐,歌声悦耳,人山人海,黑压压一片。那场面用“蔚为壮观”来形容,一点不夸张。“是什么大型活动这样吸引人气?”从远处我望见红色条幅上的大字:第四届五月放歌英雄山演出活动。

“实现梦想,拥抱天边彩虹。我们昂首再启程,共筑中国梦,中国梦!”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胸前的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一曲曲红歌,高昂迸射,直入云霄。伴随视线的转移,我注意到合唱团最前排的一些市民。他们被家人推着过来,坐在轮椅上,双膝上盖着毯子,看上去非常醒目。“能唱就跟着唱,不能唱就欣赏”,俨然有些人已经吐字不清,半身不遂,丧失语言能力。然而,当歌声从眼前飞过,划破天际,他们略显激动,上半身子跟着伏动,那分明是对当下生活的感恩,那一刻让人无不动容。他们的笑容,就是最美的风景。

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见千人同唱红歌,场面恢宏又温情。这是我第一次赤心赤脚阅读英雄山,山上的革命纪念塔,肃然,静默,而山下的歌声成诗、成梦、成浪,漾起幸福的海洋。

英雄如山,血脉逶迤,精神跌宕,它连绵着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血性,也延续着中国共产党坚强无比的党性。今天,市民自發地组织在这里赞颂党、歌唱美好生活,这就是对昔日英雄的最好告慰,这就是托举伟大中国梦的文化自信。一个国家走向复兴、走向富强的希望在此,“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的信念在此。

歌声滑进我的心房,如一束橘色的火焰,炽烈,燃烧。如果不是革命先辈的英勇杀敌,如果不是千万英雄的慷慨牺牲,怎么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苍翠的山脉,吞咽下纯净的歌声,和着春风,一一拂过烈士墓碑,好像传递着后人的心声:祖国是人们最坚实的靠山,英雄是民族最闪光的坐标。

这支合唱团,平均年龄55岁,最高龄者已92岁。郭培镇团长兼任总指挥,白衬衣、红领带,意气风发,其专业范儿令人敬佩。自制红歌唱本,自费购买设备,自发组织演出,但他们的演出从来都是高水准,“十分努力,换一分满意”,这是他们的座右铭。

座席上,我望见一个熟悉的面孔——战斗英雄袁永福,他的身旁是市民寻访团辛安团长和全国道德模范房泽秋。合唱、独唱、舞蹈、京剧、二重奏、小提琴……没有豪华舞台,没有专业灯光,节目却精彩至极,震撼心灵,我也入了迷。

“喜迎十九大,红歌献给党”、“为人民服务”……后排的老伯不知疲倦地举起牌子,脸上乐开了花,他笑起来,露出发黄的豁牙,像一朵灿烂的向阳花。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集合合唱的时候,袁老人起身与大家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腰杆笔直,声音洪亮,阳光吻过他军装上的勋章,仿佛穿越他的战斗岁月,复活了一段抗战芳华。

袁爷爷的眼睛浸着泪花,接过市民送上的鲜花,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豪气贯日月,英风动大地”,叫一声老英雄,泪流满面,唱一首红歌,精神焕发!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是大家的梦想。现在团里大多数是中老年人,我们的中国梦就是要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发挥我们的余热,多为社会做贡献。对于社会、对于家人,这是最大的财富。”郭团长接受采访时说道。

歌声在高空中萦绕,层层叠叠,久久不息,带着对革命英雄的深切敬重,带着人民群众的美好向往,飞向远方,拥入祖国母亲的臂弯……

猜你喜欢
烈士英雄
英雄犬
英雄保重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重走英雄路
烈士案胜诉,更觉悲凉
绛红英雄谱
向烈士致敬
两代守墓人:一样的烈士情怀
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