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深度解析

2017-12-20 11:04匡卫红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2期
关键词:好处海绵城市内涵

摘 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那么,如何理解海绵城市?很有必要对之从海绵城市的提出、内涵、理念、建设、好处等方面进行深度解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提出;内涵;理念;建设;好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那么,如何理解海绵城市?很有必要对之从海绵城市的提出、内涵、理念、建设、好处等方面进行深度解析。

一、海绵城市的提出

快速城镇化引发城市扩张,带来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水生态危机尤为突出。国内许多大中型城市屡遭暴雨而频现内涝灾害,内城“看海”所付出的代价是众多遇难的生命和惨重的经济损失。然而,城市水生态问题远不止洪涝灾害,还有水资源短缺和水安全问题与之并存。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而人均水资源严重贫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4;我国水资源总体上南多北少,长江以北水系流域面积占国土面积64%,而水资源量仅占19%。目前我国每年2/3 城市缺水,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500亿元。与此同时,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略生态环境,向有限的水资源环境任意排放污染物,导致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加剧水资源短缺矛盾,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市民生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凸显我国城市水安全问题亟需解决之道。[1]

反观我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在应对内涝洪灾和水安全问题的能力却存在明显不足,无法有效缓解和改善城市水生态问题,呈现日趋恶化之态势。这主要归咎于传统城市工程管道式灰色排水基础设施、防洪和排水工程的落后及雨水资源合理利用意识的薄弱。在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滞后的城市排水系统无法应对越来越严重的城市暴雨灾况,暴露我国传统城市排水系统存在建设之初的标准过低,改建成本巨大,以及对雨污混合污染问题的忽视等不足。我国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意识薄弱,对天然雨水资源的利用率不到10%,大量雨水资源被直接排走而白白浪费,与我国水资源紧缺形成突出的矛盾。[2]

我国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多种水问题,亟需理想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的提出正是立足这一背景。在新型城镇化和水生态环境恶化背景下,海绵城市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挥城市水生态服务功能,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被专业领域学者提出并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解决城市雨洪综合管理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海绵城市概念的产生源自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功能,最早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Budge(2006)把海绵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近年来更多的是将海绵用以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以海绵比喻富有弹性、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特征的生态型城市,包含着深刻的生态系统价值观。

二、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概念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上首次被提及。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2月31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指出,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情况时,能够像海绵一样及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并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既能治理城市内涝,还能更充分地利用自然水,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这样的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

海绵城市是一个形象的表述,就是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和生态本底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能够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海绵城市加强规划建设管控,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采取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使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和绿地、水系等具备对雨水的吸纳、蓄滞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即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2]

三、 海绵城市的理念

海绵城市的理念,主要包括一个核心指导思想、三大建设途徑、三大雨水系统和四大关键目标。一个核心指导思想指低影响开发理念。三大建设途径指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低影响开发。首先,针对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如对水系、山地、林地等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维持自然的水文特征;其次,针对已经遭受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破坏的生态系统,采用生态手段进行修复;最后,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应积极采用低影响开发理念,减少硬化面积,提高城市滞蓄、渗透、净化雨水能力。三大雨水系统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传统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系统,也可通俗地理解为微排水系统、小排水系统和大排水系统。四大关键目标指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

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该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海绵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等为目标。endprint

四、海绵城市的建设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住建部于2014年10月底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同年12月31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央财政将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在政府积极推动下,申报海绵城市试点的城市达到上百个。2015年4月2日,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正式公布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16个城市和地区,作为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此后,住建部又将三亚列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以及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的试点城市。一时间,海绵城市建设成为热点话题,在全社会掀起海绵城市建设热潮。紧接着,北京市、天津市、大连市、上海市、宁波市、福州市、青岛市、珠海市、深圳市、三亚市、玉溪市、庆阳市、西宁市和固原市进入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江苏、安徽、辽宁等省印发了指导意见,要求在全省范围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我国在今年重点抓好120个海绵城市试点项目。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确定的目标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一些地方存在对海绵城市缺乏严谨科学的认知、基础性研究匮乏、建设一阵风等问题。海绵城市要建得科学,基础性研究和观测必须先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尊重科学,合理地设计和规划,合理地布局建设。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纯地挖几条水沟、建几处景观。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因城、因地而异;其次,在思想上,社会各界达成共识,认识建设的重要性、复杂性、艰巨性和挑战性;最后,在技术和方法上创新,不能简单地套用或复制某一固定模式。应从法律体系、财税政策、管理机制、技术与产业体系、人才培养、公众参与等环节综合考虑实施。通过人工和自然的结合、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结合、地上和地下的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将推动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解决水体黑臭问题,调节微气候、改善水生态等。海绵型城市建设目前存在七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包括城市海绵体规划技术;“渗、滞、蓄、净、用、排”措施的布局及调度运用技术;城市排水系统规划技术;城市排水规划标准完善;设计方法改进;城市洪涝预警调度系统;海面城市建设目标的可达性分析。[3]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李俊奇指出,海绵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城市应该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建设将会拉动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拉动新材料渗透和管材等行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研究的发展,同时带动城市园林产业的建设,并加速推进城市排水系统的升级改造。海绵城市所能拉动的投资数额,在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车伍看来,会是一个天文数字。[4]

五、海绵城市的好处

每遇暴雨就要“看海”,这已经成为很多城市无法回避的顽疾。海绵城市能摆脱城市“看海”窘况?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中存在“重地上轻地下”、“重工程手段轻自然方法”的偏向。遇到强降雨,最常见的办法就是通过管道快速排出,而海绵城市突破以排为主的传统雨水管理理念,以建筑、道路、绿地等为载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

海绵城市能给老百姓生活带来什么改变?海绵城市有很多好处: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净化水质;改善微气候。

海绵城市能缓解雾霾?雾霾的元凶是煤炭消耗和汽车尾气排放,帮凶是静稳天气。城市硬化不通气,海绵城市则能接地气。雾霾跟水土有关系,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就是排放,特殊性就是水土污染,特别是氨氮,氨氮蒸发后会让细菌微生物大量繁殖。因此,减排和提标要分开,地上和地下要结合。海绵城市的好处主要是在下面,用料和植物一层一层减少径流水量、减少径流污染。

如何看待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海绵城市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调蓄设施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海绵城市就是运用低影响开发理念,改变传统城市建大管子、以快排为主的雨水处理方式,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头分散、慢排缓释,就近收集、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让城市如同生态海绵般舒畅地呼吸吐纳,实现雨水在城市自然迁移。总之,海绵城市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经济意义。海绵城市有助于城市绿地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完善城市绿地的基础设施和改善其环境;有助于协调社会、经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既能体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协调融合,又能满足当前我国城市要求的城市发展建设规划;重视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和利用,降低建设排水管道以及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调蓄设施又常与已有的城市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衔接,净增成本比较低,大幅度减少治理水环境污染的费用,降低城市内涝损失。[4]

参考文献:

[1]俞孔堅,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6):22-25.

[2]张旺庞,靖鹏.海绵城市建设应作为新时期城市治水的重要内容[J].水利发展研究,2014(9):45-49.

[3]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宁波市创建海绵城市对策建议[J].宁波建设,2015(1):25-27.

[4]李俊奇.专家解读海绵城市的内涵[J].宁波建设,2015(1):6-11.

基金项目:

湖南省益阳市201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2017YS01)(2017YS20);湖南城市学院2016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9);湖南城市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1303)

作者简介:

匡卫红(1978-),女,湖南益阳人,助教,博士生,主要从事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好处海绵城市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多媒体辅助初中语文教学的好处和问题探析
浅谈学生互判作文的好处
奏响低年级班级管理的“学生自治”篇章
珠海群众对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看法情况调研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