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县桑褐斑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2017-12-20 13:55蒋炳会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9期
关键词: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蒋炳会

摘要:蚕桑产业是被施甸县委、政府列为发展骨干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桑园面积不断扩大,效益突出。但桑褐斑病的发生面也越来越广,危害程度也逐年加重,现已成为施甸蚕桑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近几年全县大面积发生,给全县蚕桑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失,严重威胁施甸蚕桑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认真调查分析了桑树褐斑病发生蔓延原因、发病的规律,对桑褐斑病的防治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桑褐斑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为进一步摸清桑褐斑病发生为害的特点,由县茶桑站、植保站组成调查组,并邀请有关专家参加,深入乡镇、村、组、农户调查分析,并对桑褐斑病发生提出防治对策措施,仅供参考。

1 桑褐斑病的分布、病症及发病规律

1.1 桑褐斑病的分布与病原

桑褐斑病又称烂叶病、焦斑病、烂斑病,是桑树叶部的主要病害之一。浙江、四川、山东、广西、云南等省蚕区均有发生,尤其是浙江、四川东部发生普遍。在云南省的鹤庆、祥云、沾益、陆良、楚雄、保山等蚕区均有发生,在施甸各种桑养蚕乡镇均有发生。根据县茶桑站调查,山区地势低洼的桑园及坝区密植桑园桑褐斑病普遍发生较重。

桑褐斑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粘隔孢属。病原真菌以厚垣孢子和落地未腐熟的病叶上的分生孢子盘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病稍上越冬。翌年春暖时产生新的分生孢子,传到嫩叶上引起初次侵染和多次侵染。低温多湿有利于病菌繁殖,因此多雨年份及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靠近河池等多种环境的桑园发病较重。

1.2 桑褐斑病的病症

桑褐斑病只危害叶片,以嫩叶发生较多,病斑呈现于叶片的正背两面。发病初期,叶片的正背面都可见到针尖大小的水渍状斑点,病斑周围叶色稍变黄,迎光看轮廓十分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的茶褐斑或暗褐色病斑,如果受叶脉的限制便形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发病后期病斑直径约2—10mm,病斑边缘色较深呈暗褐色或茶褐色,中央呈淡茶褐色或灰色,并散步小点状白色或淡黄色的粉质块,略作环状排列,这种粉质块在同一病斑的正、反两面都存在,最后变成黑褐色残留在病斑上。晚秋发病的病斑周缘通常有紫褐色晕,叶脉被侵害也变成紫褐色,叶背更为明显。当遇到多雨多湿天气时,病斑吸水膨胀,随即腐烂穿孔;遇干燥天气病斑中央往往开裂。严重发病的叶片上,许多病斑可相互连接成大斑,不久叶片枯焦,形成“斑”或“烂叶”而脱落。如叶柄、新梢发病时,则呈褐色、长形略凹陷的病斑。

1.3 发生规律

桑褐斑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最容易发生,特别是多湿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其次,桑园栽植过密、通风透光条件差、偏施氮肥以及培肥管理差的桑园发病较重。最后,桑褐斑病的发生与桑树品种的抗性也有很大关系。另外,根据施甸的情况看,一般春季发病较少,进入夏秋季节发病达到高峰期,特别是7、8、9三个月是发病的重点时期。

2 施甸桑褐斑病发生、流行的原因

2.1 与桑树品种有关

不同的桑樹品种形态和结构具有一定差异,对褐斑病的感病性也不同。一般叶子侧生,表面光滑,角质层厚,叶肉厚的桑树,叶片不易积水、透气性好,病菌难以侵入,不易发病。根据县茶桑站2010年对不同桑树品种调查:“农桑8号”、“女桑”、“云桑”对褐斑病抗性强,“农桑12号”、“ 农桑14号”稍差,“湖桑32号”感病偏重。

2.2 与施甸气候条件有关

多湿、日照少是桑褐斑病的发生、流行的主要因素。降雨或多湿有利于桑褐斑病菌包子的形成、传播、侵染、繁殖。施甸县地处西南边陲,地形地貌复杂,垂直气候差异较大,冬春干旱,夏秋季节多雨,特别是7、8、9三个月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5%以上,而且施甸的桑园面积多数分布在坝区,田桑多、属于丰产密植栽培,密度稍大、透气性稍差,日照偏少,给桑褐斑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2.3 与施肥水平有关

根据县茶桑站技术人观察记载分析,缺肥的桑园比肥力充足的桑园发病重,尤其是土壤肥分易流失的桑园,桑褐斑病发生普遍严重;偏施氮肥桑园比增施有机肥、氮、磷、钾配合使用的桑园普遍发生严重。而施甸种植桑树有机肥用量偏少,冬春气候干燥,雨量偏少,无法施肥,发挥肥效,中后期雨量偏多,肥效来得快、流失大。所以,在施肥上加重了速效肥的施用,特别是氮肥偏施过重,磷、钾肥使用少,致使桑树徒长,叶质幼嫩,抗桑褐斑病能力减弱,导致桑褐斑病发生流行。

2.4 桑园管理不善

俗话说:“三分种植,七分管理”,说明桑园管理是获得优质、高产桑叶的重要环节。2004年以前,施甸桑园面积不集中,零星分散,桑褐斑病发生不明显,防治没有引起重视,2004年以后,桑园连片面积大幅度增加,桑褐斑病发生逐年加重,但防治意识仍然淡薄,没有引起重视,冬季桑园没有及时进行伐条、清理,喷洒农药消灭病菌越冬场所,夏秋季节没有对症选药及时防治,导致桑褐斑病一次比一次严重。

3 施甸桑褐斑病防治措施

桑褐斑病防治靠一项防治措施是难以奏效的,必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广泛宣传发动,增强蚕农防病意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1 农业防治

3.3.1 选择栽植抗病性强的桑树品种

选用抗性较好的品种是关键性的防治措施,且种植品种不能太单一。根据近几年来示范推广的桑树品种,可选择“农桑8号”、“云桑”、“女桑”,适当搭配种植“湖桑32号”、“农桑12号”、“农桑14号”。

3.3.2 减少越冬病原菌的存在

减少越冬病原菌的存在是防治桑褐斑病最直接的有效办法。在进行冬季桑园管理时,及时深翻一遍(深度为30—40㎝),深翻后让病菌充分暴露并通过阳光照射降低病原菌密度。同时清除桑园里的杂草、枯枝、病叶集中烧毁。冬季修剪时应及时把枯枝、弱枝、病枝剪除烧毁以减少病原菌的大量繁殖扩大。

3.2 化学防治

3.2.1 打好关门药

每年养蚕结束,大约在10月下旬第四批蚕上簇后对桑园进行一次彻底的药剂防治,可喷施波美度为4—5度的石硫合剂或0.7%波尔多液;伐条后,再喷施一次波美度为4—5度的石硫合剂或0.7%的波尔多液药液,减少越冬病原菌基数。

3.2.2 养蚕期间把握时机,及时打药

施甸共饲养四批蚕,春季雨量少,桑褐斑病发生不严重,防治不作为重点,重点放在夏、秋蚕饲养前抓好防治工作。所以,要结合养蚕批次,抓住时机,在春蚕、夏蚕、秋蚕上簇后及时喷施农药,必须采取以村、组为单位,实行统防统治,才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养蚕期间选用的农药必须是药效期短、见效快的农药,药效期一般在5—7天较为理想,用药时间必须在发蚕种前5天,否则会造成残药物中毒。

参考文献:

[1]黄尔田主编《桑树保护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 1992.4:46—50.

[2]华德公等主编《桑蚕病虫害防治》金盾出版社 2006.6:11—12.

[3]丁善明等主编《云南蚕业实用技术》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6:102—105.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新疆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初探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蝴蝶兰软腐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