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平衡发展”——浅论十九大后的经济发展之必然选择

2017-12-20 21:25张帅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9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新常态

摘要: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开始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新常态”阶段。只有解决好中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区域平衡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找到新的增长源,才能在“新常态”阶段继续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才能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才能解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关键词:平衡发展;新常态;两个一百年;区域经济

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重点主要放在各大中心城市,以区域间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国当时有限的资源进行集中和优化的配置,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其次,这种“区域不平衡”塑造了若干改革开放的窗口,方便了国内外的互联互通,为中国利用国际资源做出了重大贡献。再次,中心城市的产业聚集,顺利实现了中国各项工业产业的产业链建设。最后,这种“区域不平衡”有利于优质科研资源的集中化,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家建设是作用巨大、意义非凡的。

但我们必须看到,在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的今天,中国各区域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经济发展失衡问题。发达地区与发展滞后地区之间在发展质量、收入分配、生活水平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落差。这样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状态,增加了中国由出口作为主要动力的外向型经济转变为以消费作为主要动力的内向型经济的难度,损害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拖慢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脚步。努力实现平衡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将成为十九大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新常态”迫使区域平衡发展

(一)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因为世界经济环境、本国经济总量等各种因素,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GDP增速自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五年的增速分别为7.7%、7.7%、7.3%、6.9%、6.7%。这代表着中国GDP增速告别两位数时代。面对这一客观发展形势,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首次提出了“新常态”这一新理念,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時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二)“新常态”是实现区域平衡发展的新机遇。

对已经拥有成熟经济体系的发达地区而言,挑战性更多一些;对尚未建成成熟经济体系的发展滞后地区而言,则要机会多过挑战了。在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地区间的发展速度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在经济结构改革方面,发达地区原有的粗放式、重复化的经济生态急待转型,所面对的改革难度更大,需要的改革时间更长,而经济发展滞后区域因为现有经济体量小,所以是白纸上面建好作画;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向,从比拼投资、区位等要素,转向了新科技、新创造,特别是互联技术的应用,更加将缩小了经济发展滞后区域与发达地区的发展机会差异。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这一状态下的经济发展形势,有利于经济发展滞后地区迎头赶上,也必然要求其实现跨越式发展。如果错过了这次赶超机会,等到发达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完成,未来就更加难以抹平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只有当经济发展滞后地区实现了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平衡发展,才能为中国经济找到新的增长源,才能真正保证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的稳定增长。

二、国家发展总体目标需要依靠区域平衡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创造性的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为标志的,这就要求中国各地区之间必须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否则“全面”两个字是无从谈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前提是经济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而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也是需要依靠区域间的均衡发展才能得到充分实现。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由此可论证,中国的区域平衡发展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共同要求。

三、区域平衡发展的可能性与出路

(一)区域平衡发展的可能性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这就要求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主要应该放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两个方面,推动实施区域平衡发展战略。

(二)区域平衡发展的出路

1、深化供给次结构性改革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这是对现有经济体系的大调整、大手术,经济下行风险较大。只有利用资源重新优化配置,实现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完成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才能在保证经济的软着陆,顺利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国性的区域间资源转移,是发达地区对经济发展滞后地区的一次自动输血,也是自我升级完善的必由之路,完全可以为区域间的经济平衡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为了保障产业升级和产业专业的顺利进行,必须平衡发展中心城市与普通城市、城市与农村。中国农业产业依然存在大量小农生产形态,投入高产出低,除国有大型农场外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这种现状极大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既损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同时,中小城市数量众多,辐射庞大的农村区域,对于资源、人口、环境等发展要素的保有量巨大,在改革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质量的提升对于加快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全局性、决定性的重大意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既为产业转移解决了基础建设和用工问题,又做到了以工业为基础支持现代农业的建设,构建起良好的产业生态。

3、创新驱动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企业创新工作拓宽了舞台,使得发达地区在转移了大量企业后依然获得充足的发展动力。同时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滞后地区获得经济增长动力的有效途径。以“互联网+”为例,中国互联网经济的爆发性增长,第一次打破了发达地区对于信息流通、人才流通、资本流通、商品流通的时空垄断,使得经济发展滞后地区获得了与发达地区同等的发展机会。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经济发展滞后地区可以利用发达地区富余的生产资料,并开拓新的市场需求,创造新的经济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环境下,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区域平衡是我们在十九大后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

作者简介:

张帅(1983.10-),男,安徽滁州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endprint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新常态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