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自信建构研究

2017-12-20 21:29高斯扬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9期
关键词:强国语境马克思主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和保障,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对于自身文化的自觉自知和信仰,就很难产生坚定而又明确的文化建设行动。在文化强国的目标下,如何用好、用实、用活文化自信这把“金钥匙”,探索增强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结构要素和科学实施路径,是筑牢这一建设行动的关键之处。

一、提出文化强国的时代语境

“文化强国”是指在全球化语境下,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培育、提升全民族现代人文素养所实施的国家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实践的重要目标。文化一词,从定义来看,作为涵盖“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须的能力及习惯”1的复合整体。可以说,“文化”作为民族内涵的承载,用文化向世界说明、展示自身,建设文化国家,是当今时代学者的神圣使命和必备责任。

“文化强国”提出的时代语境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首先,与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深刻认知有紧密联系。文化作为社会意识中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人们对于文化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文化的非独立性层面,即作为否定意义上的“虚假的观念体系”、作为统治阶级思想以及作为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

苏俄建设初期,列宁曾指出“文化建设具有特殊重大的意义”2。文化建设不仅关乎苏维埃政权实现,而且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3。这种主动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坚持党在文化建设过程的主体能动性和领导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二,通过教育多层次推进。第三,文化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能力的准有机体”4,要继承吸收过去的文化遗产来完善建设。

其次,文化强国思想的提出还与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密切相关。今天,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9年,我们已经走过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阶段,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文化强国”思想,不仅是中国社会在发展建设方面的深刻自省,也是对未来前进方向的清晰自觉。在这一问题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出,十八大以来所强调的“文化强国”是我党对国家发展未来一次清醒认知和主动谋划。文化,作为涵盖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艺术等古往今来人类所有精神和物质的创造物,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中被决定的附属物,而应该是社会发展在精神境界层面所追求的价值和对人性的温暖关怀。这种关怀能够赋予社会发展以一种稳定的、恒常的价值,为破浪前行的“中国航船”提供一种强劲的内在动力之源。

二、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自信思想的构建要素

文化强国作为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时代主题,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的文化历史、文化表现、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肯定,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发展未来前景的信心和希望。

从历史之维入手培育文化自信是指,运用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对于自身特质、身份的定义和塑造,强化民族认同,凝聚民族整体形象。第一,从民族生活经验的认识来看,人类学家曾指出“任何原始部落或任何最先进的文明民族中,人类行为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学来的”5,不同的地域文化总是取决于与不同的地域中人类独特的生活经验。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冲突张力和内在矛盾,中华文化更多表现为“和”、“顺”、“静”、“自勉”等。对这种民族生活经验的自觉也成为培育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性要素。

第二,从对优秀传统价值选择的继承运用来看。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精神介质,必须在“被群体中的人们所共同接受才能在群体中维持下去”6。群体是文化得以发挥其生命力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坚持文化自信,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要坚持价值观自信”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价值选择的当代载体,不仅是民族文化延续的重要表现,更是塑造当代中国人价值判断的核心要素。

三、提升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对任何一种文化的理解不能只就停留于理论上的概念推演,还需要按照唯物史观的方式,将其还归于孕育它的现实基础之上,反思这一思想概念在实践过程中的辩证发展。

首先,需把握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人民立场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和制度的灵魂,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马克思主义的百年发展,其理论和实践,不仅为我们所要发展繁荣文化的根本性质、主体内容提供了指引,也為我们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文化强国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可以参照、记取的现实道路。

其次,需把握时代性与开放性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曾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作为思想的一种,其真正作用不仅在于对于当下时代的深刻认知和把握,更在于对当下时代发展未来的描述和引领。文化自信在内容上,既着眼于现实,强调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兼收并蓄世界优秀文化;又以号召性的思想结构,以自信的强大气场,凝聚国人的认同和共识,推着整个社会向着未来前行。

注释:

[1]李鹏程主编.当代西方文化研究新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07.

[2][苏]戈尔布诺夫.列宁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162

[3][苏]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1

[4]刘敏茹.列宁晚年关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观点[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4)

[5][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

[6]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391

[7]吴潜涛.彰显生命力,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N].光明日报.2016-11-7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委托项目:马克思"自我"观研究(项目编号L16WSZ022);辽宁大学青年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自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研究"(项目编号:LDQN2017021)。

**高斯扬,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endprint

猜你喜欢
强国语境马克思主义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