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畏之如虎”到“如虎添翼”

2017-12-21 19:35杨萍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教研组公开课

杨萍

【摘 要】当前,年轻的幼儿教师不愿在幼儿园教研组内开课,害怕一旦出现失误就会被贴上失败的标签。文章通过剖析教研之路、改革内容、点评形式、凝聚团队,让教研开课从一开始的“畏之如虎”般对年轻教师的“身心折磨”,逐渐过渡到“如虎添翼”的巨大助推力。

【关键词】教研组;公开课;微改革;年轻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0-0109-02

从新教师到成熟型教师的成长道路上,让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教研组开课。多人瞩目的教育现场,每一个教育细节都被放大,每一次教育行为都展现着你的观点与技能,因而承担教研公开课的教师很多有恐惧与抵触的心理。可是,即使怕又逃脱不了的就是教研开课,幼儿教师应怀着“开课猛于虎”的心理,不断历练,不断成长。

一、教研之路剖析,让教师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这条路的过来人感触较深,但是初探教研之路的教师可能会因为不了解、有抗拒心理而失去成长机会。在培训中,笔者将教研之路的始末跟大家进行剖析与分解:为什么要进行教研?为什么要把你的教育现场放大化?为什么要提出意见?参加教研组的目的是什么?你能收获什么?对自己的路有什么规划?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教师思考,再开展教研、讲解与分析,才能让教师的思路清晰。有了目标和动力,就能快速吸收对自己有利的营养。

例如,娟老师是一名工作近三年的教师,近期却一直闷闷不乐,因为她要在教研组开课了。到底选择比较好玩的音乐游戏活动还是选择比较保险的语言活动,她一直很纠结。选定音乐游戏后她又纠结于原创还是模仿,思量再三,她保守地选择模仿名幼师的成功活动。结果,孩子特别兴奋,中途几乎失去控制,最后只能草草收场。观摩者点评时也多次说到她很紧张:几乎就是走流程,完全忽视了幼儿的反应。

活动结束后,娟老师反思:我们班的孩子一点都不配合,平时在班级挺好的,不知道今天怎么就“人来疯”了。我觉得活动挺有意思的,孩子们也感兴趣。但是,为什么别的教师上起来那么轻松,我却是忙来忙去最后一团糟?最后她说了一句特别触动笔者的话:“我当然紧张了,你们第一次上公开课不紧张吗?很享受吗?下个环节应该说什么话?你们当时难道不害怕忘记环节或过渡语吗?”

娟老师的话很朴实,勾起笔者很多回忆。能将活动完整地组织下来已经不易,能有勇气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就更不易了。鉴于此,笔者将教研组活动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结合,以图示的方法直观告诉教师,如结合教学实践,初步判断自己的教研能力、开课能力、评课能力能达到哪个层次?有哪些类似反应?可以避免哪些常见问题?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才能获得帮助,积极地吸收、成长。

二、教研内容改革,让学习内容有用武之地

年轻教师参加的园内教研组,不管是教研内容还是形式,都与区、市教研保持一致,她们往往只能通过模仿区级优质教学活动来发展和提高自己。这样的教研有独特的生命力,因为模仿也是一种快速学习。但也出现像娟老师这样的困惑者:为什么别的教师组织教学非常轻松,自己模仿起来总是达不到类似效果?另一种情况是经常为了上课而上课。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在多次的磨課中变得可圈可点,却难以用于常态教学。为了出一节精品课选用一小部分幼儿不断试上,不断调整。最终教学效果虽然精彩纷呈,却失去了教研的生命。

笔者对教研内容进行修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参加园级领域教研的,内容就选择小、中、大课程的内容,活动初始圈定教材中本领域年龄段适合的内容范围,组员再自选。每次教研小、中、大各开一节课,就用自己的班级,全班幼儿都参加。每次教研要提前教学进度两周以上,对日常教学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

改革方案刚出来,不少教师怨声载道。静老师问:“平时我们都分组教研,这样改全班,教研质量要大打折扣。怎么提高教学水平呢?”笔者认为,教研是有问题才开展的,原先的教研更强调展示。教研的最终目的是指向课堂,如果教师都不能面对全体幼儿,哪里来的小课堂呢?日常的教学活动就是面对全体幼儿,所以教研也要反映工作常态。

三、教研形式生动,劳逸结合吸引教师主动参加

教研活动重在参与,学习并非只能用脑强记。充分调动身体各感官,多重参与,多重体验,印象才会深刻,感悟才会鲜明。同样,如果教研只是观摩、点评和讲座,只牵涉少部分人,更多人就会思维搁浅。笔者借鉴外出培训的经历与收获,在组织教研时,根据各领域教研特色加入一些互动环节。如音乐教研组开始前选择集体舞蹈集训、玩一个音乐游戏、唱一首合唱、开展一次打击乐演奏;语言教研组则进行诗歌朗诵、童话剧表演、看图编故事;数学教研组开展智力竞赛;美术教研组玩色练习、现场主题画画;科学教研组做一些科学小实验等。此外,还要求每一次承担讲座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穿插互动环节,如小组展示、智慧抢答、话筒连连看等。不断刺激每位教师积极回应,潜移默化地提升参与者。同时,让整个教研的氛围更加生动有趣,每一次的活动感悟也更加深刻。

四、教研点评和缓,现身说法让点评更亲民

既然教师都害怕承担指责和质疑,那不点评可以吗?事实表明,正面、客观的点评会让执教者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专业发展也能更加顺利。

例如,梅老师是新教师,专业精,领悟快,每一次有上公开课的机会她都积极争取,认真准备。她会试上很多次,但不请其他教师来听。遇到问题,就下次修改、调整后再上,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她觉得听课的教师有不同的建议对她干扰太大,头脑里很多声音“打架”,最后连自己最初的想法也混乱了,所以她干脆谁也不找。截然不同的意见会让开课的教师苦恼,但像梅老师这样闭门造车,却失去了观点碰撞带来的火花。有时候方向错了,越努力却只会错得越远。所以,新教师既要有接受观摩、审视的勇气,还要有承受评判、质疑的担当,更要有辨析、选择的睿智。别人进行点评时,梅老师会强势辩解,于是提出建议的人逐渐少了。这样对新教师的成长好吗?点评这个环节是教研活动的重点和亮点,如何说才能让上课的教师欣然接受?感同身受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点评时现身说法,用真实案例与执教教师产生共鸣,知道一些问题在她现在这个阶段难以避免,知道目前她应能达到的水平,知道可以朝着哪个方向再努力。这样远比你攻我挡的口舌之战更加让新教师接受。endprint

五、教研团队凝聚,让公开课不再是个人的烦恼

笔者常常发现,需要教研开课的教师忙乱不已,其余的教师则事不关己。这样教研发展就不同步了,开课教师压力大、心理抵触抗拒,还有什么享受过程可言;不上课的教师不参与就体会不到开课教师的艰辛,却在观摩点评中站着说话不腰疼地无比随意。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正的教研团队,而团队需要共同的任务来凝聚。于是,笔者将公开课当成一个共同的任务来凝聚每位组员,促进每位组员共同参与。首先,将组员分组,每一组围绕承担的公开课进行共同探讨和研究。组员都有职责,从教案设计到教具制作,到最后的教学展示,都以团队为单位。成果是整组人的付出,缺陷不是一个人的失误。小组间形成良性竞争的群体,她们自觉地在正式教研前进行组内试上,组内调整,组内替换。这样一次次增加自发教研频率,让开课的教师更加成熟冷静,也让团队的凝聚力逐渐形成。

慢慢地,教研开课就变成另一种风貌,每一次开学分配公开课任务时,大家都争抢要上公开课。因为不管你上课不上课都需要忙,那做幕后英雄还不如上台展示。同时,因为整个过程小组人人参与,当点评过程中就不再是一人承受大家的质疑,而是一个团队来坦然面对与接受,甚至是整个团队来叙述其中的艰辛和不易,整个教研氛围慢慢就向着接纳和宽容的道路上迁移。

教研开课从一开始的“畏之如虎”般对年轻教师的身心折磨逐渐过渡到“如虎添翼”的巨大助推力,她们从开始的畏惧抵触心理到现在的欣然接受并期待,借助教研开课这只“虎”,年轻教师的教学之路得到推动与提升,教研团队形成与凝练。记录下她们教育生涯中一个又一个难忘经历,若干年后会必感激有这样“开课猛于虎”的教研助成长,有这样的一群团队历久难忘。心悸历历在目,却胸怀激荡,坦然行走在教育的征途上。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M].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苏联)B·A·苏霍姆林斯.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 林静,杨斌.校本教研要立足于学校的发展并积淀学校文化精神[J].中国教师,2013,(21):21-24,36.

[4] 张国娟.幼儿园应努力构建和谐的评课机制[J].基礎教育研究,2006,(12):51-52.

(编辑:易继斌)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研组公开课
“名校之名,在名教研组”
提升教研组长学科领导力策略的研究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探究公开课的背后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