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2017-12-21 21:29李翠琴乐秋月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粽子弘扬中华

李翠琴+乐秋月

【摘 要】幼儿园是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我国的传统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传承和发扬光大。从娃娃开始抓起,让中华传统文化未来的“小主人”真正喜欢它、传播它、弘扬它。

【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0-0115-02

近年来,随着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及《古诗词大会》的热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这两档节目不仅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更激发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与追寻,从而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之情。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是文明的源泉,是民族的血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弘扬“中国梦”系列讲话中的一段话,可见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任何人从小都应了解、热爱、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但近年来随着外国文化的传播,传统文化受到一定冲击,在人们吸收大量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幼儿这一方净土也没有得到幸免,他们以懂得英文、会玩游戏为傲,喜欢麦当劳、肯德基、白雪公主、奥特曼,知道圣诞节、万圣节,但是对老祖宗的东西——传统文化的精华缺少了解,因而弘扬传统文化刻不容缓。孩子缺失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应该引起幼儿教师的注意和反思,采取不同方式、策略来丰富和充盈相关知识,让孩子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耳濡目染、亲身亲历中,沉淀、积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产生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和热爱之情。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应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要注重幼儿的终身养成教育,3~6岁是幼儿个性倾向性和心理特点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对幼儿施加正确的教育影响,会对幼儿的一生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故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街道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分不同年龄段,通过识传统文化、触传统文化、体传统文化、感传统文化,采用不同渠道、不同形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幼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充满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耳濡目染,亲身体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建立起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并在无意识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感受并学习中华传统美德。

一、诵读经典文化,认识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中的唐诗宋词篇幅较短、内涵丰富、词句凝练、魅力久远、韵味悠长、易于诵记,使人百读不厌,容易激起幼儿对书籍的热爱,我园围绕国学经典的相关内容,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创新地使用经典诵读的载体,用颂经典、唱经典、赏经典、画经典、演经典、说经典等不同形式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就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振兴国学,诵读经典,必须从娃娃抓起!”我园把幼儿经典诵读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国学启蒙教育。

在幼儿诵读经典内容的选择上,笔者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选择《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孝经》《唐诗三百首》《成语故事》等书籍作为幼儿的早教阅读教材。为了让幼儿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书中内容,体会其中所要表达的精神,笔者提出了“六部经典诵读法”——颂经典、唱经典、赏经典、画经典、演经典、说经典6种表现方式,其中孩子最喜欢的就是画经典了,孩子先在教师的引导下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色,接着根据自己想象的画面自由挥笔作画。画完之后就是说经典了,把自己画的内容讲给小朋友听,孩子们不断地完善故事情节,把诗歌编成了故事,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提高了口语表达和创编故事的能力。通过“六部经典诵读法”给孩子提供多种快乐学习的方式,孩子们在《弟子规》里聆听圣人训,在《三字经》里领悟中华传统美德,在《唐诗三百首》里感受汉文字的魅力,在《成语故事》中有所悟、有所学。

二、丰富活动载体,感受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书本上,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要采取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让幼儿“身临其境”、亲身接触、用心感知。这样寓教于乐,幼儿不仅能认知传统文化,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還能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向心力、扩散力,实现“要我传承”到“我要传承”的转变。

为此,我园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带领幼儿走进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关注传统文化。根据幼儿喜爱节日的特点,我园选择合适的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在端午节,我园举办以“粽叶飘香过端午”为主题的活动,“五月五,过端午,粽叶青,糯米香;挂菖蒲,带香包……”在悦耳的诗歌声中,孩子们在幼儿园和教师、小伙伴一起度过了一个别样的端午节。除了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之外,我园还组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更加全面、清楚地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在“端午节习俗之粽子篇”中,我们请了卖粽子的奶奶来教小朋友包粽子,孩子们兴趣可浓了,都目不转睛看着奶奶是怎么包粽子的,生怕错过一个步骤,学会后,他们都迫不及待地开始行动起来,“你看我包了个三角形的粽子,里面有红豆、花生,我最喜欢吃了!”“我包了一个像包子一样圆圆的粽子,你见过吗?这可是最新款的粽子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不仅学会了包粽子,还学到了很多关于粽子的知识。孩子们把自己包好的粽子送到食堂,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孩子们就吃到了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别提吃得有多香了!中午吃饱啦,到了下午,就要举行“拼龙舟”比赛了。孩子们开动脑筋,展开想象,运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拼搭出充满创意、充满惊喜的“龙舟”,“龙舟”做成后,孩子们还有模有样的划起“龙舟”比赛呢!endprint

一日生活皆课程,我们应借助传统节日的契机对幼儿实施教育,把节日活动融入课程当中。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孩子真切认识“端午”这个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了解端午的来历,知道端午的习俗,感受浓浓的节日气息,以及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怀,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

笔者还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游戏活动,如在“木兰人家”区角的美工区中,幼儿用各色彩泥和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糖葫芦、包子、油条、热干面、羊肉串等常见传统小吃;在表演区中,利用织布、塑料袋、皱纹纸等材料通过剪裁、编制等手法制作传统民间服饰;还将传统民间游戏融入户外游戏中,丢石子、斗鸡、打陀螺、摸瞎等都是幼儿喜闻乐见、其乐不穷的游戏活动,幼儿在其中不仅体会中华传统游戏的快乐,还在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蕴涵的独特教育价值。

三、营造文化氛围,体验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要營造浓郁的教育环境,环境是无声的教师,它会将知识润物细无声般传达给幼儿。创设环境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创设幼儿愿意与之亲近的传统文化氛围。在我园一楼,幼儿用各色颜料在草帽上画上形态各异的动物及花草形象,把它作为吊饰,点缀走廊,还利用各色卡纸用剪、撕、贴等不同方法制作出一幅幅具有中国特色的粘贴画及剪纸画;在二楼走廊,以木兰文化为主题布置环境,有木兰天池、锦里沟、木兰山、清凉寨、木兰湖、古门风、云雾山、农耕年华为主的木兰八景,并附有各个景区的介绍,让幼儿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本地区的风土人情及民俗文化,从而萌发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在三楼走廊上,主要展示的是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的花灯、脸谱、剪纸画、刺绣等民俗手工艺术作品,并适时变换各种环境,让幼儿感知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多元。我们创设各种传统文化环境,让幼儿在感受、欣赏和体验中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激发幼儿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幼儿园是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我国的传统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传承和发扬光大,从娃娃开始抓起,让中华传统文化未来的“小主人”真正喜欢它、传播它、弘扬它。那么,璀璨夺目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新时代里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编辑:易继斌)endprint

猜你喜欢
粽子弘扬中华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端午节,粽子香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