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特色小镇建设若干关系

2017-12-22 15:47郝华勇
开放导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特色小镇特色产业

[摘要] 欠发达地区培育特色小镇不能盲目照搬发达地区的做法,应重点把握地域单元界定、产业演进积累、城镇空间组织、科技创新支撑、文化要素融合,要处理好特色小镇与建制镇的关系、产业基础与高端升级的关系、城镇空间组织的单中心与多极点关系、科技要素积累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文化价值认知与文化融合的关系。可行的路径为依托现有小城镇彰显特色、夯实企业主体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优化县域城镇空间组织、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发展效益、彰显文化魅力提升发展品位。

[关键词] 特色小镇 欠发达地区 特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 F291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6-0070-05

[基金项目] 2016年度湖北省社科联思想库课题“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难点与对策研究”(HBSXK201623)。

[作者简介] 郝华勇(1980 — ),山西太原人,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浙江特色小镇以其产业特色鲜明、环境和谐宜居、传统文化彰显、设施服务便捷等特点享誉全国,成为浙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小城镇精致发展的创新探索,特色小镇带来的产业提质增效、创新创业活跃、区域品质彰显、吸引旅游客源等各方面综合效应快速显现。国内各省区市纷纷出台打造特色小镇的地方性文件,特色小镇有成为经济新增长点的趋势。在特色小镇“热”的背后,我们似需要多一些冷思考,弄清楚浙江特色小镇成功的本质是什么?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能否直接照搬浙江的做法?处于不同阶段的区域,在创建特色小镇过程中有无差异?回答这些问题才能实现建设特色小镇的初衷。

一、浙江特色小镇的本质内涵

浙江特色小镇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独特的优势条件,比如浙江民营经济发达,产业分工协作紧密、集群化水平高;小城镇发育充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为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起步较早,生态文明意识已逐步内化于居民意识并外化于村镇生态风貌等。同时浙江特色小镇又不同于以往强调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思路契合了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发展主线;运用了“互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升级传统业态和发展模式,将文化创意植入特色小镇的产业链条,将传统文化元素依托产业载体继承和弘扬;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放大特色小镇体制机制创新的制度优势,吸引创新创业主体进驻。

浙江特色小镇的出现尽管凭借其独特优势与条件,但仍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类型,透过浙江特色小镇的成功表现,归纳其发展的本质内涵,这对于其他地区把握精髓、借鉴经验有着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浙江特色小镇的共性特征有如下表现:

1. 特色产业支撑,彰显生产职能。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有产业支撑,有产业才能有就业,进而实现居民的安居乐业。特色小镇作为小城镇发展的升级版,无论发展所处阶段或技术形态,都需要产业支撑和体现。特色小镇尤其要通过产业彰显特色和生产职能,特色产业的市场定位、发展水平、竞争力状况直接决定了特色小镇的经济发展能力。

2. 基础设施完备兼具文化品位,体现生活功能。特色小镇作为一类空间单元,不仅承担生产职能,更是宜居的生活空间。特色小镇不仅向外界游客展示田园乡村的村镇风貌,更是改善当地人居环境、体现城镇化质量效应的发展成果。特色小镇的产业、空间、功能、品位均不同于传统小城镇的落后面貌,基础设施完备便利、公共服务一应俱全是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也是特色小镇的标配。不仅如此,体现历史底蕴、文化品位的濃厚人文气息,或通过文化旅游展示,或通过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彰显,在文化事业日益发达、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氛围中,滋养着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形成特色小镇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3. 环境和谐宜居,凸显生态底色。乡村区别于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亲近大自然的田园风格和绿色生态,特色小镇无论产业如何升级、功能如何叠加、要素如何集聚,都没有偏离村镇绿色生态的根本,也没有弱化田园绿色的基础。特色小镇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尊重村镇自然基底,顺应村镇内在肌理,保护村镇绿色风貌。在道路、能源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贯穿绿色低碳原则,在教育、社保、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中秉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理念,在发展现代产业过程中植入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置设施健全、运行高效,特色小镇的良性运转处处凸显生态底色。

二、欠发达地区特色小镇建设

需处理的几个关系

中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差异明显,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在借鉴浙江特色小镇发展经验的时候,需要兼容本地的发展环境和已有基础,明晰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在发展特色小镇方面面临的差异,重点把握地域单元界定、产业演进积累、城镇空间组织、科技创新支撑、文化要素融合等方面。科学处理好几个关系是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小镇工作的前提。

(一)特色小镇与建制镇的关系

浙江对特色小镇的界定,不是现行行政区划上的建制镇或中心镇,也不是一个开发区或产业园区,而是依托已有的各类产业集群、块状经济基础,在城乡结合部新开辟建设的新型区域,属于创新创业的平台,承载产业发展、人口集聚、社区服务等各种功能于一身的特定区域。浙江对特色小镇的规划有明确的边界界定,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以体现浓缩的主题、精致的设计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而中西部地区在现行行政区划上的建制镇或中心镇普遍存在民营经济薄弱、产业支撑不强、特色产业不突出的共性问题,若撇开已有的建制镇或中心镇,再开辟新的区域打造特色小镇,不仅对已有村镇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利用不足,还可能存在土地资源浪费、弱化乡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集聚效应。因此,发达地区是在村镇发育充分、民营经济均质化基础上另辟新空间打造新增长极,而欠发达地区缺乏这样的基底支撑和要素保障,且若另辟土地打造特色小镇,势必在县域经济布局中形成低密度分散扩张的态势,如果后期缺乏市场主体进驻,就有可能陷入徒有空壳的发展境地。endprint

(二)产业基础与高端升级的关系

产业发展有自身规律,产业组织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技术的扩散、产业关联的调整、产业格局的重组,都应遵循产业内在规律,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产业体系、结构、环境都不尽相同,落后地区盲目照搬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模式,恐怕会遭遇水土不服。特色小镇需要特色产业支撑,而不同发展水平区域、产业演进不同阶段决定了产业自身素质和竞争力的高低。浙江诸多的产业集群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起步发展,企业自身的积累、周边配套的完善、产业集群的形成、市场开拓的探索,不断促进浙江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浙江的企业家对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产业升级带来附加值的提高都有切身感受,产品出口打入国际市场遭遇各种壁垒后能较快调整生产方式和经营策略。在市场竞争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让发达地区的企业家队伍不断成长壮大。而中西部地区则明显滞后于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企业数量、企业家素质、产业发展环境都还停留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难以适应新技术新业态背景下打造特色小镇的市场需求。浙江诸暨大唐镇依托庞大的制袜产业基础,按照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打造“袜艺小镇”,即是改变以往单纯生产制造袜子的发展模式,而是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向研发设计、品牌策划、会展营销等高附加值领域拓展。可以想象,中西部地区某个小镇,如果没有长期从事袜业制造的生产积累,即使跨越式地实现全产业链布局,恐怕现实发展的结果也很难乐观。

(三)城镇空间组织的单中心与多极点关系

东部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实力强,村镇产业基础雄厚,县域内部的城镇体系呈现出以城关镇、中心镇、集镇等多极协调带动的发展格局,培育特色小镇有周边一定数量的村镇作为基础,已有建制镇或中心镇的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城镇密度均是特色小镇发展壮大的基底和要素保障。反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实力不强,产业基础也较为薄弱,县域内部的城镇体系结构仍表现为城关镇是单一的增长中心,区域经济联系仍是集聚效应占据主导阶段,大量生产要素单向地向城关镇集中,城关镇外围的建制镇、中心镇、集镇自身发展积累缓慢,缺乏吸引要素的平台和产业,因此在处于该城镇化发展阶段的欠发达区域,若脱离已有建制镇、中心镇、集镇,开辟新的空间单元打造特色小镇作为空间组织体系中的多极点支撑,势必会面临村镇发育不足、基础设施滞后、增长极集聚效应弱化的尴尬制约。

(四)科技要素积累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

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一定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注入科技含量的产业形态,这样的特色产业才更能够被市场接受、被消费者认可。不同科技水平发展区域的产业发展阶段、产业形态是不同的,尽管技术存在扩散溢出效应、科技人才作为生产要素流动性越发频繁,但高新技术产业的稀缺性以及自身技术集约型、制度密集型的产业特点决定了不同区域发展梯度的差异。发达地区技术扩散效应明显,应用技术的产业平台广阔,科技企业数量充裕,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部分环节布局在小城镇,既可以享受小城镇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还可以享受特色小镇出台的专项扶持优惠政策。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科技转化、科技市场等要素积累薄弱,高新技术产业整体数量偏少,大中等城市的创新创业园都存在企业进驻不饱满的情况,特色小镇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就更显得困难了,即使凭借要素成本优势和政策优惠吸引到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也会因为产业发展环境不完善、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缺乏关联互动、生产性服务业滞后等方面原因,阻碍进驻企业的良性运转和可持续发展,难以根植于当地产业基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五)文化价值认知与文化融合的关系

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快速發展,既是顺应居民物质生活改善以后的文化消费需求,也是文化元素融入产业全过程孕育新业态的客观趋势。浙江特色小镇无论是主题提炼还是特色产业支撑,都非常注重文化元素的内核,彰显文化的魅力。如在农业主题的特色小镇发展创意农业,农业生产的工具、形式、过程、产品包装均进行文化创意设计,增加农产品的文化内涵,让顾客在消费农产品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文化的价值。制造业为基础的特色小镇,也通过植入文化创意、提高设计的文化品位,增强消费者的文化体验感。单纯的生产制造无法体现特色、文化底蕴也无法彰显,而从研发设计环节融入文化创意元素,在展览策划、品牌营销环节打造文化标签,使得“文化+”成为特色小镇的一大亮点。旅游型的特色小镇,更是凭借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差异化定位,细分旅游市场,开发的旅游商品也更加注重文化创意,用文化留住游客,用旅游吸引文化人士,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让旅游者亲历文化传承,让文化人士享受旅游的过程。中西部地区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但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人们对文化价值的认知、将文化融入产业过程还比较滞后。经典文化也需要好的传承方式来传播和彰显,也需要有产业载体、创意融合、文化衍生品来传播扩散,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当地的市场需求,无法充分认识文化的内核价值,尚不具备将文化要素融入产业发展过程、提升产业文化品位和附加值的能力,文化创意型企业的严重匮乏也制约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欠发达地区培育特色小镇的路径

在把握特色小镇区域差异的不同维度、处理好几个关系的基础上,欠发达地区需要认识到特色小镇的精髓,立足自身所处阶段,运用特色小镇的理念因地制宜地采取发展路径与策略。

(一)依托现有小城镇彰显特色

中西部地区不宜盲目效仿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开辟新的地域打造特色小镇,尤其是现有建制镇、中心镇、集镇的规模经济尚未完全显现的区域,要充分发挥已有小城镇的基础优势和集聚效应,依托已有的建制镇、中心镇、集镇等地域单元,夯实发展基础,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提炼发展主题来彰显特色,要用创新型思维挖掘本地的比较优势,通过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生态特色等不同形态载体支撑小城镇特色标签和形象塑造。在已有小城镇发展实力和产业基础具备一定规模的县域,可以逐步效仿东部发达地区规划新的区域打造特色小镇。遴选特色小镇一定要精选,不宜量多面广,宜兼顾差异化定位、错位竞争。endprint

(二)夯实企业主体,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结构相对低端,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高端化发展,需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从微观层面的市场主体做起,壮大企业发展实力,培育企业家队伍,既要引进外部企业,更要注重培育本土企业。特色产业的选择也不能盲目追求高新尖产业,应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上,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把握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和技术需求并主动对接,让传统产业焕发新兴活力。政府通过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协作配套的产业环境,让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打牢技术基础优势,压缩产业从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策划、会展营销环节升级的时间,提高产业升级效率,促使小城镇的特色产业能够高效率地实现全产业链布局,涵盖上中下游各环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和资金链,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

(三)优化县域城镇空间组织

城镇发展与城镇化进程有自身规律,城镇体系协调和空间组织优化是城镇发展在地域空间上表现和必然趋势。城镇化过程会经历中心城镇的率先发展吸引要素发挥集聚效应,在中心城镇成长壮大以后又会通过产业转移、要素扩散等途径,带动周边腹地的发展。欠发达地区需要认识自身县域城镇发展基础与空间组织现状,充分利用已有城关镇、建制镇、集镇的小城镇空间格局,依据自身禀赋和市场需求,遴选特色产业来重点打造特色小镇,提升现有小城镇的发展实力和特色竞争力,强化小城镇之间道路的互联互通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依托现有发展基础、产业规划和未来发展潜力合理确定城镇等级体系,通过新增项目布局、基础设施联通、产业分工协作来优化县域内部空间组织,发挥特色小镇的牵引辐射效应,提高空间联系效率。

(四)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发展效益

特色小镇的产业形态和产业素质需要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作支撑,欠发达地区面临科技人才匮乏、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创新平台欠缺等现实制约,若没有技术融入和科技手段支撑则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和保持竞争力。欠发达地区打造特色小镇需要基于不同的主题定位采取差异化提升对策。农业型特色小镇,强化与农业科研部门的合作,引入技术创业型新型农民等经营主体,通过新品种培育、精准化监测、包装创新等发展高科技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先进制造业主题的特色小镇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升级的动态变化,着眼于产品更新和技术升级,主动对接科研院所和技术服务机构,促进科技成果在特色小镇产业领域的转化应用,逐步迈向智能制造;旅游型特色小镇需要借助移动互联网开展网络推广营销,开发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应用软件,提高游客的便捷度和舒适感;商贸型特色小镇需要线上与线下结合,通过电子商务发展开拓更广阔市场并拉动村镇产业升级。

(五)彰显文化魅力,提升发展品位

特色小镇区别于以往强调的小城镇发展方式,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彰显文化特色,并将文化品位融入到产品、旅游等实体上,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的现实效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阶段上落后于东部,但在文化资源禀赋上优势明显,尤其一些传统村落、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这些区域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是未来打造特色小镇、彰显文化品位的独特优势。欠发达地区打造特色小镇必须彰显文化魅力以提升发展品位,包括既要保护好外在的文化载体,也要涵养好内在的文化素养。外在的文化载体涵盖历史名人人文资源、古村落、文化遗址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落后地区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保护文化整体性和原真性的前提下规划好开发形式和进度,在资源环境承载容量内适度开发旅游业,坚决防止破坏性开发,并适时引入文化创意企业,通过文化创意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借助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让古老厚重的文化鲜活起来,更易于被年轻人接受。涵养好内在的文化素养即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在基层落地延伸,提高广大村镇居民个人素质,欠发达地区特色小镇的文化彰显和传承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参与,村镇居民的文化自信体现在充分认识当地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在保护传统文化过程中转化为当地生产生活方式的精神内核。

[参考文献]

[1] 徐梦周,王祖强.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培育策略——基于梦想小镇的案例探索[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5):33-38.

[2] 郁建兴,张蔚文,高翔.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未来[J].浙江社会科學,2017(6):143-151.

[3] 王小章.特色小镇的“特色”与“一般”[J].浙江社会科学,2016(3):46-47.

[4] 王振坡,薛珂,张颖,等.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进路探析[J].学习与实践,2017(4):23-30.

[5] 徐松,张司飞.培育特色小镇的关键是发展特色产业[N].光明日报,2017-05-19(11).

[6] 孙雪芬,包海波,刘云华.金融小镇:金融集聚模式的创新发展[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6):80-84.

[7] 周晓虹.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特色小镇的创建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7(4):12-19.

[8] 闵学勤.精准治理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及其创建路径[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55-60.

[9] 姚尚建.城乡一体中的治理合流——基于“特色小镇”的政策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17(1):45-50 .

[10] 周鲁耀,周功满.从开发区到特色小镇:区域开发模式的新变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7(1):51-55.

[11] 钟娟芳.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探讨[J].开放导报,2017(2):54-58.endprint

猜你喜欢
欠发达地区特色小镇特色产业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河北加快推进细化实化县域特色产业振兴措施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营改增”试点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研究
宣威特色种植四两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