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佛国地 虔诚众生心
———宁波本地寺庙纪年佛具探析

2017-12-23 05:49陈明良
收藏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底径龙纹香炉

□ 陈明良

东南佛国地 虔诚众生心
———宁波本地寺庙纪年佛具探析

□ 陈明良

宁波地接东海,三江汇流,比邻即为舟山群岛,地理上山海相连,河川壮美,多茂岭修竹,憩隐禅修之地。历史上寺院众多,僧众芸芸。今天,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院寺,多少都改变了旧时的模样:金身再塑、兴毁几度、场地变迁、规模损益,幸运的是它们都保留了下来,我们能见到,信众能膜拜。但也有一些知名、不知名的古寺,走过曾经的兴盛或落寞,已彻底地泯灭在了历史的风雨里,可供凭吊的,仅是片瓦只言的痕迹,2010年,月湖崇教寺考古发掘就属于此种类型。这些意外发现的古代寺庙遗址,客观上保存下来的东西也非常的稀少,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一些完整的遗留物品,大都是存续至今的那些寺院留下的。这其中有着明确纪年、明确地址、明确人物信息的寺院标准器物,对我们精确的文物断代、科学的器物认识、详尽的人物考证,对研究宁波地区各时期寺院的建构状况、分析文物的时代艺术属性,就显得尤为珍贵。

一、宁波有名的寺院情况

历史上舟山与宁波的隶属关系几经变化,随着印度佛教东传,浙江寺院大约在东汉末期开始出现,到两晋南朝就迅速的进入了第一个兴盛期,长江南岸佛光普照。梁武帝三次“释御服,披法衣”①,寺院舍身,最终由“公卿等以钱一亿万奉赎”②的政治算计故事;杜牧盛誉满满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都形象地写出了佛教传播的重要载体—寺院参与其中的力量。这里,杜牧诗词的艺术张力,更给了我们一个物象与意境的江南,那数量惊人的寺院在历史的年轮里焕发出别样光彩。唐宋是宁波地区修寺建院较多的另外两个时期,而古代意义上寺院的最终完缮,一般都落在了清代和民国。宁波、舟山一线的寺院建筑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相当的可观,著名的有:

1.天童寺:位于宁波市东太白山麓,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相传由僧人义兴开山结庐,至今1700余年。其中崇祯四年(1631年),由密云禅师主持的重建,为今日之基础。宋王安石任鄞县令时,曾留下描绘天童的名句:“山山桑枯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

2.阿育王寺: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宝幢太白山麓华顶峰下,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相传由慧达开基,是中国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寺中舍利殿供奉有舍利子。南宋嘉定年间,被定为“禅院五山十刹”之第五山。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赐名“阿育王禅寺”,列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山。

3.保国寺:位于宁波郊区灵山之麓。原寺创建于东汉,现存大殿为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重建,至今已逾千年。保国寺以建筑闻名,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也是江南地区幸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

4.雪窦寺:位于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西北雪窦山中,始建于晋,唐会昌元年移建今址,两宋鼎盛。南宋被列为“五山十刹”之一,明代列入“天下禅宗十刹五院”之一,民国一度跻身“五大佛教名山”。

5.七塔寺:位于宁波市江东区百丈路上,是市区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寺院,也是浙东著名四大丛林之一。始建于唐大中十二年(858年),称东津禅院,后改称“栖心寺”、“崇寿寺”、“楼心寺”等。康熙年间,因在寺前建有代表七尊佛的七座石塔,而称七塔寺。

6.观宗寺:位于宁波市海曙区解放南路延庆巷。为浙江地区四大丛林之一。宋神宗元丰年间,僧人介然于延庆寺东北隅募资筑建,中间为宝殿,四周十六室称十六观堂,为延庆寺子院。清乾隆、嘉庆间重修增建,独立门庭为一寺。民国初,谛闲法师任住持,名为观宗讲寺,弘扬天台宗教义。

图1 南宋绍兴十四年 倪氏廿一娘舍银香炉

图2 清顺治 青花双龙戏珠纹瓷香炉

图3 清康熙 青花八仙祝寿图瓷香炉

图4 清道光十七年 青花云龙纹筒形三足瓷炉

7.延庆寺: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灵桥路,始建于五代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年),称报恩院,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改今名,为天下讲宗五山之第二。以前寺院门前即为碧波荡漾的日湖,是著名的“四明古刹”之一。

8.慧济寺:位于普陀山佛顶山上,又称佛顶山寺,明僧人圆慧初创。全寺依山就势,横向排列,殿堂宽敞壮丽,大雄宝殿盖彩色琉璃瓦,阳光之下光芒四射,形成“佛光普照”奇景。

9.普济寺:俗称前寺,位于普陀山白华顶灵鹫峰南麓。前身是“不肯去观音院”,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扩建为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赐额“普济群灵”,称“普济禅寺”。普济寺是浙江清代官式建筑的重要遗存。

10.法雨寺:又名后寺,位于普陀山白华顶左侧光熙峰下。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原名“海潮庵”, 万历二十二年改为“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护国镇海禅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赐“天花法雨”匾额,遂有今名。③

宁波寺院众多,这里不再例举。

二、宁波博物馆收藏的几件香炉、钵盂用具

宁波博物馆藏有带纪年、纪地、纪事的香炉、钵盂佛具共16件,有本地信众的捐助,有外地信众的捐助,有寺院自身的定制,也有寺院间住持的馈赠,大概可分为下面四个类型:

(一)纪年、纪地、纪事齐全的寺院香炉标准器

1.南宋绍兴十四年 倪氏廿一娘舍银香炉(图1)

高8.2、口径8.6、底径6.0、壁厚0.05厘米。侈口,深腹,高圈足,杯式行炉。炉身绕刻:“绍兴十四年岁次甲子三月十八日女弟倪氏廿一娘行年癸亥命六十二岁闰六月初二日亥时生法明净日舍香炉壹只入天封塔地宫永充供养者”,共59字,分12行。天封塔地宫中还有很多这样刻字的银制品,如“弟子郑十一娘子舍”、“徐氏二十娘子法名净明舍入地宫”、“薛氏十一娘法名洋明舍入地宫”等。

2.清顺治 青花双龙戏珠纹瓷香炉(图2)

高11.31、口径21.48、底径13.00、腹径21.57厘米。侈口,束颈,鼓腹,圈足。颈部绘一周变体莲纹,炉身绘二龙戏珠图。图案笔墨豪放,线条流畅,云蒸雾绕中,双龙隐现。正面书“天童寺佛前供奉”,背面绘神龛形莲荷牌,下托莲花,上盖荷叶,中书“江西南昌府进贤县信士吴六阳室中陈氏、汪氏喜助 祈保宗枝茂盛福有攸埽 顺治丙申秋月吉旦”。顺治丙申为顺治十三年,即1656年。

3.清康熙 青花八仙祝寿图瓷香炉(图3)

高12.71、口径22.94、底径13.00厘米。侈口,束颈,鼓腹,圈足。口沿涂酱釉,颈部饰一周变体莲纹,炉身绘南极仙翁乘鹤、八仙祝寿图。香炉青花清丽纯正,人物线条洒脱生动。正面书“天童南山祖墖供奉”,背面书“江西饶州府浮梁邑景德镇里仁都黄家社奉佛信士黄仲春 陈文先 黄万寿仝喜助香炉花瓶连墖红座八副永远供奉合保各家清吉平安天童化僧成宵”、“康熙四年正月吉日立”。康熙四年是乙巳年,即1665年。

(二)精炼型书写的寺院标准器

4.清道光十七年 青花云龙纹筒形三足瓷炉(图4)

高17.73、口径20.20、足距12.05厘米。筒形,三足。炉身绘海水江崖、双云龙纹,中间绘神龛形莲荷牌,下托莲花,上盖荷叶,上书:“吕祖殿 九皇延寿星君座前 道光十七年春王月榖旦 宁鄞邑弟子蔡鸿法敬助”。吕洞宾在汉族民间信仰中信众广泛,道教尊称他为“吕祖”,宋代被封为“妙通真人”,元代封“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是全真道创立后的“北五祖”之一。九皇延寿星君,《云笈七籤·日月星辰部》卷二十四:“北斗九星,七见二隐。……右九皇君九天人,内姓隐讳,知之延寿千年。”《河图帝览嬉》:“斗七星,富贵之官也;其旁二星,主爵禄;其中一星,主寿夭。”这是位对个体生命起决定作用的神灵。宁鄞邑是现在宁波的鄞州区,道光十七年为1837年。

5.清道光十七年 青花云龙纹筒形三足炉(图5)

高17.80、口径20.77、足距11.17厘米。筒形,三足。炉身绘海水江崖、双云龙纹,中间绘神龛形莲荷牌,下托莲花,上盖荷叶,上书:“吕祖殿观音大士天尊座前 道光十柒年春王月榖旦宁鄞邑弟子蔡鸿法敬助”。这件香炉与上一件同一纹饰图案,由同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捐赠。除了“七”、“柒”字,一个大写一个小写;神灵一个是道教九皇延寿星君,一个是佛教观音大士天尊外,其余都相同,且都安放在吕祖殿。天尊是佛教徒对佛的尊称,同样也是道教徒对所奉神仙或觉行圆满得道者的尊称。这里的吕祖殿应该是佛道同敬的,观音崇拜在中国,有着强大而普遍的信仰基础,道教传说中还对应着慈航真人,游走佛道两家的观音菩萨以大士天尊的身份供奉在吕祖殿里,应该也是不奇怪的。

6.清道光二十五年 青花云龙纹筒形瓷炉(图6)

高18、口径20.43、底径16.50厘米。筒形,圈足。炉身绘海水江崖、双云龙纹,中间绘神龛形莲荷牌,下托莲花,上盖荷叶,上书:“福聚庵 观音大士座前 道光廿五年长至月吉立 弟子李逢喜率男学秀敬助”。福聚庵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道光廿五年为1845年,长至月也就是含最长一天“夏至”的仲夏之月,即农历五月。仲夏之月是麦子成熟尝新的季节,古代一般也是祭祖敬神忙着祭祀活动的时节。

7.清光绪三十二年 青花云龙纹筒形瓷炉(图7)

高17.44、口径20.90、底径16.30厘米。筒形,圈足。炉身绘海水江崖、双云龙纹,中间绘神龛形莲荷牌,上书:“荘穆廟西方殿 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吉立界下傅门林氏敬献”。荘穆廟据民国《鄞县通志》,位于宁波五乡镇东碶桥西,西方殿是供奉西方三圣的殿堂。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五月也是敬神季节。界下应是凡人的林氏对三圣的谦称。中国民间的庙宇,很多带有神社的性质,各路神灵都敬。如上面图5香炉写的是吕祖殿,那么安放之处本应为道观,但实际中它也可能被摆放在各种神仙都供奉的庙宇里。

(三)绍兴祖孙三代与宁波寺院的佛缘

8.清 青花云龙纹瓷香炉(图8)

高10.27、内口径9.92、腹径14.13、底径8.16厘米。唇口,鼓腹,平底。炉身绘海水江崖、双云龙纹,中间绘神龛形莲荷牌,下托莲花,上盖荷叶,上书:“宁波天童禅寺”。底书:“信士王铎 室刘氏 仝 男世荣 昌敬赠”。“仝”同“同”。这件是王铎和妻子刘氏,儿子王世荣、王世昌一起供奉的。去的是东南佛国之称的天童寺。

9.清 青花云龙纹瓷香炉(图9)

高8.67、口径10.80、腹径13.64、底径8.11厘米。唇口,鼓腹,平底。炉身绘海水江崖、双云龙纹,中间绘神龛形莲荷牌,下托莲花,上盖荷叶,上书:“宁波天童禅院”。底书:“信士王铎室刘氏 仝 男世荣 昌敬赠”。这件也是王铎和妻子刘氏,儿子王世荣、王世昌一起供奉的。与上面一件相比,这里的“宁波天童禅寺”改成了“宁波天童禅院”,“敬赠”改为了“敬助”。

10.清 青花云龙纹瓷香炉(图10)

高7.97、内口径10.58、腹径13.20、底径5.87厘米。唇口,鼓腹,平底。炉身绘海水江崖、双云龙纹,中间绘神龛形莲荷牌,下托莲花,上盖荷叶,上书:“南海佛顶山”。底书:“山阴王铎 室刘氏仝敬助”。这件是王铎和妻子刘氏两人在普陀慧济寺捐赠的。南海佛顶山即普陀山慧济禅寺,又称佛顶山寺。这里提到了王铎夫妻来自山阴(绍兴)。

11.清 青花云龙纹瓷香炉(图11)

图5 清道光十七年 青花云龙纹筒形三足炉

图6 清道光二十五年 青花云龙纹筒形瓷炉

图7 清光绪三十二年 青花云龙纹筒形瓷炉

高8.87、内口径8.80、腹径13.52、底径8.10厘米。唇口,鼓腹,平底。炉身绘海水江崖、双云龙纹,中间绘神龛形莲荷牌,下托莲花,上盖荷叶,上书:“南海普陀山法雨禅寺”。底书:“绍兴信士王世昌仝男代善德吉敬助”。 法雨禅寺也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王世昌应该就是图8和图9中“信士王铎 室刘氏 仝 男世荣 昌敬赠”的“男世荣 昌”中的弟弟“昌”了,而这里的“男代善德 吉”应该是“信士王铎”的孙子辈了。这件香炉点明了这个家族来自绍兴,同带着说明了前面三个香炉捐赠者的来历。王铎一家三代人捐赠于三个寺庙的四件香炉,同时出现于博物馆库房,也是比较有意思的。

图8 清 青花云龙纹瓷香炉

图9 清 青花云龙纹瓷香炉

图10 清 青花云龙纹瓷香炉

图11 清 青花云龙纹瓷香炉

图12 清 青花云龙纹瓷香炉

12.清 青花云龙纹瓷香炉(图12)

高9.78、内口径9.66、腹径13.06、底径8.20厘米。唇口,鼓腹,平底。炉身绘海水江崖、双云龙纹,中间绘神龛形莲荷牌,下托莲花,上盖荷叶,上书:“勅赐 天童禅寺 戴门沙氏庆喜 率男敏达仝助”。这是这式双龙纹香炉中唯一与王铎一家无关的,底部干净,无字。年份应与上面几个差不多,是沙氏庆喜,捐天童寺的。

(四)钵盂与高僧

13.民国 青花宁波观宗讲寺瓷钵盂(图13)

高7.11、内口径9.62、腹径13.50、底径5.22厘米。敛口,鼓腹,平底。口沿绘一粗一细两道弦纹,钵身书:“宁波观宗讲寺”、“谛公老法师八旬冥寿传戒纪念 民国丁丑秋宝静法师弘戒”。宁波观宗讲寺位于宁波市区,为浙江地区四大丛林之一,也是近代中国天台宗活动中心之一。谛公老法师即谛闲大和尚,是原观宗寺住持,他是天台宗中兴之祖,1932年圆寂,民国丁丑是1937年,为他80冥寿。宝静大法师是观宗讲寺谛闲大和尚的继任住持,是天台宗第44代法嗣。

14.民国 青花宁波观宗讲寺瓷钵盂(图14)

高7.62、内口径9.36、腹径13.44、底径5.15厘米。此件器物大小略有差异,其余同上。这两件钵盂应该是观宗寺本寺定制的。

15.民国 墨书瓷钵盂(图15)

高8.10、内口径11.19、腹径15.40、之行,定慧庵为其金刚讲会特制,并纪念其师谛闲大和尚80冥寿,赠于法师的。时间上与上面两件器物同时,均为民国丁丑,1937年。另外在宁波市场上,有人居然淘到了定慧庵赠送宝静法师的粉彩钵盂,可见对法师南昌之行,定慧庵足够重视,当时的赠品应该是一组套瓷器。这件粉彩钵盂器底还书写了制瓷的单位是“南昌新中华公司”。④

16.民国三十六年 徐昇昶制“圆瑛法师七秩寿庆”紫砂钵(图16)

高7.6、口径10.79、腹径14.53厘米。敛口,鼓腹,平底。正面刻:“宁波天童寺”。背面刻:“圆瑛法师七秩寿庆纪念 乐慧斌赠 丁亥九月”。圆瑛法师是中国近代佛教领袖,与太虚于1929年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佛教会,并连任数届主席,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丁亥是民国三十六年,即1947年,他70虚岁。这件紫砂钵盂,应该是乐慧斌襄助天童寺制作。慧斌是法名,其原名为乐斌章,此人慧施好行,皈依印光大师。圆瑛法师1952年曾为之作《乐慧斌居士生西记》。徐昇昶是民国宜兴陶人,在上海小木桥路开设有紫砂店号。

三、变迁与启示

1.器物定位

这批佛具,从器物的华美看,实用简约,具有民间大多数寺院文物相对朴素的特点,同时长短不一的铭文又使其与众不同,器物本身的时代特征非常鲜明,颇具代表性。

2.简单的王铎一家世系图

通过图8~11这四件香炉,我们可以简单的建立一个王铎一家的图表:底径6.64厘米。敛口,鼓腹,平底。正面书“传戒纪念”。背面书:“民国丁丑南昌定慧庵 金刚讲会特制钵和罗谨赠宁波观宗讲寺至席宝静大法师阐弘毘尼恭为观宗堂上 谛公老法师 八秩冥寿”。宝静法师继任观宗寺丈席后,屡次应请到各城市讲经,这件钵盂应该就是南昌

大约100多年前,一个佛教信士,一位平凡的老人,定制了一批礼佛用具,怀着虔诚之心,从绍兴到宁波、普陀为自己的家庭祈福,在3家寺院因缘留下了4个香炉(实际中,也可能是王铎和小儿子王世昌分两次行程,自然也就有可能在更多的寺院留下了更多的佛具,而其中这4件保存了下来),还最终辗转留在了博物馆。炉上书写的文字清楚的告诉:他是绍兴人,去了宁波、普陀的天童、慧济、法雨3个寺院,也间接讲清了他们三代7个人的世系,不经意间,王铎父子为其一家列了个小传。

图16 民国三十六年 徐昇昶制“圆瑛法师七秩寿庆”紫砂钵

图13 民国 青花宁波观宗讲寺瓷钵盂

图14 民国 青花宁波观宗讲寺瓷钵盂

图15 民国 墨书瓷钵盂

3.宁波寺院历史上的几位名僧行迹和佛具来源情况

我们从这批佛具的行文中可以看到,宁波历史上的一些名僧和他们的佛事活动,如图3南山祖塔在时间上与天童中兴祖师密云的某种关联(这件香炉对应的时间为密云大和尚身后十数年的事),如图13~15中天台宗中兴之祖、观宗寺住持谛闲老法师冥寿传戒纪念,其弟子天台宗44代法嗣、观宗寺住持宝静大法师弘戒讲会,中国近代佛教领袖、佛教协会主席、会长圆瑛法师寿庆纪念。这些围绕着高僧们佛事派生的纪念器物,构成了佛教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里的佛具来源大致可分为:信士们的直接敬助行为,信士的襄助制作行为,寺院为纪念、馈赠的定制行为。如谛闲大和尚有本寺为他制作的纪念钵盂,也有外寺所制馈赠的纪念钵盂,佛事形式上他为冥寿纪念,圆瑛法师则为寿庆纪念。另外,图3“化僧成宵”落款,应该也能与寺院赞助关系中的“信士襄助制作”说法对应,圆瑛法师紫砂钵盂也是这种形式。16个佛具只是个小数字,但这点点滴滴就像宁波佛教历史的一个个拼图,拼起了宁波佛教寺院发展的方方面面。

4.桑田之变

纵观古今兴衰,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寺院,与古代相比,其实某些质的变化还是很大的,除僧人们不变的精神取向外,不同时代的生存条件、人文环境,甚至精神追求,这些外部因素多多少少也在影响着方外世界的寂静心灵。在寺院建造上,有些寺院很好的保留了历史上的建筑格局,有的则有了很大的距离:或隆兴一时,或局促一隅。以天童寺为例,其建构保存算是较好的,但图3所书“天童南山祖墖供奉”的南山祖塔,目前已不存在(开山祖师义兴和中兴祖师密云都对此地情有独钟,作为各自身后塔园),现为天童长寿文化主题风景区,而市区内的唐代古寺“国宁寺”(民国改名天宁寺)则只剩下了重修的天宁寺塔(浙江省现存唯一唐塔),这是存废变化对比明显的例子。而七塔寺在七八十年代破败狭小,现今环境优美,规划合理,拓地有方,最近还开放了有三万余册藏书的栖心图书馆(目标十万册;栖心寺是七塔寺的古名,寺内书室以栖心命名,十分切题妥帖),内有《大藏经》《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宋画全集》《元画全集》《二十五史》等佛教类、社科类经典书籍。

2016年宁波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对天童寺、阿育王寺等主要的佛教寺院进行了文物甄别,这批纪年、纪地、纪人的寺院标准器,可以说是宁波地区现存寺院遗存文物的一个缩影,它清晰记录了宁波历史上佛教文化传播的一个侧面。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寺院珍贵文物保存下来的数量差强人意,但透过这些有明确时间、地点、人物记录的寺院文物,特别是通过其清晰表述的文字信息,还是可以见微知著,见证这些寺院悠远的历史,畅想佛教在宁波这块土地上曾经的兴盛。

注释:

①《南史》。

②《梁书》。

③这里的寺院介绍,为参考各种资料后摘录修写。

④网上有该件器物的图和介绍。

郭彤)

猜你喜欢
底径龙纹香炉
程家玉
一个铜香炉
霁蓝釉留白龙纹梅瓶
江苏省无锡市城南遗址瓮棺墓葬发掘简报
大型卷筒绳槽底径测量方法浅析
一种能准确高效检测齿毂槽底径的检具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
香炉的养鼻之道
西夏装饰纹样中的龙纹及特点
西夏寿陵残碑龙纹复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