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相通 大同小异

2017-12-23 08:36成尚荣
江苏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成尚荣

【关键词】苏式课堂研究;核心素养;教学流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6-0045-02

苏式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组文章,是苏式课堂研究的部分成果。读罢,又想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具有独特性,更具有普遍意义。可以说,苏式课堂研究,是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侧面,又是一个窗口,抑或是一个点。从这一侧面,我们可以看到教学改革的全貌;从这一窗口,我们发现了教学改革前行的路径;这一个点,可以折射教学改革及其研究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倘若把我的想法作个概括,有八个字的基本判断:万有相通、大同小异。这八个字,应认作是苏式课堂研究的哲学思考,也是哲学基础,道出了教学改革中的基本问题,及隐藏在这些基本问题中的一些敏感的、重大的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大家认识不尽一致,因而有可能带来实践与研究中的“黑洞”,而且,很有可能导致行动上的犹豫不决。

基本问题,或曰重大问题是什么?我以为是: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时代,地方或区域教学流派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研究的必要性。以全球化的角度看,讨论这一问题有多重视角。确实,我们已进入全球化时代了,“互联网+”时代已切切实实地来到我们身边,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正在建构中,“地球是平的”开始成为现实。从教育的角度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入,质量提升,教育公平的追求,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主题。于是,有人提问: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有什么地方(区域)教学流派存在吗?还有研究的必要吗?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一定的普遍性。这里有个问题需要厘清,即全球化决不是文化的全球化;同时,全球化决不意味着教育的同质化。地方性是全球化命题中应有之义,地方性、地方性知识、区域文化是全球化的组成部分,舍此,就不是完整意义、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事实亦然,一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决没有同质化的教育,即使是同一个主题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决没有完全相同的表述。因此,全球化及“互联网+”的背景,决不意味着地方(区域)教学流派的消逝,相反,它的存在是合理的。

从文化的生态看,多样化是健康生态的重要标志和特征,而多样化所显现的差异性,也是亘古不变的规律。教育是文化的存在,是文化的一种形态,遵循教育多样化的生态规律和特征,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教育向世界学习、借鉴,只是互相在趋近,而不是趋同。中国教育与其他国家教育,当然不是平行的两条线,而一定是在交叉中向前的。交叉,并不意味着成为一条线。教育改革应维护多样化生态。因此,地方(区域)教学流派的研究是必然的。

再从地理的角度看,地理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黑格尔有过这样的判断:历史演进有一个重要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地理,民族精神的许多可能性从中滋生、蔓延出来。黑格尔的论断凸显了地理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每年苏南地区处在梅雨季节时,湿热,身上粘糊糊的。面对这样的气侯,人们往往采取忍耐的方式,相比较而言,性格对抗性较弱。不过人与自然又总是处在亲和平衡状态,因而形成苏南人性格的独特性:“奉行快乐原则,生活讲究;热爱艺术,富于美感”(范勇著,《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2月)。这就是地理及其所带来的文化所形成苏南人的性格。这一性格自然而然地融进了教育,表现在苏南人的教学风格上。苏式课堂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对其研究是必须的。

以上的多重视角,都在讨论一个问题:教学改革是万有相通的。万有相通的内涵是:“万物各不相同又相互融通。”因此,所有的教学是有基本规定性的,是遵循基本规律的。“万有相通”是一种境界,而且是高级的审美境界。问题还有另外一面——“大同有异”。“大同”与“万有相通”相一致,“小异”却显现了差异性,尽管是“小异”,却是鲜明的独特性之所因、之所在,正是这“小异”,促使了万物界的五彩缤纷、丰富多姿、形态各异。学者们说的十分深刻:世界上的各种独特性,正是来自“小异”。“小异”并不小,“小异”是种巨大的力量,因此不能轻慢“小异”,忽略“小异”,正确的态度应是开发“小异”,通过“小异”追求事物的多样性、多元化,否则,“大同”让一切都同质化了。“大同小异”道出了事物发展的真义,彰显了生命的活力和魅力。

苏式课堂研究的价值意义就在此。苏式课堂研究项目小组,由薛法根院长牵头,多所中小学共同研究。他们的研究再一次证明,苏式课堂尽管是历史与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说到底是苏州教育人自己创造的。所以,其深刻的意义倒不在苏式课堂的梳理与建构,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提升了项目组,尤其是校长与参加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研究品格,接受了一次“万有相通、大同小异”哲学思想的学习和切实的探究,接受了一次思维方式的训练。

黑格尔在论述地理的重要性后,紧接着说,地理并不是歷史和民族精神的唯一基础,爱奥尼亚明媚的天空固然大大地有助于提升《荷马史诗》的优美程度,但是,这个明媚的天空绝不能单独产生荷马。这位哲人,是在提醒我们,万物是相通的,是相互联系的,是在互动中共同建构一个新的世界。苏式课堂研究,也正是在关注、开发“小异”的同时,努力走向“大同”。这项研究印证教育研究的目的,不是刻意制造独特性,不是去制造一个完全不同的课堂教学(当然这也不可能)。他们研究的价值,在于厘清了一个问题,任何情况下,地方(区域)教学流派存在的合理性和研究的必要性,在于坚守了一个哲学观点:万有相通、大同小异。

(作者系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督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