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的游戏规则

2017-12-24 07:32
中欧商业评论 2017年1期
关键词:巨头创业者软件

智能硬件的游戏规则

未来很重要的趋势是万物互联,它大概可以分为4个领域:车联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及工业互联网化。过去几年中,奇虎360陆续推出了一些智能硬件产品,在做硬件的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基因问题,做硬件和做软件的游戏规则完全不一样。

1.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规则并不适用

在软件研发管理中,我们经常强调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实际上,软件是不怕产品粗糙的,但硬件完全不一样:一方面,如果粗糙、难看、不好用,用户很可能直接就不买了;另一方面,硬件做好卖给用户之后,再想修改基本没有机会,所以很难做到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2.硬件技术开发难度比软件大

通常情况下,一个智能硬件产品从研发到最终生产出来,这个过程需要考虑工业设计、元器件选择、材质选择、质量控制、供应链等众多层面的东西,而软件只是中间一层。在技术开发方面,开发硬件的难度确实要比开发软件大很多。

3.硬件产品更要学会平衡和取舍

无论多么优秀的产品,都是无法得到所有用户的一致认可的。做软件的时候需要平衡和取舍,做硬件的时候会有更多的矛盾需要平衡。比如做手机,很多人希望手机越薄越好,但薄就意味着电池没办法做得很大,续航能力会变差,反之如果希望续航时间长、电量足,那么手机重量可能又不如意。总有一些地方是没办法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的。

4.从产品原型到量产面临极大的挑战

开发软件的时候,只要最后成型的产品经过测试,就可以直接交给用户使用了。但硬件产品在设计产品原型阶段很容易,一旦要批量生产,量变到质变中的问题和矛盾可能就会出现。如果产品的设计结构要求很高,工人依靠手工可能做不出来,那么你设计得再好,在生产线上也有可能被卡住。

5.供应链管理不好会是致命点

软件之所以可以免费,就是因为它可以无成本复制。但如果是一个智能硬件产品,卖10万台和100万台,对于开发商来说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如果备货不够,当销量快速攀升的时候就只能干着急,相反,如果备货过多,万一中间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这些备货就可能变成库存。

此外,在供应链控制上,硬件还存在一个隐患,就是我们通常都需要找合作伙伴代工生产。在试验阶段,它可能会用比较好的元器件,但一旦开始批量生产,为了控制成本,可能就会想方设法地去节省一些钱,这样产品质量自然也就失去了保障。

我相信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是一场“持久战”,并且我们会取得胜利。我也要奉劝做智能硬件的创客们,忘掉资本的喧嚣,不要急功近利,伟大的事情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关心你的公司是做什么的了,无论是送外卖还是上门洗衣,只要把市场估值弄好了,大家就觉得挺酷的。这种唯体量、唯规模、唯收入的评判是扭曲的,大家已经忘了最重要的东西是对产业有什么价值。

这些年我经常去美国,在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上进行充电,也看一些美国的创业公司。当回国后再看国内的公司,发现与美国是两种境况。拿智能硬件来说,美国智能硬件公司的发展普遍比中国智能硬件公司好。在国内,智能硬件领域的很多创业公司都遇到了困难,所以出现了很多唱衰IOT(万物互联)和智能硬件的人。

智能手机行业经过20年的发展才走到今天,而IOT概念的提出,到现在也仅仅才三四年,智能硬件没有到爆点也是正常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智能硬件和互联网有很多结合点,导致有些做智能硬件的企业过于强调互联网化服务,而背离了硬件的本质。即,你做一个智能硬件,仅仅是用它加上互联网的附加值,但从本质上说,它还是一个供用户使用的硬件设备。

很多硬件并不像手机那样,是完全以手机应用内容为驱动的设备,失败因此合乎情理。真正的智能硬件,一定要与人工智能的服务结合到一起,在这个问题上,我也犯过糊涂。一贯以来我都推崇免费策略,然而把这套思路用到硬件上就出现了问题,我发现硬件的产业价值规律和软件并不相同。

智能硬件得依靠卖产品挣钱。很多公司在做硬件的时候,可能思维有些固化,按照互联网公司的游戏规律来确定商业模式、做设计,因此才出现如今智能硬件行业里的窘境。我觉得智能硬件行业应该冷静下来,不要因为遇到困难、有人唱衰就放弃,也不要浮躁、急功近利,急着快速获得用户、快速建立大数据服务,重心还是要放在给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

对于人工智能和智能硬件的前景,我非常看好,硬件赚钱也是非常合理的,理由有以下3个:

(1)你的硬件如果能够给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理所应当要从硬件赚到钱。如果所有人都觉得做硬件不赚钱,大家都去做软件,那么硬件就会变得越来越差。

(2)消费升级是一个必然趋势,未来会有更多的人为了更好的产品体验支付更高的价钱。

(3)未来产品功能的细分会更加丰富,这会为智能硬件行业带来更多的可能。

我相信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是一场“持久战”,并且我们会取得胜利。我也要奉劝做智能硬件的创客们,忘掉资本的喧嚣,不要急功近利,伟大的事情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做一个聪明的智能硬件创客

无论是创业者还是巨头,都对物联网的未来达成共识,这也就意味着创业者必须做好与巨头竞争的准备。从创业者的角度来看,小公司竞争过大企业的概率相对较小,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机会。

面对巨头,我给创业者的建议是:

◆ 做巨头在今天还看不懂、看不清的事,相反,如果巨头能够看得懂、看得清,那么它一定会重金投入,这样创业企业基本没有机会;

◆ 你要想办法比巨头跑得更快;

◆ 你要在做法上跟它完全反着来。

侧翼、速度、聚焦当面对巨头的时候,你是打侧翼战还是打正面战。正常来讲,在战争中,防守往往是最容易的,进攻往往是最难的。按照军事理论,进攻一方即便拥有五六倍于防守一方的力量,也不一定就会取得胜利。这种情况下,最明智的策略就是打侧翼战。所谓打侧翼,就是你出现在巨头想不到的地方,或者出现在巨头排兵布阵很薄弱的地方,或者出现在巨头不重视的地方。

面对巨头,我们的优势只有两个。一个是速度,要“以快打慢”,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创业企业必须能够保持小企业的创业精神,快速学习、快速反应、快速决策、快速改变,抢一个时间差。还有一个就是聚焦。小企业毕竟资源有限,所以往往会把有限的资源投放到一个点上,然后形成足够的压强。侧翼战、速度、聚焦,这是我觉得在面对巨头时应该采用的一些竞争手段。

逆向才可能颠覆在美国的时候,我接触了一些创业者,感觉他们都具备这三个特点:第一,与众不同的精神。这些人有着形形色色的“奇怪”想法,有些甚至匪夷所思,他们很注重自己要跟别人不一样。第二,产品经理精神。他们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会津津乐道地跟他人谈论自己新做的一款产品。第三,颠覆精神。哪怕是一个十八九岁的毛头小伙子,他所展现出来的那股劲头都能让别人觉得他能改变世界,能干掉今天的某家大公司。

而中国互联网创业者则不一样,他们缺少一种胆量、缺少一种挑战的气魄。在交谈的时候,大家都在琢磨如何跟在大公司后面分一点钱,或者如何避开大公司绕道而行。此外,他们的创新度还不够,同质化严重,无论是脑子中的想法,还是做出来的东西,都没有那种与众不同的感觉;深度也不够,在做事的时候,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往其他方面想,好像什么事情都能做。但如果想要在众多的创业者中脱颖而出,无非就是两种思路:要么进入非常新颖的领域,产生非常新颖的想法;要么就是在大众领域,思考得比别人更加深入,能想出与他人不一样的解决方法。

美国创业者所做的很多事情都让我觉得匪夷所思,即便失败率很高,但这正说明了他们不害怕失败。中国互联网创业者对于失败太过于害怕,才喜欢随大流来寻找安全感。硅谷这种敢于挑战一切,不怕失败,“Think Different”的创新价值观才是我们应该推崇和学习的。

台风没了,猪都会摔死很多人认为创投行业已经进入资本寒冬。我不这么认为。资本是否会进入,最大程度取决于项目质量。对应之前说的“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现在的情况就应该是“台风没了,猪都会摔死”。

今天中国之所以依旧不能成为美国硅谷那样的世界创新中心,是因为我们欠缺的不是硬件,唯一欠缺的就是价值观,也就是到底为什么创业。

在世俗的定义里,判断一个人创业是否成功,标准很单一,就是关注《福布斯》排行榜,看谁更有钱,看谁身价高,看谁的企业市值高。这种价值观对创业和创新来说非常不利。我评价一家公司的价值,首先不是去看它的收入,也不是看它今天的总市值,而是看它究竟能不能给用户、给社会创造别人离不开的价值。只要对用户有价值,用户就离不开你,就会永远有价值,而不会被泡沫影响,不会被社会淘汰。

[本文根据周鸿祎采访内容整理而成,部分内容选编自周鸿祎新书《智能主义:未来商业与社会的新生态》,该书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巨头创业者软件
技术的未来:科技巨头的超级抱负 精读
猪价再降下去 巨头也挺不住了?
禅宗软件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桑梓情深的创业者
科技巨头的未来:科技巨头为何应该害怕欧洲 精读
石油巨头与环境:石油巨头与气候变化的真相 精读
软件对对碰
互联网创业者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