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12-25 00:11冯亚男山西财经大学
新商务周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凯恩斯学派

文/冯亚男,山西财经大学

“供给侧改革”成为最近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究竟何谓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是与“需求侧”相对应的一个经济名词。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为中长期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各要素实现最优配置,从而提升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

凯恩斯以前,在资本主义世界起支配作用的是传统的庸俗经济学,其中尤以“萨伊定律”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萨伊认为:供给会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它认为产品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同时也只是暂时的;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在西方,许多经济学家以此为核心,发展为一整套理论。他们认为商品的生产会给生产者提供收入,这些收入正好足够购买这些商品。如果某些货物滞销,价格就会下降需求一定会增加,直到货物被销售完为止;同时货物滞销意味着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储蓄增加就是货币资金供给增多,会迫使利率下降,而短期中利率通常不变,这有利于增加投资。这样总供给与总需求趋于均衡。所以,严重的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是根本无从发生的,萨伊等人就这样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构思成一个永恒繁荣的美丽童话。

然而,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深深震撼了资本主义制度,同时证明“萨伊定律”根本与现实毫不相关。于是传统的庸俗经济学便完全陷入绝境。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凯恩斯主义诞生。凯恩斯等人认为,相对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需求不足引起的。所以,只有扩大社会总需求,才能带动社会总供给的增加,刺激经济增长,扩大生产规模,消除失业,实现繁荣。同时,政府还应减税,便于公众手中有更多的钱,从而增加消费与投资。为此,双管齐下直到实现经济繁荣与充分就业。而在高度繁荣时,政府则减缩开支,收缩通货,增加税收,以抑制过度需求,防止通货膨胀,并实现财政盈余,弥补赤字。这就是所谓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7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了“供给学派”,它的锋芒直指凯恩斯主义,主要理论依据则是“萨伊定律”。供给学派认为,生产的怎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是为谋取报酬,对报酬的刺激能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至于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主要是各国政府竞相推行关税壁垒,增税等错误政策所造成的,完全不是萨伊定律有了毛病。出路是扩大供给,这样就会创造更多的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工人就业,从而克服滞涨。

从理论上看,供给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的对立实质上是“供给创造需求”与“需求创造供给”的对立。凯恩斯强调需求决定一切,萨伊和供给学派强调供给决定一切。从两者的经济政策来看,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与滞涨与滞涨有紧密联系,供给学派的政策也只不过是表面上与之相对立,实质上却颇为相似。

凯恩斯主义的一套办法主要是就是用将来的生产过剩来克服当前的生产过剩,这套办法在起初是可行的,但财政赤字会越来越大,凯恩斯主义出现了问题。供给学派扩大供给的办法主要是通过大幅度的减税,即减少财政收入;这与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的作用是一样的。对这一理论的践行者主要是里根经济学的减税政策及撒切尔主义的私有化改革。对比起来,凯恩斯主义与供给学派在理论上确乎是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相同之处。

对于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扩大有效供给”,看点不在供给,而在于有效。在主流经济学和供给学派的语境下,“有效供给”被抽象的解读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供给,而“能力”却被人们所忽视。若“有效供给”是指“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供给”,与“消费能力”无关,那么当下的供给过剩是绝对过剩,意味着相对于绝对需求而言供给过剩了;而不是相对过剩,意味着相对于有购买力的需求而言,供给过剩了。而目前的供给之所以出现过剩,是现存的供给对于民众的购买力或资本的利润率是无效的。显然,供给学派的扩大有效供给的预设前提是“供给的相对过剩”。

作为新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及其他学者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持支持性态度的。当前,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产能过剩已成为制约经济转型的一大障碍。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经济发展寻求新动力。

面对中国的现状,一些学者指出,要想实现经济增长,必须做到“三去三平衡”。三去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去产能的关键不仅仅是去过剩产能,还包括部分富有效率的结构性产能,供给侧产能调控的目的是与需求实现更好的结合。去库存的核心是指房地产业盘活存量,促进行业资金流动,防止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风险。从三去框架来看,任务极其艰巨,风险也至为巨大。面对这一形势要求我们做好三个平衡:一是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二是资产与负债的平衡,三是去产能和新产业的平衡。根据三去目标和三个平衡的要求,我们应着手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调控框架,并以创新财政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协调配合作为首要环节,更好的运用改革手段,提高政策效率。

因此,对于供给总量平衡和结构与动态平衡这两这两大问题,我们既需要凯恩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的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解决供需总量平衡的问题,也需要供给侧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解决供需的结构平衡和动态平衡问题,两者既不能兼顾,也无法替代;必须各司其职,共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

[1]贾康,苏京春.论供给侧改革[J].管理世界.2016(3).

猜你喜欢
凯恩斯主义凯恩斯学派
伯明翰学派“黑色大西洋”表征政治研究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多赚两颗蛋的钱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需求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