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商业性报刊职业化特征及表现形态

2017-12-25 14:09姚慧婕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
新商务周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企业化办报商业性

文/姚慧婕,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

民国初商业性报刊职业化特征及表现形态

文/姚慧婕,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

本文摘要:民国初年,在剧烈政治矛盾、独立性的脆弱社会经济的不发达、市场经济秩序的不健全与单薄的新闻自由的共同影响下,商业性报刊职业化进程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主要特点为新闻业务加强、新闻群体的职业主义萌芽、报业企业化三个层次,但同时其辐射程度也非常有限。

商业性报刊、新闻业务、群体职业意识、企业化经营

最早的商业报纸出现在西方国家,是西方报纸发展过程中的报纸形态。真正的商业性报刊在民国时期寥寥无几,其中不乏在成立之初一直接受政党或其他社会团体的津贴,但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摆脱政党和机关团体控制开始具备独立的商业意识,如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申报》等。

民初,民众权利意识增强,对时政信息的需求量大增,通讯手段的改进也为新闻的快速传递提供了可能,新闻在报纸中明显占据了主导地位,商业性报刊甚至新闻业开始由“政论时代”想“新闻时代”过渡,这是民初时期,在商业性报刊新闻业务加强的大特点下的一个显著表现形态,即政论时代谢幕,新闻报道得以发展①。1912年3月袁世凯上台,限制报纸言论,报纸和报人恐因言获罪,大部分报纸取消社会和论说以求明哲保身。《申报》为避免在政争迭起的动荡政局中受到牵连而危及营业利润,实行不偏不倚,轻言 论中新闻的编辑方针②。因此,在中国新闻事业重视政论的传统中断,取而代之的是各报开始将精力放在新闻报道上。民初,《新闻报》一工商界和普通市 民为主要对象,着重开拓经济新闻,新闻比重逐渐加大,电讯增多。同时,在欧美各国的首都中,《申报》都聘有特约通讯员以增加国际新闻报道,在电讯中,一些重要的电信还用打好字排除,在字旁加圈加点,以引起读者注意。并且,各商业性报刊为迎合市民趣味,报刊俯瞰较前又有所发展,如《申报》的《自由谈》等,由于袁世凯,北洋军阀对新闻出版事业的压制和摧残,俯瞰革命性色彩明显减弱,先三星重上升成为主流,病迅速变成了鸳鸯蝴蝶派文学的天下③。再次,民国初年,商业性报刊的新闻文体也日渐成熟,在一批先进人才的带领下,出现了新闻的新题材——新闻通讯和特写,其中以始于1912年初“远生”署名的《申报》上的“北京通讯”影响尤大④。

民初,商业性报刊在新闻业务方面的改进增强是其职业化的基础,而当时的商业性报刊又明确的专业身份的从业人员出现,而当时的商业性报刊有明确的专业身份的从业人员出现,新闻职业主义理念的萌芽则是其职业化的进程上的引路明灯式的特点。这侧面反映了报人、报业对新闻报道的高度重视和对政党信息的有意偏离。中国近代报业肇始于外国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教会报刊。第一代报人大都由传统士人转变而来,至戊戌前后,早起报人“末路文人”形象有所改观。晚清时期政府重行新政后,形式渐变,报纸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形式,得到广泛认同,曾静不齿于士林的报人开始荣获尊重,慢慢形成自己的同业组织,各地报界团体相机组建自己联合会。辛亥革命后,他们在上海召开了中国报界俱进会。1919年又召开全国报界联会⑤。在报业不断发展过程中报界同仁形成相对独立的身份认同感和职业群体意识,其主要表现为职业群体形成,专业人员增多。

民初,删也行报刊职业群体意识兴起,新闻人新闻职业主义萌芽的显著特点之一,寓示着由“政治家办报”向专业人员办报转变。

当时,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的反动,混乱统治,严重限制了报刊的发展,给当时新闻记者提供了施展才干的机会,出现了一批专能多能的名记者,如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张季鸾、胡政之等,他们大都受过高等教育,专业知识比较丰富,驾驭文字能力强,这标志着“政治家办报”向专业人员办报转变,开始形成统一制度规范的“记者”这样一个具有专业职业化新闻思想的践行者。

在新闻业务与新闻人才专业化的程度的发展中,商业性报馆乃至整个商业性报刊职业化的又一特点,寓示着“同人办报”到“实业机关”的过程——职业自治的实现与言论独立,重经济以自存。当新闻业可以从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从而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时,报刊职业化诉求才有可能。晚清报业多数是作坊式经营,往往是几个有共同只想 的人募集一笔款项开办,靠捐助来维持,数以“同人办报”、“志士办报”;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二三十年代迅速发展,报馆逐渐拜托了经营管理的原始状态,一些商业性报刊纷纷进行股份制改造,奖励的现代公司制。

企业化经营取得很大成效,为商业性报刊经济独立和职业自治奠定了基础,是民国初 期一显著特征。其表现形态有奖励股份制组织形式、完善合理的管理架构、加入创意部门的三个层次。首先,股份制组织形式的建立具体表现为20实际前后,特别是在民国初期,中国报业开始并基本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例如上海《新闻报》于1906年由无限公司改组为有限公司⑥;再如,1889年《申报》由私人经营转变为公司制到民国初年前,《申报》几经股份转手后由史量才再出流动资金,成立全新《申报》公司。相比晚清时期,发行量大的报纸不过数万,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申报》、《新闻报》两报的发行量已达15万份以上⑦。

随着报纸规模的扩大,企业制度必须随之改进,以配合管理的需要。这一时期,商业性报刊的组织架构梦不断变更完善,部门明显层缓化,一些新式管理制度和措施被引入报社。一个健全的报馆,一般有三个重要部门:编辑部、营业部和印刷部。从新闻报馆有限公司所属的印刷部门应有的资源合理化运用,各个分工部门,除了必须得完成的任务之外,还得对外提供一些便捷服务。优秀的企业化经营模式化的执行和操作,才能产生预期利润之外的环节产生更多的经济收入。《申报》也在制度管理上下功夫,史量才在人事管理上既看重老员工,由引入西方公开招考方式,吸收不少人才⑧。而在企业化经营这一特点下的又一表现是新创意部门的加入。民初,商业性报刊重视报纸质量,尤其在乎利润,为提高收入,新增一些具体管理的部门,以期做到最好。例如上海的《新闻报》就先行一步,增设推广科、考核科及广告科外加设准备科,分别负责拓展在外埠的业务、提升报纸新闻质量,并平衡广告数量,节约成本、提高利润⑨。

职业、职业化与新闻职业专业主义现代职业是随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产生而发展,与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相伴而生的,商业性报刊职业化进程在民国时期,因民主制度上的确立,而有了制度保障,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职业化条件渐次具备。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直接推动了商业报业的迅速发展。20世纪初以来,在动荡而相对宽松的环境中,中国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外来列强资本和中国官僚资本报业的夹缝中,办出了不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性报刊,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其中以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申报》和《新闻报》等为代表。民国初年,优秀的商业性报刊在职业化进程中虽然付出了相当的努力,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也有很多缺陷和不足。最后归结起来,它们皆有以新闻业务的改进、增强为职业化发展的基础,新闻职业主义萌芽的早起先驱者是其进程上的推动者,二者又统一反映在报业企业化这一特征上,报纸、报人、报业共同作用于商业性报刊的职业化进程。同时其三大特征的表现形态因报纸差异而有不同,但总体 在一个大方向上即:新闻业务的增强多体现在轻言论重新闻的办报方针、新闻通讯及特写新题材的创新、副刊的发展转变等;职业群体意识的兴起体现为民国初年诞生了一批黄远生、邵飘萍等的先进新闻人才;报业企业化经营表现形态为实现职业自治、股份制改革、管理架构的完善及创意部门的加入。虽然社会制度的变化中断了商业性报刊的职业化进程 ,但他们留的启示仍然值得借鉴。

[1]《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方汉奇

[2]《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

[3]《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方汉奇

[4]《中国新闻史新修》吴廷俊

[5]《青年杂志》2012年17期“非充分性职业化”——关于民初新闻事业职业化形态

[6]《新闻事业》见《上海研究资料》

[7/8]《民国报业的公司化进程研究》

[9]《民国时期商业报纸的经营管理研究》

姚慧婕(1996-)女,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族:汉,学历: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企业化办报商业性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国企党建如何防止“空泛化”——陕煤党建工作引入现代企业化管理理念
丹麦:“办报”帮流浪汉生存
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企业化探讨
大众文化视野下《林海雪原》的改编与传播
装置艺术在现当代艺术中的商业性
浅谈中国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从新闻作风谈政治家办报新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