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等教育的协同管理

2017-12-25 16:31刘丁蓉
东方教育 2017年21期
关键词:协同管理

摘要:高等教育协同管理是以“竞争—合作—协调”为运行机制进行项目管理的,也是若干子系统的自组织管理。高等教育协同管理的政策执行包括整体协同、多元协同和创新协同。文章探讨了公众参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协同管理模式。包括公众参与高等学校的产权制度改革,振兴多元主体办学;扩大社会参与,促进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公众参与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实行多元主体治学;多元主体参与的价值趋同。

关键词:高等教育协同管理公众参与政策执行多元

德国科学家哈肯在1971年提出统一的系统协同学思想观点。他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普遍存在的无序、有序现象,无序的状态是混乱,有序的状态就是协同,而混沌是无序中的有序,无序与有序之间会进行相互转化。

一、高等教育协同管理的内涵

运用协同管理内涵来观照高等教育,可以将高等教育的协同管理看作是运用自组织原理,通过一定的协同运行机制,将高等教育复杂巨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组成紧密、互相联系的自组织体系,并寻找和形成序参量,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达到系统利益最大化而推动高等教育系统不断进行自我革新、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自组织演化过程。其具体内涵如下:

(一)“竞争——合作——协调”为运行机制进行项目管理

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在其内部,各分子系统,各要素之间,并不是平等、平均、相等地发展的,而是不均衡的,彼此协调的发展。只有各分子系统之间的比例达到最佳的限度和配比度,才能把系统的优势充分激发出来,通过目标激励和愿景设定,促进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实施协同管理,就是以協同运行的机制来促进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学生交流、信息交换、课程建设、专业更新,将教师从讲授者、传播者,逐渐演化为指导者、设计者、资讯者的角色,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复杂技能。

(二)若干子系统的自组织管理

高等教育的协同管理,就是要通过各分子系统之间,进行时间、空间、功能、条件等的重新组合,产生新的运行机制和构建途径,从而使其整体效应远大于局部之和。高等教育的协同管理要打破高校与社会其他主体之间的壁垒,实现体制机制的突破。

高等教育的协同管理需要建立多方参与的创新管理机制,充分利用专家、委员会的优势,做好咨询服务和管理监督等工作。改革人员聘用方式,推动高等院校、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企业间的人才流动,不断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断优化不同学科之间的交融方式,高校配置教育资源,集中汇聚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形成促进高校管理提高和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高等教育的协同管理要建设面向社会的教育平台。比如,积极推动建设课程资源平台、科研协作平台、图书文献信息数据库平台和数字化共享应用平台,完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二、高等教育协同管理的政策执行

建设民主法治社会,实现教育民主化等现实背景下,原来单一的政策执行模式面临重要的挑战,以高等教育协同管理为主要手段全新的高等教育政策执行模式亟待建立。

(一)整体协同

首先,要成立高等教育综合协调小组和各种各类整体协同组织机构。比如,可以成立包括教育、编制、发展改革、财政、民政、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物价、税务、金融、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综合协调小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其次,在税收、土地、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各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比如,我国高等教育“2011计划双一流”,它是国务院在高等教育系统启动的继“985工程”、“211工程”后的第三项国家教育工程。“2011计划”不再是重点扶持、投入建设哪一所具体的大学,而是扶持一批跨界时的协同创新主体,其名为“协同创新中心”。全国由高校牵头,联合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非政府组织、国际化教育机构等,培育了167个协同创新中心,累计已经吸纳了超过200亿的社会资金。最后,要建立整体协同问责机制,加强对政府各责任部门对高等教育整体协同政策情况的检查,定期开展政策执行检测评估,并将检测评估结果纳入部门考核范畴,维护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多元协同

在高等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干扰因素,造成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效果欠佳,有的甚至产生负面作用。因此,高等教育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改变高等教育习以为常的传统习惯,大力推动协同创新,推进高等院校管理改革多元化协同作用。在组织管理方面,适应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倡导矩阵式、无边界式多种组织结构;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国家是投资的主体,还要吸收社会、民间资本参与高教投资中来,在师资建设方面,不光要注重从本校产生自我培养的老师,而且要注重从国内外吸收、引进知名学者、教授等,推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才能有效激发高等教育复杂系统的要素活力,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保障高等教育创新改革的顺利进行。坚持多元化的项目推进方式,利用好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对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政策支持与财政支持并重,以政策支持为主的支持方式。

(三)创新协同

创新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推进协同创新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政策执行的协同创新尤其重要。高等学校执行科技创新战略,需全面开放,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科研机构深度融合,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高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研究基础和高科技领域创新成果。高校拥有数量庞大的科研创新队伍,需要形成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需要配置最优资源展开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研究,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将各校、各领域资源、信息流动起来,动态性地产生系统效应。因此,在政策执行层面就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促进科技、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密切结合,打造重大创高新平台和创新攻关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科研支撑高水平社会发展,以高水平科研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endprint

三、公众参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协同管理模式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传播路径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由原来的面对面讲授、被动接受变为信息化、立体化传播,主动寻求、搜索、接受。运用复杂系统思维来看的话,要解决目前高等教育的问题,需要多方吸引公众参与高等教育改革,对高等教育进行体制和模式革新,使高等教育自组织演化加速,实现多方合力突破的良好效果。

(一)公众参与高等学校的产权制度改革,振兴多元主体办学

对高等学校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改变产权结构和分配机制。比如,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配置力量,通过实行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等方式,组织市场的力量来办学。又如,推广高校组建理事会或董事会方式,运用海外招聘方式吸引人才入校,甚至可以一定程度考虑高校投资的“众筹模式”。实行新型的教师管理方式,促进学校教师在作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强与企业、事业单位的调研、沟通,随时掌握情况,扩大教师去企业和其他行业挂职的途径,实现多角色的相互转换,加强高校与地方的互动。再如,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推进建立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举办方、学校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公办高等学校在坚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同时,鼓励建立董事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增强办学活力。

(二)扩大社会参与,促进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总结社会参与高校建设的经验,扩大社会参与高校治理的范围,通过不断发挥企业、行业学会,有关社会组织及中介機构等在高校建设中的作用,走大众参与高校建设的创新发展之路。要敢于自我革命,打破束缚在高校之间的利益樊篱,解决信息闭塞、地方保护、条块分割等问题。要促进高校研究成果、科研专利技术的转化率,发挥科技在产业技术革命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推动高校与社会的开放,走出“象牙塔”,更好地与社会结合,向社会大众开放教育资源,以社区为单位,社区居民都可以顺畅利用本地区的高等学校教育资源。高校的一些函授课程可以外包给社区的教育机构授课,也可直接到社区进行实践课程;高校可以聘请企业科研人员、工程师参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企业等共建实验基地、共同研究攻关项目;以图书馆、信息中心平台为基础,推动社区与学校建立内部信息网络,开放互借互阅功能等,走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之路。

(三)公众参与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实行多元主体治学

我国高校的管理和运行一直处在高度行政化的框架之内,有的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大胆的改革,真正让教授来治校。比如,独具特色的“江苏高教模式”实行的是“教授主导、学生自主、名校联盟”的综合改革思路,着力调整政府与高校的关系,理顺不同主体在高校治理中的职责、职能,政府机构尽量少干预学校组织的内部管理,发挥教授自主办学、主导办学的积极作用,给予其更多的权限。南京高校实行的“教授治学”模式,在高校的下级学院,组建“教授委员会”,凡是涉及学院管理的重大事项,都由委员会集体决定,同委员会还可以直接向学校进行质询和建议,影响学校的决策。教授委员会有完备的议事规则和运行制度,委员会所做的决定以及重大治学事项,必须经2/3以上的委员同意才能生效,保证教授治学的公平、公正。这种治学之道让学校管理重心下移,扩大教授们的自主权的管理模式,为高校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江苏高校的“三三制”教学改革,是学生自主治校及自主选择的有益尝试,也是还学生教育选择权和学习自主权的缩影。所谓“三三制”教学改革是学生在经过“通识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多元培养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培养后,已经基本能够显现出其知识涵养、兴趣特长和专业方向,据此,指导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时期情况,为其指定“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三条不同的未来发展路径。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事务联动机制,研究建立学生自主式及学习支持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治理及自我提升能力。继续推广本科基础课程的“大班讲授、小班研讨”模式。

(四)多元主体参与的价值趋同

马克思曾说过:“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3]。如果认为高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造就人的互动,人们就要不由自主地研究教师如何教的规律。如果认为高等教育是一种主体间的指导学习活动,那么教育研究的视角则主要放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的发现上。对人的“本质先于存在”或“存在先于本质”的不同认识决定了教育理论的不同,前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德性,坚持教育万能论则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灌输;后者则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发展、建构,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因此,高等教育的价值观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也处于不断趋同的状态。高等教育活动是一种师生双方共同投入其中的,极富创造性、动态性和生成性的能动性的活动,是双向交流,互相影响的活动,是文化传播,文化扩散,文化流动,价值观传递,价值观趋同的复杂活动。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学生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空下,具有某种价值取向、受到习俗和传统影响的个体,是生动而具体的存在,丰富而鲜活的存在,是历史和现实的存在,是包含着文化积淀的存在。

参考文献:

[1]杜栋.协同、协同管理与协同管理系统[J].现代管理科学.2008(02).

[2]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战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2(04).

[3]曾小舟.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中国航空网络结构实证研究与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论文, 2011(11).

作者简介:刘丁蓉(1979-),女,湖南桃江人,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同管理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管理漫画
浅议5S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
空海协同的立体防线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