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天下情怀

2017-12-25 18:25林德田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旨在通过高中歷史教育,引导学生探究历史并形成具有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的精神品质。其基本内涵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①这与中华民族的乡土观念、家国一体、民族自强、精忠报国、和谐共存、天下为公等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是相互契合的。近几年,作为高中历史教学风向标的历史高考全国卷,在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也较多涉及“家国情怀”。如2012年全国卷第30题关于晚清状元张謇为发展民族经济“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而投身实业的壮举题;2015年全国I卷第26题有关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海上保护神妈祖和妇幼保护神临水夫人等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题;2016年新课标全国甲卷第27题关于清乾隆年间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骤然增多的原因探讨题;2016年全国丙卷第30题关于1932年出产的一款“抗敌牌火柴”上的图案表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题。这些题目从个人追求与国家振兴、民间信仰与国家稳定、宗族寻根与祖国统一、广告宣传与抗日救亡等方面入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当然,在理解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内涵的时候,万万不可狭隘地理解“家国”,认为只有“家”与“国”两个层次,其实还应有第三个层次,那就是“天下”。古人常把“家国天下”作为一个词来理解,并赋予了个人抱负、集体寄托、民族理想和公民憧憬的内涵,②在云及人生追求“齐家、治国、平天下”时也是三个层次一气呵成。当然,从古至今,人们对“天下”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早期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说的天下,视国政所及之处为天下;后来知道中国之外还有“四夷”,天下也就包含了夷狄戎蛮;到了明清时期,认识到天下除了中国之外还有“万国”,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世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新课标在阐述“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时首先提出“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③而后进一步提出“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④由此看来,新课标中有关“家国情怀”的外延显然是扩展至整个世界的,广义上的家国情怀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天下情怀”,体现了“中国的世界、世界的中国”①的理念,也符合我国“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总体要求。近年来,历史高考全国卷在世界史考查方面,体现开放性国际视野并契合我国现今治国理念方略和价值追求的题目并不鲜见。比如,2015年全国乙卷第35题,世界银行20世纪80年代大量增加新兴独立国家贷款项目,与我国现阶段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等共谋世界发展的倡议相映衬;再如,2015年全国乙卷第32题,古罗马正义女神蒙蔽双眼、高擎天秤、手握利剑的塑像,体现的是罗马法追求文明、公正、法治的精神,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所以,从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相互关系和育人终极目标来看,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拥有天下的情怀。只有这样,才能让高中历史教育在提高公民意识、建设幸福家庭、增强民族凝聚力、培育社会责任感、拓展国际视野、树立世界意识等方面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下面仅就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中培养天下情怀的内容取向谈几点看法。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家国同构的社会,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放大。从夏朝“家天下”和西周时期形成的宗法制为起源,家国同构的意识一直对中国人影响甚深。“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高度的共同性。②中国古代传统家庭以父家长为核心,家族以族长为核心,在国家政权结构中,则以君主为核心,由中央的三公九卿以至地方的州、郡、县长官构成的严密的政治组织系统,即中央集权制度。同时,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由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的认同,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种政治认同的传导机制就形成了传统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③在这样的结构下,家与国是相通的,父权与君权是相互为用的,治家和治国的规则是通用的。特别是汉代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观念,汉代经学提出的“家国同构”理论就是整合忠孝观念,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④实际是一种由孝劝忠的方法。中华传统中的宗法制、儒家思想和中央集权制度在维系家族稳定、社会安宁和国家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许多精华在现实社会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中,此类教学素材极其丰富。中国古代政治史开篇即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为铺垫,进而阐述中央集权制度与两千多年来国家政治发展的关系;中国古代经济史则侧重讲述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小农经济,说明小农经济与我国农业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中国古代文化史也是以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变化为核心,阐述个人修为、理想抱负与国家治理政策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史教材内容无处不体现中华民族世代相传家国同构的思想意识,在教育教学中应很好地把握和运用。

本次新课标修订的根本指针是“立德树人”,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德行修养的民族,并且十分注重个人的品德修为与效忠家国相联系。《礼记·大学》提出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有为之士的行为准则和目标追求。西汉名将霍去病“匈奴未定,何以家为?”的誓言,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子之心,近代革命党人秋瑾“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报国决心,少年周恩来在中华不振、洋人横行的民族屈辱时代提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肺腑强音,青年毛泽东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历史叩问。凡此种种唯民族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将个人身死置之度外的家国情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的为人“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近代孙中山、蔡元培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调整了“孝”与“忠”,“家”与“国”的位置,表明民族和国家利益高于家族利益的观念,既是对古人“教孝即教忠”的继承,也适应了近代以来“国家至上”的价值观。其中的“忠”摆在首位,这说明尽忠报国是每个人的责任,属于道德自觉意识和价值目标,是道德的核心;“孝、仁、爱”是生生不息的尊老爱家爱人之心,属于情感表达和价值动源,是道德的基础;“信、义、和、平”是诚实守信、重义轻利、求真务实、追求和谐的修养,属于人格要求和社会价值,是道德品质、精神境界和价值导向。孙蔡“新八德”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道德关系,与我国现阶段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一致的。只有在高中历史教育中融入德行修养、民族自强的家国情怀教育,才能让学生注重个人品德修为,对祖国产生认同感,才会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为中国梦的实现不懈努力,这样的教育是功在千秋的事业。endprint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高中历史中“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救亡运动”等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处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能否也勇敢地站出来为民族振兴和保家卫国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就会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审视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思想行为与历史上的热血青年、仁人志士做比照,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生追求,帮助学生成长为有志向、有抱负、有民族自强精神的青年。

其实,家国情怀在中国古代国家意识尚不甚明确的情况下,常常自然而然地体现为天下情怀。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里的“天下”有黎民百姓、大众社会之意,其实就是一种普世情感,是针对天下苍生的。古人尚能如此志在天下,作为今天的我们,更要意识到家国之外更有真正的天下,那就是整个世界。此次修订的新课标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中包含了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要求。对家国情怀的教学要求,强调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这其实就是强调家国情怀教育要延伸到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意识教育。

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国际意识一般被理解为一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宽广、开放、平等的国际心态,主动地去了解世界,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共性和个性,公正客观地对待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和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主要包括国际理解与平等意识、国际依存与合作意识、国际竞争与交流意识、国际和平与正义意识等。①国际意识要求我们能够引领学生从世界这个大视角去探讨中国在世界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去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和前途命运。

比如,我们在进行中国古代史教学时,不要一味地强调中国的科学技术比国外早多少年,因为其结果只会导致学生形成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观念。其实,并不是中国所有的科学技术成果都早于西方,中国古代数学虽有勾股定理和圆周率,但整体发展水平还是落后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民主法制对世界的影响力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所无法比拟的。世界各国的文明在發展时间上有早有迟,内容上也有千差万别,我们要以开放的史学发展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差异性,尊重异域历史文化,懂得各国各地区历史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魅力。同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将同一时期中外历史进行横向比较,有效地整合中外历史知识,让学生养成从世界看中国、从中国反观世界的思维习惯,在相互参照中形成世界整体发展观,正确认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从而明确“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思想观念,进而形成与时俱进、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课标提出的家国情怀教育为我们高中历史教学设定了一个走向更加高端的育人目标,在传承中华传统培养学生德行修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家国同构意识,培育其民族自强精神;同时,更要让学生养成“天下情怀”,胸怀古今中外,形成平等、包容、开放的国际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高中历史教育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作者简介】林德田,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历史教师,福建省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带头人,主要从事历史学科教育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研究。

【责任编辑:李婷轩】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谁咬得更厉害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