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思想足迹

2017-12-25 15:58田亮
环球人物 2017年21期
关键词:习近平

田亮

他40多年前就立志从政,要为老百姓办好事,如今初心不改,始终秉承与人民在一起的信念

2017年10月18日,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坐标。在党的十九大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宣布,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

伟大理论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5年来习近平在重大问题上的诸多理论创新,与他数十年来的刻苦学习和扎实积累有着必然的联系。

在陕北插队时,村民都说“近平爱学习,一有空就看书”。到福建宁德上任,习近平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学习”。他说:“闽东是老区、革命根据地,我来这里工作,对我本身也是一个鼓舞,要好好向大家学习。”2014年3月,习近平到河南兰考县参观考察遇到当地干部,说:“我们来是同一个目的,我也是来学习的。”

40多年过去,习近平思想和实践的足迹,从梁家河的小山村走到正定县的滹沱河,从宁德的荆棘山路走到红船精神的发源地浙江,从北京中南海走到了世界五大洲。

“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留留神,防微杜渐,不要护犊子。”

——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纪委第六次全会上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沉的红色基因,这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人优良家风的熏陶和传承。

习近平出生在一个红色家庭,父母都是一生信仰共产主义、追求真理的老革命。父亲习仲勋曾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18岁就组织领导了甘肃境内的“两当起义”,“文革”后担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毛泽东给他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习仲勋常在饭桌上对孩子们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即便是掉在饭桌上的米粒,也要求孩子们捡起来吃掉。每次吃到最后,还要掰一块馒头把碗碟上的菜汁擦干净。“爸爸平生一贯崇尚节俭,有时近乎苛刻。”多年后,习近平说道。

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后,习近平非常强调节约,反对浪费。2012年12月4日,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谈起了改进工作作风:“摆得花团锦簇的,也是要花很多钱的。如果咱们不摆,层层不摆,一年可以省很多钱。”2013年1月27日,他在新华社《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材料上批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013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

虽然生活节俭,但给子女买书时,习仲勋大方很多。在习近平五六岁时,母亲齐心带他到书店买关于岳飞的小人书。“买回来之后,她就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习近平回忆说。

习近平的姐姐齐桥桥回忆说:“尽管我们姐妹兄弟小时候没有华丽的衣着,甚至比平常人还要简朴,但我们的学习都很好,内心是充实的,精神是健康的。即使在最艰难、被人歧视的日子里,我们仍然是乐观的,而且活得很有尊严。”

2001年10月15日,习仲勋88岁米寿,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由于公务繁忙没参加祝寿,但给父亲写了封拜寿信,列举了希望继承和汲取父亲的5点宝贵品质:一是学父亲做人,“您为人坦诚、忠厚……一辈子没有整过人和坚持真理不说假话”;二是学父亲做事,“从不居功,从不张扬,对自己的辉煌业绩视如烟云。这才是成大事者的风范,永远值得我辈学习和效仿”;三是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无论是白色恐怖的年代,还是极“左”路线时期,无论是受人诬陷,还是身处逆境,您的心中始终有一盏明亮的灯,永远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四是学父亲的赤子情怀,“您热爱中国人民,热爱革命战友,热爱家乡父老,热爱您的父母、妻子、儿女……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五是学父亲的俭朴生活,“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

2016年1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实施,明确了党员领导干部4条廉洁自律规范,其中一条就是“廉洁齐家”。将“齐家”列入党内规章,这是党史上的首次。2016年12月,习近平会见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说:“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我们要坚持……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联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历史探索。

在讲话或谈话中,习近平对许多历史典故信手拈来。这不僅源于他刻苦的学习和长久的积淀,更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据和习近平一起到陕北插队的雷平生回忆,习近平插队时非常喜欢中国古典诗词,读过《离骚》《古诗源》《李白诗选》《三曹诗选》等。他很喜欢曹孟德作品的悲壮苍凉,喜欢建安乐府的感情真挚、朴实无华、气势雄浑,而对于词作,他更喜欢读辛弃疾。有时读古典诗词读得兴奋了,他就跑到院子里大声朗诵,有时在山上劳动的时候也会朗诵。

2015年3月,《习近平用典》一书出版。书中习近平引用典故最多的古代名人是苏轼。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传诵千年,对习近平影响很大。1990年7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心情激动,文思萦系,填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阕:“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这首词所歌颂的“一生为民”的伟大理想和精神,一直留存在习近平的心头。2014年11月,中央党校开办县委书记研修班。第二年1月,习近平同研修班学员座谈,号召大家“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习近平推崇的另一位中国哲人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倡导“知行合一”理念。而习近平对王阳明思想的理解和论述,突破了纯粹的道德实践的范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党建等治国理政实践的方方面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对读地方志颇感兴趣。上世纪80年代,到福建寿宁调研时,他读完《寿宁县志》,又请人找来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任寿宁知县期间写的《寿宁待志》。看后,他对提倡男女平等和“无讼”理念的冯梦龙赞赏有加。到霞浦县调研时,他又在晚上看起《霞浦县志》,以及清代李拔编撰的《福宁府志》。工作人员问:“习书记,这么辛苦跑了一天,为什么还要加班看县志?”习近平说:“一县之志,就是一县之史。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学县志,就是学当地的人文历史;尊重县志,就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历史记载,有正面,也有反面,可以供后人借鉴。”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再次论述了古今之间的联系:“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在十八届中纪委的一次全会上,习近平列举了历史上因为腐败而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秦始皇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二世而亡;唐玄宗沉醉于声色犬马,各级官吏贪污贿赂成风,结果“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发生了安史之乱,唐王朝从兴盛走向衰落。他要求党员干部“要读点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中国人说:‘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波斯谚语说:‘人心之间,有路相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坚持交流互鉴、和谐共存。”

——2016年1月21日,习近平在伊朗《伊朗报》发表的文章中写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开阔的文明视野,吸收着人类思想长河中许多优秀文化和知识精华。

习近平在陕西插队时读的书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国名著。“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我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著我。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习近平说。

大约40年前,为了一本《浮士德》,习近平不惜走30里路借书。40年后的今天,他把这个故事讲给北大学子听,讲给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的文艺界饱学之士听,出访时讲给德国人听。在习近平看来,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

“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说。

青年时代,习近平还读过美国知名政治学者基辛格的论文,如《核武器与对外政策》《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展望》等。“通过研习这些论文,近平深刻感觉到:美国是一个学习型、研究型国家,美国军队也是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军队。”雷平生说。2012年2月,习近平出访美国,会见了基辛格等美国前政要,适时提出了塑造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基辛格说,这是一种潜在竞争对手间建立的大国关系。担任国家主席至今,习近平至少4次会见基辛格,把中国的外交政策传递给他。基辛格评价说:“他是一个很有决断力的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我认为他是最杰出的中国领导人之一。”

十八大来,习近平出访近30次,遍及五大洲50多个国家,出席一系列国际会议和活动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根据国际形势需要提出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一系列“中国方略”,赢得积极而广泛的反响。

“我说过,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

——2015年1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上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心系苍生的情怀,植根于数十年如一日扎实担当的工作实践。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习近平的很多政治智慧是从学习中得来的,更多的则是他用自己的双脚,在中华大地上丈量和实践得来的。

1969年1月,不到16岁的知识青年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到陕北之初,知青可以吃到玉米面做的团子。而村里很多老乡只能吃上玉米皮做的团子,整个团子很难黏到一起,没有热量,更加难以下咽。有次看到一位妇女吃这种食物,习近平就拿自己的团子和她换。她说:“这才是真粮食!”过了几天,习近平发现送她的玉米团子她还没吃。一问方知,她要把它留给家里的男人吃,因为男人干活多。有的知青说:没想到新中国成立20年了,还有这么贫困落后的地方。

在那个宁左勿右,明哲保身的非常时期,年轻的习近平却一心想着为老乡们做实事,力争改变那里的贫困面貌。1974年,习近平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后,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四川绵阳使用沼气当燃料照明、做饭,也动了这个念头。但有的村民说:四川暖,陕北冷,要想建沼气池,除非公鸡下蛋,母鸡打鸣。习近平凭着一股闯劲,硬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学来沼气技术,在村里建起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村民们无不欢欣鼓舞,全省各地都来梁家河学习。习近平考虑村里粮食不够吃,就想把村里的山沟填平,增加耕地。可所有人都反对,因为夏天一下大雨肯定把田淹了。习近平就想出了修建泄洪沟的办法,可人们还是不敢担风险,他就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最终,这块田成了形,至今还在使用。

习近平还帮村里建了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社……一件件实事,让他在梁家河人民心中扎下了根。1975年他被县里推荐上清华大学时,村民男女老少都来送他,人群中还有拄着双拐的残疾人。面对质朴的村民,面对着这一片土地,习近平落下了眼泪。这样的经历,更加坚定了他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总书记的习近平面对广大的中外记者讲了一句话,这句话后来被全世界很多人都记住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今,这句话几乎成了习近平的口头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4条基本方略的第二条,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心里有了主心骨,做事就有了方向。在正定當县委书记时,习近平到街头发放民意调查表,了解民情,人们都说他是“不穿西装的改革者”。在福建宁德当地委书记时,他考虑到闽东交通不便,转换思路,改约访为下访,到群众中去接待上访群众。到浙江任职后,他仍然主张:领导下访是一举多得的有益之举。

2003年初,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主导制定了相关规定,要求领导干部要在基层建立联系点,每年至少到联系点两次,市县领导干部要与基层点保持经常联系。2013年,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习近平和其他政治局常委分别选择一个省作为联系点,习近平联系河北省。第二年,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每名常委分别联系一个县,习近平联系河南兰考县。

有一次下乡调研,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远远看到了有位地方领导站在高速公路出口迎接,脸色严肃起来,因为此前浙江省委规定了领导下乡不能搞接送。习近平嘱咐司机不要停车。随行的省委秘书长建议,人都来了,还是让他上车吧。司机这才慢慢把车停下来,让那位地方领导上了车。

“你来干什么?”习近平问。这位领导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习近平进一步逼问:“你以为省委下发的文件是儿戏吗?”“正好上午有空……”“你有空不能接待上访群众?不能批阅几个文件吗?”这次“风波”之后,习近平要求省委办公厅对作风建设相关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彻底督查,反复强调,抓作风要有“钉钉子”精神,必须一抓到底。

从宁德时期“是得罪几千名干部,还是得罪几百万群众”的反腐败之问,到“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坚定决心;从2005年鼓励浙江省武义县后陈村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到2016年省、市、县三级监察委员会制度试点;从2005年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写入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习近平的每次实践都是为了人民。2015年2月,他回到梁家河,对全村人说:“那个时候,我就说过,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始终秉承与人民在一起的信念,从意气风发的下乡知青,成长为世人瞩目的大党大国领袖。一个伟大思想者的力量,从历史文化的沉淀中而来,从家国命运的思索中而来,从朝霜暮雪的实践中而来,又终将引领新时代,成为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而奋斗的指导力量。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