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与创新发展

2017-12-26 07:43蔡华玲
关键词:新特征功能定位创新发展

蔡华玲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展迅猛,传统的学术期刊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学术交流促进者与学术方向引导者的学术期刊,必须勇于接受变革,重新定位,创新发展。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下学术期刊面临的新背景,结合国际学术期刊较为先进的办刊经验,阐述当下学术期刊的新特征,如学术交流模式的网络化,期刊出版方式的数字化。提出在“互联网+”时代下学术期刊需要重新找准定位,并实现创新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新特征;功能定位;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7)04-0095-05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Internet +” era, mobile Internet,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and other technology are developing rapidly, therefore, the traditional academic journals will undergo an unprecedented impact.As the promoters of academic communication and the leaders of academic orientation, academic journals must bear the courage to accept changes, repositi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By analyzing the new background of academic journals under the “Internet+”era, and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 academic journal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academic journals such as the network of academic exchanges and the digitization of periodicals, and proposesthat academic journals need to re-positionin the “Internet +” era, achieving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Internet+; New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al orientati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李克強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至今已近三年时间,“十三五”期间,“互联网+”战略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引领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同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背景下,各传统行业一时纷纷寻找自身的创新与出路。在出版行业,肖宏等人在1996年便提出互联网正在改变从科研到出版的全过程,成为全新的发展趋势[2]。如今,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全程数字化、网络化已不再是趋势,而是现实。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术交流、学术引导也出现了新需求,面对当下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学术期刊在“互联网+”背景下出现的新特征,重新定位学术期刊的功能,这对实现学术期刊长久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现新特征

(一)学术交流与研究的网络化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对学术的进步发展作用重大。学术交流是指任何领域内的学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交流渠道所进行的学术信息交流活动。正式的交流渠道包括如同行专家评审的期刊论文、正规的学术会议、学术专著、文摘索引等,而非正式交流渠道则可以包括电子邮件讨论组、私人信件往来、会晤、电话交流、研讨班、访问讲学、学术讲座与演讲等,传统学术交流模式历史悠久,其中正式交流渠道在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中占有较大分量[3]。

传统的学术交流往往受到时间空间和经济成本的限制,不能即时有效,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学术交流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传统的一对一口头交流更多的被网络邮箱,视频电话,视频会议,即时通讯(QQ、MSN)所替代。书面的诸如印刷出版物逐渐被自媒体所替代,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时间地点发表见解和看法,传统的查阅图书,泡图书馆逐渐被各种数据库,开放存取仓储所替代。例如美国的《细胞》杂志便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络数据库平台,借助视频、音频等技术手段,实现全媒体互动,使学术交流活动变得高效又充实。节省时间,方便快捷,即时高效,互联网时代下的学术交流网络化优势已愈趋明显。

(二)期刊出版方式的数字化

传统的学术期刊主要依托纸质期刊的印刷,销售实现经营过程,直接与印刷厂与邮局产生关系,是实物的相互联系,虽然传统的期刊出版方式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开始关注数字化出版,通过网络出版平台实现文字的转化与传播,建立期刊的专属数据库,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与全文在线阅读下载。长远来看,网络因其全球性、即时性、大容量性、交互性、经济性等优势特征,使得其在信息的传播和检索过程中将很快超越传统的纸质、广播、电视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数字化出版方式也终将代替传统的印刷出版。

事实上,网络出版在国外已取得很大的发展,如自然出版集团自1869年创刊至今经历148年风雨,一直紧跟时代发展,在纯网络刊办刊方面按照不同的经营策略(合作办刊、姐妹刊、自办新刊),创办纯网络版期刊达11 种[4]。

(三)期刊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学术期刊往往很重视刊登稿件的选题,策划和校对,而对于期刊的传播,包括传播内容,传播力度的关注较为欠缺,造成“关起门来做学问”的窘境,同时学术期刊通常将本专业领域内的学者、研究人员视为可靠读者,从而限制了学术期刊的传播影响范围。有些学术期刊将数字化出版片面地理解为在期刊网站和机构知识库公开电子全文,将新媒体极为有限地应用于信息推送;还有些学术期刊格外强调事业单位的身份属性,不注重独立拓展和构建外部资源网络。如此发展下去,只会导致读者越来越少,发行下降,传播范围越来越窄。在“互联网+”背景下,期刊的传播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体现在运用媒介融合手段,采取纸媒出版、网络出版、数据库出版等多种出版方式结合,增加读者数量,增強学术期刊的传播效果,同时加强网络互动环节,包括与读者互动、读者反馈收集、读者数据分析等,有利于学术期刊对传播效果的评估。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其创办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为国际四大著名医学周刊之一,其采用提高质量走精品道路吸引商业广告从而创立自身特色品牌与资源的运营模式,打造全方位的出版方式,增加发行量,几乎实现全民共享,这是一个学术期刊很难取得的成就。

二、国际先进办刊经验

(一)依托市场导向,注重品牌建设

我国的大多数学术期刊因其特有非营利性属性,形式依赖主办单位拨款维持生存的状态,这种体制导致学术期刊的市场竞争性和办刊积极性受到影响,对期刊品牌建设的关注度亦是欠缺。在国外,学术期刊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很多大的期刊出版集团一年的营业额达到几亿美元,这跟国外期刊重视市场需求和期刊本身的品牌建设是分不开的。英国《自然》Nature自1869 创办至今经久不衰,在世界学术期刊届始终走在前列,在于她充分注重紧跟前沿,发展品牌战略。最值得学习的是办刊人与时俱进,当90年代人类越来越关注生命自身问题的时候,《自然》便迎合市场变化,推出子刊《自然遗传学》, 在随后出现的各个前沿热点问题上,《自然》从没有放弃机会,而是借助自身的现有品牌创办了一系列子刊,这些子刊又分工合力共同支持母刊的发展,形成一个不可逾越的出版集团;美国的《科学》杂志也是品牌建设的楷模,同时也是产业化发展的典型。《科学》杂志非常注重杂志内容的选择,选稿校刊也十分严格,它提出“让科学家掌握科学前沿发展动态,紧跟科技发展趋势”的宗旨,从世界范围内选择最合适的审稿人,并且从选稿到出刊周期仅需一个月时间。其次重视广告的力量,利用自己的品牌和资源,吸引大量广告商的投入,实现杂志本身品牌建设与盈利,知名度传播与外界互动良性结合,品牌建设成为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二)注重学术方向引导,关注研究过程

选题策划是当代期刊的中心和灵魂,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基础[5]。学术期刊的优秀内容是学术期刊不同于一般期刊的标志,是期刊引领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外很多学术期刊不仅注重内容的选题策划,更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学术方向,将学术期刊从刊登学术研究成果这种“做嫁衣”的状态转变为关注研究过程,组织、引导研究选题和方向。美国《细胞》杂志通过组织在线研讨平台,每次在线研讨会由编辑主持策划,在全球寻找几名专家主讲,全球的科学家可以在线注册后同步参与及时讨论。例如2015 年一次关于埃博拉病毒的网络研讨,还邀请了中国疾控中心的高福院士参与主讲[6];同时,《细胞》杂志还根据大数据技术,在本刊的网站上设置“下载最多”、“引用最多”等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引导读者关注最有影响力的文章。

(三)关注媒体融合,提升传播效果

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第一次提出媒体融合这一概念,是指各种媒体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7]。如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数字化阅读渐渐称为人们了解世界和获取信息的首选方式,网络传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将渐渐赶超传统媒体传播。国外优秀学术期刊早已深谙此点,在“互联网+”时代运用自己的网站,借力大型数据库网站及各类开放平台,通过全媒体传播,进一步提升了期刊的传播效果[8]。如美国的《细胞》杂志网站中就展示了多种信息类型,“音频栏目”中论文可以配以音频文件,可在线或下载到手机听内容;“视频栏目”中论文配以视频文件,可在线或下载看视频;“图片秀”中有各种精美图片集锦。优秀热点论文配发作者采访录音。《细胞》还提供手机版和ipad版期刊阅读软件下载,支持安卓系统手机和平板电脑移动阅读,读者可以享受所有杂志电子内容30天免费阅读。这种方式不仅加强了读者和期刊的互动,更加便捷了不同的人获取各类信息,很大程度上也提升了《细胞》杂志的传播效果。

三、“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定位

“互联网+”时代,尽管多种学术交流模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学术期刊作为目前从传统而来的权威的学术交流模式仍将继续存在,其传统的学术交流,学术传播,学术引导功能并不会因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消失。“互联网+”时代的学术期刊应该在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多媒体等技术下,成为学术交流,学术传播,学术引导的新的支撑平台与服务体系。

(一)成为新的体系化创新性的服务平台

互联网时代快速的信息传播使得研究同一课题的人越来越集中,重复发明现象有效减少,学术不端现象也更容易被发现。例如学术博客等数字平台的发展使得学者原本难以成结构的知识体系得以积累,学者通过在博客上即时发表研究过程与结果信息,使得知识传播更加广泛和便捷。传统的学术期刊对科研成果的大数据分析往往较弱,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各类数据库网站及统计平台,将被动的刊登研究成果转化为系统的知识服务平台,贯穿于科研的全过程,形成一个良性的集知识采集、验证、交流、发布、存储、转化等服务一体化的优质循环,实现科研全流程的融合,服务现代科研。

(二)成为研究与交流及时融合的重要载体

传统的学术期刊,在选稿用稿中的“马太效应”比较明显,往往拥有更多学术资源和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更容易得到学术期刊的青睐,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学者们则较难得到机会及时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有望成为一个研究和交流及时融合的载体,因为互联网及时、快速、高效的运转模式往往也带来一个相对公平的交流平台,一些名气小或新起之秀的学者们通过自媒体等方式也能共时的发表自己的研究课题,甚至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与泰斗级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与交流,使得原本单向滞后的学术编辑与学者的交流变为双向甚至多向的学术交流,这也将在广度、深度、强度上更加有力的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三)成为成果发布与反馈及时互动的新平台

傳统的学术期刊通过作者原创研究,评审会评议,编辑校对,最终发布形成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对成果的发布较为关注,前期选稿的把控,评审的严格要求,编辑校对的细致精准,稿件的质量往往较高。但是较长的运营周期往往在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等成本下并不能带来良好的反馈,或者说反馈的步伐相对滞后,只有刊发后才知道是否有利用价值,这无形中加大了学术资源的浪费和人财力等资源的无谓消耗。互联网时代下,学术期刊通过提供自媒体出版或数据库应用,学者可以将前期研究思路和部分研究结果及时发布在学术博客等学术媒体上,可以得到读者的回复,不同读者的反馈又及时为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读者与作者的及时互动将有效促进学术研究和学术反馈,反过来对科研创新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四)成为知识传承与传播相互交融的新通道

学术期刊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巨大的无形资产[9]。学术期刊作为科研成果的记载载体,承担着学术传承的重大责任,其记录、见证着学术的发展,推动着各门学科的进步发展。传统的学术期刊编辑通常注重选题策划和校对编辑,对刊登的内容质量把关较严,但往往忽视学术传播。实际上,学术期刊不仅需要学术传承,同时也是学术成果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有必要借力互联网技术,整合各类资源,通过不同传播渠道,例如利用移动客户端阅读,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让编辑加工与数字出版相结合,在最大限度保证知识传承的基础上扩大研究成果的传播与交流。

四、“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学术期刊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完成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需要领会“互联网+”的深层次内涵,结合自身的功能定位,并适当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可以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

(一)引入市场资源、提升创新服务意识

现有的学术期刊行政统管色彩比较浓厚,很少有人将学术期刊管理体制改革与互联网变革联系起来分析,更少有人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设计改革方案。从学术期刊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这两场变革的不期而遇决定了必须同时从两个方面入手才能真正解决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一是学术期刊的纵向管理部门需要减少审批,简政放权,调整完善主管主办层级,给学术期刊自由发展的空间,学习国外先进办刊经验,引入市场机制。如与企业合作,吸引企业投资,将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或发展难题作为研究课题刊登在学术期刊上并提供课题研究经费,吸引学者专家参与投标,三方联动,这一方面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刊企合作为解决企业长足发展提供了理论或实践参考,另一方面提升了期刊自身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同时也充分调动了行业专家学者们的研究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借力“互联网+”关注学术热点,根据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通过诸如“点击量最多”、“下载量最多”、“引用频次最多”等指标挖掘学术界与读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与热点,并通过全媒体出版多方推送,及时互动跟上学术前沿的步伐,提升学术期刊的创新意识与服务意识。

(二)提升期刊传播力与影响力,注重品牌知名度建设

传统学术期刊特有的学术性特点,导致从作者到读者,人员比较集中,传播的范围较为局限。大多数学术期刊双月刊或季刊的办刊周期使得从选稿策划到出刊发行周期较长,研究内容的及时性受到影响,学术传播不够及时。“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需要呈现出高传播力与高影响力特征,要紧跟科技前沿,加快期刊运营周期,利用便捷的网络媒体,加强编辑主体与读者、作者三方互动,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10],比如,编辑撰写导读、按语等,组织读者网络座谈会,开设编读互动直播间、同行学术微信群、批评与争鸣等栏目。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眼球效应”是获得外界关注的一个重要渠道,“酒香也怕巷子深”,高频次的互动与曝光,各类学术话题的制造,将有效地提升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学术期刊在潜移默化中被学术界关注并认可。

由于学术期刊管理体制的统一性和行政性特征,学术期刊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综合类的社科期刊策划的栏目较为雷同,少有新意,作者和读者很难在众多学术期刊中发现出类拔萃的某些期刊。出版家邹韬奋说:“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 生存已成为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11]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与信息传播速度前所未有的迅捷,在信息爆炸,碎片阅读的习惯冲击下,众多传统学术期刊若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可能淹没在信息的长流中。因此,对于大多数学术期刊而言,有必要建立自身的品牌,采取差异化战略,打造期刊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别人即使模仿也不可能超越。如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络投票,选取外界最为关注的研究主题作为当期期刊的刊稿专题,并重点打造自身优质专题,打破同质化,形成差别化和权威化,年终由大众投票选出年度最佳专题,组织开展发布会,邀请行业内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形成惯例;利用互联网云存储与大数据技术,延伸品牌发展,如针对关注度高的相关课题,学术期刊及时捕捉相关信息,专门就具有长久研究价值且公众关注度高研究课题打造子刊,且子刊与母刊相辅相成,即使母刊可能因为板块分散等原因不能成为全行业的明星期刊,而子刊却因其专业和深度在某一行业产生影响,成为品牌期刊。

(三)完善期刊出版方式、建设学术成果发布与反馈及时交流的新平台

传统的学术期刊通过选题策划,评审编校,出版发行完成一个经营的循环。这个循环过程中,一方面期刊编辑较少的与作者互动,被动性较强,往往是在众多的投稿中做出看似最合适的选择,但有时如果投递的稿件质量都不高,那么当期的期刊质量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出版方式主要跟印刷厂,邮局的关系比较紧密,即使当前一些学术期刊也采用各自的网刊发布系统将刊登内容上传网站,但单一的PC端也较难满足当前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在经营模式和出版方式上必须满足以下几个要求,一是由于知识传播与更新速度的快捷,作者需要更短的时间来发布研究成果,需要更及时的沟通来调整修改研究思路。二是读者需要更方便地了解研究成果,需要更便捷的阅读工具和知识查询工具。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需要改变自身经营模式,完善期刊出版方式,建设学术成果发布与反馈交流的新平台。一是要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首先是对选题策划的主动出击,对于主打版块可以通过培养学术话题进而打造学术专题,将过分关注选题策划转向引导学术研究,利用品牌效应吸引优秀人才,并建立合作关系,由行业内的优秀人才定期发表高质量的論文以维持期刊的自身品质,并通过相关手段对合作人才进行专业评估,合约到期后决定是否续约。其次对于期刊其他版块的文章,需要进一步简化选稿、评审、校对流程,缩短出刊时间。利用互联网多向交流功能,建立编辑主体,作者,印刷厂,邮局上下游系统的一体化平台,如作者根据相关栏目在平台上上传自己的文章,编辑主体负责在线选稿和校对,作者根据编辑的系统反馈做出修改或调整方案后再一次将稿件发送到平台,编辑在线校对通过后将定稿上传平台,印刷厂根据编辑上传最终稿件排版印刷,印刷流程结束后拍照上传至网络,邮局负责运输邮寄至读者手中。这套网络系统一方面让作者及时知晓稿件是否录用,另一方面让编辑从琐碎的行政事务中抽身出来,更有质量的选校稿件,再次印刷厂与邮局减少了来往期刊的时间和资金成本,提高印刷运输效率,缩短期刊发行时间。二是要拓展多元化出版方式,在纸质出版发行的基础上,更好的利用网络技术,除了建立自身的网刊发布系统,及时开通微信、微博平台,期刊公众号,开发手机和平板等智能终端应用服务,及时上传最新稿件,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对于学术交流及时反馈,让读者可以随时随地登录,查询过刊文献,查看期刊公告和下载热点论文、发起即时在线讨论等,建设学术成果发布与反馈交流的新平台。

参考文献:

[1] 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 全文实录)[EB /OL].(2015-08-10)[2017-04-26].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5npc/n/2015/0305/c394298-26642056.html.

[2] 肖宏.信息高速公路与未来电子出版[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6,7(1):8-11.

[3] 林忠.学术博客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差异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8(1):41-44.

[4] 程磊,李党生.自然出版集团纯网络刊办刊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5):743-746.

[5] 肖宏.学术期刊的经营与管理实践[J].传媒,2011(10):11-13.

[6] 徐丽芳,丛挺.数据密集、语义、可视化与互动出版:全球科技出版发展趋势研究[J].出版科学,2012(4):73-80.

[7] 郭毅,于翠玲.国外媒体融合及其相关概念研究[J].现代出版,2013(6):162-163.

[8] 徐枫,郭沁.数字时代学术期刊的创新形式[J].科技与出版,2015(7):4-9.

[9] 杨文飞.论学术期刊在学术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1):90-92.

[10] 万东升,陈于后.学术期刊传播力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1):101-106.

[11] 邹韬奋.《生活》五周年纪念特刊预告[J].生活周刊,1930(5):52.

[责任编辑:吴晓红]

猜你喜欢
新特征功能定位创新发展
魏晋风度下的文学异彩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探讨新时期环境下博物馆的讲解工作
创新发展 奋勇前进 释放洪荒之力
京津冀功能定位暨河北布局
“新常态”下四川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中小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党的群众路线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空间
我国水域将按功能定位分类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