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原点 落实终点

2017-12-26 07:48史成明
江苏教育 2017年20期

史成明

【关键词】育人目标;人文综合课程;教育内化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4-0033-01

育人目标是学校教育的原点和起点,也是学校教育的终点和落脚点,更是评价学校办学成败的根本标准,但如何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关键能力”的育人目标,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育人目标实施过程中的瓶颈和问题,却不能不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江苏省宝应中学的人文综合体验课程基地通过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很好地给出了答案。

一、变“分散”为“统整”

部分学校把课程改革目标分散到各学科的探索之中,这样的课程改革可能有效,但也有限,因为分散会造成教学的交叉重叠,会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因为科目众多、情况各异造成评价的难度。人文综合体验课程基地则化零为整,在学校分科课程的基础上,有效建构了人文综合课程、活动体验課程、文化浸润课程等三大课程体系的人文综合体验课程,这样既和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吻合,又系统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二、变“教育”为“化育”

育人目标的实现更多依赖于化育,依赖于润悟,依赖于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的综合效应。宝应中学人文综合体验课程基地建设从校园环境、学习环境和基地环境三方面营造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的人文环境:通过“真恒”广场、晤圣桥、银杏大道、樱花林、宝楠广场、古薇园、楼宇命名等构建了人文生态校园环境;各班营造“责任、勤学、合作、思考、创造、尊师”的人文学习环境;课程基地通过办公室文化环境、教师休闲学习环境、学生生活化社会化环境等营造出情境性、综合性、体验性、审美性、反思性的育人环境。这样的探索使学校随处随时散发出育人的气息,化“人”无形,润物无声。

三、变“附加”为“内化”

部分学校课程改革往往做“加法”,也忽视教师对待改革的态度,采取强势推进的策略,这样没有教师真正参与的改革往往很难成功。宝应中学人文综合课程基地把教研组、工作室与基地、教师发展和课程基地发展深度融合,使课程基地改革逐渐得到教师的认同、关注、支持。

四、变“教学”为“教研”

教学工作是学校和教师的基本工作,因此无论怎么强调教学的重要性并不过分,但如果只重视教学不注重研究,则学校和教师就可能缺少格局、缺少视野、缺少反思。宝应中学人文综合体验课程基地通过“一人主备多人辅备、一人主讲多人辅讲”“一课一思一评多议”以及微课、微课题、小论文等方式,使教师从单纯的教学变为教研并重、以教引研、以研促教,不断解决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课程基地建设不断走向新高度。

五、变“现实”为“远方”

当今世界课程发展指向人文、综合和体验。江苏省宝应中学人文综合体验课程紧紧扣住这三个关键词,以“人文”促进“人文精神的回归”,指向师生的发展;以“综合”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基地建设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又能很好“遇见”未来的教育,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终身发展奠基,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