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苏醒,美的积淀

2017-12-26 21:32张琳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5期
关键词:沉积美学

张琳

摘 要:《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对中华文化之美的做的一次完整巡礼,他用思辨精神,把中国史前至明清时期近8年的灿烂文化和艺术的魅力展现在我们面前。本文将视角放在人性战胜神性走向舞台中心,以及精神和内容的沉积两个方面,来解读文明之美的历程。

关键词:美的历程;人的历程;美学;沉积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2

《美的历程》以时间为顺序,以此对各个时期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以各个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实践再现历史,构建逻辑。《美的历程》展现中华文化史的历程,观点多而不杂,分拣其一就能展开许多。华夏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有其推崇的美,沉积下来形成了中华文化之美。李泽厚以“有意味的形式”来“从宏观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从而“发前人之所未发”。[1]他将“美”放回它本来存在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寻找着历史文化的土壤,解析“美”产生的原因,揭示了主题——人的心灵历程。

一、走下神坛的艺术,走向世俗的文学

《美的历程》中写到关于文学艺术一个明显的整体趋势就是,在艺术领域,神的形象的不断弱化,在文学领域逐步走向市民阶层,整个美更加贴近人的生活,更加体现人、反映人。排除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这是因为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地位在不断地提升,而且平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地位的提升造成了世俗文学的产生。整个中华文学艺术史,其实就是一个人逐步战胜神的意象,走向历史舞台中心的过程,是一个人不断认识自己,不断肯定自己的过程。

1、神的形象的衰落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哲学》配有很多精美的插图,其中对中国重要时期的重要艺术品进行了罗列。观看这些器具、画作等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浮现出来,就是“神”的形象的衰落。原始社会的原始图腾蕴含着一种巫术、宗教的意味,那龙飞凤舞的图案,刻画着一个个令人仰视的,高高在上的神灵,威慑着世人。青铜时代的标志性器具青铜器给人也是一种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产生,使得艺术品开始脱离神意,关照人世。汉代的神仙观念区别于远古图腾,区别于青铜饕鬄,不在具有现实中的威吓权势,更加具有主观愿望的色彩。汉代的诸神已经失去了其恐怖的面貌,开始对人世展露慈祥。魏晋时期,人的觉醒,即便是推崇佛教的北魏时期的雕塑,神佛的形象大多是慈眉善目,自此“菩萨小了,供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中唐时期是古代社会的继先秦之后第二个重要转折点,唐代的画作已经将重心移到人身上,着重刻画着宫廷生活,宋代更是以其山水画作成为其代表。明清时期刻画的都是花鸟虫兽,植物风景,再也不像远古时期的龙飞凤舞般,令人敬而远之。像明代和清代的瓷器,上面刻画的是最平常的植物动物,人物生活,神早已在历史的潮流失了宠,艺术早已将目光定在了人的身上,褪去了神秘的光环,变得亲切。

2、人的觉醒,文学的世俗化

纵观整本书中国的文学走向,是朝着人的方向而去,是从巫术礼仪走向了市井小民,从高高在上走向了全体群众。史前文化中的文学,原始歌舞(乐)还有神话作为巫术礼仪,远高于人,以一种凌人的气势威慑着人。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使得文学取得了较大发展,文学和人的联系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汉赋作为汉代的标志性文学,以其恢宏的气势,庞大的结构记叙着汉代的辉煌。逾越过两汉时代神学目的论和,魏晋这一个重大的变形时期,人在此时觉醒。魏晋风骨将人的气质推向了高潮,文学活跃贵族上层阶级中,唐诗宋词也是多半如此。诗人们,文人似乎是一种天生和贫民脱离的身份,支撑起文学的重担,文学虽已经走向了人世,但仍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文学真正世俗的从明起,“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那么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却是世俗人情。”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文学再也不是只反映政治,被上层社会独占的工具了,而是贴近生活,真正反映了最低层、最真实的民生。平话、版画、戏曲的大繁荣,让文学不再不沾世俗的水,而是真正供养起世俗的人。李泽厚先生认为“艺术不是事物的概念而是情感的概念;美学的着眼点更多的是强调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艺术不应该重视模拟,而应该重视情感;‘有意味的形式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2]

二、沉积中形成的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美的历程》中最关键的词于我来说就是“沉积”,李泽厚提到远古的器物的图腾花式,经历了写实到符号化的过程。沉积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内容沉积为形式,想象、观念沉积为感受。我认为在整个中华的艺术历史中一共有两种意味上的沉积,一种是中华精神的一脉相承,沉淀成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磅礴厚重的文化,另一種是具体的时代生活内容沉淀成一个时代具体的时代精神,形成文化的独特性。

1、精神沉积:儒道互补精神的延续,理性精神的规范形成的民族精神

中华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断点的文明。五千年的文明流传至今,那千年前的传统依然影响着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这就是我说的精神的沉积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厚重感到民族精神。

文学虽然独立于经济政治而存在,却受其强力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自先秦以来,儒教成为中国政治上的核心内容,尤其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思想自然而然反映在文化中,这种思想并非像西方宗教的客观唯心,更加倾向于主观唯心主义,更关注于人自身的建设,由此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理性精神,侵入了文艺领域和人们的观念中。即便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繁盛时期,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而道家的神仙世界的一直是中国社会,被人们广泛接受认同的理念。这种理性精神基本特征就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这种理性精神的影响下中华文化更加关乎社会人生,重视文学对人的教化作用,重视文学抒情性,重视文学的功用。endprint

李泽厚认为“中国文学以抒情胜”,但是这种抒情要求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统一,才能构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艺术作品,产生相应的感染效果。“作为反映,强调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他认为效果应该强调在情感中蕴含的智慧可以是人生得到和谐和满足,作为形象强调情感性的柔美和壮美,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者悲剧性的崇高。先秦理性精神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原则和艺术特征的源头。“正因为重视的不是认识模拟,而是情感感受,于是,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

“儒道精神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儒家的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和道家的无为超功利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的浸染下,儒家在主题内容方面、道家在审美方面影响了中华的文学艺术。从建筑也可见的,“百代皆延勤制度”,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和西方尖顶型建筑不一样,中国的建筑强调使用情调,平面纵深的空间也是表现出一种理性的精神。

2、内容沉积:独具特色的时代文化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但是具体着眼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其各自的特“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一个时期的具体的社会生活会驱使人们去创造出符合一定时代背景的文化。龙飞凤舞的远古文化、狞历肃穆的青铜文化、浪漫主义的楚汉文化、风骨峥嵘的魏晋风度、音乐美的盛唐之音、重视意境宋元山水、平民世俗的明清思潮,都是一个时期的时代内容沉淀下来的独特的文化。

“就内容而言,美是现实以自由形式对时间的肯定,就形式言,美是現实肯定实践的自由形式。”[3]时代内容就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具体经济政治决定下的具体的社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会给时代附上一种别具风格的特色,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会染上一种独特的性格,形成一个时代风格。上古时代,物质资源极度匮乏,人们的现有掌握的知识不足清晰的反映神秘莫测的自然,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把难以解释,无法理解的事情归结于神力,所以产生了一种神力在上的巫术文化,巫术色彩就是上古时代的时代文化特色。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达,科技进步,认识提高,人的社会生活多姿多彩,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市井文化,世俗化就是明清文化特色。没有人会将这两种文化弄混,我们能自然地说出一个朝代的特点,这就是一个时代的特殊性,一个时代文化的独特性。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的历程》因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在学术界引发了巨大反响。书中众多的思考方式、写作模式、批评方法引人深思,给人启迪,是研究中国文化,研究中华之美必读的经典著作。美是什么呢?美是不断觉醒、自强不息的人,美是不断沉积、代代相传的文学艺术。我们在追求美的路程上不断前进,继续续写着美的历程。

注释:

[1]李泽厚:《美的历程》,上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2]徐洁:《古代文艺的巡礼——简析《美的历程》》,《名作欣赏》,2015年17期,第59页。

[3]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64页。

参考文献:

[1]美的历程[M].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李泽厚著, 2001.

[2]王伟. 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 中华美学学会.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中华美学学会:,2006:7.

[3]徐洁. 古代文艺的巡礼——简析《美的历程》[J]. 名作欣赏,2015,(17):59-60.

[4]魏苗苗,徐博超. 从艺术把握的视角浅谈《美的历程》[J]. 文学教育(上),2012,(10):76.

[5]美学论集[M]. 上海文艺出版社, 李泽厚著, 1980.endprint

猜你喜欢
沉积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生活美学馆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征稿简则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征稿简则
纯白美学
电沉积Cu-Ni-Sn工艺的研究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