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的传承与青少年德行才智的培养

2017-12-26 01:57岳文典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才智青少年培养

岳文典

【摘 要】青少年德行、才智的培养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关注的两个重要领域,两者的统一与协调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而传统家风家训是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流传下来的家庭教育文献,是历代重视家庭教育的先贤治家育人经验的系统总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青少年德行和才智培养的真知灼见,可以为当前的教育教学提供镜鉴。

【关键词】家风家训;青少年;德行;才智;培养

德行和才智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关注的两个关键领域。德行品质如同一艘船的船舵,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航向;才智学识则好比船上的发动机,它规定着人的一生在特定航向上能走多远。因此,德行、才智的培养就成为立德树人的基点,两者不可偏废。而传统家风家训是中国历代重视家庭教育的先贤治家育人经验的系统总结,也是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流存下来的家庭教育文献,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其中也包含着青少年德行教育和才智培养方面的真知灼见,可以为今天的教育教学提供镜鉴。

一、传统家风家训对青少年德行的促进

传统家风家训的主旨是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理念是贯穿传统家风家训的一条主线,而“修身”又是其根基所在。因此,儒家思想重视人格养成和修身以德的观念就成为传统家风家训的基石,“养德为立身之本”的理念对当前青少年德行培养仍具有现实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传统家风家训将子女的人格养成、德行培育视为家庭教育最核心的目标指向

在传统家风家训中,“养德为立身之本”的观点被广泛论述,并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传承给子孙后代。而“养德”最重要的就是完美人格的培养,其实质就是重视子女人格的完善,教育子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秉持做人之道,这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内涵。对此,明朝高攀龙在《高子遗书·家训》中作了恰中肯綮的概括:“吾人立身与天地间,只思量作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有要紧。……从古聪明睿智、圣贤豪杰,只于此见得透,下手早,所以其人千古,不可磨灭,闻此言不信,便是凡愚,所宜猛省。”也就是说,人立于天地之间,学做人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事,人格的培养是第一位的。《居家格言》中也写道:“惟愿有子孙者,未教他做家,先教他做人;教他做好人,先教他有好心。明伦理,顾廉耻,习勤俭,守法度,方是教训”。[1]可见,历代家风家训都特别重视子孙德行的培育,以养成君子风范和高尚人格为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对此,习近平同志也强调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

(二)传统家风家训认为,人格养成和德行培育的重点在于心性涵养

明代杨继盛在《杨忠愍遗笔与子应尾应箕》中就写道:“心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坏了心。心里若是存天理、存公道,则行出来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这边的人;心里若存的是人欲、是私意,虽欲行好事,也有始无终,虽欲外面做好人,也被人看破你。如根衰则叶枯,蒂坏则果落,故吾要你休把心坏了。”[2]明代吴麟征在《家诫要言》中也同样强调心性涵养的重要性,“人心止此方寸地,要当光明洞达,直走向上一路。若有龌龊卑鄙襟怀,则一生德器壞矣。”[3]可以看出,传统家风家训历来重视以心性修养来涵养德性,强调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以此确保每一个人在人生的起点处就奠定牢固的德性根基,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人生之路标明航向,这一点对当今社会普遍盛行的“重智轻德”,忽视或轻视青少年心性修养、人格养成的现象有特别的针对意义。

第三,传统家风家训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将“知见”落实于“行动”,从而成就有真正价值的“德行”

在这一点上,历代家训都有明确的训示。南北朝时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指出:“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学之所知,施无不达。”就是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明白事理,以利于促进自己的德行。他还进一步指出,“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勉励后人要切实修身,务实力行,这样才能真实受益。清代陆陇其在《示大儿定征》中也讲到:“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书,句句体贴到自己的身上来,便是做人的法,……若不将来身上理会,则读书自读书,做人自做人,只算做不曾读书的人。”[4]这就将“知行合一”的道理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对今天青少年德育中一定程度存在的“重德知,轻德行”的现象有积极的警戒意味。

青少年德行教育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教育,它起着奠基人生航向的重要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何推动青少年德行教育则需要博采众长,将古今中外的德育智慧汇总提炼,为培养德行高尚、品格优良的新时期青少年奠定理论基础。其中,传统家风家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正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渊源,值得深入挖掘、探索,使传统德育思想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为青少年德育培养保驾护航。

二、传统家风家训对青少年才智的培养

传统家风家训不仅重视德性培育和人格养成,也同样重视才智学识的培养和提高,这主要体现在传统家风家训对勤勉治学的高度重视、对家庭教育原则的精确提炼,这些内容对当今青少年才智学识的提高仍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一)历代家风家训都强调,勤勉治学是增进才智学识的关键环节

《颜氏家训·勉学》中指出:“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颜之推还列举了许多古人勤勉治学的例子,“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以教育勉励后人勤学、惜时。唐代韩愈在《戒子通录》中也指出了勤勉治学的重要性:“人之能为人,在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5] 宋代欧阳修在《示子》中讲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6]这些都揭示了传统家风家训对勤勉治学理念的重视和对家族子弟增长才智学识的殷切期望。

清代张英从家族兴旺发达的角度论述了读书和勤勉治学的重要性。他在《聪训斋语》中讲到,“每见仕臣显赫之家,其老者或退或故,而其家索然者,其后无读书之人也;其家郁然者,其后有读书之人也。”[7]吴麟征在《家诫要言》中则认为,勤勉治学,多读圣贤之书,可以使人神清气正,行为端庄,无闲邪事端,因此可以达到去灾免祸,趋吉避凶的目的。他认为:“多读书则气清,气清则神正,神正则吉祥出,自天佑之。读书少则神暇,神暇则邪闲,邪闲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8]可见,传统家风家训对于勤勉治学有着丰富和深刻的论述,这些论述对于推动新时期家庭教育和青少年才智学识的提高仍有着重要的导引和借鉴意义。

(二)历代家训提炼出的家庭教育原则对提高青少年才智学识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这些教育原则包括诸多方面,如注重胎教、重视早教、因材施教、宽严相济、立定志向等。

1.注重胎教。传统家训认为,培育子女要从源头抓起,而源头就在怀胎之初。《颜氏家训·教子》篇中就谈到胎教之法:“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明代许相卿在《许云村贻谋》中也有相关论述:“教子宜自胎教始……宜听古诗,宜闻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阅贤孝节义图画,宜劳逸以节、动止以礼,则生子形容端庄,气质中和。”[9]注重胎教强调的是在胎儿孕育期间,就以纯净、健康、文雅的环境加以熏陶,则胎儿出生后就可能秉持更加优越的自然禀赋,这是后期增进才智学识的先天基底。

2.重视早教。胎教是家庭教育的源头,早教则是家庭教育的基石。中国历代家训都非常重视早期教育,认为儿童的启蒙教育对一个人的才智学识和人生走向都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的奠基作用,因而有“教妇初来,教儿婴孩”的说法。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就讲到:“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就是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还对幼儿和成年人的学习效果做了比较,“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也。”意思是说,幼年人学习,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如日出之光,朝气勃勃;成年人学习,虽有追赶时光的悲怆,然而却是事倍功半了。

3.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原则注重青少年的个性差异,强调依据每个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以使不同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秉性获得相应的发展,培养相应的才能。宋代袁采在《袁氏世范·睦亲》中指出:“盖人之性,或宽缓、或褊急、或刚强、或柔懦、或喜娴静、或喜纷孥、或所见者小、或所见者大,所禀自是不同。”因此,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依据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禀赋来实施教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4.宽严相济。这一原则强调对孩子既要关爱,又不可溺爱,而要宽严相济、有威有慈。对此,宋代司马光在《涑水家仪》中说:“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10]就是强调要把握严厉和慈爱的限度,既达到教育的目的,又不伤害亲子之情。而针对古往今来“慈母多败子”的现实,传统家训更多地强调“教子以严”,曾国藩就明言:“治家贵严,严父常多教子,不严则子弟之习气日就佚惰,而流弊不可胜言矣。”[11]这对于今天青少年才智学识的提高仍然是适用而有针对性的。

5.立定志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青少年要提高才智学识就要立定远大志向。有了志向,才有了砥砺前行的动力,才能在艰难困苦时矢志不渝,目標明确;在取得成就时谦虚淡泊,一往无前。传统家训在这方面也有明确的论述。如左宗棠在教子时就讲:“读书做人,先要立志。”曾国藩认为:“士人第一要有志,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清代有“第一清官”之誉的于成龙,在《治家规范》中也训示子孙:“人贵立志,念念向上一径做去,有志者事竟可矣。”传统家训中关于“立志”的训诫在今天仍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对青少年立定志向,勤敏向学,进取不辍,有重要的鼓舞作用。

三、结语

概而言之,传统家风家训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和德行才智培养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此,今天的教育者应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原则,从中汲取积极、正确、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则,以此来促进、提升、完善当今青少年德行教育和才智培养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造就新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2][4][8][10][11]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258.255.146.146.293.117.

[3][7]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22.668.

[5][6]卢正言主编.中国历代家训观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219.221.

[9]包东坡.中国历代名人家训集萃[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205.

猜你喜欢
才智青少年培养
青少年发明家
画里有话
2017“相聚长三角”海外高层次人才智汇侨梦苑活动在宁开幕
风暴卷走了童年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