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汉字简化历史

2017-12-26 22:51王晓月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文学历史

王晓月

【摘 要】汉字的发展历史从殷商时期便已经开始了,到现在为止共计存在了三千多年,在这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汉字也经历了一定的变革,从传统的繁体字到当前的简体字,汉字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历史的经验表明:现阶段简体字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效果以及作用,是适合社会发展的。

【关键词】汉字简化;历史;文学

中国的汉字简化从古代历史发展便已经开始了。从甲骨文、金文当中就有所体现,甲骨文以及金文中有简体字。小篆也有简体字,到了隶书以及楷书阶段,简体字的数量大幅度的上升。到了近现代历史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农民起义军太平天国将简体字有效的应用于书信当中。

到了2000年,社会上的简体字的数量已经远远的超过了繁体字的数量。通过简体字的应用,人们能够更好的在短时间内通过书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及观点,在庄严的场合简体字依然能够发挥自身的效果,体现出书信的严谨性。

当前中国的简体字已经成为了法律规定的字,在行政、书信以及影视教育等方面都有着应用,国际上汉字的教学也以简体字作为主要的教学字体。

一、汉字简化历史的陈述

在上世纪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深受帝国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侵害,国家岌岌可危,在这一发展背景之下,人们开始注重起了革命的发展道路,并且认为只有革命才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其中著名革命之一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仅重视政治与思想上的变革,同时也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变革,提出白话文在文字方面不管是从作用上还是从书写上都要显著的优于文言文,汉字语言的改革浪潮不斷的提升。到了1920年,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阵线《新青年》上有一篇专门关于汉字的改革《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在两年之后的二月份,钱玄同提出了汉字简化的多种不同策略,这是一次系统并且全面的汉字简化阶段,1923年,胡适先生在《国语月刊》当中指出,文言文的改革以及变革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的,而我们现在所做的汉字的简化,必定是我国社会历史上的一大壮举。这一番话充分的展示了胡适先生对于汉字简化的认可以及决心。

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人们的改革浪潮更加全面系统,对于汉字的简化工作也真正的展开了。1950年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举行了简体字的简化工作会谈,在会谈上提出了关于汉字简化的四条原则。首先应当整理当前阶段已经流通的简体字,并且根据当前所拥有的简体字进行适当的补充。其次,所选择以及补充的简体字应当以楷体为主。第三,简体字的补充主要以常用的汉字为基础以及背景,不需要将所有的繁体字全部进行简化。最后,简体字在选择并且初步确定之后,应当由中国教育部门中央人民政府进行统一公布。

至此,汉字的简化工作发展到了极致,一直到现代社会,简体字已经取代了繁体字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字。

二、汉字简化的原因分析

(一)繁体字的复杂

汉字简化的最根本原因便是繁体字的复杂多变,繁体字的复杂主要表现在繁体字的字数多、笔画多以及结构上的复杂性。根据不完全统计发现,我国在传统社会发展过程中,常用的字数总量大概有6000个,但是字的笔画综合则达到了60000多,平均每一个字的笔画都在10画以上。这样的汉字发展会严重的限制汉字书写的发展。

(二)为了发展我国教育

近现代历史发展表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主义社会,因此在这一背景之下,我国的文盲数量非常多,很多农村地区的老百姓一生都不会写字。而我国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发展文学教育,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仁人志士便开始寻找汉字改革的道路,最终发现通过汉字的简化能够有效的提升国人的教育效果,有效的促进我国的汉字文化的推广以及发展。

三、汉字简化案例

在上世纪中叶,我国的汉字简化工作初步开始,在当时的汉字简化工作当中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首先保留原来字体的轮廓,“慮”到了“虑”;“蓋”到了“盖”;“樹”到了树。

其次为保留原来字体的特征。从“聲”发展到了“声”;从“醫”发展到了“医”,“磨”作“么”。[1]

第三,将非形声字换为形声字。主要的为“態”发展到了“态”;“審”发展到了“审”。[2]

在这些汉字的简化过程中,简化的原则以及简化的发展过程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而是在研究发展当前阶段中国人民的书写习惯以及相关的汉字经验而来的。[3]

四、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中国的汉字简化历史是非常久远的,从甲骨文便开始了中国汉字的简化。到了近代发展过程中汉字的简化工作达到高潮。通过分析总结发现,汉字的简化工作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不是人为主观确定的。通过汉字的简化,能够有效的促进当前社会的发展,同时将简体字进行推广和普及,能够大大提升汉字文化的宣传工作。中国汉字简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国际部分国家的工作,通过国外使用汉字的国家以及地区的帮助和辅助,来实现我国汉字的更好发展,加强合作交流,使得未来我国汉字的发展更加完善。[4]

参考文献:

[1]何茂活.从《古俗字略》看汉字简化的历史基础——兼论该书的辞书学价值[J].辞书研究,2012,01:67-73.

[2]苏培成.“表外字不类推简化”不是国家的政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4:118-119.

[3]周怡.出版家罗竹风佚文《论简字》与胶东解放区文字改革[J].编辑之友,2013,03:125-128.

[4]丁艳,陈颖聪.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浅谈繁体字与简化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1:221-222.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学历史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新历史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