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长江经济带历史地图解析

2017-12-27 17:28廖作民张海静徐丽坤徐汉卿刘娟娟舒亚敏
地理空间信息 2017年12期
关键词:经济带湖北长江

廖作民,张海静,徐丽坤,徐汉卿,刘娟娟,舒亚敏

(1.湖北省地图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湖北长江经济带历史地图解析

廖作民1,张海静1,徐丽坤1,徐汉卿1,刘娟娟1,舒亚敏1

(1.湖北省地图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围绕“交通先行”、“以水兴带”、“区域经济”等长江经济带战略重点,以湖北长江经济带历史地图为主线,从资料遴选、解析重点、解析实例3方面,阐述了分析、解读历史地图信息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明确了今后应更深层次地解析历史地图,提升其丰富的史料、文物价值和信息承载价值。

长江经济带;历史地图;专题;解析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1,2]。在我省长江经济带建设全面铺开、稳步推进的新形势下,历史的回顾与分析至关重要。对湖北长江经济带历史地图进行专题解析,围绕“交通先行”、“以水兴带”、“区域经济”等长江经济带战略重点[3],以历史地图为主线,分析、解读历史地图信息,以史为镜,用图说话,展示湖北历史发展演变过程,挖掘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时代变迁。

1 资料遴选

开展地图整理应用专项工作以来[4],项目组在全国各大图书馆、档案馆、科研院所及全省相关单位、各市(州)收集了大量的历史地图资料,通过整理与分析,按照资料的科学性、实用性、政治性及艺术性等原则,在众多的历史地图资料中,遴选出与湖北长江以及长江沿岸城池、政区、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等相关的历史地图资料,如表1所示。

表1 湖北长江经济带历史地图资料信息(部分摘录)

将遴选出的200余幅湖北长江经济带历史地图进行裁切、拼接、修复等数字化处理,建立湖北长江经济带历史地图数据库,便于广泛、全面地进行解析与研究。

2 解析重点

每一幅历史地图都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人类活动空间分布、时空演变和地域差异,凝聚了编制者的智慧,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收集的长江经济带历史地图年代久远,表现手法与现代地图差异很大[5],有的地图内容形象直观,例如《全漕运道图》、《湖北抢修长江汉水堤工图》等,“图即是画,画即是图”[6],但传递的仅是地物的地理分布和简单的社会信息,无法全面了解当时制图的社会背景、变迁过程、历史典故等。也有的地图配了文字说明,却多是文言文、繁写体、竖行、无标点符号等,非专业人士所能读懂、读顺,如图1所示。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解读分析,配相应的现代文字来解说地图,做到图文并茂,使人真正理解相关历史地图的深层意境。项目组对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部分湖北长江经济带历史地图进行解析,旨在通过挖掘长江沿岸自然地理环境和城市空间风貌、发展、变迁等方面的内容,揭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自然环境、交通优势、城市分布、空间演变等发展规律和区域特点,最终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图1 江图说之宜昌府、西陵峡

历史地图从古、近代到现在,因时间久远,保存条件所限,流传下来很少。受诸多因素制约,有些地图很难获取相应的文字介绍及其他相关信息,在解析历史地图的过程中,除分析地图本身所含的信息外,还查阅了大量历史地理等文献资料以及同时代、跨时代的地图资料进行比对和分析,同时也请教高校历史系的专家教授进行解析及指导。解析的内容如下:

1)历史地图资料的年代、尺寸、来源、材质、绘制作者、出版单位以及舆图目前的收藏处等基本信息。

2)对历史地图的舆地信息如河流、地名、交通、范围以及专题信息进行分析描述,同时对相关要素变迁作出说明。

3)根据地图的历史年代,发掘该时期与地图有关的历史事件、历史背景和典故、传说等,对舆图作深度剖析,以史为证、承上启下,说明历史上长江流域自然、社会、人文的重大变化,达到“以图解史,以文释图”之作用。

4)体现历史地图从古代到近代制图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说明生产力的发展给测绘技术演变带来的巨大影响。

5)解析的文字要求是白话文、简体字,通俗易懂,有一定趣味性,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3 解析实例

目前,经过筛选、整理、拼接后的地图数据共两百多幅,完成解析的有80多幅,其中长江专题地图解析50余幅,城市区域概览地图解析30幅,如图2所示。

图2 湖北长江经济带历史地图解读数量

以下通过几个湖北长江经济带历史地图解析实例,解读了地图中的年代信息、制图背景、事件典故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典型和代表意义。受篇幅所限,对解析内容进行压缩简化;插图中的文字虽是全文解析,因是缩略图,只能显示其篇幅长短。

《长江图说》由马征麟绘,同治十年(1871年)湖北崇文书局出版,是目前所见中国古代内容最丰富、绘制最精确、比例尺最大的一幅长江中下游河流水道军事地图[6]。湖北长江水道是清朝长江水师直接管辖的五省水道之一,荆州处于水道之首;汉阳是长江水师下设的五镇总兵之一。全图以长江干流为中心,描绘了两岸的地理分布,并配有大量文字说明,记录了长江两岸的城池位置、郡县沿革、地名考订、历史掌故、物产风俗等相关信息,同时还摘录和阐述了长江沿途历代发生的战争、军事行动、江防布局等军事内容,是一部难得的军事地理著作。该图采用中国传统的“计里画方”之法绘制而成,这是一种古老的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方法。

《湖北省抢修长江、汉水堤工图》绘制于清中叶,彩绘本长卷,为清代供防汛抗洪之用的专门性河堤工程图,目前国内尚未见时代相近的类似舆图[7]。传统中国以农立国,水利工程建设关乎国计民生,湖北境内有长江、汉水两大江河在此交汇,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河流曲折,地势低洼。因此,沿江各州县的水利工程建设受到历代王朝的高度重视。该图展现了湖北境内长江、汉水沿岸的山川、城镇,着重描绘了长江荆江段和蕲州段,汉水自襄阳县至汉川县江段的大堤修筑工程,对于湖北境内长江、汉江防汛抗洪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图采用传统形象画法,在立体透视的山水间,更突出河堤工程专题,如图3所示。

图3 湖北省抢修长江、汉水堤工图

在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长江流域的城市中,重庆、武汉、安庆、南京、上海五座城市发展最好,城市经济非常繁荣,被并称为长江五虎,是当时中国城市经济的领头羊,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影响力,今天依然是长江巨龙的主心骨。项目组对多幅武汉城区地图进行解析,展示武汉在长江中游的引领作用。

《湖北武汉全图》由海云垒画馆刊行于光绪二年(1876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以“武汉”命名的武汉历史地图[8]。明清时期,“武汉”一词最初指称当时的武昌、汉阳两府城,随着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后汉口的出现,形成三镇鼎立格局,“武汉”逐渐成为武昌、汉口、汉阳的联称。但武汉三镇在清末民初并未形成统一行政区划,直到1927年广州国民政府迁至武汉,合武昌、汉口、汉阳为一市,定名“武汉”,武汉作为统一的行政区划和地名、市名才正式确立。该图以风俗画的表现形式,将武汉三镇贸易繁荣、市井繁华、建筑林立的兴盛之景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世人眼前,俨然一幅武汉版的“清明上河图” ,如图4所示。

图4 湖北武汉全图

4 结 语

针对湖北长江经济带历史地图,《湖北省历代地图成果概览》图集、“湖北省政区沿革展示系统”等专题项目中的历史地图资料,本文作了较浅显的解析工作。实际上,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地图,都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地理、社会、人文等方面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分布。因此,对历史地图的研究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涉及范围广泛,涉猎学科众多,深层次地解析这些资料,能更加提升其丰富的史料、文物价值和信息承载价值,为大众提供一个学习历史、研究当代、规划未来的珍贵资料。这是项目组在开展地图整理应用专项工作中,需要不断学习和努力探索的目标。

[1]《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印发[N].湖北日报,2016-09-12

[2]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的通知[J].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2010(Z2):32

[3]徐汉卿,徐丽坤,陈慧萍,等.湖北省地图整理应用专项工作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2017(4):12-13

[4]廖作民,徐汉卿,徐丽坤,等.湖北省历史地图资料收集的方法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7(9):12-13

[5]刘再聪,利亚栋.“图”“画”说史:方志地图与国家舆地图绘制方法的分流与回流[J].西夏研究,2014(1):119-126

[6]中华舆图志编制及数字展示项目组.中华舆图志[Z].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142):186-187

[7]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8]武汉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

P283

B

1672-4623(2017)12-0117-03

10.3969/j.issn.1672-4623.2017.12.039

2017-06-06。

廖作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图整理应用工作。

猜你喜欢
经济带湖北长江
The rise of China-Chic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