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7 21:03刘朝晖
新民周刊 2017年50期
关键词:魔性天团亚文化

刘朝晖

曾有评论者说,如果进行2017年年度汉字评选,“尬”这个字绝对应该出现在提名之中。

在汉语中,“尬”一般是以“尴尬”这样的组合词语出现,而在网络词语生态中,“尴尬癌患者”是经常被人们用来进行自我嘲讽的用词,用来表达深入骨髓的尴尬。在其病毒式的传播中过程中,恶搞和戏谑的成分被突出,掩盖了原本的困窘和焦虑,尴尬的调性开始改变。

2017年2-3月份,郑州人民公园内几位大叔大妈自创的“逆天摇摆抽筋舞”走红网络。凭借魔性的舞姿、夸张的动作和凶悍的表情,这个通过直播跳舞而受到关注的广场舞团队,被网友冠以“尬舞天团”的称号。“尬舞”一词进入大众视野。尬舞本是一种技巧型街舞,为国内青少年所喜爱。不过,这时出现的尬舞,显然不是它的本意,其实更近乎尴尬地跳舞的简称。

谁也想不到,继尬舞之后,“尬”迅速走红,似乎成为了构词法里的万能绝配:尬唱、尬聊、尬撩、尬演、尬拍等词应运而生。比如,碰到一个不会聊天的,随时随地进入“这话我没法接”状态的,就是尬聊。

如今,人們尤其喜欢用“尬”这个字,来描述生活中的种种窘事。当然,与尴尬的情境有所不同,前者是一种混合着困窘和焦虑的情绪,而尬所表达的既是一种退让,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尬同样也是一种表情,面对僵局,保持矜持,比如微信的“捂脸”表情,对于“尬”的意境的表达比红脸的“尴尬”更为直观。

随着这些词语的流行和越来越多“尬”的现象出现,“尬”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强势的另类网络文化。按照一些媒体和社会评论家的解读,尬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放飞自我、我开心就好。在这一点上,尬文化与时下蔚为壮观的丧文化等青年亚文化实现了合流。尴尬着却继续快乐着,体现出一种自我、真诚和反差萌,从中也透露着一种莫名的幽默。

发表在“全媒派”的一篇文章曾这样解读“尬”:“尬”在贡献热度与话题资源的同时,也建立了自身符号意蕴的种种分支——与内在自我相关联的隐蔽情感和生活体验,承认这一情绪之后的共鸣感染和自我放飞,以及与草根文化结合的坦率直接的表达。

这个解读看上去似乎比较高端,比较难懂,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对于尬文化的逆袭好像越来越习以为常,因为人们对于自我的感受越来越重视了。与其戴着面具伪装正经,不如释放自我,展示更真实的自我存在,哪怕外界对此看起来颇显尴尬。无所谓成功,无所谓规范,拥抱“尬”的年轻一代,以自我娱乐的心态,打破了传统的束缚,显示了更为独立自主的个人主义,而这也许正是主流文化所欠缺的且羡慕的。

猜你喜欢
魔性天团亚文化
起底“中国外交天团”(上)
魔性“三角舞”
最强“天团”月球“挖土”记
15 Seconds to Stardom
谈恋爱不如做节目 王炸天团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魔性的大圣,人性的皮猴
总编室视觉艺术部 介是一个魔性的团队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