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质子波谱分析联合诊断在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2017-12-28 09:22田红岸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23期
关键词:波谱磁共振灵敏度

陈 萍, 田红岸, 何 金

(湖北省咸宁市中心医院&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1. 放射科; 2. 麻醉科, 湖北 咸宁, 437100)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质子波谱分析联合诊断在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陈 萍1, 田红岸1, 何 金2

(湖北省咸宁市中心医院&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1. 放射科; 2. 麻醉科, 湖北 咸宁, 437100)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质子波谱分析; 乳腺肿瘤; 联合诊断

乳腺肿瘤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患者多伴有乳腺肿块、腋窝淋巴结肿大、乳腺疼痛、乳头周围皮肤改变等临床症状[1], 其中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是一种起源于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如不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预后生活质量。有研究[2]指出,磁共振检查可以弥补B超、乳腺X线摄片检查的局限性,对病灶进行立体测量,但是检测费用较高。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可以对病灶进行增强显示,可以显示乳腺肿瘤病灶形态学特征,还能反映病灶周围血液动力学特征的改变[3-4]。磁共振质子波谱分析(1H-MRS)是一种利用磁共振及化学位移技术的成像技术,具有采集时间短、波谱分辨率高、检测范围广等特点,是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一种辅助检测方法[5-6]。本文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及磁共振质子波谱分析(1H-MRS)联合诊断在乳腺良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124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组织病理学诊断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n=59)为乳腺恶性病变患者,年龄36~59岁,平均年龄(47.3±12.7)岁; 病理分型: 导管原位癌19例,浸润小叶癌6例,浸润导管癌32例,混合癌2例。对照组(n=65)为良性病变患者,年龄34~56岁,平均年龄(46.1±11.9)岁; 病理分型: 乳腺增生伴纤维腺瘤样改变患者2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纤维腺瘤39例。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2组患者入院后经乳腺核磁共振检查,病理分型以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排除既往接受化疗、心脑血管疾病、乳腺脂肪组织抑制不均匀、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

表1 2组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1.2 检测方法

2组患者采取俯卧位,使用美国GE公司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取常规矢状位、横轴位T2WI及T1WI扫描,动态增强扫描采取GE ADW工作站进行动态T1增强图像信号强度测定,并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按照Kull研究标准[3]将TIC分为3型: Ⅰ型: 信号强度缓慢上升,峰值不明显; Ⅱ型: 信号强度改变幅度在10%内,峰值在2~4 min内达到; Ⅲ型: 信号强度到达峰值后下降,降低幅度超过10%以上。

2组患者同时进行磁共振波谱检测(1H-MRS), 扫描序列采取单体素PRESS序列(TR=2000 ms, TE=144 ms), 波谱定位在横轴位T2WI, 扫描参数: 兴趣区(VOI)1.03~7.12 cm3, 中央频率设置为抑制水信号,按照自动扫描程序进行,匀场效果在98%半高全宽水平,层厚2.7~3.0 cm, 偏转角60度, NEX 1.0, 矩阵256×192, 扫描单侧乳腺,共扫描15时相(n=450 ms)。采用GE ADW工作站对1H-MRS扫描数据进行分析,以胆碱峰=3.23 ppm, 胆碱峰信噪比超过2以上为恶性病变诊断阳性标准。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DCE-MRI下强化均匀度、分界、病灶边缘及TIC类型; 比较DCE-MRI对2组患者乳腺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比较1H-MRS对2组患者乳腺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比较DCE-MRI联合1H-MRS对乳腺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患者DCE-MRI下强化均匀度、分界、病灶边缘及TIC类型比较

2组患者DCE-MRI下强化均匀度、分界、病灶边缘及TIC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DCE-MRI TIC类型为乳腺良恶性诊断标准,DCE-MRI对乳腺良恶性诊断灵敏度为85.96%, 特异度为85.07%, 诊断准确性为85.48%。见表2、3。

表2 2组患者DCE-MRI下强化均匀度、分界、病灶边缘及TIC类型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3 DCE-MRI对2组患者乳腺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比较

2.2 1H-MRS对两组患者乳腺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比较

以胆碱峰为乳腺良恶性诊断标准,1H-MRS对乳腺良恶性诊断灵敏度为73.97%, 特异度为90.20%, 诊断准确性为80.65%。见表4。

表4 1H-MRS对2组患者乳腺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比较

2.3 DCE-MRI联合1H-MRS对乳腺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DCE-MRI联合1H-MRS对乳腺良恶性的诊断灵敏度为94.92%, 特异度为92.31%, 诊断准确性为93.55%。联合诊断对乳腺良恶性的诊断灵敏度显著高于1H-MRS(χ2=7.186,P=0.007), 与DCE-MRI诊断灵敏度比较无显著差异(χ2=1.025,P=0.311)。3种检测方法诊断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准确性显著高于DCE-MRI(χ2=4.297,P=0.038)、1H-MRS(χ2=9.185,P=0.002)。见表5、6。

表5 DCE-MRI联合1H-MRS对乳腺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表6 DCE-MRI、1H-MRS及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比较 %

与DCE-MRI比较, *P<0.05; 与1H-MRS比较, #P<0.05。

3 讨 论

乳腺肿瘤多为良性病变,早期筛查对缓解患者症状、延缓患者生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饮食习惯的改变,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升高的趋势。

磁共振检查是一种乳腺肿瘤常用的辅助检测方法, DCE-MRI通过采用T1加权成像序列对VOI部位进行连续动态扫描,对扫描信息绘制TIC曲线,再利用图像软件对TIC曲线进行分析,可以获得VOI区域的血液动力学指标[7]。相对于常规MRI扫描,可以对扫描区域血流动力学质变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有研究[8]指出, DCE-MRI现可以已对乳腺、前列腺、甲状腺、神经系统等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在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上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发现, 2组患者DCE-MRI下强化均匀度、分界、病灶边缘及TIC类型比较,说明乳腺肿瘤恶性病变患者在DCE-MRI检测下,病灶周围强化均匀度不均匀,病灶周围边界不清晰,病灶周围边界多为卵圆形、毛刺形及不规则形,恶性病变DCE-MRI形态学上改变可能与恶性肿瘤周围血管新生、肿瘤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TIC曲线类型多A、B型,两型之间有重叠,有研究[9]指出,A、B型这种诊断重叠性可以影响患者诊断特异度,特异度变化范围较大,一般为20%~97.4%。有研究[8]指出, DCE-MRI在区分肿瘤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范围为81%~93%, 特异度范围为80%~88.5%。本文按照DCE-MRI TIC类型为乳腺良恶性诊断标准, DCE-MRI对乳腺良恶性诊断灵敏度为85.96%, 特异度为85.07%, 诊断准确性为85.48%, 与文献研究结果一致。

乳腺肿瘤磁共振质子波谱分析(1H-MRS)主要采用单体素技术,主要通过检测总胆碱化合物来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乳腺恶性肿瘤由于细胞代谢水平提高,乳腺恶性肿瘤病灶胆碱化合物含量也随之升高[10], 临床上1H-MRS主要在3.2 ppm水平处检测总胆碱化合物峰值,其具有检测方便用时较短,单体素技术对于乳腺癌肿瘤良恶性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11]。有研究[12]指出,1H-MRS对乳腺癌肿瘤检测的灵敏度范围为70%~92%, 特异度范围为81%~100%。本研究发现,1H-MRS对乳腺良恶性诊断灵敏度为73.97%, 特异度为90.20%, 诊断准确性为80.65%, 与上述文献结果相符。由于DCE-MRI可以分别反映患者病灶形态、对病灶内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定量分析,1H-MRS 可以通过测量病灶内总胆碱化合物改变来间接反映乳腺肿瘤良恶性,其对于小病灶诊断价值具有局限性。本研究发现DCE-MRI联合1H-MRS对乳腺良恶性的诊断灵敏度为94.92%, 特异度为92.31%, 诊断准确性为93.55%。联合诊断对乳腺良恶性的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1H-MRS,与DCE-MRI诊断灵敏度无显著差异。联合诊断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DCE-MRI、1H-MRS。3种检测方法在诊断特异度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DCE-MRI、1H-MRS联合诊断可以提高乳腺良恶性肿瘤患者诊断灵敏度及准确性,在特异度水平比较上,联合诊断价值无差别。

[1] Castaneda S A, Strasser J. Updates in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with Radiotherapy[J]. Surg Oncol Clin N Am, 2017, 26(3): 371-382.

[2] Park V Y, Kim E K, Kim M J, et al. Perfusion Parameters on Breast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Are Associated With Disease-Specific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J]. AJR Am J Roentgenol, 2017, 208(3): 687-694.

[3] 徐茂林, 李芳, 苏丹柯, 等.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非肿块样强化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2(4): 575-578.

[4] 纪婷, 周礼金, 吴菲, 等. 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磁共振技术在乳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 实用医技杂志, 2013, 20(3): 256-257.

[5] 卢环, 王俊, 刘少强, 等. 超声弹性成像与磁共振动态增强在乳腺肿瘤诊断中价值比较[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4, 34(6): 902-905.

[6] 杨开颜, 蒋涛, 翟仁友, 等.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与磁共振波谱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比较[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8, 24(8): 1090-1094.

[7] 王宇翔, 刘金芝, 刘欢, 等.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1): 136-138.

[8] 韩小伟, 李俊峰, 常海艳, 等. 磁共振动态增强与弥散加权成像多参数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2016, 20(2): 294-297.

[9] 汤伟军, 李克, 沈天真, 等.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1, 7(5): 317-321.

[10] 沈君. 积极开展定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研究[J]. 磁共振成像, 2015, 6(8): 561-565.

[11] 吴标, 梁启棠, 钟向阳, 等. 磁共振质子波谱分析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应用研究[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3(9): 1421-1423.

[12] 黄美善, 李牡兰, 任志生.1H-MRS在乳腺肿瘤诊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35): 5641-5642.

R 737.9

A

1672-2353(2017)23-126-03

10.7619/jcmp.201723047

2017-07-15

湖北省咸宁市院级重点科研资助项目课题(2016XYA004)

何金

猜你喜欢
波谱磁共振灵敏度
盐酸四环素中可交换氢和氢键的核磁共振波谱研究
超声及磁共振诊断骶尾部藏毛窦1例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导磁环对LVDT线性度和灵敏度的影响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琥珀酸美托洛尔的核磁共振波谱研究
地下水非稳定流的灵敏度分析
波谱法在覆铜板及印制电路板研究中的应用
穿甲爆破弹引信对薄弱目标的灵敏度分析
天然药物化学合并波谱解析教学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