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元养生思想研究

2017-12-28 12:59刘苾川李燕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现代价值

刘苾川+李燕

[摘要]陈景元,作为陈抟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道士,其养生理念在我国的道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陈景元的养生思想非常独特,他不仅吸收了道家的养生思想,还一并把儒家和佛家的思想一起综合起来,合理的进行阐释和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养生思想理论,对后世我国的道教的发展、创新和生存,产生了积极并且意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陈景元的生平、著作入手,深入探讨他的养生思想,研究认为:

“清净虚空”“节欲”思想是其主要的养生核心,“守道相合”“顺乎自然”是其养生思想的价值理念。

[关键词]陈景元;养生思想;现代价值

1陈景元的生平事迹和著作

陈景元,字太初,号碧虚子,北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在仁宗庆历二年(1042)开始进入道教修行。《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文疏》中记载着陈景元的详细出生情况:“始造开题之人夫,此乃纂微开题者乃碧虚真人所作也,真人姓陈氏,讳景元,字太初,玄号碧虚子,家事建昌,曾大父知逊,大父令忱,并事亲以孝闻,皆养高不仕先,府君正,擢进士第,解朐山令,寓居高邮……,介然独有方外志,庆历二年,即高邮天庆观礼崇道大师韩知止为师三年试经度为道士”。《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文疏》中记载其卒年:“绍圣元年五月末,无疾而忽不嗜食,但饮水而己。延年至六月十三日五初,……出犹长啸声,安然而化。”

通过以上记载的信息,可知陈景元生活在北宋约宋仁宗到宋哲宗时期,主要经历了北宋前期和中期的历史过程,同时也亲身经历和目染了当时崇道的高潮过程。

陈景元以其琴诗书画斐声于江淮,深得士人、官吏争相追随与他交往,在当时,有一名叫作王琪的淮扬的君吏部侍郎对他很是赞赏,具体描述在《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文疏》中记载到:“以诗荐于王岐公,云鳌山旧词长远喜见方瞳时岐公,为翰林承旨,且喜其来,俾辣籍于瑞云由是,上宫观请讲道德二篇及南华,……”通过讲经,使得他展现才华,为日后因才录用,着力提拔开辟了道路。

“公卿大夫无不欲争识者,于是醴泉观提督奏充本观,修撰遇邳王谒真君祠下召问道家事,以该通奏赐紫衣神,宗设普天大醮劝有,令修撰青词进。上称旨复令预建章阁,同天节修奉因召见赐真之号,……”《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文疏》的段描述使我们了解到陈景元在当时的社会声望、地位很高,他通过积极参与国家大事,逐渐得到皇室的青睐。由此记载也可以看出,当时道教在古代皇权统治中的地位。

陈景元师从张无梦,在《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开题》载:“碧虚子陈景元,师事天台山鸿蒙子张无梦,得老氏心印,有《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盖摭诸家注疏之精华,而参以师传之秘。”同时,《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开题》卷一也有详细记载:“十八负笈游名山,抵天台,阅三洞经,遇高士张无梦,得老庄微旨,而后隐逸于江淮间,以琴书自娱……”,此后几年的时间里面,陈景元尽得张无梦所传陈抟一系的老子、庄子的学问以及内丹法,通过自身的修炼,开始成为了一个身怀绝学、思想特异的道门奇才,众多理论的学习为他日后在道教理论的独立发展奠定了相对的扎实和厚重的基础。

陈景元一生多所编写的著作很过多,其中就有《道藏》中载有《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一卷,《道德真经藏宝纂微篇》十卷,《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十四卷,《西升经集注》六卷,《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四卷,,《冲虚至德真经释文》二卷,《碧虚子亲传直指》和《余事》各一卷。此外,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记载有《续高士传》百卷,文集二十卷等等。

2陳景元的养生思想

2.1“清净虚空”“节欲”的修养论

2.1.1养神炼形,清净虚空

陈景元在养生修炼的方式方法上一道教思想为主,其重点强调虚静,独悟和冥览。同时,他通过修炼悟出了治国和治身的道理的关联性。他提出,治身与治国的方法是一致,二者的修行并不是相悖的,是可以互相借鉴、影响的。清静无为,既是道家理念,也是治国方针,有道的君主皇帝,若在治国理念上做到无为而治,那么其功业就可成,万物将不受人为干涉的自然发展,国家的众多民众则都能做到心服口服。他人为“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第六章)的涵义是指:“绵绵不绝之貌,此结上,养神炼形之义也。夫养神则深妙冥极,清净虚空,绵绵若存,感物而起无有绝时,炼形则呼吸太和,导接血气,饮难终之,泉咀延年之,草使其支节……可与天地同根众妙共门也。”(《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之一)。以上可以看吃,他人为一个人要长生,必须养神炼形,而养神炼形重点在于个人的清净虚空。他的这一思想延续并传承和发展了道家的一贯思想,主张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重点修炼个人的精神世界。“虚静”等观念是凝炼人内在生命的最高深度和境界。

2.1.2清净节欲

“夫虚无之道,寂然不动,则日:物欲感孕万物,则日:有欲无欲观妙,守虚无也,有欲观缴谓存思也,尝谓真常即大道也。无欲有欲即道之应用也,道本无物,物感道生,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上士知微知章,……故日:常无欲以观其妙,中士因循任物见其群材乃得其用,故有万不同真理难测,……曰:夫人常体大道之微,受清净之要,复性命之极,不为外物所诱,则志意虚澹可以观道之要妙,造微之至极。严平君日:心如金石,形如枯木,……复其性命之本也……”。(《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之一)陈景元认为,之所以个体的“欲”的存在,是因为万物的最高本体大道本身也有“欲”的属性。这个属性是需要人体的修炼和体悟的。他认为作为个体的自然人常常能体会到一些事物的精微之处,不要因自身的欲望而被外界事物物所迷恋和诱惑,久而久之,自然可以体会到道义的精妙之处,其也是性命的本质。

2.1.3强身健体,养五脏之神

“夫大人以太虚为空谷,以造化为至神,空谷至神乃道之体用,岂有死乎?不死之理,既甚深冥又能毋养,故曰:玄牝或谷喻天地神,喻大道今说者以山谷响应为喻,不其大小哉,且人能怀豁无方法,太虚之广存任神真,资造化之,灵自然形与道合何死之谓乎?如是则冥然茂养物受其赐,故曰:玄牝,河上公章句音育训,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神谓五藏之神,肝藏魂,肺藏精,脾藏志,人能清净虚空,以养其神,不为诸欲所染,使形完神全,故不死也,触情耽滞为诸境所乱,使形神去何,道之可存哉。”(《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之一)他认为每个人如果能够做到一种清净的自然而然的境界,通过强健身体的一些活动,保养个体的“神”,而这个“神”就是一种修炼,一种无为而治的行为。把握一种度量,不过分浸染外界的贪欲,使个人做到神形具备,形神并具,这样的话就能在修炼中逐渐的体悟到世间的大道,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则个人能与世间的大道相吻合,而这种吻合所带来的好处结果也就能长生不死。

2.2“守道相合”“顺乎自然”的神学观

2.2.1持虚守静,虚心节欲

陈景元作为一名道教的学徒,他从道家的宗教观念或信仰价值出发,通过自身来解释整个物质世界和个人的理想价值。“道者,虚无之体;德者,自然之用。道体虚无,运动而生物,物从道受气,令无厌所生之神,以存长久之道也。”(《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之七)这段话则非常明显的体现了陈景元的宗教炼养思想特征和以及他的神学观。首先,他认为道具有神性,基于此,他要求修行之人对其要做到绝对崇拜。其次,道具有本体特征,道是长生不死的,我们可以与道同时发展、延续。这个“道”炼养的方法是:持虚守静,虚心节欲。可以看出,陈景元的思想中具有养生术的神学色彩,将神学融入治身和修身的教化育人之中。

“圣人则爱神省费,俭啬而有余。故治人者无事无为,清静简易,省费民财。

使仓廪实而知礼节。然后葆精爱神,蠲洁祭祀,粢盛丰备,人神皆和。”(《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之八)可以看出,他从神学伦理和思想出发,强调修炼的个人要做到节欲、清静和无为,这和君王的治国理念似乎一致的。在治国中运用可以取得和谐的国家治理的效果。他说“威罚外消,生道内足”(《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之十一),也就是说,人身外不会遭受伤害,身内道性完足,这样的人自然长生。道产生了万物之后,它没有消失,同时,它还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我们只要守此本体(道)即可不死。应变而不变,不变应万变,这就是清净无为,就是守道。所以得道即是长生。

“善人谓上士也。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觫质资神,超遥轻举,固守妙本,以为长久之宝也。不善人谓下士也。下士闻道而大笑之,及其迕道悖德,覆凶践祸,思欲返复元吉,复仰道之保庇也。”(《中华道藏》第十册)这段陈景元解释,善人主要是指上士。上士知晓大道,勤奋修为,修炼形体,颐养心神,超脱尘世羁绊,扶摇升仙。能守一而与道想合,则为长生久视之妙道。

2.2.2饮泉咀草,顺乎自然

“绵绵,不觉之貌,此结上养神觫形之义也。夫养神则深妙冥极,清净虚空,绵绵若存,感悟而起,无有绝时。觫形呼吸太和,导接血气,饮难终之泉,咀延年之草,使其支节宣畅而不勤劳,此方可与天地同根,众妙共门也。”(《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之一)陈景元指出,个人的炼养神形其形式是什么呢?就是在于“呼吸太和,导接血气,饮难终之泉,咀延年之草”。这充分说明他关注养生之道。要保形,就得养神。精、气、神,这三样中国道教传统修炼中的人体的“三宝”,个人的修炼是离不开的。修炼中,个人吸食先天的元气可以达到补气的效果,同时还能达到还虚、还神的效果,进而可以促进养形。因此,陈景元认为:“天地万物卓然独化,咸禀自然,而不求饶益其生,故能长生此垂诫也。”

3陈景元道教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

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道教养生作为我国传统的文化,其指向、涵义、价值和理念等都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当代社会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社会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使得人们的健康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找出古人道教养生与当代社会健康养生的契合之处。道教养生思想中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个体在养生活动中的真实地位,看重生命体的主动调养,挖掘其内在潜能,以“自然之道在”养“自然之身”;道教养生家追求自由生命,向往自由,淡泊名利,对当今人们日益浮躁、过于功利的意识可以起到渐渐消除的作用;在一直孜孜追求的道教的修炼者看来,个体的身心是必须要和谐统一的,但是由于外界的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以及自身的心性的不能安定、空虚下来,特别是心的“欲望”太过于强烈,于是乎,才导致了个人的身心失衡。我们要制止这种状态,就必须恢复个人身心的和谐和统一,做到虚无的发展,同时还须克制住自己的“心欲”,以一颗自然、空虚、平淡的心来面对世界,始终保持清心寡欲,不单纯被个体以及外界的欲望所诱惑、驱使;道教认为自然包括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外在自然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生态气候等;内在自然即人本体。基于此,道教养生家认为,只有人与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的共同和谐统一的基础下,人们的生命、健康才能长久发展。这對于抵御当今一些社会上的拜金主义、腐败思想、享乐至上等的西方腐朽思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现代价值
武陵山片区梅山村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现代价值
马克思创新思想的现代意蕴
浅析孔子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道教文化养生及其现代价值
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阿伦特政治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家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
全球化背景下中原华商文化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