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由”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

2017-12-28 07:58张卓
商情 2017年43期
关键词:自由价值观

张卓

【摘要】本文对比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由精神、美国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分析中关核心价值观的差异,并提出把对“自由”的理解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辩证地认识和吸取国内外优秀文化精髓。

【关键词】自由 价值观 中关差异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由精神

提到自由,许多人认为是从西方传入的舶来品。其实不然,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样具有关于自由的丰富资源。“孔子以‘人作为理论探讨的中心,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系统地论述关于人的价值、人的理想、人的完善、人的道德、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等关于‘人的学说。”但儒家更多地强调用“礼”规范个人的行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人到七十,能够“从心所欲”,即达到了自由的境界,但仍须“不逾矩”,即遵守道德准则和社会法则。由此可见,儒家所讲的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儒家发展到后期,以宋明理学为例,表达出对人的创造性天赋的推崇,如自任于道,自知自得等等。“追求思想及论辩的自由,也同样追求个体良知的自由运作与公众福祉的提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自由精神的无疑是道家。“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第25章)。人与道并立为宇宙中四种伟大的存在,这是老子对个人价值的大力弘扬。庄子借《逍遥游》表达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即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追求心灵与宇宙的合一,但他并不完全抛弃现实世界,而是提倡“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由此,道家以道作为终极追求,既重视现实的形体生命,以生为贵,又主张保持精神生命的自由,由此获得生命的圆满与超越。

道家与儒家代表中国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智慧文化,均蕴含了对人的价值、自由追求等命题的思考和观点的阐述。但囿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局限性,中国人世代口耳相传、潜移默化中形成的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通过文字记述而铸于钟鼎、竹帛、纸墨等载入史册的文献典籍,都在不同层面约束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制约着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发挥功能效应的各种深层理念。它们均未就“自由精神”本身形成系统的、科学的论述。

二、美国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念,自由、平等、博爱均由个人主义引申而来。在美国,“个人主义,最初是唱着对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民主的颂歌而出现的。它成了一种具有巨大意义形态的象征性口号,表达了包含在天赋权力学说、自由企业的信念和美国之梦中的不同时代的所有理想。它确实表达了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在美国广泛流行和有着深刻影响的社会理想。实际上,它至今仍然在美国意识形态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关于这一点,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作了最为透彻的概括,其个人主义概念表达了“对自我的强烈自信,或者对自己的势力和智慧的信赖”和“全体公民为追求他們自己的财富与个性而进行的斗争,以及他们对人鼻息的蔑视”。美国之所以缺乏社会主义的传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个人主义盛行的结果。

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个人主义认为个人价值至高无上,强调自我支配和自我控制,反对权威、宗教、国家、社会及其他任何干涉和阻挠个人发展的外在因素。同时,个人主义又是一种价值体系,一种人性理论,甚至成了对某种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行为的一种态度和倾向。代表美国文化模式基本特征的个人主义直接、真实地涵盖了美国思想。个人主义成了美国人的最高理想及社会理想和世界观。对美国人来说,个人主义等于其生命攸关的身份认同。美国的个人主义源自基督精神的理性原则及对个人自主的追求。在美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它成了美国思想的起点和归宿,构成美国文化的精髓。

然而,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维护的仅仅是美国的资产阶级的利益。至于自由,私有制的本质决定了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着剥削、压迫等现象,人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只是“资产阶级凭着生产资料所有权占有无产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自由”。

与此同时,东西文化存在深刻的差异,大多数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日本和韩国把“个人主义”理解为与“集体主义”相悖的价值观导向。认为“个人主义”是“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表现为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惟利是图、尔虞我诈等”;《现代汉语词典》诠释“个人主义”为“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一句话,中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是利己主义的同义词,是一个贬义词。

三、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它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自由精神的合理成分,同时适应当下中国发展的时代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开放的胸怀接受世界文化精髓,是对传统文化中自由精神的继承与超越。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价值内核,包括了个体层面的自由和人类整体层面的自由。

作为人无可争议的基本权利和属性,自由是指人在社会关系中的状态,即个人从外界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不受他人的奴役、支配,具有自觉、自愿、自主的意志与行为自由,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和爱好,发展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充分展示和发展自己的个性,这就是马克思所讲的“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

社会主义的一般本质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平等发展和全面发展。这一本质在当代中国的实现形式,就是每个人从人和物的依附关系或人的依赖中解放出来,确立独立人格。这就内在地要求改革与创新,只有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打破旧体制的束缚,才能把人从对各种人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规定,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的彻底解放。“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足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因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凝聚民心民力的重要精神力量和精神纽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最高层面。endprint

四、对中美自由价值观差异的理性化态度

自由是人类的天性,不分出身、种族、文化背景、信仰、贫富、性格、智力水平,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创造幸福、生命尊严的基础和源泉。自由是人类价值的共同追求,自由与人不可分离,自由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人离不开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人都想最大限度地求得自由、幸福和发展。从原始人直到现代人,不管与人斗还是与天地自然斗,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追求自由。从不断改善生存的自然环境,到社会制度的不断变革,都是出于对自由的渴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创造积累,都是追求自由的结果。渴望自由的强度越大,对人际关系的质量和对创造超越自身条件的要求就越高。人类便是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爆发能量和创造力,不断推动自身的发展进步。既然追求自由是生命活动的根本目的,那么人类获取自由的基本途径,是对规律的深刻了解与自觉应用,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真正和谐。正如毛泽东所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

由于人性的普遍性和各种具体的价值尺度,如真、善、美、利等等所具有的全人类的普适性,我们既不应该否认不同文化所具有的共性,也不應该以不同的意识形态来区分和对待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具有客观性,任何一种价值观的产生必然有其滋生和发展的土壤和合理性,任何价值观都有其积极因素和负面因素。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新趋势下,有些价值观念(如自由平等等)被普遍认同和接受。中西文化的融合、世界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融合、形成的过程中应发扬民族文化主体性,并充分吸收对方的优点,兼容并包、综合创造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文化。

历史发展是新陈代谢的不息过程,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一个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前进的过程。正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要受到生产力水准与交往程度的限制,人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孤立的行为,它必然与社会和群体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任务是促进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实现现代化。人们不应讳谈自由、民主、人权,而是要超越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和人权,努力以现有的条件和方式,通过实现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不能因为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而盲目超越现有条件。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内涵,将朝着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社会进步、更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方向不断丰富。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由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