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中西的大工程观风景园林教学

2017-12-29 08:33金云峰
广东园林 2017年4期
关键词:工程技术风景园林教学理念

金云峰

摘要:基于同济大学“融合中西”“设计创新”的风景园林专业传统特色教学理念,衍生出“大工程观”人才的培养理念提升。通过梳理“融合中西”“设计创新”“大工程观”教学理念的培养方法提升,将教学理念落实在4项教学内容的建构和完善中,详述了各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手段,以此来全方位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及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程技术;大工程观;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4-0036-04

收稿日期:2017-06-12

修回日期:2017-08-11

中国传统园林在全球独树一帜,是世界的文化瑰宝。但在全球化大潮下也面临着现代化洗礼,风景园林专业因此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学生对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园林一知半解,缺乏对东西方园林的准确理解和深入思考,易导致在设计中照搬照抄,缺乏创新能力,这将直接影响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师的整体素质,也会影响中国园林的现代化和特色化发展。因此,强调融合中西园林进行设计创新的风景园林教育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使中国的现代园林在全球化时代依然能够跻身世界前列。

“融合中西”“设计创新”的特色风景园林教学方法.是在秉承同济大学冯纪忠先生、陈从周先生优秀风景园林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基于夯实学生文化基础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双层视角,而设计出的体系化的特色教学理念及培养方法。通过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及国际化交流平台而形成“融合中西”教学理念,以及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及课外参访与社会实践而形成“设计创新”教学理念,建构风景园林工程技术教学方法及建立高水平高层次的校企共建平台而形成“大工程观”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多背景、广视野、强实力的“大工程观”人才,使得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创作出具有本土文化精神的现代风景园林新作品。

1基于原有教学理念的培养方法提升

“融合中西”“设计创新”“大工程观”是在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三大教学实际案例(分别以中外园林史、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实践、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课程为核心的三大教学体系)基础上提炼的经实践检验有效的教学理念,三者互为引领、互为辅助、互为提升。在“设计创新”特色教学环节渗入“融合中西”“大工程观”教学理念,针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实践课程》实例,提出“六观(历史观、区域观、社会观、经济观、文化观、生态观)四论(规划过程科学、分析评价合理、规划成果专业、规划实施绩效良好)”以及“一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引导、启发、培育)五化(人性化、人文化、生态化、社会化、工程化)”的适应性教学模式,并且主张个人专项与小组集成相结合,规划设计前后互动反馈相结合,规划设计理念与工程实践互动反馈相结合.形成动态反馈的节链式教学提升过程。

1.1“融合中西”:开放包容的理念提升

“融合中西”作为一项具有国际视野开放包容的教学理念,相应的培养方法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中外园林史课堂教学,二是建立国际化交流平台。

依托《中外园林史》等课程,立足国际形成特色教学模式,提出一套特色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三大环节:基础模仿、比较提升、实践创新。每个环节均有相应的课程配备,形成特定的教学模式。

依托国际化大平台进行中西方双向交流,通过三个层面把握本专业前沿动态。其一,与西方高校合作,在教学内容、方法、安排、形式等方面充分协调配合,促进中西方师生知识互补与交流共融,进而增强整体课程的双方效益。其二,国外相关领域学者参与教学、讲座,传授国外先进设计理论和思想。其三,组织美国、英国、韩国、澳洲、日本、中国台湾等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来学校开展学生营或参加设计竞赛活动,提供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的平台,促进风景园林教学质量。也提高同济风景园林专业的国内外知名度。

1.2“设计创新”:教学理念的实践转型

理论教学之“体”在于真知传承,之“用”在于实践落实。“设计创新”的根本在于创新能力的激发,创新方向的把控,创新深度的界定。对此有正确认知之后方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鲜活助力。“设计创新”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课程整合,二是特色教学。

课程整合而言,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实践》课程为主线,整合风景园林理论课程与工程实践课程,通过比较古今中外园林和不同设计项目案例来提高园林风格辨识及作图能力,增强规划设计功底。从分析到归纳、从专题到总结、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落实等多层次地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融合“资源与保护”“规划与设计”“工程与技术”三位一体的学科与专业教学发展体系,在教学上全面体现风景园林的学科性质,凸显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三位一体、平台共享的同济特色。

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以“综合运用,有效实践”实现“全面评估,角色转型”的教学理念和目标,按教学与目标相对应的理念。提出“真题真做”“现场调查”“专题研究”“校企联动”的毕业设计特色教学,有针对性地对毕业设计教学提出具体实践要求。通过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实践》课程的全面改革,实现风景园林人才知识、人格、素质和能力(KAQP)的全面培养目标。

1.3“大工程观”:现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基于当代风景园林工程实践的复杂化和综合化背景,建构风景园林工程技术教学体系。重点培养有广阔视野、多学科背景、创新能力等特质,能够驾驭规划设计领域的“大工程观”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建构风景园林工程技术教学体系,二是通过校企协作共建培养平台。

在教学实践中,时效性强的风景园林工程技术能使学生及时明晰掌握最新发展趋势和应用特点。“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二级学科是专业走向实践、落实于行业的重要实现途径。风景园林工程技术教学体系涵盖风景园林规划编制、政策与管理、法规与规范、信息技术与应用、建造工程技术、工程前沿实践等领域,并且尝试探索“工程”结合“生态”的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学科建设新思路。在教学中通过多层面的风景园林工程专业訓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专业价值观及专业精神,以成为具有责任心、是非观、专业素质的综合性人才。endprint

建立高水平、高层次的校企共建平台,采取“请进来一走出去”的双向策略,与项目合作方或用人单位进行联合课题,理论与实践的交流与互动。一方面“请进来”,主要体现在日常教学及毕业设计中的“教师评学”环节,邀请用人单位如中外设计公司、设计院等的专家进入课堂和研讨会,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讨论,评图和评审论文等,最终听取用人单位等多方意见,真实客观地评定学生综合成绩。此环节在毕业设计教学中占有绝对的比重。另一方面“走出去”,企业承担科研成果中试放大和产业化基地、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积极转化本系的科研创造性研究,并创造条件吸纳学生就业。学生到企业中去进行实践性参观与实习,在接触社会的同时能够锻炼专业能力、沟通能力等,从而促进校企双方建立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互动关系。

2教学内容的建构和完善

2.1《中外园林史》的现代改革化传承

《中外园林史》课程是风景园林教学体系中的基础理论教学,属于“融合中西”的教学特色环节。《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有其根本性目标:学历史为设计,学理论为实践。通过比较古今中外、理论与实际,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及创作能力,也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最终达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大工程观”培养,“转识为智”的跃迁转型。

现代改革化传承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增设实地教学课和主题讨论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改变传统编年史内容的教学方法,穿插专题授课,拓展学生知识面;与其他课程如文化类课程、历史保护类课程等互补,增强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现代改革化传承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一是选取上海特色传统园林如方塔园、醉白池等,学生通过现场考察后从空间形态、文化指向等方面进行分组讨论、制图,指导教师分组负责团队指导,最后由学生在课堂上汇报总结对其观点、评价,老师点评指正。二是创新传统空间,包括用传统的造园理念解释其他领域的空间美学,如诗词、书画等,并鼓励课外研习中国传统艺术,如水墨画、书法、昆曲、评弹等。三是从近代和现代园林中提取应该传承与发扬的历史信息,以及应该摈弃的陈旧观念与非人性化空间,从而辩证全面地认知园林史概念。

2.2“景观原型”创作方法的设计训练

“原型”即原初意象,集体潜意识之浓缩印象,可分为自然原型与历史原型,是基于多元化背景下提出的塑造地域景观特色的设计方法。“景观原型”创作方法,即抽象事物的简易线条,表达设计的深刻内涵,属于“设计创新”教学特色环节。

“景观原型”创作方法主要应用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资源保护等系列课程中。通过文本解读、经典考察和实践重构三个阶段,运用再现地域空间、转译地域符号等手法来还原历史实物或重构原始意向。如课堂中通过提取方塔园的宗教意识原型(包括其“七级浮屠”层数、红白相间的仿汉木构色彩、涵纳四季的四方朝向等),并以其为视觉中心进行收放、旷奥、曲直、人工与自然融合的园林造景,深入解释原型的创作及转译方法。

教学内容上,一是以培养“景观原型”创作方法为导向(主要运用在日常实践考察及“景观设计”课程中),将对地域、历史、文化的解读融入设计,在满足时代需求的前提下转译成景观空间。二是将“景观原型”方法作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主要运用在《中西园林比较》课堂教学中),通过还原历史实物、重构原始意向来转译地域符号、再现地域空间的固定模式,使学生更快更准地提取场地特有信息及价值。以上海浦东世纪公园作为教学案例,课堂教学中引入了法国、日本、德国、中国四种不同的设计方案,从不同的空间安排布局形式、元素运用等层面阐释不同地方的设计风格,并分析其对于本土而言的优势与劣势,教导学生如何从方案中提取出不同地方的设计原型。最后通过展示学生的课堂作业,综合评价其对地域“原型”的提取能力、认知解读及重构水平,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定位与调整下一步的“原型”教学方向及教学深度。

2.3主題化的创新思维培养

主题化的创新思维依托设计竞赛、课题研究等形式,通过某一特定场地及主题,培养学生整合性的场地空间处理能力,包括认知能力、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属于“设计创新”教学特色环节。

教学内容上,采用以主题或项目进行教学实践的形式,通过确立的主题或项目,配合教学内容模块,通过全过程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以规划设计课程为主要对象,涵盖从大二到大四的课程设计,形成从风景园林单元素、多元素组合到综合应用系列化、主题化的教学内容。以城市新城区的公园设计作业为例,在实际考察的基础上,要求设计既能体现地方文化园林的风格和特征,又能解决大量的人流压力并满足游憩需要。该训练启发学生在考虑风景园林实际营造基本情况的同时,兼顾园林美感,创作出符合当代大众审美品味的园林设计。二是注重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相关资料的整合,以及设计内容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在实际应用中提高综合性设计创新思维。

2.4社会需求导向的实践操作

现代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问题的解决需要设计人员打破学科的界限,能够拥有多学科综合知识背景,才能有效应对现代风景园林工程实践项目的技术需求。充分结合本专业特征,以实地实例实况的社会需求为主导进行开放式教学。属于“大工程观”教学特色的切实落实环节。

教学内容上,一是通过建立多个教学实践基地,如“风景园林认识教学基地”“古典园林实习实践基地”“公园规划设计教学基地~住区景观环境教学基地”“城市开放空间教学基地”“风景园林总体规划教学基地”等,形成多类型、多空间、全方位的与课程教学相对应、相互补的教学实践场所。二是通过对社会需求导向的实践教学成果如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课堂记录、学生作业、师生互动等的整理与汇编,实时总结经验教训,循环修正,形成一套成熟易学握的方法或模式,以书籍或论文的形式加以推广普及,亦是在更高层面回馈社会。

3结语

立足于国际大平台,引导学生从中西方园林的历史对比中多维度地理解中国园林与文化.并努力探索一套融合中西文化,进行传统创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便于尤其是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领会风景园林的教学特色,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能,从而培养出具备“大工程观”的全面应用型人才,这对于多元化时代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发展具有深远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程技术风景园林教学理念
油田开发后期的采油工程技术应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人性化理念的应用探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新时期下中国风景园林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数理逻辑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探析
水池结构设计中几个易忽视问题的探讨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