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和推进路径探究

2017-12-30 10:54杜金金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农民

杜金金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和推进路径探究

杜金金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为此我国提出了建设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由我国现存的城镇化问题、旨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诉求决定的。从四化联动、制度保障、产业依托、管理水平、核心理念五方面着手,可以有效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以人为本;生态文明

新时期,我国建设的城镇化是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在协调互动中实现良性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其对于加快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的含义和现实诉求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是顺应时代和人民呼声的产物,其不仅有助于当下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期目标的实现,而且更有助于带领人们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目标。

(一)新型城镇化的含义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秉持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以人的发展为着眼点,以绿色生态为手段,打造一个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协调、相同步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1]的方式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等功能,实现大中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旨在带领人们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诉求

首先,我国现存的城镇化问题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应然诉求。我国城镇化已进入一个重要的快速发展期,农村和城市建设也已取得一定成就,但整体水平不高,且两者间仍有较大的发展差距。就城市而言,城镇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不强及粗放的城市管理方式,就农村而言,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备,农业发展技术落后,缺乏多元化的产业,农民素质偏低,种植或养殖技能欠缺,且农民在市民化的过程中易受多方面的阻碍,自身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因而我国急需出台科学、有效的政策或措施,以保障农民自身利益得到最大化的实现,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其次,推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现实选择。缩小城乡差距,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旨在推动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加速我国现代化的进程。通过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断扩大城市的规模,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市民化,使农民在劳动、就业、医疗保健、子女教育等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与城市市民享受同等待遇,共享社会发展带来的文明成果,从而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和提升。此外,城镇化带来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能够使更多的人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缩短民众与政府间的距离,加强政府与民众的交流,不断地增强政府为民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不断地为人民提供更完善、更高质量的社会保障,推进政治文明的建设。建设新型城镇化,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和谐发展,是“五位一体”发展布局的需要,也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再次,构建美丽中国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要求。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载体,因此,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三者间的目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建设美丽农村,就要着眼于农业、农村、农民,旨在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使农村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在协调、稳定的发展。“党明确指出只有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然而,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2]因此,我们应通过发展农业和稳定农村,以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真正地实现城乡协调、同步发展,这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新型城镇化是一条既有别于其它国家所建设的城市化道路,又有别于我国以往所走过的传统城镇化的道路,它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建设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化道路。其具有如下特点:

(一)以人为核心的本质

新型城镇化强调和注重以人为核心的本质,其在坚持现实政策导向的基础上,强调以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使农民在城镇化和市民化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民利益为最终目标,并带领人民追求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因此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人的城镇化”,它以服务人民为宗旨,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准则,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而达到由“乡”转变为“城”的科学跨越发展。

(二)以绿色为核心的理念

新型城镇化是立足于我国人多地少、资源有限、环境持续恶化的基本国情基础上的选择,我们要改变过去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走低污染、低消耗、高产出的集约型的发展模式,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把生态文明和绿色的发展理念贯穿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整合率,倡导以绿色、低碳、集约为理念的发展方式,要始终把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统一、协调起来,通过制度、组织、技术等因素的创新,努力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城镇、绿色城镇、环保城镇。

(三)以传承文化为己任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要在保护生态环境、历史遗产、地域风貌的基础上建设城镇,“构建规划人本化、产业集群化、设施现代化、城市生态化、环境宜居化、生活富裕化的城乡一体化格局。”[3]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并未摒弃传统文化,而是在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精华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特别是对我国一些具有历史特点、地域特色的地方村落、名胜古迹和传统民居等优秀遗产,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乌镇等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居要格外的保护。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应以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为基础,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导向,依托地方文化底蕴,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四)以协调为核心的发展过程

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城镇与农村,大、中、小城市与城镇,城镇化与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东、中、西部地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之间发展的协调性和整合性,其不仅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地缩小城乡差距、产业差距、区域差距等,才能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协调和统一。因而,我国应逐渐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新机制,为农民工市民化创造有利条件,以实现更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

三、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实现需要发挥社会合力。因此,我们将从四化联动、制度保障、产业依托、管理水平、核心理念这五个方面入手,旨在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一)四化联动:以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带动新型城镇化

十八大以后,党提出了新“四化”,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旨在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相互协调,以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首先,我们应鼓励工业化回馈农业化,使因工业化而产生的大量的就业岗位和资金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其次,以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带动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发展,如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农业现代化创造前提条件,定期进行种植技术的宣传或相关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提高农村机械化或拓广农业技术的覆盖面,提高农业的生产率等。

(二)制度保障:建立、完善城镇化的体制保障和制度创新

以户口为基础划分的市民和农民,使城乡二元结构愈演愈烈,要想打破这种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体制、机制保障,以促进城乡人口的一体化管理。第一,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不断减弱城乡间、区域间人口流动的障碍,加快农民市民化的步伐。第二,“创新设市体制”[4],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应适当地降低设市标准,减少中间环节,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使国家的优惠政策可以惠及更多的中西部地区,同时,根据现有条件的允许,帮助并推动中小型城市的所在地发展为区域中心城市,以扩大其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山区新型城镇化进程。第三,“健全并不断地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上学等,使农民可以在身份上真正得到市民的认可,不断地消除歧视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可以享受和市民同等程度的基本政治、经济权利等。”[4]第四,革新土地制度,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合理配置土地的有效资源,如赋予农民更多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允许农民对土地的市场化交易;发展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和承包,加快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第五,在住房制度方面,政府应把大量的闲置商品房改造成经济适用房或廉价的出租房,以解决大量进城务工农民因无需或无力购房而产生的临时住房问题。第六,“打破各级城镇行政等级化的治理结构”[5]。应尽快打破行政划等级的区域治理,使更多地区可以在资源分配上得到同等待遇,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中小城镇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缓解大城市的承载压力,以促使城镇化得到均衡发展。

(三)产业依托:实现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步推进和良性互动

产业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新型城镇化又可以反过来促进产业化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覆盖面广且人口众多,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离不开产业的带动作用。我国农村分布相对分散,发展产业有利于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易形成城镇,“同时,产业发展催生对等服务产业的需求,并促使产业升级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4]另外,对于地处中西部地区的农民要想发展农业,真正致富,更需发挥地区资源优势,通过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提供优势产业支撑,使农民在享受便利和服务的同时,又能拥有“绿水青山”的新鲜空气和优质环境。如发展具有乡土气息的田园式的农家乐或返璞归真式的原生态乡村旅游业;发展具有农村特色的地方产业,不仅可以带动工业生产要素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城镇生产要素和农村生产要素的双向转移,而且有利于人口要素的集聚,带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培育一批有基础、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能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并促进城镇的产业化升级,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动力和财力支持。”[4]

(四)管理水平: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加强并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促进新型城镇化的科学而有序的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快速阶段,要求我们应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规划,促进其健康发展。第一,我们应对城镇化发展有一个整体规划,对城镇、乡村,大、中、小城市,东、中、西城市有一个合理安排,以提高建设城镇的生产效率,加快社会的运转。第二,发挥大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以调整和优化整体的区域空间结构。第三,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制定合理的评价城镇发展的指标体系,以提高城镇发展的规划和管理水平。总而言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应以客观规律为出发点,进行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才能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五)核心理念:打造绿色、环保的生态文明新城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之路,是当前我国建设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的以绿扮城的发展理念。我们要变传统城镇化中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为新型城镇化中的集约型的发展模式,应不断创新科技,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以使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得到合理而又快速的发展。为促进城镇化的绿色发展,我们可采取一些综合措施来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监控和管理城市的污染源,争取从源头治理环境污染流;合理并有效地配置城市与农村的土地资源,使其土地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加大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发展,推进服务行业在各区域间的合理分布,以实现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提高城镇的空间绿化面积,以改善城镇的生态环境。

总之,建设新型城镇化需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原则,以实现人们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因而,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为此,我们需从四化联动、制度保障、产业依托、管理水平、核心理念这五个方面着手,以有效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程。

[1] 张润泽,禹辉映.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及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14(3):71-72,77.

[2] 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1):1-6.

[3] 金兰,张秀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J].经济纵横,2015(12):14-17.

[4] 袁坤.中西部山区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6(3):169-173.

[5] 杨静.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探析[J].学术交流,2014(7):111-116.

[责任编辑、校对:王国成]

ExplorationintoCharacteristicsandPathsofNew-typeUrbanization

DUJin-jin

(College of Marxism,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0, China)

Solving the "three-agriculture" problem and realiz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re the important step towards the construc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To solve the existing urbanization problems and construct a well-off society and beautiful China before 2020 requires our country to realize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the process can be accelerated through four modernizations, system guarantee, industrial reliance, management level, and core concept.

new-type urbanizati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people-orient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2017-03-03

杜金金(1993-),女,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F299.21

:A

:1008-9233(2017)04-0025-04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农民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文化边城镇远
简述我国城镇老年群体轻体育运动的常态化开展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
城镇化重量更要重质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