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让孩子自己去求解

2017-12-31 10:19覃天宣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圆柱体木块姨妈

覃天宣

前段时间在杂志上看了一个印度尼西亚童话,感触颇深。说的是有个叫奇诺的孩子,他的家里很穷,妈妈让他到森林里去拾柴。在拾柴的过程中,奇诺得到了两件宝贝:魔碗、魔鞭。这两件宝贝先后被他贪心的姨妈骗走了。奇诺两次空手而归,妈妈并未责备他,但也不给他出主意,而是让奇诺自己回到森林去解决遇到的问题。第三次,奇诺在森林中又得到了一件宝贝——魔绳。他的姨妈故伎重演,想再次骗走魔绳时,奇诺不仅不听信姨妈的谎言,反而设计用魔绳把姨妈紧紧捆住,并借机要回了属于自己的能使他母子俩过上好日子的魔绳和魔鞭。

孩子的事,交给孩子去处理。在这个童话中,母亲做得非常好!让孩子在自己处理问题的同时,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觉得在教学上我们也应该学学这位母亲的做法。有些老师每当在教学上发现学生不能解答某个问题时,往往直接告诉学生解题方法,甚至还没给学生尝试解答,就告诉方法,而剥夺了孩子们思考的空间。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包揽,却抑制了孩子们的思维发展。我们要学那位母亲,不要包揽得太多,而应放飞孩子独立思考的翅膀和培养他们处事的胆量。当孩子们在做某道题不能很快解答时,做老师的不要急着告诉他们答案,而应让他们继续思考。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的独立思考、互相讨论、释疑解难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和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应重视这种发现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识。比如我的学生在做这一道思考题:把一块长15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的木块平均分成两块后,木块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看图并想了好久都找不到答案,直嚷太难了不会做。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解题方法,只要求他们用两本书拼一拼,拆一拆,自己去寻求结果。学生做了,并很快找到了答案,原来只是在原木块的表面积上增加了两个横截面的面积,即15×10×2+15×5×2+10×5×4=650(平方厘米)。而且他们还找到这样的规律:每同样的方法分割一次,木块的表面积就增加两个横截面的面积。如果当时我演示给他们看,并告诉结果,那学生就没有思考的余地了。让学生在拆拼中去分析问题,探求结论不是更好吗?

我们知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而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而在于学生能主动去探究、理解、掌握和运用新知识。因此,我们不只是在习题中让孩子们自己去求解,在新内容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让孩子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找出这些数的一些倍数,然后分组讨论这些倍数都有哪些特征。这样学生通過自己的求解,就能加深对能被2、5、3整除的数的概念的认识,而不用去死记硬背。象在教学“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时,我们也应要求学生在拆拼转换图形中去探求计算方法。学生通过把一个圆柱体拆开,再把它拼成一个长方体,发现圆柱体的底面积刚好等于长方体的底面积,而圆柱体的高刚好等于长方体的高。经过小组讨论,比较,可以把前面学习的长方体体积公式代替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归纳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样由学生自己去操作,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会学得明白,记得牢。而且学生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并能培养他们的互助精神。

在这里,我再一次呼吁:难题,让孩子自己去求解!如果我们管得太多,包揽得太多,学生就越依赖,加在他们身上的绳索就越多,思维就越迟钝。等到我们认为他们已学到了方法,可以让他们去单飞时,也许孩子们早已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猜你喜欢
圆柱体木块姨妈
人工“向日葵”材料问世
大峡谷历险记
牡丹女王的姨妈
坡角多大,圆柱体在水平面滚得最远
小不点儿
找出圆柱体
圆柱体上的最短路径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