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技巧之人物描写与句式转换相结合

2017-12-31 10:19刘艳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肯定句否定句人物描写

刘艳

一、语言描写与直接引述变间接转述相结合

人物描写中常见语言描写,可以与句式转换中的直接引述句变间接轉述句相结合起来讲解,比如,《用心灵去倾听》这篇文章中的“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

这句话从人物描写角度来讲属于语言方面的描写,体现了苏珊作为通讯员与“我”(汤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体现了苏珊语言的幽默,与汤米心有灵犀一点通,不用报上名字就已然知道对方是谁。

如果从句式转换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练习直接引述变间接转述的句式转换,比如,“她沉默了一会儿,说,她希望我的手指已经好了”,从而巩固直接引述变间接转述的方法(第一人称“我”要改成第三人称“他”或“她”)。

二、动作描写与扩句、缩句相结合

关于动作描写的句子,可以让学生模仿人物动作特点,体会人物动作所传达的感情,同时可以让学生练习扩句与缩句的练习。比如,在《老人与海鸥》这一课中,关于老人的动作描写有“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

这句话是老人准备喂海鸥的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老人对海鸥的细心照顾,动作娴熟,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体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除此以外,可以让学生快速回忆缩句的方法(不改变原句的意思,句子要完整,去掉修饰的部分等),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变成“老人呼唤”。然后让学生扩句,“老人是向谁呼唤?”“老人是怎么呼唤的?”“老人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撮起嘴向鸥群呼唤?”层层递进,让学生明白“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都属于修饰的部分,从而明白缩句的真谛。

三、心理描写与肯定句变反问句相结合

在揣摩人物心理特点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练习肯定句与反问句互变,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金色的脚印》一文中“不如早点给小狐狸解开链子,这个样子真可怜。”

这句话是关于正太郎的心理描写,当他看到小狐狸被佣人捉回家时的那种冷清清、孤零零的状态,正太郎心中充满了同情和怜悯。

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情感,可以先回忆陈述句变反问句的方法(加上疑问词“怎么”“难道”,没有“不”要加上,加上语气词“啊”“吗”,句号改成问号等),再通过小组合作将这部分内容变成反问句来增强语势,获得同感,如“不如早点给小狐狸解开链子,难道这个样子不可怜吗?”

四、神态描写与肯定句变否定句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神态描写所传达出的情感,可以运用肯定句变否定句的句式变换来加深理解。如《一面》中“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摸——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摸似的”。

这句话是作者阿累当时想买书而又苦于没钱购买,在这种处境下鲁迅先生的出现化解了作者当时的尴尬,让作者如沐春风,体会到像父爱般的慈祥和严肃,表现了鲁迅先生作为伟大革命家的一种关心进步青年的情怀。由于孩子们远离革命战争年代,很难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因此,通过句式转换能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

如这句话可以变成否定句“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没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摸——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摸似的”,双重否定句“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不得不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到了父亲的抚摸——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摸似的”,还可以变换成“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难道不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到了父亲的抚摸——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摸似的吗?”层层推进,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及伟人鲁迅的崇高品德了。

综上所言,关于人物描写的教学与句式转换相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学得轻松,老师们教得也轻松。

猜你喜欢
肯定句否定句人物描写
怎样构思人物描写类文章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人物描写
can have done用法小结
论长篇小说《足迹》中的人物形象的肖像描写
学写双重否定句
浅谈语文课本中不同的人物描写
虚拟语气“本……”的表达方式和高考
重点词语辨析与演练
must,have to和have got to
Units 1—2句型转换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