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

2018-01-01 04:32彭佩兰畅建伟
关键词:民众民族传统

彭佩兰, 畅建伟

(1.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 102617;2.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

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逐渐淡化

繁荣民族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不同文化的逐渐融合,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了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中,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处、春节舞狮子等民族传统庆祝活动越来越少,很多西方的节日却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存在逐渐被取而代之的危险,民族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广泛群众基础也越来越不稳固,民族体育文化的认同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很多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和竞技项目的传承者寥寥无几,无法实现有效传承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民族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出现了危机[1]。要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继续发展和稳定传承下去,首要的举措就是增强广大民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意识,强化民众的民族体育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人们维系社会群体或团体的重要方式,也是维系社会安定团结的主要因素[2]。具体来说,就是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产生的亲近感和归属感,是对该文化的社会地位、价值理念等的一种认同态度。体育文化认同属于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通过传统体育活动对民族文化共同性的一种感知和归属。

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到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逐渐淡化,当提及体育文化时,反映在人们脑海里的很少有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许多民族体育文化活动逐渐被人们遗忘。相反,有少部分民众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不愿意接受任何其他类型的民族体育文化,在自我封闭中不断膨胀,不求发展。可以说,全球化和现代化促进了不同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也给民族体育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造成了民族体育文化的认同危机。与此同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工具化色彩日益明显。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民族体育文化的态度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以前那种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情感归属感几乎消失殆尽,而利用民族体育文化活动来谋取利益的现象比比皆是,工具化色彩越来越明显。广大民众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同意识也逐渐减弱。

2 产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淡化的原因

我国民众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意识正在逐渐淡化,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人文地理环境遭到破坏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去城市打工,逐渐适应了城市的文化生活环境。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导致传统体育活动的参与主体人群大量缺失,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主体人员缺乏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组织起来。除了人文环境的改变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之外,地理环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色直接取决于当地的地理特征。但是,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渗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由于原生态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很多对自然地理环境有较大依赖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得面目全非,人们根本无法认知,更不用说对该项文化存在归属感和认同感。

2.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存在发展和传承的局限性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自古以来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地域有较大的要求,也对参与人群有一定的限制,不少民族体育文化项目仅限于在本族群的内部传承。这种封闭性限制了不同民族体育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不利于更好的发展、传承和提升,文化认同感也随之淡化。在全球范围内,很多发展和传承比较优秀的文化活动,均是通过和其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来促进其体育文化的自身发展。这种文化交融有利于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不断提升,从而获得了更为广泛的认同。我们以奥运会、世界杯等西方体育文化为例,这些赛事之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家的接受和认同,并渗透到人们生活之中,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影响,甚至成为一些民众心目中的主流体育文化,除了这些体育赛事本身所承载的丰富体育文化内涵以及符合大众精神需求之外,凭借现代化、全球化的高效传播手段在国际上进行广泛传播也是使其深入人心的一个重要途径[3]。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民众逐渐接受西方体育文化活动,我国的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内容、表现形式以及文化内涵对于人们来说逐渐变得模糊,甚至被遗忘[4]。因此,从民族体育文化的自身发展和传承过程寻找原因,并深刻剖析存在的局限性和自我封闭性,是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和认同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与关注的问题。

2.3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自身特色以及地域性发展差异对于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产生的影响

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自身特色对体育活动的传承发展和认同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一些喜闻乐见且容易实施的传统体育活动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如太极拳、抖空竹、甩长鞭、踢毽子、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接受度和认同度很高,有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走出了国门并活跃在世界舞台上,如太极拳、武术等。但是,一些体育活动由于实施和传承难度较高,以及一些其他因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难觅踪迹,例如,中国式摔跤,这项曾经代表民众对抗技艺智慧的传统体育活动,已经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地域性差异也是影响传统体育活动的传播广度和认同程度的因素之一。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摔跤、东北秧歌等传统体育活动仍然活跃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深受当地人们喜爱和欢迎。又如,贵州、云南等地的龙舟竞渡活动保持得较好,并成为当地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延续了下来,但是在很多其他地方,赛龙舟仅作为民间节庆文化的一项活动,不出现于传统体育项目之中。甚至有一些地方,即使在端午节庆活动中也基本看不到人们举行赛龙舟的活动。此外,还有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朝鲜族的跳板、回族的重刀武术等,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风靡一时的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项目也后继无人,濒临灭绝。不可否认,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传承差异性有历史的原因,但是地域差异性和发展不均衡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当然和地域经济文化状况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2.4 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豪感逐渐缺失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体育文化带来的冲击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在过去,人们经常会通过社会生活的各种实践创造或开展具有传统特色的体育活动或游戏,进行自娱自乐,既放松了心情,增进了民众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该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的价值判断标准和物质追求欲望,日益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影响,随之而来的是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淡漠,甚至无视[5]。由于西方体育文化的渗透以及商业经济的影响,一些人陷入思维误区,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和西方体育文化相比是愚昧落后且无趣的,不具有文化内涵和价值,认同意识逐渐淡化。例如,清明节踏青、重阳节登高、端午节赛龙舟等多种节庆文化活动越来越不受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年轻人,几乎对这些活动毫无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民族自豪感的缺失,也显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危机。因此,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和重新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3 强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

随着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归属感日益淡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危机越来越明显,该如何强化民族体育文化认同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效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一环。

3.1 唤醒民众文化自觉,提升主体认同意识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首次将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来,对于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视可见一斑[6]。传统文化复兴的系列活动逐渐落在实处,不再是停留在口头上。目前,广大民众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意识淡薄,唤醒民众对本族文化的自觉意识便成为了现阶段复兴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在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首先,需要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及时有效的普查工作,根据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征设计适合该项目的发展和传承模式,并出台有力的保障措施,加大传承执行力度。此外,还可以通过适当可行的传播方式,让广大民众深入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及社会价值,增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归属感,使民众在内心产生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认同感。

3.2 淡化民族体育文化的工具色彩,改善自然人文环境,展现民族体育文化内涵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体育文化的工具效能也不断增强,各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被利用起来谋取利益。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某些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失去了本身所持有的特色,导致人民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对其所依附的情感也随之荡然无存,民众对这些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意识自然淡化了很多。我们需要在保持体育文化活动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结合一些新的理念,充分展现其文化内涵,逐渐淡化工具色彩的部分。在基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当地的经济,扩大就业机会,使相当一部分青壮年能够在当地就业,不用远离家乡去城市打工也可以安居乐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解决参与主体不足的问题,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此外,我们可以结合民众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这个特点,对民族体育文化加以改造创新,提高民众的参与热情,使一些具有趣味性且适合民众日常锻炼的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并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人们充分感受这些民族体育活动的深刻文化内涵。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扩大民族体育文化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民众。

3.3 多方位探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途径

由于民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正在逐渐减弱,在强化民族体育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扬民族体育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努力提升人们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意识。切实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将体育传承落到实处。通过实地调查等实证研究手段,整理记录民族传统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体育设备配置、传承队伍以及该项目形式的文化渊源等。不断挖掘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使民众在欣赏和体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丰富自身的内心和体育文化素养。在节日期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并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此外,把民族体育文化引入学校教育也是扩大其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样能够让学生从小开始了解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还可以利用各种文化场所开展相关知识讲座和体育文化鉴赏活动,有效普及和推广传统体育文化,让人们正确认识民族体育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7]。总之,创建全方位的传播系统,让民族传统体育更多地进入广大民众的生活,不仅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沟通[8]。

3.4 与西方体育文化相融合,从开放中获得现代认同。

尽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现代西方体育文化在文化起源、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共同的地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的宗旨是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这个层面来看,两种体育文化存在着“和”的基础和前提[9]。如果我们认为对国际强势体育不断地进行抗争就是保护我国民族体育文化,那就大错特错了。只有处理好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树立适合现代化的民族体育文化的自觉意识,强化认同感。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同质化,我们只有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从而达到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才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正确把握[10]。只有在不违背世界的发展潮流和承认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保持并挖掘本民族的特色,不断发展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异质文化求同存异,共同和谐发展,相互学习和借鉴,正确定位发展方向,才能实现传统体育文化的优良传承和发展。

4 结 语

全球化给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任何民族文化的全球化都要实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有机互动,而不能只是单向的渗透和传播。对于强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同样需要我们运用全球化的眼光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找出造成文化认同危机的内外因素,去除糟粕,保留自身文化特色,同时充分接纳和吸收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将其融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之中,并提炼出具有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认同模式,从现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出发实现民族体育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猜你喜欢
民众民族传统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我们的民族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3期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其它文章
论体育哲学的对象与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