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黑”的语义、用法及其认知解释

2018-01-01 07:44黄红霞
安康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图式隐喻

芜 崧,黄红霞

(长江大学 语言研究所,湖北 荆州 434023)

一、“灯下黑”的语义

提起灯,人们再熟悉不过了,过去有豆(菜)油灯、煤油灯、马灯、蜡烛灯,如今有白炽灯、日光灯、节能灯等。由“灯”构成的惯用语有“开红灯、开绿灯、走马灯、省油灯”,如今又流行起了一条“灯下黑”:灯点燃照明时由于灯座、灯架的遮挡,在灯下形成黑暗的区域。这一新流行的惯用语主要有以下四个义项:

其一,由于“灯下黑”有三个特点:A、离光源(参照物)近;B、区域狭小;C、容易被人忽视,所以人们常常用“灯下黑”来比喻发生在身边或附近的、容易被忽视的、小范围的事物或事件(多指坏人坏事)。例如:

(1)在部队管理中,由于疏于对“身边人”(A)的约束,经常使这个自认为最“放心”的群体成为问题多发区(B),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灯下黑”现象。……对他们思想上麻痹大意(C),监管上投入精力较少,以至于成为管理上的“死角”(B)。(《政工导刊》 2015-08)

当然,在具体语境中,三个特点各有凸显,一般会用“近”“周边”“少”“小”“忽视”等词语加以提示或强调:

侧重A:指发生在某参照物身边或附近的事情,多指不良现象。例如:

(2)执业医师考试违规违纪处理不应灯下黑——照远不照近,只盯着考生、考场、考点工作人员、管理人员,而不盯住源头部门。(《中国社区医师》2012-14)

(3)由于大城市(或中心城区)对资本、劳动力及技术等资源具有强烈的集聚效应,使周边弱势地区丧失了应有的发展机遇,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衰退,从而形成了一个类似“灯下黑”的发展弱势地区,其形成机制与大城市的“阴影区”相似。(《规划师》 2014-06)

侧重B:指小面积、小范围出现的问题或弊端,或者小人物出大错。例如:

(4)全村……地少人多,危机顿生。……集体经济由此陷入了城郊结合部“灯下黑”的困境。如何变“灯下黑”为“灯下明”?(BBC语料库,《人民日报》 1996)

(5)尽管又是一个“灯下黑”,但全厂亮,贡献大。(BCC语料库)

(6) “灯下黑”:小官巨贪 (《西安晚报》2015-01-28)

侧重C:指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出问题。例如:

(7)在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往往容易出现被忽略的错误,这就是所谓的“灯下黑”。(《江西教育》2015-02)

(8)新闻学研究的“灯下黑”:在新闻传播研究中关于传播内容、渠道、受众以及效果与反馈的研究都十分丰富,唯独对传播者的研究比较贫乏。(《青年记者》 2009-24)

其二,许多用例体现了说话人这样的“主观预设”(presupposition):灯具是给外物提供照明的,那么,灯具自身理应是明亮的。换言之,灯光不能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可是却出现了反常的灯下黑(违反预设)。于是,说话人赋予了“灯下黑”这样的含义——组织机构或人的行为违背了自身的正常职能、职责或属性。此义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例如:

(9)他说我是“灯下黑”,像煤油灯一样照亮了别人,自己却漆黑一片。(BCC语料库)

(10)一般而言,教师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和经验,在教育子女方面应该具有天然的优势,但现实生活中却总会出现一些教师子女教育“灯下黑”现象。(《教师教育论坛》2016-04)

如果说上述两例中的“灯下黑”现象还不是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还可以容忍的话,那些执法执纪单位、专门行驶监督权的公权机关自身“灯下黑”,就是危害性极大的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不能容忍的。2016年央视热播的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中篇《严防“灯下黑”》中就曝光了中央和地方纪检干部的腐败问题,对党政军的各级领导干部乃至全体党员都有警示和教育意义。这方面的用例媒体上最多。例如:

(11) 派出所“灯下黑”,治安漏洞需“补丁”(长江网2015-07-30)

(12)药品安全,医院不能成为“灯下黑”(《新华日报》2011-01-08)

其三,由于灯下的阴影离光源近,又容易被人忽视,于是,“灯下黑”又引申出一条俗语义——越是危险的地方反而越安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大将军年羹尧奉命到青海平叛,找不着叛军的踪迹。一位谋士用“灯下黑”作比,说敌人就躲藏在不远处的一座皇封寺庙里。年命大军出击,将叛军一网打尽。现实中,执法机关抓捕罪犯时,罪犯反倒躲在执法机关的附近而不被发觉,就是钻了“灯下黑”的空子。例如:

(13)灯下黑啊!最危险的地方往往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妖孽兵王》第108章,2015-07-01)

(14)一直是“灯下黑”,追捕最紧张的时候,李国庭还化了妆在检察院门前走了一圈儿,没事儿。(BCC语料库)

其四,灯具给外物照明但自身周边还有黑暗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因此,“灯下黑”又被人比喻为怪异之事。有一本名为《灯下黑》 (又名《中国异闻录》)的书,讲述的就是华夏文明古老的一些异闻怪事:大佛流泪、壁画谜图、蛇图腾、背尸工、古曼童、夜店羊人等。还有一本书《爱情灯下黑》,网上书店介绍说:“假如你不了解男人,对男性的种种‘怪异’举动不解,请立刻翻阅”。又如:

(15)在还没合理解决居民居住的情况下,就粗暴野蛮的动迁,以致造成“豪华楼房拔地而起,拆迁户无家可归”的怪异后果,这就是“灯下黑”现象。(《中国青年报》 2003-10-02)

此外,从附加色彩看,作为惯用语,“灯下黑”具有口语色彩,多含贬义。这一点可以从它常受“防止”类动词的支配、受“不能”“不(搞)”类否定副词的修饰得到证明。“灯下黑”中的“黑”本指灯具遮挡光亮造成的黑暗或阴影,之所以产生贬义,源于“黑”之比喻义的感染(contagion)。“黑”的本义是指与“白”相对的一种颜色。它是个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火)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二者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说文·黑部》:“黑,火所熏之色也。”引申义为夜晚,如:起早摸黑。可指暗,昏暗,光不足,如:黑暗、黑夜,“灯下黑”之“黑”正是此义。这些都是名词性语义。“黑”的比喻义是形容词性的:指秘密的、不公开的、反动的,如:打黑枪、黑市、黑社会、黑帮。指坏的,狠毒的,如:腹黑、黑心肠。还有两个动词性的语义——人利用网络知识对别人或网站进行攻击,如:那个网站被人黑了;昧着良心占有(钱财),如《恒峰娱乐黑了我5万块》(华股财经2017-10-17)。

二、“灯下黑”的语法和修辞功能

(一)“灯下黑”的语法功能

作为静态的短语,表达本义的“灯下黑”(灯下的黑暗)是名词性的偏正(定中)结构(“灯下”为方位结构);表达比喻义的“灯下黑”是个谓词性的主谓结构,它具有多种语法功能:

1.它常常充当谓语陈述动词性的主语,组成主谓短语后再组造句子,充当定语,如例(10)中的“教师子女教育灯下黑”;也可以陈述名词性主语,如例(4)中的“城乡结合部”和例(11)中的“派出所”。

还可充当谓语中心,受“不应”[(2)]、“切莫”“不能”等否定性副词、能愿动词的修饰。例如:

(16)民主管理工会不能“灯下黑”(《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0-02-21)

2.充当宾语或宾语中心,受“形成、成为、出现、避免、防止、严防、谨防、严查、查处、严禁、杜绝、治理、解决、破除、扫除、切忌、摆脱、遭遇、(不) 留、(不)搞、(不) 容、告别”等及物动词的支配。

3.充当定语,限制“现象”“问题”“难题”“区域”“地区”“困境”“道理”等名词。

4.充当主语或兼语。例如:

(17)有钱能使鬼推磨,“灯下黑何时了”(《人民日报》 2014-12-04)

(18) 让“灯下黑”亮起来 (《人民武警报》2011-05-04)

此外,还可与介词“于”构成介宾结构再作补语。例如:

(19)媒体不能安心于“灯下黑”(《青年记者》2013-01-10)

综上可见,“灯下黑”是个十分活跃的谓词性短语,具有“述谓性”。值得注意的是,它又可作为名词性短语来使用,具有指称性,其理由是:受数量词“一个”的修饰,如例(5);还可受判断动词“是”的支配,如例(9) (14),而“是”常常连接两个名词(我是大学教师);还可前加结构助词“的”,如例(7) (8) (24) (25),而“的”有体词化的作用[1]。

(二)“灯下黑”的修辞功能

由于灯一旦点燃,其照亮的远处的大片区域与灯下黑暗的小片区域自然形成了明暗、大小和远近的对照,据此,“灯下黑”常常在语言中构成对比的手法:例 (2) 是远近的对比,例 (3) (4) (5)(25)是大小、明暗的对比。

“灯下黑”还可用于比拟。例如:

(20)告别“灯下黑”(《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9-02)

(21)德阳:执纪督察队剑指“灯下黑”(《中国纪检监察报》2014-06)

“灯下黑”还与其他三音节词配伍构成对偶句,体现对称美。例如:

(22)扎紧“篱笆墙”,严防“灯下黑”(《长白山日报》2016-04-01)

(23)克服“两张皮”,解决“灯下黑”(《光明日报》 2013-05-23)

物以类聚,语言表达也是如此。首先,“灯下黑”作为比喻,常与其他比喻配伍,这也是一种感染或影响,形成一种“修辞连锁效应”,如例(11)中的“漏洞”“补丁”,例(22) (23)中的“篱笆墙”“两张皮”。又如(加粗字体):

(24)消除公权运行的灯下黑盲区(《广州日报》2014-01-20)

(25)首都文艺舞台就好比一盏金光闪闪的巨灯,我们决不能让房山(区)成为北京文化的“灯下黑”。(《中国文化报》 2006-07-25)

(26)千万不能被任何故意伪装、无意伪装和精心化妆者迷住眼睛,使其成为“灯下黑”和“漏网鱼”。 (《文汇报》 2002-3-20)

(27)资本主义的歪风邪气,同样没有得到应有的打击。……这是“灯下黑”,“门前屎”。(《福建日报》 1970-07-29)

其次,“灯下黑”常与“死角”[(1)]、“阴影区”[(3)]、“漏洞”[(11)]、“盲区”[(24)]和“漏网鱼”[(26)]、“门前屎”[(27)]等同义词配伍,形成语义上的互补互注。

从听觉来观察,“灯下黑”是三音节(2+1)的“超韵律词”[2],有其优缺点。张斌先生指出:“三音节的语言单位的特点是活泼、轻快,但是单独使用容易使人产生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因此,三字格“既要保留平稳的优点,又要避免板滞的缺点,较常用的安排是让成对的三音节[引者按:也有三个搭配使用的,如例(5)]出现在作品中”[3]。于是,“灯下黑”常常与其他“2+1”音步的三字格韵律词连用,比如例(17)中的“何时了”的“了”本可以说成双音节“了结”,但为了与“灯下黑”相配才用单音节,又如例(26) (27) (18) (“亮起来”虽不是“2+1”的音步,但是三音节);也可不相连地搭配使用,如例(5) (22) (23)。

三、“灯下黑”语义产生并稳定的认知解释

认知语言学告诉我们,“意象图式是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心理临摹的像似符号图示”[4]183,“意象图式和隐喻模式为词语表达的多义用法提供了语义联系的理据”[4]311。比如“心里”“文章里”这样的抽象表达就是基于“缸里”“柜子里”这样的“容器图式”的隐喻表达。意象图式的种类很多,其中有一种“明——暗”图式,其表现有:有灯光的地方是明亮的,事物的面貌能看得清清楚楚,而没有灯光的地方便是黑暗的,事物的面貌便看不清楚、一片模糊;手电筒、探照灯之类灯具的前面一片光明,而灯具的背面却是一片漆黑;豆油灯之类灯具的上面是明亮的,可下面由于灯座的遮挡出现小片阴影。该图式可以引导人们进行类比联想——相似性联想,让词语词义反映抽象的事物或现象,比如有的人有两面人性,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严人宽己;工作上的优点或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小的问题或弊端。如此等等,就跟“灯下黑”所反映的“明——暗”图式一样,于是,“灯下黑”由本义(一种物理现象)引申出了上述四个比喻义。

还有人用“容器图式”“力图式”和“变化图式”(猿猴变成人、大豆变成豆腐)来隐喻“灯下黑”。比如:

(28)赵西曦:扫清“灯下黑”,让腐败无处藏身(中国商务新闻网2017-01-05)

(29)四中全会扫除“灯下黑”(标题):“灯下黑”现象严重阻碍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开展,破坏了法纪的威严(正文)。(新华网2014-10-28)

(30)莫让城郊村变成“灯下黑”(《经济导报》2007-04-16)

“灯下黑”在例(4) (28)中被喻为可以藏身装物的“容器”;在例(29)中被喻为阻碍“党风廉政建设的开展”的障碍物,所以,必须“扫除”;例(12) (30)中被喻为由其他物体变化而成的物体。

至于隐喻,可分为语用隐喻和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s),前者是在话语使用(语境) 中产生的活隐喻,其意义具有临场创造性(improvisation)和临时性(temporality),它一旦常规化、熟习化(familiarization)、词汇化(lexicalization) 便会成为概念隐喻(死隐喻)[4]162。比如“臭!”如果在厕所里说是大实话,而在球场上说便是隐喻,起初只是活隐喻,久而久之,便成了死隐喻。同理,“灯下黑”起初只是临时的活隐喻,但随着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普及,特别是近几年党中央实施全面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决策以来,它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其语义和词形逐渐凝固,最终成了“死”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还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处在特定的背景之中,比如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人们选择某个背景拍照,党代会、人大、政协等大会主席台都有会标作背景……这些“事物”与“背景”的关系,与心理学上的“脸与花瓶幻觉图”极其相似,二者一般不会同时被强调。“在一个视觉领域内必须有一部分凸显一部分隐退,作为一个‘完形’(整合体)的图像才会浮现出来。这种‘凸显原则’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5]比如许多定中短语中的定语是背景,中心语是图像——通常是被凸显的焦点信息,如:海上的岛屿、丛林里的大象、草原上的马群、运动场上的运动员。同理,“灯下(的)黑(暗)”中的“灯下”(或者说灯光所照亮的大区域)是背景,“黑”(灯下小区域的暗影)是需要凸显的焦点信息(社会的阴暗面) (朗读时须重读)。而“灯下黑”作为一个整体在语句中充当动词的宾语(须重读)时是人们最关注的、需要凸显的焦点信息。

[1]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1.

[2]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3]张斌.现代汉语语法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90.

[4]张维鼎.意义与认知范畴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5]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89.

猜你喜欢
图式隐喻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人大授权改革试点制度的运作图式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一滴水里的隐喻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