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8-01-01 07:44黄泉星
安康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黄泉星

(黎明职业大学 人事处,福建 泉州 362000)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定,最早从政治教育演变而来,先后经历思想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教育术语的演变。不同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基本是一脉相承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更多是在内容上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创新。当前理论界比较认可张耀灿教授所提出的概念,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

当前,新媒体信息技术以空前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影响着现代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为高校思政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形势。借助新媒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密切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动态,方便快捷地获取和传播大量即时信息,还可根据这些最前沿的资讯、资源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补充,提升思政教育的新颖性。同时,师生间也可随时随地进行前沿思想和信息的互动交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不断吸收国内外传统文化和思想精华,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认同感,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2]。高校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了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手段、制度等各方面的优化创新,不断抢占大学生思政教育前沿制高点,获得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价值根基。通过新媒体技术来凝聚社会资源,加强教育引导,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完成引导人、塑造人的使命,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动力因素——接受对象的内在需求

根据接受学理论,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实质是一个接受主体接受教育的过程。要使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学生内在需求的不断驱使。没有大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作为接受动力,高校思政教育就无法开展。教育接受的驱动力不足,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自然难有成效。也就是说,大学生对思政教育者的教育内容能否感兴趣、教育观点是否认可或接受,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长效推进。在新媒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如此,高校大学生作为接受主体,除了拥有极大自主权的网络虚拟身份外,更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人,也拥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例如,笔者通过问卷开展新媒体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通过调查来了解大学生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应侧重的方面。其中,70%的学生希望获得更多法律道德方面的信息;67.78%的学生希望获得个人素质与修养的知识;63.7%的学生希望增加网络素养方面的教育;60%的学生希望能有心理疏导方面的信息;57.78%和52.96%的学生希望获得文化素养和政治观点方面的信息[4]。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需求各有不同。因此,如何在新媒体下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首要前提则是精准定位好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各类资源需求。其中,精准定位高校大学生的资源需求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适当调节教育的内容,尽可能满足大学生各方面的需要;二是要结合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找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5]。总之,要使高校思政教育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发展要求,思政工作有成效,就必须实时关注大学生所思、所想、所需,真正掌握他们的思想近况和个性偏好,而不是脱离他们的生活实际,空洞、僵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导向因素——教育主体的话语引领

由于新媒体信息的海量性和及时性,为大学生实时接收各个领域的资源信息提供了便利。他们不仅可以接受课堂所需的知识和指导,同时还可以借助新媒体获取自己需要的其他信息。然而,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在浩瀚的新媒体世界中,各类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对于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接受信息的标准是什么,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价值取向体系,新媒体信息接受能力有限。因此,需要教育主体作为导向要素,对高校大学生的新媒体接受信息和标准进行指导和引领。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育主体的指导作用尤为突出。新媒体的出现带动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世界中的无序传播,使得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加复杂化、多元化,加之新媒体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被动强制的教育模式,形成了教育主客体之间平等互动的教育关系。教育者如不能较好地适应这一变化,则新媒体思政教育效果不佳问题将难以根除。为此,加强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导向能力刻不容缓。其中这种导向能力最为重要的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媒介话语能力,而就目前高校新媒体平台使用情况而言,思政教育者的话语引领能力仍有待提升。据笔者调查,48.52%的学生认为在与思政教师进行新媒体话语沟通中存在距离感;34.44%的学生认为话语内容与自己的内心想法没有共通之处;21.11%的学生认为思政教育者不会营造良好的交流语境;另有学生认为思政教育者话语表达肤浅,深度不够(占比17.41%),有的思政教育者话语表达霸道,让人难以接受(占比9.26%)[4]。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说服力和引导力,不利于高校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通过新媒体探寻社会潮流文化和时代前沿信息,积极掌握网络流行话语,融入受众议题设置语境是十分有必要的,高校思政教育者只有不断提高媒介素养,增强自身的网络话语能力,和学生的话语体系调和到同一频道,才能更好地充当网络思政教育领域的“意见领袖”,从而抢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三)保障因素——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高校思政教育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思政教育内容是构筑教育主体与对象之间互动联系的桥梁。因此,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保障作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相当宽泛,归纳起来有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道德观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有的是潜移默化的,有的则是立竿见影。但这些教育内容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发掘、归纳和总结,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使当代高校大学生更易于接受。但是,当前网络媒体的流变性则挑战了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稳固性。新媒体时代开放的网络平台空间和快捷的信息获得方式使得大学生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6]。同时,一些思政教育者并不能正确把握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新特征、新需求,仍延用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导致当前一些高校思政教育流于空洞的说教,创新性、吸引力严重不足,高校思政教育成效遭受严重的桎梏。正如笔者所调查的,42.3%的学生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都老生常谈,重复性多;34.1%的学生认为当前教育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另有20%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自身实际需求,没有用处[4]。因此,思政教育者应适时调整教育资源,借助新媒介,不断更新和完善思政教育内容。一方面,教育内容要贴近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另一方面,教育内容还要紧密联系当前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新媒体技术发展趋势,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发展要求,不断提升思政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充分利用当前的新媒体技术,将网络中的新思想、新成果以及新观点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四)激励因素——教育方法的时代契合

毛泽东曾在关于做好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中形象的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7]同样,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作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重要工具,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成效,其在整个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起着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激励作用。就目前而言,不少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延续传统的强制灌输方式,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方式和教学手段上存在力不从心的问题。有的还在运用着传统的说教,有的虽然建立了网站,尝试运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教育,但网站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够,学生点击率低,濒临“空站”“死站”的困境[8]。此外,笔者通过实证调查也得出相似的观点:30%的受访学生认为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缺少互动交流元素;20%的受访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过于单一,缺乏灵活多样性;另有10%的受访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体验感不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高达50%受访学生都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教育方式[4]。由此可见,要想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工具性作用,就必须契合时代发展特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灵活多变。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可通过以下两方面实现突破:一是通过借助新媒体,将思政教育资源以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形式表现出来,提升思政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二是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交互功能,开展平等互动的在线教育过程,即把新媒体作为工具载体,与学生之间进行实时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五)支持因素——教育机制的构建完善

在高校,无论是日常管理方面的工作还是学生教育层面的工作,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制可约。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亦如此,需要在管理、人员、载体、技术以及法规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制度规范并加以确定,以保障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发展。这就是支持因素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功效的影响作用。它关系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虚拟主客体行为规范的有效界定,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的良序善治。这种教育机制为高校大学生更好地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制度支持。一般来说,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运作机制主要包括监管机制和投入机制两个方面。监管机制就是对新媒体环境中的社交活动进行动态监管,掌握网络舆情。特别是出现网络无序社交的情况下,真正做到线上引导,线下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新媒体资源进行有机结合,把满含“正能量”的文化融于新媒体建设之中,创造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激活新媒体的活力,实现趋利避害[9]。投入机制则包括新媒体下思政教育队伍建设、法规建设、载体建设等,特别是在法规建设方面,许多高校正在积极探索规范新媒体思政教育的制度措施。一些高校虽提出相关指导方针,但未真正落到实处,还有一些高校则完全处于制度空白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规范开展。显然,高校在新媒体思政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建设,是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又一因素。在载体建设方面,能否充分运用新媒体,不断拓展符合高校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新载体,直接关系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0]。因此,要充分运用易班、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载体,积极与学生深入互动交流,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据笔者调查显示,50.74%和34.07%的学生在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渠道上主要依赖于QQ、微信[4]。这表明,QQ、微信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媒体平台。

总之,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有了新的变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将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为此,当下最首要的任务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在新媒体环境下积极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不断提升。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1.

[2]孔庚.普通高校思政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11):58-59.

[3]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和重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53.

[4]问卷星.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问卷[EB/OL].(2017-06-01) [2017-07-05].http://www.sojump.com/report/12376202.aspx.

[5]伍炜,赵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因素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3(8):227-228.

[6]王颖,杨转珍,侯广斌.新媒体语境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问题探析[J].理论导刊,2016(12):101-104.

[7]谢春涛.向毛泽东学习[EB/OL].(2013-12-03) [2017-07-10].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3/1203/c85037-2373 1510.html.

[8]王辉,魏京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29-31.

[9]范益民.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6(3):67-70.

[10]程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9):53-55.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