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物同行

2018-01-02 09:09林皖闽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主导性形式信息

林皖闽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心物同行

林皖闽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生活在存在诸多类似inner speech的现象和相应的研究,从它们中可以看出,信息习得的保持是兼具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对象-过程方式”这样的二重性存在。对象化的“形”与过程或程序化的“行”在内容和主导性上是同步的,为说清这种同步的二重性,文中提出了“信息-元数据”模型,据此对信息的习得和再认过程机制进行探讨、并提出对语言习得的看法。在前面这些内容的启发下,文章在最后回答了“第一次完形”的发生问题,并通过共时性、历时性结合的角度提出了超格式塔。总的来说,文中这些猜想和新概念为关于客体信息保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对研究“似动”现象的经典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提供了了补充和完善思路,具有一定的继续深入意义。

客体信息;同步振荡;超格式塔;心理语;元数据;习得

引言

格式塔心理学通过同型论来阐述视觉活动中物质现象与心理现象之间在结构上存在的相似性,认为“心物同型”,即意识与情形中所匹配的心理活动和物自体相适合,并在基本构造特征上相似[1],经典格式塔理论试图通过一种通用的“力”来解释意识主体与客体对象统一的媒介。格式塔对这种普遍性媒介的描述仅停留在共时性意义上的“心物同型”,但阿恩海姆意识到先前理论的这个问题,在其后期的理论中转而使用“动力”概念而非先前更多是在理论中作为标量用途的“张力”[2]。经典格式塔理论始终未能给出更具体的量化方案,并且无法更明确地界定术语的结果[1]译者序,也未能说清第一次完形组织是如何发生,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格式塔理论仅从共时性、面向对象的角度处理问题导致的,加上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它未能提供更多神经科学方面的论据,才会招致了外界的怀疑和批评。但不管怎样,后期阿恩海姆思想的转变意味着格式塔对“力”的研究走向历时性、极化性,但此时阿氏年事已高,格学后期出现研究断层[3],使理论在整体上未能有大的改观。

对外界的感知成就了心理活动,而感知方式是否也被感知呢?如果说感知活动也作为与感知内容同样重要的存在被记录下来,心理活动和物自体,两者间不仅是格式塔共时性的“同型”,还应该是是历时性的“同行”(“行”读第二声,指行为活动)。“同行”是指习得(acquire)信息的内化形式与习得所依赖的知觉形式及行为过程方式的特征相同,这也就是一种“观察者效应”。

1 内化的表征

思维语可能就只是信息产生程序的形式本身,而习得到的信息在人脑中以陈述性或非陈述性(包含程序性)记忆的形式存在。福多等人认为人类的思维介质是用一种先于自然语言存在的表意系统,称为Mentalese,即“思维语”或“心理语”(早期概念叫法)。思维语是思想在大脑中的表征,是大脑赖以思维的工具[4],人要说话时,是从思维语翻译为母语或非母语等自然语言的。Chomsky(1995)和Pinker(1994)认为思维大于并先于语言,他们的研究证明了这种在共时性上大于语言、历时性上先于语言的“思维语”的存在,认为它是概念或语句在人脑中的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4]。

思维语作为习得信息,自然是以记忆形式存在人脑,按照Chomsky等人的研究,思维语相对于早期人们研究的的陈述性记忆形式“心理语”,它还包括了非陈述性的记忆形式或者说程序性记忆形式,虽然不排除它只是一种能够表达陈述性形式的非陈述性存在这样的可能,这看似能给出一个较合理的解释,但如此一来便又走进了自上而下的语言决定论的怪圈,而后者早已被证实站不住脚。人的记忆形式既有陈述性的又有非陈述性的,习得这些信息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概念通常因为所经验的多样的事件、现象在脑中树立、修正或替换,其表征形式的保持可能也因此发生变化而并非停留在某种固定形态。

综合上述几点,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设想即:思维语的形式可能是信息习得过程所依赖的知觉形式或知觉程序方式的形式,无论是陈述性还是非陈述性的,而且它也有可能就只是这种可以用于产生信息的形式本身,如此看来,客体表征的保持可能是“对象意义信息-生成程序”这样的二重性存在。

2 一种可以用于产生信息的形式本身

2.1 单通道“同行”——视觉通道上感知等效

2.1.1 颜色模式随现实改变的梦

关于人的成长塑造期中媒体颜色模式影响梦的颜色模式方面的研究[5]发现:在彩色媒体色彩模式出现之前仅接触灰度色彩模式的人,相比没有这种成长经历中媒体色彩模式发生变化的人,更多会做无彩度(只有灰度)的梦,而且,这种经历时间与做彩色梦的概率呈负相关。Murzyn(2008)比较了黑白电视机盛行、和彩色电视机出现的两个时代对梦的颜色模式的调查结果,认为认知塑造期的儿童时期中经历的具有优势影响力的黑白电影等灰色显像媒介改变了人梦境的色彩模式;除此外,她认为彩色的梦中的有彩色也可能仅仅体现在分类上:只有意识到的信息内容有颜色,其余的作为背景则是灰度的。

现实世界始终是彩色模式的,媒介之所以能带来上述的改变,本文认为有两方面的因素在塑造期起关键作用:一方面,就常人接触的灰度媒介而言,它在信息呈现上对比强烈,和且较后来的彩色显像媒介传达信息所需负载较小[5],因而对塑造期经历媒介主要是灰度模式的人来说,它们在习得信息方面能产生主导性影响。另一方面,如下图所示,黑白电视盛行的时代(II时代)人对媒介的灰度视觉模式的忽视使他们未能将其与颜色丰富的现实对比,从而极少去注意现实世界的彩度模式,长期以往(特别是塑造期),从主观上增强了灰度模式对习得信息色彩模式的影响,并对思维的彩色模式进行了知觉剥夺,而显象设备出现之前(I时代)以及成长期中彩色媒介成为主导的时代或者说现在(III时代)则不会出现这种知觉剥夺。人通过灰度媒介进行信息习得时,由于功能盲机制的作用,不能再集中注意于传播内容的同时又集中注意于传播媒介的形式,也就是媒介的视觉元素特点。这好比对现实世界的经验过程,也就是习得信息的过程一般不会意识到透视变化。以透视规律为例,虽然它被发现至今己有较长一段时间,但未接受这方面美术教育的人尤其是儿童大多未能发现其中的视觉元素空间透视特点,即使是看到一张二维的静物照片他们也很难意识到这些。媒介的灰度视觉模式被忽视,人就不会刻意将其与一直能看到多种颜色的现实生活的视觉模式进行比较。

图表1 媒体影响梦的颜色模式

Murzyn的研究可以说明梦中内容的颜色模式与现实中的起塑造作用的媒介的颜色模式是同步的,而被知觉到的梦意味着现实中习得的信息发生复现/再认,因此存在这样一种可能:现实中视觉通道习得信息的复现形式或者说再认时的感受形式即习的时的形式。

2.1.2 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看”

关于动眼神经系统系统中伴随放电(Corollary Discharge)作用的研究发现:视觉通道中,动眼神经系统产生的伴随放电能准确代表预期的运动行为,并用于产生进一步的眼动[6]。Scott(2013)的研究[7]认为,伴随放电是内部语(Inner Speech)的来源,它“提供了感觉的内容”,也就是说伴随放电进入感知区后能产生与现实的感知效果类似的感受。然而视觉信息不是一次性习得的,习得过程中发生相应的非均匀非随机[8]的眼动(首视点),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眼动方式对应着习得时观照到的信息形式,共时性的“看到”的内容与历时性的“看”的过程——也就是眼动过程——所经历的视觉效果是同步的,这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支持了上一条假设成立的可能性,由此认为视觉再认形式就是视觉习得方式。

2.2 多通道情况下“同行”——非视觉通道的情况

虽然视觉单通道上再认形式就是视觉习得方式,但是,感知功能上,无论是常人或功能障碍者(视障者、听障者、失语者等),对信息的习得并未仅仅通过某个通道实现,而且还可能是通过跨通道整合习得。

2.2.1 通道竞争中的主导性

Stroop效应表明,信息习得过程中通道之间的存在竞争关系,而在语言文字的习得方面,感知通道间还存在某个通道或通道组主导的情况。在语言习得方面,听障者,尤其是先天聋童,口语是其第二语言,而手语是其第一语言[9],并且听障者在视觉上会增强读唇语的能力,而正常听说功能者在习得自然语言主要依靠同时性视听经验,以口语为第一语言,这两者的方式区别与幻听方面研究[10]中两类研究对象在的表现也基本一致:听障者现实生活中对信息的习得处理过程(读唇语、读手语)“包含了直接的知觉到的”语言“发音”活动——幻觉中看到别人对其使用手语却看不到手的形状、阅读(看)到唇语却看不清“说话者”的脸,而读唇语、读手语正是先天听障者偏好的交流方式,而听力正常者则是真的“听见声音”[10]。通过Atkinson(2006)的研究可以发现,现实中感知通道方式的主导性存在与其它再认形式同步的情况,而这种同步并非个别主通道所有。

2.2.2 通道在现实习得与再认中主导性的同步

在单纯的文字习得方面,对视障者尤其是先天视障者而言,他们无法正常使用视觉通道,在生活中对外界的信息习得除了听觉,更多是用触觉,在文字习得方面则很大一部分主要通过触摸盲文习得,而正常视力者则主要通过听说读写,尤其是通过视觉习得文字;可塑性的作用下,由于视觉障碍而更需要被使用的其他通道功能得到了增强。这两种变化或者说相对常人的差异在有关视障者梦的感觉结构方面的研究中得到同步。

从Meaidi等人(2015)的研究[11]可以看到,存在多通道整合的情况下某单独通道主导再认的情况。Meaidi等人的调查了11个先天盲(CB)、14个晚盲,还有25个正常视力控制组梦的感知方式,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他们的研究主要有五点发现:①视障者(CB与LB)和常人的梦中的情感和主题性成分没有差别、②CB和LB的视觉梦象比SC少、③LB失明的持续时间与视觉梦象的出现频率负相关、④LB比CB报告了更多有触觉方式的梦、⑤CB比SC报告了更多的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成分,他认为,失明大大改变了梦的感觉成分,而失明的开始和持续时间起着重要的作用。除这五点外,本文还认为从该研究中主要可以观察到三点:⑥视障者(CB与LB)非视觉的通道被察觉曾在梦中出现的概率相对SC显著优势,⑦并且这种优势较为均匀;在概率方面对视障者各通道间进行对比,可以看出⑧视障者的听觉和触觉通道较其他通道有极为显著的优势,这种优势也存在于SC群体。

图表2 做梦的通道情况比较

第⑤、⑥、⑦、⑧点还有第④点说明视障者的梦中的表现情况与现实中的机体可塑性表现是一致的,现实中非视觉通道功能的增强在梦中得到同步;且第⑥、⑧点说明现实中的通道优势甚至说通道间的优先序同步于梦这个习得信息的再认过程,而这受到第③点的支持:原先为优势通道的视觉通道的弱化也表现在梦的通道表现中。这些差异或者说改变的同步表明,现实中的主导通道,其主导性能于再认中继续保持,说明再认与习得时的通道间能力整合关系极有可能是同步的。

2.2.3 心物同“行”

总的来说,从前面涉及的关于聋人幻听[10]和内部语方面[7]的研究、还有对梦的颜色模式决定因素的研究[5]到对盲人做梦的发生通道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这些现象其实共同指向一条线索:现实中习得信息的方式被同步到再认时信息的呈现。而再认与习得时的通道间能力整合关系同步则说明,视觉通道外的其他通道或通道组对信息的习得和再认没有较大的功能性区别。上面这两个因素引发了一种潜在的、更广泛的可能,即:无论是单独通道还是通道组,知觉通道的信息再认形式与习得该信息的过程方式也是一致的,再现形式就是产生方式。若用“心”和“物”分别表示两者,用“行”表示历时性的习得行为过程方式暨共时性的习得信息的形式,该假设可以描述为“心物同行”,而如果要超越共时性和历时性对能被观照的习得信息下一个定论的话,它作为客体表征的保持,应该说是一种“对象意义信息-信息产生程序”这样的二重性存在。

2.3 一致性和同步性之间的相互转化

“对象意义信息-信息产生程序”二重性模型中,共时性角度的假设——“同行”的一致性,在历时性上则等同于两者的表征存储或说进行在时间上的同步,这意味着紧密关联着客体信息的习得方式可能与客体信息内容本身在保存这个事件过程中上是同步的,而这点某种程度上可以用目前客体捆绑理论中最具说服力[12]的时间同步性理论(temporal synchronization)来解释:对某一客体或事件的表征是以拓扑性分布的神经元间瞬间(毫秒级)发生的情境依赖性同步激活为基础的基于时间同步性的捆绑[13]。对象意义信息和习得信息时的程序,产生/发生的位置虽然不同,前者的产生和后者的发生所依赖的脑区可能不同(比如前额叶和控制书写运动的运动区),但仍能够通过精确的神经同步振荡关联完成绑定。绑定完成后,历时性的时间同步便转化为共时性的显现一致,而当对其进行再认时,这个历时性过程里,共时性的一致又转化为产生/发生时间上的同步。虽然时间同步说存在如Shadlen等人(1999)指出的诸多不可靠因素[14],但它关于神经振荡说法却和神经网络模型有相似之处,两者区别在于,前者仅描述了存在同步振荡的现象,未涉及组织结构,而后者则强调功能意义的驱动作用,满足功能的神经元发生同步振荡,但不管用哪种理论,用同步振荡发生模式来解释“同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3 “信息-元数据”模型

3.1 客体信息的“元数据”

“对象意义信息-信息产生程序”二重性模型中,后者相当于前者的“元数据”(此处指能用于还原信息效果的信息)。再认过程是特征整合的过程,根据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integration theory of attention),注意可按发生顺序依次为前注意阶段、特征整合阶段。前注意阶段通过平行加工提供了整合特征的来源,该阶段平行加工的刺激有内、外源之分[15],人在习得信息时,“客体世界”除了物自体的感观体验,还应该包括机体响应物自体观照引起自身发生的同步性变化,当这个变化作为元数据参与再认时,它便是一种内源性的存在。

3.2 元数据的存储

情节记忆模型可以用来解释这样的内源性存在:对某一特定事件的记忆,不仅包括事件内容(content)的记忆,而且还包括事件发生背景(context)的记忆,前者称为项目记忆(item memory),与熟悉(familiarity)相关联,是自动的加工;后者称为来源记忆(source memory),它与回忆(recollection)相关联,属有意识的控制加工[16]。如果说客体信息内容存储于项目记忆,那么客体信息的元数据则可能存储于来源记忆。

3.3 元数据的产生和再认机制

习得新异信息的事件(图3-a)过程造就了元数据。事件信息来源包括外部来源和内部来源,外部来源指知觉信息(五感)、空间位置、时间序列等事件的外部特征;内部来源指想象(imaging)、计划(planning)等在编码和存贮期间个人内部所进行的认知操作[17]。对前者的选择性注意通常由进入观照的对象引起的自动平行加工(前注意)所致,对后者的注意则更多是意义驱动(上下文关系或信息的熟悉性提高)所致。

客体信息-元数据的再认,既可以由对外部的客体对象(能引起与先前表征客体全部或部分相同的刺激)的观照引起,也可以由内部的意义变化引起,因此称前者为外源性再认、称后者为内源性再认。在客体捆绑仍保持的情况下,外源性再认过程(图3-b)中应该还包含内源性再认。由于前注意阶段自下而上(Buttom-up)平行自动加工产生的新的、不完全的元数据引起暨有的元数据的再次激活,后者(其实包含了前者)参与并促进了再认过程,起自上而下(Top-down)调控作用,这样的发生机制相当于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旧的目标刺激再次出现(甚至作为当前目标刺激)时的知觉和加工比之前更易。需要注意的是,再认中的新旧元数据其实是同一绑定的不同结构范围,新数据是旧数据脑区神经元的再次振荡,因而就同样的内外源发生条件而言,有新元数据产生的再认过程也是暨有元数据的自我强化、提高表现外显度的过程

而在内源性再认过程(图3-c)中通常无外界刺激参与,虽然未有对象带来的外源刺激引发注意,但也存在能感受到相同的刺激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有关幻听的研究中颇为常见,Atkinson(2006)的研究[10]表明这种效果(感受到同样的刺激)是一种对习得信息过程的体验(experience),这样的体验[18]即Vygotsky所说的“心理语”或者说“思维语”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内部语(Inner Speech)幻觉。无论是外源性再认还是内源性再认,元数据的再认都能产生信息习得般的“过程感”,这种表现从前面提到的“共时性-历时性”角度看与它所描述的客体信息在习得时的表现形式是等效的,因而可以称其为元数据表现。

图表3 “信息-元数据”模型

3.4 “信息-元数据”同步模型状态的保持与改变——竞争中的主导性转换

信息的元数据结构状态的保持/变化主要由元数据主导性状态决定,主导性通过同步对这种状态产生更大影响。

本文认为,对个体而言,客体信息由信息成分按照一定的信息组织结构形成,信息成分可能是某种程度上的单位信号,生理性上是定量的;而且,标准个体上发生(习得、保持、再认)的信息,可能其成分不发生改变,改变的只是组织结构。元数据在历时性上是信息习得过程的复现程序,在共时性上它则作为信息再现发生所依照的结构,因而新的信息习得过程也就是旧元数据结构的变化同步到信息组织结构的重构型同步过程。

个体始终是通过暨有的习得信息结构(元数据)对新信息感知(呈现形式新异)进行解读,而习得过程中出现的新的信息通过新表现形式能引起新的习得行为从而造成对旧的元数据改变,也就是对信息再认形式结构的改变或替代。然而元数据间存在竞争关系、主从关系,主导性元数据结构改变会因“信息-元数据”同步关系引起非主导性元数据结构改变。

暨有的元数据结构也可能会被个体有意识的改变。个体有意识地对元数据结构水平进行的改变、提升会因同步关系使信息结构得到改变、提升。这种有意识的认知活动使信息在通过其他非主导元数据再认时,其他元数据的表现结构也发生改变和提升。这在习得文字作为空间信息丰富的语义信息形式的强组织性、扩展性作用上有很好的体现。

3.4.1 机制:突出和同步

(1)相对的情景新异性决定突出性

无论是主导性的产生还是保持,都是相对其他竞争因素情景新异性显著突出的体现。真实世界中各种离散的刺激物和背景构成的情景,刺激物和背景之间具有语义一致性(李溢铮·2014),本文说的情景新异性指客观刺激物相对于背景的新异性,也就是背景新异性(图4)。有研宄表明人们更容易注意到与背景不一致的刺激物,而刺激物的结构性描述与图式表征不匹配会产生“背景效应”[19],这种情景新异性使刺激物突出。突出的新异性吸引注意焦点。Mazaheri等的研究(2011)研究表明,注意焦点首先被突出性分心物占据,且自顶向下机制难以抑制基于自底向上机制的注意捕获[20]。

这种(新异性所造成的)突出的本质是结构差异显著引起的注意集中。当新的结构不满足暨有主导性结构规则(即特征观照的发生规律),形式呈该结构特征的对象信息习得过程无法或难以发生启动效应,因而引起更多注意而突出。而按照时间同步理论的说法,信息-元数据的同步突出性实质上应该是是神经元激活显著的发生过程方式,这在共时性上亦即具有突出优势的结构。

(2)同步(联结)关系的影响因素

元数据与信息的联结程度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元数据作为一种记忆,可以通过重复和强化以稳固保持,但它缺乏使用也会发生遗忘;另一方面,情景变化后其它在与信息的同步振荡上更具优势(关联更强)的元数据(结构)可能改变(甚至取代)原来的主导元数据(结构),从这点出发,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格式塔等理论未说清[21]的第一次完形发生过程机制的问题。

3.4.2 旧元数据主导性的改变的成因

信息成分同步的主导性元数据,其结构突出性的保持是信息再认形式表现稳定一致的条件。元数据的主导性能克服突出性分心物干扰。突出性分心物对目标搜索的干扰随目标突出性增强而减弱,当目标突出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图表3a),突出性分心物的影响将消失[20]。元数据的主导性,也就是在面对新异性分心物时,它作为突出目标相对其他元数据的稳固的突出性。

元数据(旧数据)的突出状态改变会使主导性被改变(替代/弱化),而影响元数据突出状态的总的来说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外源性因素,即外界对元数据结构的直接改变,主要有两大因素:第一个是突出新异信息的被动习得。主导性的元数据未能克服突出分心物(distractor)干扰,被动习得分心物的信息过程产生的新的元数据结构与信息成分同步,干扰的稳固使暨有主导性元数据结构被全部或部分地取代。第二个是新情景下非主导元数据的突出表现。个体习得信息的方式有多方面的表现,习得信息后这些成为了元数据,具有某结构的元数据在该情景占主导地位,而情景发生改变后,其他某个原本非主导性元数据的结构更符合新情景,能产生更合宜的再认方式,因此在这种优势稳固后获得与信息成分同步的主导性。

另一方面是内源性因素,即有意识地通过“纠正”等思维方式强行建立信息与非同步元数据的内隐联结,引导信息成分与非同步再认结构的同步,重复、强化引导使新的同步关系稳固,从而内源性地转移元数据的主导性。另外,错觉型结合也可能对主导性转移造成内源性影响

这两方面的持续能使个体信息习得具备跳出启动的条件,而元数据因跳出启动的强化而获得主导性。元数据是习得的经验,而元数据表现由于跟真实习得中的刺激结构等效,再认情景中新异度高的元数据表现比较容易产生跳出启动(Priming of Pop out),注意定向的持续和强化使该元数据与信息成分稳固同步从而获得主导性。

4 对语言习得的看法

视知觉的发生是拓扑性的,视觉中对物自体的感知是非均匀非随机的,物自体特征引起的感知在发生时序上并不固定,拓扑性强;而听知觉的发生是连续性的。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听觉对未来的波段无法提前捕获,因而听知觉通常是被动且特征较完整的。这种弱拓扑性和被动性,使其自上而下的注意调控程度较视觉有限得多。

个体的语言信息形式变化,从最初发生的时间顺序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以非标准语(普通话)地区(比如闽南语地区)的汉语习得为例,人的语言习得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感知期,指学龄前的语言习的时期,这段时期主要通过听觉通道习得方言(闽南语);第二阶段为概念期,指学龄期,主要通过视觉(配合书写运动)和听觉系统地习得大量汉语字形和标准语发音,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这些习得概念的字面意义,在此期间语法水平逐渐提高;③第三阶段为内化期,指学龄期后的时期,对语言对应概念掌握(内化)比较成熟,能熟练使用概念期习得汉语,对语义、句义的习得主要依赖听觉,可能较少书写,不再、也无需刻意、大量地对汉语进行系统性学习。需要注意的是,个体在内化期相对于书写会更多使用键盘输出标准语,这种语言形式主要根据标准语的发音结构(拼音字母顺序)发生。

感知期没有其他语言形式,再加上听知觉的弱拓扑性和被动性,随着个体成长方言听觉的主导性也随之提高。但这种主导性在概念期逐渐被标准语视听觉取代:方言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而失去纯粹以至于语音、词汇等都发生了改变[22]。而内化期因信息的表达结构已达到较高水平,更多受生活环境影响而保留了标准语或方言听觉的主导性,这驱逐了标准语视觉(字形)的主导性,尤其是对经常用键盘输出的个体,很容易产生无法回忆出某个标准语或方言发音对应的标准语字形特征的情况。

就个体的整个语言形式演变过程(图4)来看,每个阶段的信息习得都对后面的阶段习得产生影响。感知期作为习得语言的关键时期,听觉习得的方言信息形式在概念期用于理解转化新的语言信息形式(视觉、听觉),因而才能习得标准语;若感知期未能习得可以转化标准语的信息语言形式,则可能会如被带到语言环境的“狼孩”[23]般,即使通过较大的学习成本也始终难以习得标准语这种信息结构水平较高的语言形式。标准语习得中对语法等语构的习得提升了信息结构水平并能在社会环境下稳定保持(没有如外语般的二语等水平习得的话),这种超越通道的结构水平,使内化期即使在方言听觉主导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而且方言的使用也会因“信息-元数据”同步关系而使用这种组织结构。

总的来说,习得过程中标准语作为信息(语义)的新的表现形式引起新的习得方式,虽然语义成分没有改变,但元数据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变成标准语主导的结构),因而信息的表现结构发生改变,元数据再认方式或者再认体验也发生改变。信息的成分可能在标准的个体生理条件下是固定的,因而新的信息习得也是旧组织结构形式信息的重构再认,对于同步关系中的“信息-元数据”二重性存在,主导性是其信息组织结构形式保持的关键。

图4 信息结构水平演变

5 超格式塔

格式塔理论未能说清第一次完形的发生(杜維濤·1959)、组织律间也未能有明确的界限,这些招致了外界的不少质疑。它认为,心理和物自体具有相同的“图式”,然而仅靠这个面向对象的模型上不足以说明问题,“完形”结果可能是共时性的,但完形却是个历时性的过程。

作为完形过程中被观察到的现象,应来源于一种“信息-元数据”同步模型,这是一种“对象-过程”二重性的存在,在这种机制下,人体外部的自然界结构的多样性、发生的随机性以及人体自身的内外源活动作用变使信息的结构得以变化,结构水平得以提升,“完形”应该就是在这个不断的变化和提升中发生的,如果要就最关键因素下一个定论,那应该就是多样性中包含的差异性或者说新异性,而非格式塔理论所推崇的“相似性”,但格式塔理论中的“相似性”,更多应该是指同步性。

这种感二重性存在相当于一种超链接,本身带有内容信息,但对其读取又能跳转到其它被链接的对象,而这个对象也可以是超链接(Hyper Link)。这样看来,“完形”,其实也是“完行”,格式塔也应该是“超格式塔”(Hyper Gestalt),心理的组织就是在超链接、超链接间的这种“对象-过程”二重性间的不断转换跳转中发生的,如此看来,传统格式塔的场论似乎又有了新的意义。

6 总结

心理现象是复杂的,对心理现象存在基于不同出发点的解释,对信息的习得与再认都是基于先前的信息结构,而结构并没有从无到有的产生,它应该只存在从不变到变的发生。文中通过前人的研究综合出新的观点,但由于条件所限,未能对其进行更多行为学以及神经科学甚至医学方面的验证,因此希望本文能够能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和探讨。

[1] 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宁海林.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新论[J].船山学刊.2008

[3] J Wagemans.Historical and conceptual background:Gestalt theory[D].KU Leuven.2012

[4] 冯之林.思维语(MENTALESE)[J].现代外语,1997,(2):76

[5] E Murzyn.Do we only dream in colour?A comparison of reported dream colour in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 with different experiences of black and white media[J].Conscious Cogn,2008,17(4):1228-1237

[6] BL Guthrie;DL Sparks.Corollary Discharge Provides Accurate Eye Position Information to the Oculomotor System[J].Science,1983,221(4616):1193-1195

[7] Scott M.Corollary discharge provides the sensory content of inner speech.Psychological Science,2013,24(9):1824

[8] 曹立人.不规则几何图形识别的取样首视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6):690-693

[9] 李俊宏;丁国盛.手语和口语理解及产生的脑机制对比[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9):1560-1569

[10] JR Atkinson.The Perceptual Characteristics of Voice-Hallucinations in Deaf People: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of Subvocal Thought and Sensory Feedback Loops[J].Schizophrenia Bulletin,2006,32(4):701

[11] A Meaidi;P Jennum;M Ptito;R Kupers.The sensory construction of dreams and nightmare frequency in congenitally blind and late blind individuals[J]Sleep Medicine,2014,15(5):586

[12] 李广平.视觉工作记忆中图形特征的存储与捆绑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13] CVD Malsburg.The Correlation Theory of Brain Function[D].Springer New York,1994,50(14):2870-2880

[14] MN Shadlen;JA Movshon.Synchrony unbound: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temporal binding hypothesis[J].Neuron,1999,24(1):67

[15] 刘志华.视觉特征捆绑的认知及神经机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

[16] 聂爱情;沈模卫.来源记忆与情绪[J].心理科学,2007,30(1):224-226

[17] 李娟;吴振云;林仲贤.前额叶与来源记忆[D].心理科学进展,2000,8(2):56-60

[18] SR Jones,C Fernyhough.Thought as action:inner speech,self-monitoring,and auditory verbal hallucinations[J].Consciousness & Cognition,2007,16(2):391

[19] 李溢铮.情绪状态和场景复杂度对情绪跳出效应影响的眼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0] 赵艳杰.突出目标克服分心物干扰的神经机制[D].南方医科大学,2012

[21] 杜維濤.对格式塔心理学及其学习理论的批判[J]心理学报,1959

[22] 夏伶俐.汉语方言濒危[J].科技信息,2012

[23] 周国兴.狼孩的启示[D]化石,1977

B223

A

1672-5832(2017)12-0273-06

猜你喜欢
主导性形式信息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订阅信息
拒绝“伪引导” 正视主导性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地位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