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

2018-01-02 03:19
关键词:河西走廊集群文化产业

(兰州文理学院 经管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河西走廊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

马英娟,郭 莲

(兰州文理学院 经管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河西走廊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围绕敦煌文化、长城文化、西夏文化、骊靬文化、五凉文化等的地方文化产业集群,同时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生态旅游文化、民间文化、新兴文化等产业集群。但河西走廊文化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科技融合度低,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较短,创意人才缺乏等。通过对河西走廊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从实现文化整合、依托科技创新、推进产业链建设和引进创新型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河西走廊;文化产业集群;产业链

产业集群是指众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以地理空间为单位,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形成产业集聚,并围绕某一产业形成的相互竞争、相互协作的产业组织[1]69。“文化产业集群”概念是在“产业集群”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的相关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强调将产业集群所涉及的领域扩展和实际运用到文化产业领域,要求文化资源要在集聚区域内的不同企业之间得到共同开发和利用,突出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纽带、以产业链为支撑的特征[2]。河西走廊东起兰州,西至玉门关,绵延1 000余公里,地跨“河西四郡”,包括今武威、金昌、张掖、嘉峪关、酒泉等五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咽喉要道和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大通道。我国应把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核心组成部分,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推动河西走廊文化发展带建设,着力打造河西走廊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

一、河西走廊文化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一)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迅速

近年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倡仪的推动下,河西走廊文化产业集群从整体上来看增长幅度较大,已建成了一批标志性产业园区和支柱性产业集群,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多点分布的格局,形成了具有较强地域性、彰显各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布局。从2011年到2015年甘肃省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来看,5年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由62.03亿圆增长到124.24亿圆,增加了62.21亿圆,增长幅度为100.29%,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24%增长到1.83%,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幅度总体上呈逐年加快的趋势。2015年,甘肃省文化产业机构数为11 025家,从业人员有20.25万,较之2011年的3 887家文化产业机构数和9.65万的从业人员①,文化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甘肃省文化产业基本情况

(二)产业集群发展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经过多年的发展,河西走廊文化产业集群已具雏形,依托于政策引导、产业扶持、平台搭建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一核一轴五基地”的文化产业布局。“一核”是指敦煌文化产业园区,“一轴”是指河西走廊千里文化长廊,“五基地”是指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和武威等五市的文化产业基地[3]。河西走廊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各地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彰显了地域文化风情,形成了围绕敦煌文化、长城文化、西夏文化、骊靬文化、五凉文化等的地方文化产业集群。

酒泉与敦煌文化产业集群是整个河西走廊文化产业的核心,敦煌文化汇集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四大文化体系,包容了古代儒、佛、道、摩尼、景、祆等宗教之精华,也保存了古代汉、藏、梵、回鹘、于阗、粟特、西夏、吐火罗等语言文字,是典型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化产业园区就是其最典型的代表。张掖与西夏文化产业集群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名胜古迹群,张掖市聚集了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木塔寺、明代的千佛塔、钟鼓楼及清代的山西会馆,形成了大佛寺文化产业园区。嘉峪关及长城文化产业集群、金昌与骊靬文化产业集群、武威与五凉文化产业集群是河西走廊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就是长城文化所形成的重要文化载体。金昌市把旅游业作为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接续产业,近年来投资新建的骊靬文化产业园区也成为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经典景区之一。武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经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等五个王朝,形成了以凉州为中心的独具特色的五凉文化,白塔寺文化产业园区就表现出鲜明的五凉文化特色。

(三)产业集群资源优势显著,形成特色文化产业

以凉州贤孝、攻鼓子为代表的凉州民间民俗文化,以甘州小调、临泽民歌、民乐民歌、高台民歌、高台食醋制作技艺等为特色的甘州民俗文化,以夜光杯、葡萄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肃州民俗文化等,都是河西走廊非常重要的文化产业形式。加之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裕固族,独特的民族风情也成为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优势。除依托传统文化发展产业集群外,河西走廊新兴文化产业集群也蓬勃发展。依托河西走廊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酒泉市将酒文化和丝路文化相结合,规划建设了酒文化旅游博览园,形成了以葡萄酒、白酒等加工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推动了河西走廊酒文化的传播。除此之外,酒泉市着力打造的敦煌影视城、航天科技文化产业基地,嘉峪关市兴建的方特游乐园文化产业园区,都是新兴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四)产业集群发展受到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把甘肃省定位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加大了河西走廊的旅游设施投资和建设力度,推动了河西走廊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了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制定鼓励个人和单位创办文化及相关产业经济实体的优惠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协会的建立,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的建设。

二、河西走廊文化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平衡

河西走廊文化产业集群区域化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具体表现为:酒泉地区处于优势地位,张掖和武威地区发展迅速,但金昌和嘉峪关地区处于弱势地位。其2015年文化事业机构数和从业人员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2015年各地区文化事业、第三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河西走廊五地区发展不平衡,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明显,集聚了众多的文化事业机构及文化事业人才,分别占整个河西走廊地区总量的32%和29%;嘉峪关和金昌发展相对较弱,文化事业机构数占比分别为7%和8%,文化事业人员数占比分别为11%和9%。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来看,酒泉为 2 643 134万圆,占整个河西走廊地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重的35.2%;张掖和武威分别为1 686 680万圆、1 638 571万圆①,占比分别为22.5%和21.8%;嘉峪关和金昌占比分别为10.3%和10.2%,文化产业集群表现出地域发展上的不平衡性。与此同时,与全国性的一些发达地区相比较,河西走廊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处于中下游阶段,在全国文化市场上难以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

(二)科技融合度低

当前,河西走廊地区文化产业集群与科技的融合度低,大部分文化资源还处于原生状态,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对地方自然景观、历史景观、名人资源的开发是粗放式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和产业集群较少;没有把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赋予更多的创意形式;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的新兴外向型文化产业,如现代传媒、数字视听、网络文化等,发展缓慢。

(三) 产业结构单一

从当前来看,文化产业普遍存在着开发模式单一、内容千篇一律、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严重、经济效益不明显或缺乏规模效益等问题[4]。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文化产业条块化分割较为严重,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度不高,导致河西走廊地区不能发挥文化产业的整体效应。从产业结构上来看,文化产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规模较小,难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市场活力不足。从产业构成上来看,文化主导产业不明显,仍以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民间民俗工艺品加工等传统行业为主,创意设计、网络媒体、信息咨询等科技含量高、回报率高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薄弱。

(四) 产业链较短

文化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高级模式,通过互为上下游、互为生产性服务业、互需互补的协作关系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实现集群发展[5],集群成员之间可以借助集聚的优势资源,优化产业链形成整体优势和整体竞争力。河西走廊文化产业在甘肃省内的数量比较多,但是产业链却普遍较短,产业之间的融合度不高,产业园区之间的合作较少,难以整合内外部文化资源,资源配置效率低,无法延伸产业链条,导致文化产业和产品层次较低,形成了“集而不群,多而不强”的现状[6]。同时,河西走廊许多文化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缺乏特色产品、主导产品和名牌精品,很多产品无法推向市场,难以满足客户需求;利润微薄,也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创意人才缺乏

文化产品的策划、制造、销售、宣传、推介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意,需要懂文化创意和文化经营的专业型人才来实现。目前,河西走廊地区因地域环境的限制,很难吸引外来高级创意人才,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缺乏专业型人才,主要表现为经营、经纪、策划、制作和经纪中介机构方面人才的严重短缺。除此之外,创意人才的短缺也导致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品开发创意的不足。

三、河西走廊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一)实现文化整合,加强文化产业区域间的交流和融合

文化整合可以融合各地多元文化特色,实现文化产业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有利于集群内的企业由多方竞争向互动交流合作的方式转变,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7]。首先,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挖掘旅游产业中的文化内涵,以敦煌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为龙头,以文化产业项目为载体,以旅游景区和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为支撑,以酒泉、张掖、武威等旅游集散地为枢纽,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其次,围绕敦煌文化、长城文化、西夏文化、骊靬文化、五凉文化、石窟文化、边塞文化、生态文化等进行发掘和开发,整合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资源,建设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的创新性、综合性文化产业基地。最后,实施河西走廊五地区一体化发展战略布局,打造河西走廊统筹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区,进一步优化和提升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敦煌各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强各地间的互动交流,实现河西走廊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

(二)依托科技创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

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以各种先进的高科技为支撑,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等平台全力推进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化的发展。河西走廊地区应依托科技创新,积极引入新科技和新工艺,开发富有创意和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品,把科技融合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塑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实现产业增值,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创新旅游体验方式,将河西走廊的地域文化特色与科技、资本高效对接,在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引进高新科技,将情境体验、动漫设计、游戏玩法、影视场景等新方式融入到静态的文化资源中,带给顾客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三)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

当今社会,文化产业的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文化产业壁垒逐步被打破。地方政府应致力于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强关联度和全产业链的创新聚落[8]。首先,应当立足于地方文化优势,围绕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开展博览会、电影节、音乐节等主题文化旅游活动,提升文化产业品牌的知名度。其次,突破传统运作模式,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力推动文化产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将传统的生态旅游向集休闲、娱乐、观光、消费于一体的新模式转变,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最后,将区域文化产业延伸到旅游、艺术、体育、教育等诸多领域,树立各产业互促共赢的理念,创新发展艺术演出、数字动漫、影视娱乐、网络游戏等产业,有效提升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四)推进产业链建设,打造优势文化产业集群

河西走廊产业集群应完善文化产业的产业链。首先,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形成一种“全产业链”模式,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文化资源—创意研发—生产销售—展示反馈的环形产业链,促进上下游各环节的创新与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其次,重点发展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市场前景广阔的文化龙头企业,带动和引领文化产业链的建设。突出对富于文化创意的设计企业、有技术支持的高科技企业、进行国际化策划推广和信息咨询的中介机构、文化经营经验丰富的经纪公司的培育,以此构成一种立体交织的产业链。最后,以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发挥产业园区文化企业、文化机构、艺术场所、媒体中心等的主体作用,形成一条涵盖文学、旅游、影视、游戏和衍生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助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五)引进创新人才,加快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人是文化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文化创意正是不同文化间共生和碰撞的产物[9]。河西走廊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引进创新型人才。一是结合当地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对本土文化产业人才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扶持;二是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大力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的文化科技人才,着力培养一批文化领军人物,特别是具有专业才能的文化企业家、文化创作人和文化经纪人;三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高水平创意创新人才的自由流动机制和灵活使用机制。

四、结 语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甘肃省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必经之路,明确提出了“加快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战略定位和奋斗目标。河西走廊以石窟文化为象征的敦煌莫高窟,以边塞文化为内核的阳关、玉门关,以宗教文化为主的马蹄寺、大法幢寺、西夏大佛寺,等等,形成了“一核一轴五基地”的文化产业布局。这些文化产业集群都带有鲜明的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地方政府应借助“一带一路”倡仪平台,通过文化整合、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等方式推进产业链建设,打造河西走廊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

注释:

① 数据来自甘肃省统计局发布的《甘肃省统计年鉴(2016)》.

[1]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刘宁,高登第,李明轩,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 林玮.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资源开发与乡村实践[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89-94.

[3] 王靖雯,黄卓.甘肃河西走廊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师,2015(1):63-65.

[4] 李俊霞.西部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87-90.

[5] 尚云仙.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考——以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为例[J].开发研究,2013(6):50-53.

[6] 屈学书,矫丽会.运城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2):83-87.

[7] 章军杰,夏春红.地理集聚与文化整合: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选择[J].东岳论丛,2014(5):114-118.

[8] 荆炜,王玲,胡炜童.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J].兰州学刊,2014(9):197-201.

[9] 余丽蓉.文化产业集群的多学科视角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4):70-73.

Study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 in Hexi Corridor

MA Yingjuan, GUO Lian

(College of Economy Management, Lanzhou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Lanzhou 730000 , China )

Hexi Corridor cultural industry has developed so rapidly that it has formed a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 featured by Dunhuang culture, Great Wall culture, Xixia culture, Liqian culture and Five Cold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brought into be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cological tourism culture, folk culture and the emerging culture of the four major industrial clusters.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whole Hexi Corridor 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 such as: unbalanced regional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ow degre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single industrial structure, short industrial chain, lack of creative talents, etc.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exi Corridor′s 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 in Hexi Corridor aiming at perfecting the strategic layout, relying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and introducing innovative talents and other recommendations.

Hexi Corridor; 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 industrial chain

10.3969/j.issn.1674-5035.2017.06.007

F062.9

A

1674-5035(2017)06-0038-05

2017-09-28

马英娟(1980-),女,山西长治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郭 莲(1969-),女,甘肃天水人,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西走廊特色产业集群成长演化研究”(编号:YB120)、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文化创意产业支持兰州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编号:2015A-176)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陈素玲)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集群文化产业
在河西走廊聆听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河西走廊西城驿遗址考古新发现
文化产业